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逼死楊貴妃後,陳玄禮的歸宿如何?

陳俐伶


說到陳玄禮,就不得不提到馬嵬驛兵變,陳玄禮逼死唐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那他的結局歸宿如何呢?陳玄禮其實深諳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後來火線辭官,得到了善終。


陳玄禮是唐玄宗的親信



唐景龍四年(710年),時唐中宗之後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內外勾結把持朝綱,陳玄禮助李隆基除掉韋皇后與安樂公主,玄宗即位後,陳玄禮被任命為禁軍龍武大將軍,引為玄宗的親信,在玄宗在位的四十五年裡頗受重用,即便率軍士譁變,逼迫玄宗揮淚命高力士勒死心愛的楊貴妃,玄宗最後也沒有懲罰於他。



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東都洛陽陷落。第二年安祿山叛軍進圍西京長安,驚慌失措的唐玄宗,攜楊貴妃、楊國忠等人,在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及3000禁軍的保護下逃往四川。途中在馬嵬驛(即今陝西省興平),將士飢乏疲憊,怨聲四起,大軍遂停滯不前。陳玄禮聯合太子李亨、太監李輔國謀誅殺楊國忠、楊貴妃兄妹。結果憤怒的禁軍將士直接就把宰相楊國忠、太常卿楊暄父子亂刀砍死了,將士們尤不解氣,又以槍揭楊國忠首於東門外。陳玄禮又帶領禁軍士兵到玄宗的臨時行在,請誅楊貴妃,面對眾怒炙盛的將士,玄宗不得已,揮淚與楊貴妃告別,即命心腹宦官高力士引貴妃於佛堂諡殺之,為了不使陳玄禮及眾將士起疑,即命他們入內驗視:

輿尸寘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據《新唐書》)



發動馬嵬驛兵變,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禁軍將士的憤懣之情,陳玄禮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當時楊國忠父子、楊貴妃姐妹,天下人都知是禍害毒瘤,但恩寵皆出上意,如果不是玄宗的縱容,寵譽過度,安祿山又怎麼能輕而易舉的發動叛亂呢?只有殺死他(她)們,才能堵住天下人的洶洶眾口,從這一點來看,陳玄禮完全是忠心為主,大義無私。



馬嵬驛兵變之後,陳玄禮隨即率領禁軍將士繼續扈衛玄宗入蜀。太子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後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號召天下勤王,並督軍平亂,於寧夏靈武被擁立為皇帝,即肅宗,留在成都的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

至德二年(757年),在成都度過兩年時光的玄宗,在陳玄禮的扈衛下,回到久別的長安城。太上皇被安排在南內興慶宮居住,陳玄宗護主有功,封蔡國公,食邑三百戶。



晚年的太上皇李隆基遠離了政治,專心過起了他的退休生活。比如,太上皇有時候聖駕移大明宮,陳玄禮、高力士都隨侍前往。只不過這個時候太上皇身邊的親近之人已經是越來越多了,據《資治通鑑》記載:“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內侍監高力士久侍衛上皇;上又命玉真公主、如仙媛、內侍王承恩、魏悅及梨園弟子常娛侍左右。”上皇有時候還御長慶樓,都是前呼後擁,百姓們看到了都山呼“萬歲”,太上皇一高興就常於樓下置酒賜百姓。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陳玄禮致仕,大約於玄宗遷至太極宮(西內)甘露殿時病重去世。陳玄禮在歷史文獻上的著墨不多,沒有單獨立傳,而且總是與馬嵬驛兵變捆綁出現。不過陳玄禮雖忠心為主,玄宗卻未必理解他,晚年的陳玄禮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玄宗的信任,他的爵位,俸祿都是肅宗定下的。


大國布衣


陳玄禮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感到陌生。

但如果我要提馬嵬坡,大家就一定都熟悉了。對,陳玄禮就是在馬嵬坡發動兵變,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那個人。

