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霍去病彪悍的人生值得大書特書

提及中國古代的戰爭史,就不得不說說漢族政權和匈奴之間你來我往的鬥爭。這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鬥爭的一個縮影,過程殘暴血腥、手段冷酷毒辣,對中原文明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眾所周知,匈奴是一個典型的遊牧民族,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能騎善射,民風彪悍、來去如風。且由於遊牧民族本身就地處貧寒、物資匱乏,他們會經常發動以掠奪和殺戮為目的的戰爭來獲取物資,其所到之處,民不聊生、十室九空。這在冷兵器時代,對中原的農耕文明政權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戰之不勝、躲之不及。所以就連雄才偉略的秦始皇,也只能傾舉國人力物力來修建萬里長城,來抵禦匈奴。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匈奴人曾是漢人的夢魘

但中華民族無愧於一個偉大的民族,百折不饒、越挫越勇,從而也衍生了無數讓人熱血沸騰的場面。戰國時期,一代名將李牧用“請君入甕、關門打狗”的方式,步兵圍殲騎兵,一戰全殲匈奴騎兵十萬餘眾;西漢時期,少年天才霍去病用“千里奔襲、以快打快”的方式,騎兵對沖騎兵,招招致命匈奴引以為傲的軍事優勢。

相比於李牧的穩打穩紮,可能霍去病的“秋風捲落葉”、“快刀斬亂麻”可能更讓人感覺到酣暢淋漓、快意恩仇一些但是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單一或者表層的行為,其背後必然也必須要有嚴謹科學的戰術思想來支撐。今天,筆者就試圖和大家來分享霍去病“以快打快”的騎兵戰術背後的邏輯。

霍去病崛起的時代背景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戰爭太過兒戲

人類歷史上從來不缺少荒唐的戰爭,比如“衝過一怒為紅顏”但是絕大部分的戰爭還是政治的延續,甚至是生存的需要。

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美景,並能掩蓋他們在生存環境上的缺陷。

氣候的惡劣、物資的匱乏,使得他們在生存問題上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低級文明向先進文明靠攏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是,匈奴卻選擇了一種最原始、最野蠻的方式——侵略加掠奪,當然,這在他們心目中可能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種方式。

農耕文明政權的發展相對來說,更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所以中原政權相對來說是被動的,而且這種這種被動由於兩種文明特性上的差別和差距,幾乎是防禦性的。冷兵器時代,單兵作戰能力,幾乎取決於參戰人員的速度和力量,這一點中原漢人對戰遊牧胡人,從來都沒有優勢。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面對匈奴問題上,中原政權一直是以防禦為主,從戰國時代開始 ,就是這樣。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白登之圍讓大漢心有餘悸

秦末漢初,中原大地陷入混亂之中,匈奴藉著這可趁之機,常常突入北部邊疆大肆劫掠。漢朝立國後,漢高祖不得不掛帥親征,結果卻被冒頓單于圍於白登山,困餓七日,依靠行賄單于閼氏才得以逃險。而且被迫採用送公主、贈錢糧,開互市等一系列“喂狼”的政策,這種委屈求全的政策是一種政治上的恥辱。

