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13年她前前後後照顧了500多位老人,真心真情建起“大家庭”

對於桃鄉肥城鳳山大街上的秀康養護院來說,這個春節與以往不同。去年秋天養護院搬了家,頭一回在寬敞明亮的新院過年。

養護院裡住著40多位老人,絕大部分為失能老人,48歲的院長肖秀敏是這個特殊“大家庭”的主心骨。2007年1月,肖秀敏創辦了肥城首家民辦養老院——肥城康泰養老院,成為肥城民辦養老事業的“拓荒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3年的時間裡,肖秀敏以院為家,像對待父母一樣照顧每位老人,前前後後有500多位老人在養護院度過晚年,她親手送走了其中300多位。

春節前記者採訪了肖秀敏。她留著一頭乾淨利落的短髮,說起話來輕聲細語,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

13年她前前后后照顾了500多位老人,真心真情建起“大家庭”

“打過火燒,開過飯店,還賣過化妝品……”肖秀敏幹過很多行當,但她說命中註定要跟老人打交道。

肖秀敏的腦海中最早關於老人的記憶始於童年,那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時光之一。“我父親兄弟四個就我一個女孩,我跟著我奶奶睡,一直到12歲。”爺爺奶奶把肖秀敏當成心頭肉。坐在爺爺的大梁自行車上走親戚,跟著奶奶在村裡坐席,這些事她沒落下過一次,“吃了不少好東西。”說到這裡,肖秀敏嘿嘿一笑。

童年的肖秀敏盡情享受著老人們的疼愛,也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該怎樣對待疼愛自己的老人。肖秀敏家是個和睦的大家庭,“我老奶奶在的時候,我奶奶伺候她沒得說,給下面的人做了榜樣,到了我父親他們兄弟伺候我爺爺奶奶的時候,也是一樣。”

24歲那年,肖秀敏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丈夫到河北邯鄲打工,她追隨而去。“一開始賣化妝品,後來老闆轉型涉足養老業,我跟著轉了行。”從化妝品銷售員轉型成養老院護理員,跨度很大,肖秀敏去北京市石景山區的一家養老院學習,從怎麼喂老人吃飯到怎麼和老人交流,一點一點學起。

在邯鄲,養老院工作很辛苦,但肖秀敏卻很喜歡,“每天和那些老人在一起,我非常開心也很充實。”肖秀敏積累了很多護理老人的經驗,也從此和老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果一切順利,肖秀敏可能還會是一名養老院護理員,然而一個意外打斷了她的職業發展進程。2006年初,肖秀敏的母親突發腦溢血,落下了嚴重的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家裡就我和我弟弟姊妹兩個,當時我弟弟在外邊打工,弟媳婦自己帶著2歲的孩子,實在照顧不了我的母親。”肖秀敏沒有猶豫,她辭掉心愛的工作,回到肥城照顧母親。

在肖秀敏的悉心照料下,母親的病情況大有改觀。在這個過程中,肖秀敏發現很多像母親這樣因病臥床的老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在肥城開辦一家養老院!”這個想法就像一團火,一下子在肖秀敏的心中燃燒起來。

肖秀敏剛把這個想法說出來,家裡就炸了鍋,家人沒有一個支持她的,“他們說老人脾氣暴躁,性格古怪,與他們打交道難於上青天,老人大都有病,幹養老院又髒又累,算經濟賬也不划算,投資大、收益少,因為這事沒少和我對象吵吵。”

仔細想想,家人說的話也有道理,可一想起那些需要照顧的老人,肖秀敏就於心不忍。肖秀敏長得瘦弱,但性格要強,所有人的反對反而激起了她的倔脾氣,“我非得要幹好,只要能吃苦肯付出,我肯定能成功。”

可要辦養老院談何容易。為了找個合適的地方,肖秀敏跑遍了肥城的大街小巷。沒有錢,肖秀敏用房子抵押貸款,甚至借了高利貸。剛翻過一座山就又遇見一條河。地方找好了,錢也籌齊了,辦手續又成了難題,“肥城之前沒有民辦養老院,民政局沒有審批依據。”肖秀敏不知道如何是好。幸虧政府伸手援手,幫她渡過了難關,“民政局讓我到邯鄲工作的養老院,複印了一套手續回來,專門開會研究,給我把證辦了下來。”

