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官方釋疑:病毒傳播路徑是否改變?何時能回到正常生活?

  中新經緯客戶端2月28日電 2月眼看就要過去,何時才能迴歸到正常生活?病毒主要傳播路徑仍是飛沫接觸嗎?復工復產的加速使人口流動規模逐漸攀升,對防疫措施是否有進一步加強?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和治療有關情況。

官方釋疑:病毒傳播路徑是否改變?何時能回到正常生活?

  飛沫和密切接觸仍是主要傳播路徑

  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傳播路徑,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稱,到目前為止,研究結論顯示,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仍然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路徑。在研究過程中,有些團隊也從新冠肺炎病人糞便標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這也提示在糞口傳播中是具有一定風險的,但傳播能力和條件還需要進一步開展相應的研究證實。

  針對氣溶膠傳播的問題,吳遠彬介紹,中國醫科院實驗動物所也開展了相應傳播實驗,也提示氣溶膠傳播要同時滿足密閉的空間、較長的時間、高濃度病毒三個條件,在極端條件下才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對普通人來講,在通風條件良好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傳播可能性很小,幾乎沒有氣溶膠感染風險。

  開展新冠肺炎臨床研究藥物要為已上市藥物

  吳遠彬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少醫療機構都開展了關於藥物的臨床研究。初步統計,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註冊的臨床研究大概有234項,其中藥物的臨床研究105項,另外還有一些涉及到檢測試劑、器械等方面。

  吳遠彬稱,近期國家衛健委、科技部、國家藥監局共同研究制定《關於規範醫療機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藥物治療臨床研究的通知》,進一步明確開展研究的條件。要求開展臨床研究的藥物應該為已上市藥物,並且經過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驗證有效。研究機構應該是縣級以上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其中包括方艙醫院。研究責任人應該是副高以上的執業醫師,能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制定預案和管理措施。

  高科技產品在防疫過程發揮什麼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介紹,前期基礎電信企業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聚焦一些重點地區、重點省份,特別是聚焦關鍵時間節點提供了人員的流動信息以及疫情態勢,研發了包括密切接觸者測量儀、重點醫療物資的保障調度平臺、紅外測量設備等產品。

  吳曼青強調,下一步還是應該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疫情防控的同時支撐復工復產,從長遠情況看,應該進一步致力於公共應急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在這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治癒患者有何特點?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稱,目前已有3.6萬的治癒患者出院,佔累計確診病例的45.9%。通過對8400多份病例進行分析發現,在臨床分型當中輕型和普通型佔比為90.8%;重型佔比是7.2%,危重症佔2%。從人群分佈看,輕型病例的平均年齡是43歲,重型危重型患者平均年齡是53歲。從併發症看,有一種以上基礎疾病的有1133例,佔13.5%;有兩種以上基礎性疾病的有242例,佔2.8%。

  從臨床診療方式看,採用抗病毒治療的佔85%,近40%的病人接受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於輕症的治療手段,更多地是注重一般治療、對症治療、抗病毒治療以及水、電解質平衡問題,還包括營養支持。對於重症治療來講,更多是運用綜合治療手段和多學科的診療方式。在重症治療過程中特別關注了呼吸支持、循環支持以及器官功能支持,同時防止併發症和積極的治療基礎性疾病,以及預防繼發感染。

  防疫措施是否有進一步加強?

  對此,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級巡視員崔鋼介紹,進一步做好聚集性疫情防控主要包括四方面:要求各地在復工復產之前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特別要做好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這是綜合防控的重中之重。復工以後把現有措施做實做細,包括每天開展的體溫檢測、健康監測等。為指導重點人群、重點場所、重點機構,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出臺制定有針對的涉及各個領域的生產生活防控技術指南。一旦發現有可疑病例要及時報告,配合各部門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隔離、流行病學調查、消毒等。

  崔鋼還強調,企事業單位要加強宣傳和健康教育,一方面廣大職工有義務配合單位主動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強防控意識,要做好自我防護。

  何時能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崔鋼指出,整個防控工作形勢持續向好,另一方面,武漢當前的防控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和複雜,其他省份既要鞏固前期的防治成果,同時還要防止疫情的反彈。這意味著在全國層面在疫情沒有徹底得到控制的前提下,要繼續落實好防控工作。

  崔鋼稱,要按照高、中、低風險等級來制定差異化的縣域防控措施,在低風險區域全面地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在中風險地區結合疫情防控形勢逐步有序地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生活狀態;對於高風險地區,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集中精力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當前階段千萬不要放鬆警惕,要持續地做好防護。(中新經緯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