“攘外必先安內”呂后、文帝、景帝數朝,漢帝國由於國力不盛、根基未穩也不得不一直延續前面那些屈辱策略。先後和親八次,貢獻財物無數,才換來了北方邊境的表面和平安寧。

知恥而後勇,漢帝國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和推行“推恩令”的中央集權之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形成了穩定強大、團結繁榮的政治局面了。正如史書所記載的: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正如我們現在要做大手術之前,首先要想法設法把病人的身體狀態調整到最佳一樣,戰爭首先必須要有政治經濟實力作為保障和後盾。國富民強、糧馬充足的大漢國情,讓雄才偉略的漢武帝覺得一雪前恥的時候終於到了,於是針對匈奴多年以來一直威脅西漢邊境安全的戰爭一觸即發,揚我天威、永絕後患是漢武帝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雄才偉略的漢武帝下定決心要一雪前恥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但戰場卻是軍事家們永不褪色的舞臺。在漢武帝對匈奴由屈辱退讓轉變為戰略進攻的時刻,衛青、霍去病、李廣、公孫賀、公孫敖、程不識、李息等名將們順勢登上了歷史舞臺,譜寫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熱血風流。其中,少年天才霍去病一生未嘗敗績,以“封狼居胥”的不朽成就和“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的豪情壯志,千古以來,猶為人稱道。

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霍去病能夠登上歷史的軍事舞臺,首先是建立在“大漢帝國能夠與匈奴一戰”的時代背景下的。

霍去病憑什麼可以登上歷史舞臺?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霍去病是一個幸運的私生子

霍去病是一個私生子,但是是一個幸運的私生子。

據《漢書·霍光金日磾碑傳》載:“霍光字子孟 ,驃騎將軍去病弟也。父仲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兒私通而生去病。仲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 ,因絕不相聞。久之,少兒女弟子夫得幸於武帝,立為皇后 ,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

父親霍仲儒的風流荒唐給了他一個殘缺的人生開始,但是姨媽衛子夫得寵於漢武帝又打開了他人生的另一扇窗,更幸運的是他還有一個才華出眾又格外疼愛自己的舅舅——衛青。在同為名將的舅舅的影響下,霍去病自小練就一身好武藝,並在耳濡目染之下,養成了敢作敢當的性格。司馬遷曾這樣評價霍去病“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意思是霍去病人狠話不多,敢於承擔責任。

也正是因為有了舅舅的格外關照,,並深受喜愛。所以17歲的他就被選入宮中擔任侍衛,18歲就能以

“剽姚校尉”身份帶兵首戰大捷,被封為“冠軍侯”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無畏,才能把握機會

所以很多人會說,霍去病的崛起似乎是“天之幸”,這固然是霍去病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運氣永遠是小概率事件,霍去病的成功與他與生俱來的勇氣是密不可分的。勇氣和膽略是實施他的戰術思想的基礎

,當我們把一個18歲且從未上過戰場的少年,以800騎兵深入敵後,直搗黃龍的戰績歸結為“運氣”的時候,可曾想過前幾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亮劍》裡那些經典臺詞“文臣死諫、武將死戰”、“狹路相逢勇者勝”?可曾想起“一鼓作氣”的典故?沒有“亮劍精神”的將領是打不出輝煌的戰績的。

也正是霍去病這種“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所向披靡”的信心,為其在隨後的戰爭中開創閃耀千秋的“閃電戰”戰術奠定了基礎。當然,他的這種勇氣也離不開大漢國力強盛的有力支撐。

霍去病之前西漢的騎兵戰術狀態分析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對戰匈奴的過程異常艱難

根據簡單的歷史脈絡來看,中原漢族對戰遊牧民族,由於文化上的差別,軍事上的差別也是很明顯的。畢竟中原政權由於戰馬來源和地理條件等各方面的限制,主要是以步兵戰術為主。而遊牧民族由於生存和戰爭的需要,幾乎人人都是上馬能戰的騎士,幾乎是清一色的騎兵。所以,西漢在於匈奴對決的過程中,據城而守尚有優勢,野外對決幾乎是被動挨打的。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有一個細節,就是關於衛青在縱橫沙場之前是一個養馬的。這也說明當時的漢武帝意識到了,對戰匈奴必須依靠騎兵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徒弟打師傅本身就是一個有技術難度的事情,不交學費是不行的。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衛青是一個領路人

在霍去病橫空出世並獨當一面之前,漢朝(由衛青、李廣等名將指揮)對匈奴先後發起的5次大規模戰役,雖然取得輝煌戰果,但也暴露不少戰術上的不足,集中體現在:缺乏征戰草原、沙漠的經驗,喜歡多路出兵、分進合擊

