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嫉羨"心理分析:項鍊丟失真的是偶然嗎?

莫泊桑《項鍊》| 從

莫泊桑是十九世紀後期自然主義文學潮流中僅次於左拉的大作家。他數量龐大的短篇小說所達到的藝術水平,不僅在法國文學中,而且在世界文壇上都是卓越超群的,被稱為是"短篇小說之王"。

其中《項鍊》是最為知名的短篇小說之一,被納入中學語文課本。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鍊在回家途中丟失。她和丈夫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鍊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鍊。

初讀《項鍊》,我被莫泊桑鬼斧神工的寫作技能所折服。作品前後十年的戲劇張力,跌宕起伏的情節設計,戛然而止的結局,以及"項鍊"這條主線的設計,都絕無僅有。

莫泊桑《項鍊》| 從

莫泊桑

前不久我拜讀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再讀《項鍊》,一個問題飄進我的腦袋:作品說到馬蒂爾德的項鍊是在舞會結束後回家的路途上意外丟失。她如此珍視又“昂貴”的項鍊竟輕易丟失,這真是一場偶然嗎?在意外之中,是否有其必然性呢?

本文從"嫉羨"心理的角度分析,馬蒂爾德丟失項鍊具有必然性。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莫泊桑作品中大量出現的"小資產階級"。

01

"小資產階級"的宿命與抗爭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在現代文明已經發展的國家中,逐漸形成一個介於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小資產階級。"

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徹底摧毀了封建等級制度,貴族和教會不再獨佔土地。於是農業領域逐漸興起小生產者個體經濟,小農經濟也由此產生。

小農經濟決定了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特性。他們不受大資產階級剝削,也不剝削無產階級勞動者。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個人勞動所得。他們在階級競爭中鄙視無產階級,但又常常被貶低到"無產階級"。他們渴望成為"資產階級",又時常被資產階級拋棄。

莫泊桑《項鍊》| 從

法國大革命

這樣的階級地位決定了小資產者們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他們一方面竭盡所能擠進所謂的"上流社會";另一方面又因實力缺乏而感到自卑,恐懼被拋棄淪為無產階級。

《項鍊》中馬蒂爾德丈夫是銀行職員,典型的小資產者。他們具有這個階級特有的心理特徵。

丈夫千方百計拿到部長舞會的邀請函,又拿出400法郎鉅款為妻子買舞裙。

表面上看是哄妻子歡心,實際上是他為努力擠進資產階級所做的努力。而妻子馬蒂爾德因為無法完美融入"上流社會"而自卑,她不得不冒風險向朋友借項鍊。

這樣的階級背景與尷尬處境,為"嫉羨"心理的滋生提供了沃土。

莫泊桑《項鍊》| 從

法國舞會

02

"嫉羨"心理導致項鍊丟失的必然性

"嫉羨"的概念最早由奧地利心理學家梅蘭妮.克萊因在著作《嫉羨與感恩》中提出。它的核心內容是:你想要得到別人擁有的好東西,但你深知自己無法擁有它。於是你想要毀滅它,不僅毀滅得不到的東西,還要毀滅擁有這樣東西的人。

"嫉羨"心理在自我身上的體現為:我突然得到了美好的東西,我很想擁有它。但我認為自己不應當擁有它,甚至會招來別人的"嫉羨",從而使自己深陷困境。潛意識中我希望自己失去它,這樣我的內心反而會得到安穩。

18世紀法國小資產階級一方面拼命躋身於"資產階級",一方面又從內心深處認可了自己無法高攀的窘境。這樣的尷尬處境,使得他們普遍擁有這樣的"嫉羨"心理。

馬蒂爾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也是為什麼她最初會選擇嫁給丈夫的原因。

她"天生麗質,嫵媚嬌柔",她覺得自己天生就應該"身披羅綺,頭佩珠玉"。她本想著嫁給一位"達官貴人",逆天改命,但她最終還是嫁給了丈夫。

莫泊桑《項鍊》| 從

與其說是因為她沒有機會結識到一位有錢有地位的紳士,不如說她潛意識裡就不想嫁給什麼名門望族。倘若她真的嫁入豪門,她會擔心遭到別人的"嫉羨"與迫害整日惶恐不安。因為她的原生家庭和階級處境,讓她認為自己不能擁有資產階級的生活。

唯有嫁給現在的丈夫,一個普通銀行的小職員,她方能心安理得。

項鍊丟失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馬蒂爾德在弗雷傑斯太太那裡看見了那串項鍊,便兩眼放光了。

一種極為強烈的慾望使得她的心狂跳起來。拿著這串項鍊,她的手直打哆嗦。她把它戴在脖子上,壓著連衣裙的領口,在鏡子面前照得出神。

想象一下我們如果得到了一件理所應當的東西,或者說預料之中的東西,我們會激動到如此程度嗎?比如說發工資,我們大概只會抿嘴一笑,因為那是我們勞動理應所得。但如果是我們買了彩票中了大獎呢?恐怕也跟馬蒂爾德是差不多的反應。根源就在於我們也認同那是不應該屬於我們的東西。