陳玄禮一直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心腹。

在唐隆之變時,正是陳玄禮配合李隆基、太平公主除掉了韋后。在這一事件後,陳玄禮升任禁軍龍武大將軍,掌管宮廷宿衛。


對陳玄禮其人,李隆基可以說是一貫信任。

但誰也想不到的是,就是忠心耿耿的陳玄禮在安史之亂後發動了馬嵬坡之變,要求李隆基處死他心愛的楊貴妃。

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時,唐玄宗一行人逃到馬嵬坡。當時,將士飢疲,六軍不發,大家對楊貴妃、楊國忠一家已經忍耐到了極限。

於是,陳玄禮協同皇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謀劃,發動政變誅殺楊貴妃、楊國忠。

不僅如此,陳玄禮還親自去面見李隆基,請求他捨棄楊貴妃:

國忠撓敗國經,構興禍亂,使黎元塗炭,乘輿播越,此而不誅,患難未已。臣等為社稷大計,請矯制之罪。


最終,李隆基只好聽從陳玄禮的建言。

雖然陳玄禮逼死了楊貴妃,但李隆基還是知道他是忠誠的。

所以,在馬嵬坡事件後,陳玄禮仍然陪侍在李隆基身邊。等到李隆基回到長安後,已經是太上皇的李隆基封其為蔡國公,食邑三百戶。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陳玄禮致仕,自此告別了政治舞臺。


HuiNanHistory


陳玄禮,武則天時期任神武軍果毅都尉,與神武將折衝都尉共掌本府兵。

景龍四年(710年),唐朝朝政大權表面上是被唐中宗李顯所控,但實際上因李顯軟弱無能,朝政大權實際上卻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所控,這二人一直想做唐朝的第二個武則天,所以她們一直都在謀奪朝堂的控制權,她們先是設法將忠於李唐的老臣,如張柬之、敬暉等人一一除去,然後又讓韋溫執掌中宗朝政。



最終韋后和安樂公主在自認已完全掌控住形勢後,於景龍四年先是合謀毒殺了中宗李顯,而後韋后又預謀準備做另一個武則天。可是還沒等韋后和安樂公主動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搶先動手,在薛崇簡、鍾紹京、陳玄禮等人的協助下,韋后、安樂公主等亂黨被誅殺,史稱“唐隆政變”。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被扶上帝位,是為唐睿宗。

此時,陳玄禮因在韋氏叛亂時堅定的站在李隆基這邊,因此成為李隆基的親信,深受重視。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不久,陳玄禮被任命為禁軍龍武大將軍,位列正二品,統領長安禁軍。此後,淳篤自檢的陳玄禮一直被李隆基倚為心腹,執掌朝廷禁軍數十年。



而在此過程中,陳玄禮伴著李隆基的統治,度過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數十年時間,他度過了“開元盛世”,但也同時走過了“安史之亂”。天寶年間,李隆基統治後期再也不似曾經的英明神武,他開始沉迷於酒色,日益昏庸,荒怠政事,朝中實權先後由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這兩人本就不是個能臣,更不是個廉臣,他們妒賢害能,任人唯親,徇私舞弊,窮奢極侈,把朝堂弄得是烏煙瘴氣的,民間更是民不聊生。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兵權在握,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少數民族,組成15萬聯軍在范陽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此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安祿山大軍一路是勢如破竹,各州縣的唐軍多是望風而降,最終在長安的門戶潼關被佔領後,李隆基不得已只能帶領楊貴妃、楊貴妃等楊氏族人和公主、皇孫,還有親近的宦官,倉皇向西逃遁。



此時,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自然率領著麾下禁軍掩護李隆基南逃。可是在唐玄宗逃到馬嵬坡(今陝西興平西)時卻遭遇了兵變。《舊唐書.玄宗本紀》載:“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會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國忠告訴於驛門,眾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玄禮等見上請罪,命釋之”。

當時玄宗一行來到馬嵬驛時,因南逃過於倉促,所以食物、衣物等都沒備好,再加上玄宗為了趕緊逃離安祿山的魔掌更是數夜趕路未得休息,如此隨行的將士是又累又餓,再加上此時天氣又是十分的炎熱,將士更是不想走了。而此時,楊貴妃、楊國忠等人卻依然是在享受著奢侈的生活,即使在南逃時,他們依然是大魚大肉。就這樣,隨行將士的怨氣是越來越大,隱約間已經有兵變的意思。