這主要還是受步兵作戰思路的影響,不熟悉騎兵作戰特點和作戰要求所致。從戰術設想上來看,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擴大偵查敵情的面積,迂迴包抄然後一鍋端進行圍殲,這是一種穩重求勝的戰術,也沒有什麼大錯。但是,這種戰術對軍隊和將領的綜合作戰能力要求極高,否則,步兵原有的反應速度根本就跟不上戰況的變化;要對敵情和環境瞭解得十分清楚,否則容易撲空甚至迷路。同時,這還要求各路將領的領導力和忠臣度十分高,否則,即使遇到了敵人,合圍不及時就容易陷入孤軍奮戰的困境,而且一當軍機洩露就更容易被敵人伏擊或者被各個擊破。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名將李廣一時之間難以適應騎兵作戰

這種戰術的缺陷在西漢最初對戰匈奴的過程中曾多次呈現,以公元前129年的“關市誘敵奇襲戰”為例,當時漢武帝派遣大將公孫敖、李廣、公孫賀、衛青各領1萬騎兵分4路向北出擊。結果,

公孫賀從雲中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向北搜索約150公里沒碰上匈奴兵,只好無功而返。​而從代郡(今河北蔚縣)出發的公孫敖先向東,再折向西北,遇到了匈奴前鋒部隊並與之交戰,公孫敖損兵7000餘人,大敗而歸。從雁門郡(今山西右玉縣)出發的李廣原本是打算與公孫敖配合作戰,以便對敵形成夾擊之勢。卻被匈奴打了個時間差,各個擊破,李廣兵敗被俘。唯獨從上谷郡(今河北懷來縣)出發的衛青很走運,他帶兵向西北急行軍約110公里,誤打誤撞,衝到了當時匈奴單于在漠南大會部屬、祭祀神明祖先的“聖地”——蘢城(野狐嶺),斃俘匈奴700人得勝而歸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衛青時期的作戰方案還不夠清晰和成熟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4路大軍,1路無功而返;2路合圍不成,被各個擊破;只有衛青機緣巧合取得了成功。可見,最初的戰術設想根本無法實現,問題就在於漢軍對於騎兵作戰還是經驗不夠,甚至思路不清。

首先,漢軍出動了4萬騎兵、實力上不弱於對手。但是其選擇了4路分兵,分散了兵力是其次,關鍵是分兵的目標導向很模糊,“分兵出塞尋敵”戰術規劃完全依託於運氣來實現。

其次,漢軍選擇近乎齊頭並進的出擊方向就是希望各自出戰的情況下能夠互相呼應,但是這個設想卻並沒有在實施前得到很好的預估。當時部隊的機動性、地理條件、以及通訊順暢性能否滿足戰爭的需要?這些顯然沒有考慮清楚。所以,最後孤軍深入的四支隊伍只能各自為戰,各安天命了

。所以即便公孫賀、李廣2路漢軍吸引了匈奴主力,才使得衛青有“趁虛而入”的機會,但是,戰局的整體戰略勝利已經無法得到保證了。

​第三,還有一個隱形的問題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問題,領兵的將領多了,就更容易出現互不統屬、“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混亂局面。指揮不順暢,上下不協調,在一場戰爭中的破壞力是難以想象的。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衛青穩重求勝沒錯,但不能與時俱進

儘管後來衛青先後指揮或參與雁門反擊戰、河南戰役、奇襲右賢王戰役,成功遏制了匈奴的猛烈攻勢並收復河套地區,擴大了漢軍的防禦縱深,也減少了首都關中平原的軍事威脅。但在之後的​漠南戰役中,漢軍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短板,衛青麾下諸將又犯了軍機洩露、迷失路途、配合不力的老毛病,部隊遭匈奴重創,前將軍趙信投敵、右將軍蘇建隻身逃回,所部數萬人馬傷亡慘重。多虧主帥衛青指揮若定,集中兵力猛攻匈奴主力,殲敵1.9萬人,漢軍才轉敗為勝。

