02.27 品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品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41歲的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陶潛一生轉折點的標誌,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隱意識的創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並設想日後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悲觀思想。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起,初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改任彭澤令(今江西九江彭澤縣),十三年中,他曾經幾次出仕,幾次歸隱。陶潛亦有過一腔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混亂黑暗。

晉安帝元興二年,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至義熙元年,劉裕(南朝宋的建立者)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位,不過十五年。

伴隨著這些謀權奪位,是數不清的屠殺和不義的戰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灑脫本真。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潛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於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公的品格與黑暗的社會現實之間的根本對立,註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品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據《宋書·陶潛傳》和南朝梁宗室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雖然不願意做官,也屢次辭官,可為了養家餬口,最後,還是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守派出一名督郵(代表州郡太守督察縣鄉的官吏),到彭澤縣來視察。

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利,“閻王好惹,小鬼難纏”,此人一到彭澤的館驛,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蔑視功名,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寫下了這篇文章,以明心志。從此,不再做官直至去世。

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評價曰: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

頗像《三國演義》裡的橋段,劉備當初當縣令的時候,也來了一個督郵,一進門就向劉備索賄,氣的張飛將他捆起來暴打了一頓,然後劉關張三人也是掛冠而去。

品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在兩宋時代,《歸去來兮辭》才被人們所再發現、再認識。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宋元憲說:“陶公《歸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

評價了此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李格非說:“《歸去來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朱熹說:“其詞意夷曠蕭散,雖託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則指出了此辭真實、自然、沖和的風格特色。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可是,讀《歸去來兮辭》,並不能給人一種寬心、遣興的輕鬆之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並非是一個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裡是想有益於社會的。

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

是的,透過文中“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感到了沉重和悲涼。朱光潛在《詩論》裡說:淵明在情感生活上經過極端底苦悶,達到極端底和諧肅穆。

在政治極端黑暗的歷史時代,士人理想無從實現,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隱就有了超越性的意義,——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陶淵明,是以詩歌將這種歸隱意識作了真實、深刻、全面表達的第一人。《歸去來兮辭》在辭史和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即在於此。

品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本文一大寫作特色其實是想象。作者寫的並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麼,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麼不同?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後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想來古之文人,得志即“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失志則“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情緒化得很。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作家們也幾乎沒有不寫過出世文章的,但誰的出世文章,也比不過陶公。為何?在乎少了陶淵明的真性情!別人出世是一時,陶公卻是一世。

周敦頤《愛蓮說》曰:“晉陶淵明獨愛菊,花之隱逸者也!”這話精準,陶公可非隱士中之高潔志士乎?故而竊以為,古人裡面有兩個人是不可學的。一個是李白,一個是陶潛。前者是天才不可學,後者是性情不可學。

整篇辭文中,吾最愛“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此四句,寓情於景,蘊含哲理。堪與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相媲美。

古人說,國家不幸詩家幸,確有道理。然而,又有誰不想過太平美滿的好日子呢!同為寫作者,餘感同身受。但是,不管到哪朝哪代,“週期律”決定了南山隱士永遠不會絕滅,總有那麼一些人,並非為了功名利祿,而是高潔的品性和自我的追求,另類的活著。

品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小注:陶淵明(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代表作《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等。

張鋒編撰 庚子春寫於啟東翠彧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