2007年1月,肖秀敏投資38萬元,建起了秀康養護院的前身——肥城市康泰養老院,這是肥城的首家民辦養老院。

養老院成立了,難事才剛剛開始。照顧母親的時候,肖秀敏看到需要照顧的老人很多,可等養老院開了門,每月收費最低只有400元,住進來的老人卻屈指可數,“這和人的意識有很大關係,在肥城把老人送到養老院是個新生事物,孩子覺得把老人送出去會被人說不孝順,老人擔心孩子把他送出去是不養他了。”肖秀敏分析說。

沒有老人入住,就沒有收入。一開始,養老院只住進了五位老人,一個月收入2000元,而養老院僅房租一項一年就要8000元,再加入其它各種支出,這點錢根本不能維持日常開銷。

養護院醫生李正海懂財務,兼任了幾年會計,“除去房租、水電、人員工資、物資消耗,年年賠。”有一年,李正海算完賬,還餘了2000塊錢,“真不孬,沒賠。”可轉念又一想不對,“肖院長沒領工資,要是算上她的還是賠啊!”最困難的時候,肖秀敏把丈夫打工的收入也貼了進去。

2012年3月,丈夫因病去世,給肖秀敏沉重一擊。她一邊拉扯著女兒一邊照顧養老院的老人,舉步維艱,“我幾乎無法再堅持下去。”但是看著老人們祈求的眼光,肖秀敏心裡流淚了,“要堅強,要挺住,為了他們,我不能倒下,不能放棄!”

李正海原來在康泰養老院邊上開診所,養老院的老人有個頭疼腦熱都要叫他,不管早晚他都及時趕到。談起對肖秀敏的第一印象,李正海說不像個院長,“穿著個破大褂,整天弄屎弄尿。”和肖秀敏認識時間長了,李正海向她道出了心中的困惑:“幹這行又髒又累,肖院長你年紀輕輕圖個啥?”肖秀敏的回答讓李正海動容,“她說時間久了和老人有感情了,開弓沒有回頭箭,雖然苦點難點,但看到老人一個個都滿面紅光,她就覺得高興。”

肖秀敏也在觀察李正海,“人很實在,把養老院的事拿著當自己的事幹”。養老院的老人經常生病,離不開醫生,肖秀敏想把李正海請進養老院。

肖秀敏讓公公去當說客,自己也上門去請,費了不少口告,可李正海一直沒答應,“我開門診雖然收入不穩定,可總比在養老院掙得多,時間還自由,養老院就幾個老人吃藥打針,根本養不住我。”李正海有自己的顧慮。

按照規定,養老院必須配備醫護人員,如果找不到醫生,康泰養老院就得關門,肖秀敏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李正海。李正海醫者仁心,在給老人們看病的過程中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不忍心看著老人因養老院關門得不到照顧,就答應了下來。2008年6月,李正海把診所搬進了康泰養老院。

“剛搬進養老院那會,李醫生一個月工資只有600塊錢,就這點錢當時拿出來也很難。”肖秀敏說。李正海原本打算養老院和門診同時兼顧,可老人們隨時有需要,根本顧不上門診,他索性放棄了這個想法。

養老院連年虧本,讓李正海一度對前途產生了懷疑,“家裡有老有小,我得養家餬口,出去幹建築一天也能掙幾百塊錢,比在這強。”李正海幾次提出要離開。

肖秀敏極力挽留李正海,“老李,你放心,養老院肯定有好的那一天。”肖秀敏向李正海打了包票。

2012年下半年,肖秀敏盼望的轉機終於來到,“政府幫我申請了5萬元的補貼,這筆錢幫了大忙。”此後幾年,養老院獲得的補貼逐年增加。與此同時,人們的養老意識也在變化,由於對老人的悉心照料,康泰養老院的名聲漸漸傳開,入住的老人越來越多。“終於不用往裡貼錢了。”肖秀敏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13年她前前后后照顾了500多位老人,真心真情建起“大家庭”