綜上所述,漢武帝時的西漢王朝對戰匈奴之初,在軍事上還處於一個由步兵作戰模式向騎兵作戰模式轉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雖然有衛青這樣的絕世戰將坐鎮,但漢軍騎兵作戰戰術的先天性不足是無法掩蓋的,也是倉促之間無法彌補的。

霍去病騎兵戰術的昇華和成熟過程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敢想敢做,成就霍去病的一生

霍去病的成名戰正是前文所提到的漠南戰役。當時的衛青或許也只是出於對這個“任性”的外甥的一種嬌慣和放縱,在霍去病的反覆請求下,衛青交給了他一支800騎兵的隊伍。於是霍去病帶著這800騎兵和

一顆“勇敢的心”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新的輝煌篇章。

霍去病脫離大部隊,只帶800騎兵深入大漠繞到匈奴主力後方尋找目標,一下子端掉了匈奴“老巢”,斬獲包括相國、單于叔父在內的敵人2000餘名。霍去病這一次打了匈奴一個措手不及,不僅僅是一次戰場的勝利而已,它標誌著漢軍戰術的一次嶄新革命,從此“更上一層樓”,開始克服求穩、盲動的弱點,朝著出奇制勝、速戰速決的方向演變。也就是說,漢人終於學會了用匈奴的方式去打敗匈奴了。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匈奴人終於遇到自己的剋星了

公元前121年,已升任驃騎將軍的霍去病一年之內,兩次用兵,再一次對匈奴施以重創。

第一次春季攻勢,霍去病率1萬精銳騎兵橫掃河西地區。渡黃河、過烏逆水,沿著焉支山北麓向西快速穿插迂迴千餘里,短短6天時間就連續攻破位於河西的5個匈奴部落。當霍去病率兵突然出現在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駐地時,匈奴人只覺得不可思議,這在他們的印象中,漢軍是不可能悄無聲息做到這一切的。結果霍去病斃俘匈奴8900多人,二王敗逃。

之後,霍去病沒有戀戰恰恰表明了霍去病在軍事上的日漸成熟。孤軍深入不是僅憑勇氣可以解決問題的,部隊的戰損已經十分嚴重。霍去病當機立斷地立即率軍向東疾馳返回,果然在皋蘭山附近霍去病遭到匈奴折蘭王、盧胡王2部阻擊,結果霍去病

以3000殘兵拼死擊敗敵軍,斬殺二王

如果說把這次出兵河西是霍去病一次戰術演練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那個夏天就是他的積極推進實施了。他選擇了匈奴人“馬放南山”的時機(匈奴人也有吃飯,夏天是放牧的時候),帶領公孫敖、李廣、張騫等部予以掩護和配合,捨近求遠,就是要打匈奴一個出其不意。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霍去病的人生徹底開掛

通過迂迴穿插,霍去病最後順利抵達祁連山腳下的匈奴遊牧經濟區核心地帶。而此時負責策應配合其行動的公孫敖、李廣、張騫各部要麼半道迷路被迫折返,要麼遭遇匈奴左賢王4萬大軍圍困損失慘重,等於霍去病基本上陷入了孤軍深入的困境了。

​危急時刻,霍去病表現出一個名將的風範,果斷而不失冷靜。他毫不猶豫地向當面之敵發起猛攻,一下子打垮了屯駐在河西走廊的匈奴精銳部隊,殲敵3萬餘人,還抓獲包括單于王后、王子、藩王、相國、將官在內的122名匈奴貴族。更值得一提的,也正是此戰,單于屬下酋塗王率眾向霍去病繳械投降,從而開創了匈奴主動向漢朝投降的先例,這也標誌著漢朝和匈奴對戰以來,第一次在戰爭心理上獲得優勢。