此時,楊國忠的政敵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和陳玄禮覺得時機已到,於是他們開始慫恿早已怨聲載道的將士發動兵變,這個時候隨行將士在他們的帶動下開始譁變,他們皆認為禍起楊家,所以在陳玄禮的帶領下,楊國忠連同他的兒子和韓國夫人、秦國夫人悉數被殺。而後,楊貴妃亦在高力士“禍本(指楊貴妃)尚在,軍心不安”的建議下,玄宗“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將其處死。

當然,陳玄禮雖參與了兵變,但他對唐玄宗依然是忠心耿耿,他只是想誅殺楊國忠等這些禍國殃民的楊家人,並不是想反對唐玄宗。可他也深知唐玄宗對於楊家人的看重,所以在誅殺楊家人後,他就“免冑釋甲,頓首請罪”,向玄宗皇帝請罪。



不過礙於當時的局勢,再加上唐玄宗可能也知道陳玄禮對他還是很忠心的,所以他並沒有怪罪於他,而是“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宗不但免了陳玄禮的罪行,還下詔全軍闡明不會怪罪於他們,如此這場兵變最終以楊氏族人悉數被誅而順利解決。

此後,陳玄禮拒絕日後唐肅宗的招攬,他堅定的跟隨著李隆基前往成都,並一直護佑著李隆基的安全。直至至德二載,唐玄宗自巴蜀回長安,陳玄禮也是一路盡心盡力的護送著,如此在唐玄宗安全的到達長安後,陳玄禮被封蔡國公,食邑三百戶。



上元元年八月,陳玄禮以病重為由致仕,同年,陳玄禮因病去世。


澳古說歷史


逼死皇帝寵愛的女人,這陳玄禮可謂是罪莫大焉。然而,身為小人物的陳玄禮卻因為這件事而名留千古,他的結局也十分的出人意料,且聽我慢慢為你道來。

先來回顧一下唐玄宗寵愛的女人楊貴妃在馬嵬坡香消玉殞的經過,當然我們重點要說的是陳玄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唐玄宗李隆基,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豔福的人之一:中國古典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被他攬入了懷中。如此美人在懷,自然寵溺有加。於是,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過上了“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快樂生活。

孟子早就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在這日日佳人陪伴的迷糊中,大唐迎來了安史之亂的大禍。

公元755年,也就是玄宗天寶14年冬天,曾經的“乾兒子”安祿山20萬大軍直取長安,只半年左右,潼關已失,長安屏障已去。無奈的唐玄宗只好帶著楊玉環等人惶惶地逃向蜀地。

負責保護唐玄宗一行逃亡的是三千飛龍禁軍,其統帥正是那個小人物陳玄禮。

還好,當時的百姓心中還念著盛世大唐的好處,養尊處優的唐玄宗等人一路雖歷經艱難,但好歹有一口吃的。但過慣了優裕生活的國舅楊國忠,全然不顧士兵們已極度疲勞依然飛揚跋扈,令士兵人怨氣不已。

當7月14日隊伍走到馬嵬坡的時候,三千禁衛軍已極度疲憊,群情憤怒,大有釀成兵變的可能。

領隊的陳玄禮與將領們商量後認為,今天的狀況皆是楊玉環兄妹帶來的後果。在這種時候,如果不除掉她們兄妹,怕是難以服眾。

於是,陳玄禮帶著三十餘位將領向玄宗進奏稱:

逆胡(安祿山)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無不嫌怨。今國步艱阻,乗與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

不管眾將領如何陳述利弊,玄宗始終難以下定決心誅殺楊國忠與楊貴妃。但士兵們等不及了,他們發動了暴動,殺死了楊國忠以及他的兒子和韓國夫人、秦國夫人,並將楊國忠的頭顱砍下來掛上城門示眾。

參與的將領們都強烈要求殺死楊玉環,因為很明顯,楊玉環不死,總有一天是要為楊國忠報仇的。在眾人的推薦下,陳玄禮再次上奏玄宗說:國忠父子既誅,太真(貴妃)不合供。

見如此群情憤怒,玄宗知道已無法保住楊貴妃的命,只好讓楊貴妃自縊於馬嵬坡前。

逼死了玄宗寵妃,陳玄禮究竟是何人?他為何敢向皇帝身邊人下手?