馬蒂爾德戴上項鍊的激動和在舞會上的風光無限為項鍊丟失埋下了伏筆。

項鍊是馬蒂爾德慾望的具象化表現,它代表的是馬蒂爾德對上層生活的嚮往。舞會上萬眾矚目的短暫風光,象徵著馬蒂爾德暫時地擁有了資產階級的"美好生活"。

莫泊桑《項鍊》| 從

項鍊

她想要擁有這樣的高貴生活,但是她在意識深處承認自己不會擁有這樣的美好。一旦得到,便會招來"禍事"。所以,她潛意識下弄丟了這串項鍊,用餘下十年的生活作為一夜美夢的懲罰。儘管她此後飽經風霜,但是她還完債務之後心滿意足,她終於獲得了平靜。

她感到一種既驕傲又天真的歡快,面上露出了笑容。

03

"嫉羨"心理的現實體現與自救

自我"嫉羨"心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表現是"力量"恐懼,即想要比別人強大,又害怕比別人強大。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露易絲海在《生命的重建》這本書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個學生一直希望能擁有更多財富。一天晚上他特別興奮,因為他贏了500美元。他興奮至極:"我無法相信!不可思議!"第二個星期他沒來上課,原因是他摔斷了腿。醫藥費剛好花掉了500美元。

這個學生相信這500美元他不應該得到,他意識深處恐慌會有禍事發生。於是他摔斷腿,花掉這500美元,得到內心的安寧。


莫泊桑《項鍊》| 從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也屢見不鮮。比如平時成績一向很好的同學,高考成績卻一落千丈;一份可貴的工作機會擺在面前,而你卻猶豫不決,甚至乾脆放棄;看起來很有商業頭腦的朋友不停在賺錢,可他始終沒有什麼積蓄......

這些原因就在於我們潛意識覺得自己不應該比別人表現優秀,或擁有更多財富,否則會招來別人"嫉羨",陷入困境。

可見,"嫉羨"心理無疑對我們人生造成巨大的消極影響。改善"嫉羨"心理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 追本溯源,從"嫉羨"到"感恩"

"感恩"與"嫉羨"對立。它是指人們相信自己可以強大,可以擁有美好的東西。他們也承認並尊重有更強大的事物存在,這些更強大的存在帶給我們更多美好。所以我們感恩。

"嫉羨"還是"感恩",多數可以追源到我們出生的時代背景與原生家庭。

馬蒂爾德夫婦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大亂鬥。時代背景讓他們覺得“躋身上流社會”的慾望是有罪的。

莫泊桑《項鍊》| 從

《項鍊》劇照

我朋友的"優秀恐懼症"來自於她的原生家庭。她很努力,畢業之後就拿到不錯的Offer。但是五六過去了,同學們都買房買車,她卻始終沒什麼積蓄。原來她家裡還有個哥哥,沒什麼文化。從小她父親就說:"你將來肯定有本事,多幫襯你哥。"於是她的腦子就形成了:我不能優秀,不能有錢。一旦我優優秀了,有錢了,他們就會剝削我。

即便她短暫地擁有了一些財富,她也會認為那不屬於她。與其這樣,不如不要變有錢,不要變優秀。

後來她與父親大吵了一架,表明以後決不會出錢幫襯哥哥,他父親也不敢再提。她開始為自己努力,情況便好轉了很多。

追本溯源,從源頭髮現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嫉羨"帶來的恐懼。

莫泊桑《項鍊》| 從

《項鍊》劇照

  • 豐富閱歷,提高生命的尺度
  • 一旦你穿慣了300塊的牛仔褲,你還會再穿30塊的牛仔褲嗎?

    它本意是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是它也從側面表明,一旦你的體驗上升到一定維度,你的生命也就上升到一個層次。你當然不會再覺得那些美好的事物不屬於你。

    比如你從來沒中過一次彩票,突然有一天中了百萬大獎,這說不定會讓你惶恐不安。但是如果你已經買彩票數年,並且時常會中一些大小獎項。然後某一天你中了大獎,你可能會認為:這也是有可能發生在你身上的,或許它本身就屬於你。

    曾經我寫作從沒賺取過稿費,我也認為我的作品差強人意。某天一位編輯邀請我寫稿並開出不錯的報酬時,我首先感到有些惶恐。我認為我不應該擁有這個機會,賺取這筆稿費。我也想過我一定無法完成這份工作,甚至想過拒絕。到現在幾乎每篇作品都可以上稿並且獲得稿費,我已經覺得那是我勞動理應獲得的回報。

    當你見過大海,自然不會為溪流而驚歎。

    莫泊桑《項鍊》| 從

    馬蒂爾德從未參加過"上流社會"的舞會,她從沒見識過那樣奢靡的生活,從天而降的邀請函讓她不知所措。她從不相信這樣的生活是她應該擁有的,所以她潛意識覺得自己應該接受懲罰,所以她丟掉了項鍊。倘若她在更年輕時就可以得到這些機會,她或許可以表現得更加從容一些。

    結語

    法國大革命後的小資產階級處於階級鬥爭的夾縫中,這樣的生存環境讓"嫉羨"心理有了可趁之機。馬蒂爾德從朋友手中借來自以為是真的"項鍊",她又如此喜愛它,按理說一定是時時把玩,不可能丟掉。

    正是由於這份"嫉羨"心理造成的恐懼,讓她丟掉了項鍊。即使她不在回家途中丟掉項鍊,也很可能會在歸還的路上丟掉它。她丟掉項鍊某種意義上是必然事件。

    克服"嫉羨"心理,需要追本溯源,從它產生的原因開始解決。同時也需要我們不斷增加自己的閱歷,提升生命的尺度,更加自信自己可以擁有美好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