搬進新家後,康泰養老院更名為秀康養護院,其中的“秀”字來自肖秀敏的名字。秀康養護院投資100多萬元,其中政府補貼近40萬元,並且還有三年的運營補貼,“和困難的時候比,我感覺現在很好,很知足。”肖秀敏說。

秀康養護院門廳牆上掛著一張工作流程表,根據這張表,養護院的一天從早上7點給老人穿衣起床開始,到晚上8點老人睡下結束。實際上,因為要提前準備,肖秀敏每天四點就要起床,老人睡下後她還得檢查一遍情況,忙完至少要到晚上十點。

肖秀敏的房間裡,監控24小時開著,她夜裡要起來看幾次,還要給老人們翻身、換尿褲。孫一志高位截癱,臥床40多年,在肖秀敏這裡住了10年,他說:“肖院長每天晚上給我翻身,10年沒睡過一個囫圇覺。”

算上肖秀敏,秀康養護院一共有6名工作人員,這些人要照顧40多位老人壓力很大,從早到晚沒有閒的時候。肖秀敏身為院長,卻和護理員沒什麼分別,給老人做飯、餵飯、洗衣服、整理被褥、理髮、刮鬍子、洗澡……這些活她樣樣都幹。

為什麼不多招一些護理員?肖秀敏說一方面不敢招,“現在雖然不像過去那麼困難,但收支壓力仍然很大,招人多了開支就大,在進項不大的情況下肯定賠錢。”另一方面招不來,“都嫌髒,不願意幹。”

秀康養護院裡絕大多數是失能老人,大小便都在床上,肖秀敏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清理屎尿。給老人處理大小便是個髒活兒,可肖秀敏卻有不同的理解,“弄屎弄尿雖然很髒,但並不低賤,大夥兒因此都高看咱一眼,這其實是個很高尚的事兒。”

有些老人不好伺候,肖秀敏有心理準備,可老人們的古怪還是超出了想象,讓她最難受的是老人罵人,不知道為此流了多少眼淚。

不管受了多大委屈,肖秀敏總是站在老人的角度考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性格脾氣,他們老了犯糊塗,說話不正常,咱老了說不定還不如他們呢。”擦乾眼淚,肖秀敏還是一樣對老人好。

80多歲的鄭吉英老人剛入院時,晚上一個人睡不著覺,肖秀敏就陪老人一起睡,一連陪了42天,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親孃倆。後來,老人病情一天天加重,可她說什麼也不去住院,非要留在養老院。鄭吉英臨終前連兒女都認不清了,卻能喊出肖秀敏的名字。她去世後,肖秀敏給她擦了身子穿上壽衣,送了最後一程。

高傳虎老人患有糖尿病併發症,在他臥病在床病情加重的時候,4歲的孫子查出了白血病,需要去北京治療。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高傳虎的兒子把他從醫院送到養老院。肖秀敏和工作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隨時伺候在老人的床前,老人臨終前用很低微的聲音跟肖秀敏說了一聲:“謝謝!”

秀康養護院的一面牆上掛滿了錦旗,每一面錦旗背後都有一個類似的故事。13年間,肖秀敏送走了300多位老人,有人稱讚肖秀敏有膽量,但肖秀敏卻說她不是膽大,而是問心無愧,“說句心裡話,每個老人我都對得住。”

“老人到了我這裡就是到了自己的家,他們就是我的親生父母,我就是他們的親閨女。”肖秀敏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李正海說肖秀敏似乎有種魔力,能讓脾氣古怪的老人聽話。孫一志說,肖秀敏人品好,有耐心,家屬想不到的事她都能想到。肖秀敏用真心真情把這個“大家庭”牢牢連在一起,搬家那天,家屬有人出人,有車出車,來了幾十口,從早上七點一直忙到下午四點,連午飯都沒顧上吃。

“中國好人”“山東好人”“泰安好人”“泰安市首屆十大孝子”“肥城孝親敬老之星”……一個個榮譽稱號是對肖秀敏的肯定。除了榮譽,讓肖秀敏欣慰的還有老人們的真情:“特別是老人關心我的時候,真拿我當他們自己的孩子一樣,那時候我從心底覺得自己乾得很好,很有成就感。”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建 姜言明 通訊員 王守奎 劉憲輝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