我們看到陳玄禮參與逼死玄宗李隆基的愛妃,會想當然的認為,這個人不是忠於玄宗的,其實,陳玄禮是玄宗的心腹肱骨。

為什麼這麼說呢?陳玄禮這個人是一個十分忠正直率的人。當年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專攬朝政時,他就很不喜歡,所以就投靠了李隆基。後來李隆基發動政變擁立他父親李旦復位的過程中,陳玄禮出了很大的力,立了多次大的功勞,所以深得李隆基的信任,成為其心腹。

後來,李隆基以第三子的身份獲得皇位後,將整個皇宮的守衛都交給了陳玄禮,可見李隆基極其信任陳玄禮。

(關於李隆基並非長子,卻能登上皇位,感興趣的朋友可看下我10月5日的回答《李旦的嫡長子並不是李隆基,為何李隆基會成為李旦的繼承人呢?》)

那為什麼得李隆基信任的陳玄禮參與殺死楊忠妃呢?靜篤認為,其實他是在保護唐玄宗李隆基。

我們先來看,殺死楊國忠兄妹,是誰最想要的結果,顯然是太子李亨。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倉皇逃跑的玄宗就有把位置傳給太子的打算,但是楊國忠阻止,並盡力勸說玄宗到蜀地避難。

楊國忠這樣做的原因,我們很容易明白,玄宗是他的靠山,太子繼位,他楊氏的好日子就到頭了。而蜀地是他們楊家的勢力範圍,可以保玄宗皇位無憂。

而太子李亨自然也明白這點,到了蜀地再想繼位就非常懸了,說不定命都保不住,所以他一手策劃了兵變。

這樣一來,當下的形勢是,士兵不滿於楊氏兄妹而欲殺之,太子再在一旁推波助瀾,逃難之時,玄宗如果不從,被誅殺或者被士兵拋棄的可能性都有。

陳玄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站在了誅殺楊氏兄妹的一方,但並非與太子為伍,而是為玄宗皇帝作想。

為什麼說陳玄禮不是站在太子一方呢?我們看到誅殺楊國忠兄妹後,太子李亨就帶領部分軍隊與玄宗分開北上。但陳玄禮並未與之一同北上,而是繼續跟隨玄宗前往蜀地。直到公元757年時,唐玄宗重新回到長安,陳玄禮都一直守護在左右。

陳玄禮的歸宿

公元757年,回到長安後,陳玄禮不但沒有被唐玄宗清算,反而還得到了玄宗的封賞:封蔡國公,食邑三百戶。

從楊貴妃死後,陳玄禮依然是玄宗身邊的守衛,以及回到長安後,玄宗對他的封賞來看,玄宗應該是能明白陳玄禮的苦心的,所以自然對他仍然信任有加,封以高官厚位。


以上是靜篤的個人見解,不知道看到這裡的朋友是否同意我的看法,歡迎賜評和點贊喲。

摯守靜篤


眾所周知,馬嵬坡兵變中是禁軍頭領陳玄禮帶兵逼死了楊貴妃。

而在兵變事件結束以後,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揚鑣,陳玄禮甘願跟隨玄宗入川,後來叛亂結束之後又護送玄宗回到了長安,正是因為他對唐玄宗的一份忠誠,最後被封為了蔡國公。關於他的死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病死的,另一說是在唐肅宗和唐玄宗之間爭奪權力的過程中被唐肅宗設計害死的。或許有人會說,陳玄禮逼死了唐玄宗最為心愛的女人,難道唐玄宗就不記恨他嗎?有沒有可能是唐玄宗除掉的他?依筆者看來這種可能幾乎是不存在的,原因如下。