後來,河西河西膏腴之地在霍去病的衝擊下變得七零八落,匈奴的渾邪王、休屠王再也不敢面對霍去病的兵鋒,

主動聯絡漢朝請降。後來,休屠王反悔不願投降,被渾邪王殺死。而渾邪王的部屬開始譁變、潰散成勢。也正是霍去病果斷出兵,鐵血平亂。滅了叛亂的匈奴兵將8000人,降伏匈奴人4萬多。

第一次河西之戰:歷五王國,輜重人眾懾慴者弗取。
第二次河西之戰:得單于單桓、酋塗王,及相國、都尉以眾降下者二千五百人,可謂能捨服知成而止矣。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匈奴徹底被打服了

河西兩戰,霍去病斃、傷、俘和迫降匈奴人馬就達10萬之眾,不僅控制了祁連山-焉支山之間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的河西遊牧經濟區,還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從而徹底改變了漢朝在與匈奴作戰時的被動局面。無怪乎,匈奴人做《匈奴歌》感嘆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同時,這也標緻霍去病的騎兵戰術趨於成熟。

2年後的漠北大戰,就更是霍去病戰術登峰造極的發揮了。率5萬騎兵、以匈奴降將為先導,再次穿越千里大漠從敵人意想不到的方向突然殺出,斃俘匈奴含83名權貴在內的七萬多人,幾乎全殲左賢王部,一直追殺到今貝爾加爾湖才收兵撤隊,從此“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戰術特點的總結和分析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霍去病的戰術有傳承也有發展

霍去病以短暫軍事生涯創造了璀璨的軍事成果,祁連山因他而聞名,焉支山因他而失色,註定是要彪炳史冊的。霍去病的戰術特點基本上可以總結為:騎兵為主,閃電戰,大迂迴,講究速度,打的對方措手不及,擒賊先擒王,最重要就是不怕死。善用匈奴俘虜,取食於敵,以戰養戰。

以上都是一些我們現在看起來很普通的戰術描寫,但是這其中有兩個寶貴之處:一是前文已經提到過,霍去病這種戰術是開創性的,在之前的漢民族對戰匈奴民族的戰鬥中,從來沒有人意識到,騎兵的優勢要這樣去發揮。二是霍去病這些戰術是來自於實踐之中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單就這一點,霍去病就比“紙上談兵”的趙括要高明許多了。據司馬遷寫道“天子嘗欲教子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也說明霍去病的戰術思想的核心就是“因時而變、不拘一格”

1、騎兵為王,以快打快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騎兵必須要發揮速度優勢

前文已經說了,霍去病是幸運的,他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中原地區不擅長馬戰是有歷史原因的,首當其衝的是戰馬資源的匱乏,然後是農耕文明決定了戰爭形式主要是“安營紮寨”的步戰思維。

所以,參考一下西漢時期一匹戰馬市值一百金,就可想而知,漢武帝為了打造一支騎兵部隊耗費多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這也是西漢為什麼要等到經歷了“文景之治”近60年的傾國積累,到了漢武帝時期才敢對匈奴用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幸運的霍去病更是聰明的,是他認真地思考和發揮了騎兵的應有軍事優勢“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聚;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騎兵的優勢就是速度快、機動性強,戰術運用更加靈活。像以前的那種穩中求勝、步步為營的作戰方式已經不能擴大騎兵作戰的戰果了。

所以,

霍去病對戰匈奴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快打快”,他想盡一切辦法比以往的匈奴人做到更快。一人雙馬、輕裝前進、千里奔襲、以戰養戰都是這一思想的延伸。也正是他比匈奴人更快,從而顛覆了匈奴人對漢人軍隊的常規認識,屢屢收到奇效。