一、陳玄禮對唐玄宗是非常忠誠的,尤其是誅殺韋后立下了大功,後來不辭辛勞甘願帶兵護送唐玄宗入川,平叛之後又護送其回到了長安。特別是陳玄禮很小的時候就侍奉玄宗,玄宗在位四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陪伴左右,忠心耿耿,玄宗對他十分感激,信任有加。雖然在馬嵬坡兵變中逼死楊貴妃讓玄宗有一些不舒服,但是跟自己的皇位和江山社稷比起來,孰輕孰重相信玄宗自己心裡是有數的。憑此一點,玄宗也不會對怪罪於他的。

二、暮年的唐玄宗被陰險狡詐的安祿山所欺騙導致發生了叛亂,還聽信讒言殺掉了高仙芝和封長清兩位忠臣,此舉讓很多忠臣心寒。直到馬嵬坡兵變之後,玄宗身邊除了陳玄禮已經無人可用,如果殺掉了陳玄禮,那玄宗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所以,無論陳玄禮做了什麼,只要他不叛亂就是唯一可用之人。

三、馬嵬坡事件之後,太子李亨和唐玄宗徹底分裂,太子李亨北上不久便自立為帝,史稱唐肅宗。雖然後來他迎回了玄宗並尊為太上皇,這個時候實際上玄宗已經失去了權勢,就算他想除掉陳玄禮也是有心無力了。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我們要清楚的是,陳玄禮並非剛開始就想要逼死楊貴妃的,實際上這是形式所迫。

當時護送李隆基和楊貴妃離京的是皇家禁軍,而禁軍的首領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這陳玄禮已經跟隨李隆基很多年了,所以在衷心方面不容多疑。可是問題是,當時禁軍是臨時接到護送皇帝離京的,並且經過長時間的奔波,眾軍士們也頗有怨言,逐漸的產生了不滿情緒,而這種情緒經過長時間的積壓,很有可能就爆發一次內亂,令唐玄宗等人陷入危險的境地。



陳玄禮也是一個資深的將領了,他很清楚禁軍當中所發出的信號,很可能短時間內就會出現軍隊譁變。一般來說,當逢此況,也可給予軍士們一些好處,畢竟諸多人遠離家鄉,本就應該予以補償。然而,這個時候獎勵制度斷難行通,因為出來倉促,並未帶錢,而很顯然口頭上的褒獎都是虛的,這個時候也難起到什麼作用,這個時候,陳玄禮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天子寵臣楊國忠。

毫無疑問,楊國忠是奸臣,也正是因為他,原本的尚能夠勉力維持的大唐盛世也瞬間的崩潰瓦解,所以當時唐朝很多人都十分痛恨於他,包括這些禁軍士兵們。所以,既然要給軍士們洩洩火,那就拿楊國忠開刀吧,反正陳玄禮本身就對楊國忠不太感冒。不過陳玄禮也不是魯莽之人,深知此事重大,所以便去和太子李亨商量。而太子聽聞此事,也並未表示支持,陳玄禮也明白,太子也並不反對,畢竟誰都知道太子和楊國忠之間互相不對付。所以,既然已經有了底氣,那陳玄禮便直接召集軍士,稱:

“今天下崩離,萬乘震盪,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諮,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

而眾軍士聽聞此事,紛紛表態,“念之久已,事行身死,固所願也!”也就是說,他們早就想將楊國忠殺之而後快了,既然老領導都發話了,那他們也就不再忌憚了。於是,誅殺楊國忠的行動便就算是這樣定了下來。



那麼,又為什麼會牽連到楊貴妃呢?