2、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不嫩佔據絕對優勢就只能智取

儘管漢軍對戰匈奴是騎兵對戰騎兵,但是如果是常規對撞,恐怕漢軍還是會輸多贏少,畢竟雙方騎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霍去病體現他高超的軍事才能的地方也正在這裡,揚長避短、出乎意料才能一招制敵。

所以,我們再回看霍去病的每次作戰都是採取這種方式,河西之戰選擇迂迴前進,甚至不惜捨近求遠和安排友軍迷惑敵人。他就是要達到出其不意的戰術效果,也只有做到攻其不備,他的千里奔襲、閃電戰法才有效果。否則一當被敵人早有準備,守株待兔,奇襲戰變成了陣地戰,那麼霍去病在孤軍深入的情況下,也很難全身而退。

3、擒賊擒王、速戰速決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速戰速決才是王道

這或許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軍事常識一樣,但是這種對於戰機的精確判斷和選擇,卻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擒賊擒王,首先就是為了瓦解對方的士氣和戰意,避免和敵軍陷入死戰。這是一門學問,因為霍去病是孤軍深入,戰爭帶給他的每一份損耗都有可能是致命的能最快、最直接擊敗對方的方式就是“擒王”,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霍去病每一次戰鬥都是擒獲敵軍首領一大串,那不是霍去病“抓大魚”上癮,而是戰術的需要。

另外,河西戰爭中,霍去病在戰損比超過一定程度就果斷回撤,也恰巧說明這一戰術的成熟和重要。假設當時的霍去病貪功冒進的話,只怕最後也只能葬身草原。騎兵千里奔襲承受不起過大的戰損只能速戰速決,不能打消耗戰,這一原則被霍去病很好的把握了,所以,

霍去病就像一個刺客一樣,一擊必中、不中則退。

4、知己知彼、知人善用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匈奴人用對地方了,一個頂幾個

漢軍在與匈奴作戰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兩個致命的毛病:迷路和叛變。比如一代名將李廣就因迷路而兵敗被俘,前將軍趙信就投降匈奴而洩露軍機。

這深刻反映當時的漢軍作戰體系十分不完整。

而這些問題在霍去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事實上霍去病每一次對匈奴發動戰爭的時候,手下的匈奴人比例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兩次河西戰爭,隨他出戰的高級軍官有:校尉高不識(匈奴句王)、校尉僕多(匈奴人)司馬趙破奴(長期生活在匈奴的漢人),匈奴人佔2/3。 再加上匈奴華僑趙破奴,河西之戰霍去病手下可以說是全匈奴陣容!這就不得不說霍去病在識人用人這一塊是極具智慧的。

憑藉自身高超的軍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徹底讓手下的匈奴人對其俯首帖耳,也是霍去病縱橫千里卻從不迷路的根本原因,這一點在他的收官之作——漠北大戰中,更加體現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霍去病以天縱奇才的天賦,開創了人類軍事史上光輝燦爛的新篇章,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讓人歎為觀止,其璀璨的軍事成就讓人高山仰止,把其稱為歷史少見的“軍事天才”是不為過的。

尾聲

用匈奴的方式戰勝匈奴,淺析霍去病騎兵戰術的發展和成熟

對於歷史來說,霍去病足夠光彩奪目

《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載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 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諡之,並武與廣地日景桓侯。”

一代將星,就此隕落,令人扼腕嘆息,也讓人感慨萬千。

但霍去病偉大璀璨的成就卻是中國歷史上無法掩蓋的光芒,值得後世人們永遠緬懷和敬仰。

清代龔自珍有詩云:“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們在感慨霍去病的人生傳奇的時候,也不能忽略那個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和老到穩重的名將衛青對於霍去病的成就和知遇之恩。

最後,戰爭畢竟歸根到底還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所以脫離戰爭本省帶給我們的思考之外,我想,漢武帝時期的大漢王朝確實是無愧於熱血、無愧於尊嚴、無愧於江山。當我們自稱漢族、漢人的時候,那是一種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