當時,既然要誅殺楊國忠,那自然也需要師出有名,所以就有楊國忠勾結外敵意圖反叛的說法。不過當李隆基聽到此事也頗為吃驚,儘管不太相信,但李隆基看著諸多兵士殺紅了眼,也只能裝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表示自己早就想殺了楊國忠了,但是一直沒有下手,既然禁軍代為動手了,那就就此為止了。然而,禁軍並沒有走。

事實上,在眾多軍士看來,唐朝淪落至此,一方面是唐玄宗聽信奸佞,另一方面也是唐玄宗寵信紅顏。所以,他們還需要初掉一個人,就是楊貴妃。這時候,陳玄禮也稱:“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可見,這時候李隆基也到了要作出抉擇的時候了。正當李隆基陷入往日同楊貴妃相處之時的沉思而遲遲不能作出決定的時候,高力士進言“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一語驚醒夢中人,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也只能顧得自己了。



恰如《長恨歌》所說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一年,李隆基70歲,楊玉環38歲。

在這次馬嵬驛之變後,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分道揚鑣,一個入蜀一個返回,而這個時候陳玄禮為表自己仍然忠於李隆基,故隨其一同入蜀。之後李亨在靈武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所以事實上軍政大權已然落入到李亨手中,而在安史之亂得以平息後,李亨請李隆基回到長安,而陳玄禮自然也一同回京。在回到長安後,陳玄禮被封為蔡國公,食邑三百戶。後在上元元年病逝。


妙齡老翁談歷史


陳玄禮,唐朝名將,因助唐玄宗發動政變即位有功而出任禁軍統領。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次年進逼西京長安。陳玄禮率部護送唐玄宗出逃四川。

兵至馬嵬坡(今陝西興平),禁軍騷亂,請求誅殺楊氏兄妹等佞臣以謝天下。陳玄禮遂與太子李亨(後為唐肅宗)等人統一意見,奏請唐玄宗批准,誅殺了楊國忠等人。陳玄禮又請誅楊貴妃以息兵憤,唐玄宗無奈,“乃命(高)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並將楊貴妃屍體抬到驛站庭院中,“召玄禮等人視之"以驗明正身。陳玄禮確認屍身後,“曉諭軍士",是為馬嵬之變。

其後,隊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亨統帥,受命在北方收拾殘局。平定叛亂後,李亨即位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一路由陳玄禮帶隊,護送唐玄宗平安入蜀。

唐肅宗平定天下後,將太上皇接回長安,安置在興慶宮居住。陳玄禮因護駕有功,受封蔡國公,食邑三百戶。他一直留在唐玄宗身邊負責“久侍衛上皇"任務。

陳玄禮雖逼唐玄宗殺死楊貴妃,但因情勢所迫,故從未因此而受唐玄宗責罰。他侍奉唐玄宗長達45年,始終被唐玄宗視為心腹。760年8月,陳玄禮退休,不久後病逝。


2許雲輝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攜帶他心愛的楊貴妃開始向蜀地逃跑。唐玄宗不顧倫理綱常,將楊貴妃從兒子手中奪走,轉為道姑,最後順理成章的入了皇宮成為了貴妃,三千寵愛於一生。但帝王的寵愛,與眼前的形勢或者是家國天下來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這一次,楊貴妃死在馬嵬坡下,以紅顏禍水的罪名來平息將士們的怒火。

而當時直接出面逼死楊貴妃之人,正是陳玄禮,唐玄宗手下的心腹大將,更是保護唐玄宗一路西行的主力干將。

唐玄宗執政初期,開創了唐朝歷史上的第二個盛世,自然初始逃亡之時將領們自然是殫精竭慮保護唐玄宗的安全。但是無論是說都奈何不住每日的風吹雨打,而這一切都是與唐玄宗身邊的楊貴妃有關。一方面是將士們的怨言加深,而另一方面是太子李亨的煽動,終於唐玄宗行至馬嵬坡之時,爆發了!

隨著將士們的討伐之聲越來越厚重,唐玄宗也開始動搖。而太子李亨繼續在軍中煽風點火,加上楊國忠與胡人的陰差陽錯,導致民怨爆發,逼死楊國忠,直指楊貴妃。在當時便是陳玄禮出面,請求唐玄宗放棄楊貴妃。形勢已經無法迴轉,楊貴妃在唐玄宗兩方為難之下走下了三尺白綾。

之後唐玄宗在陳玄禮的保護之下與太子李亨兵分兩路,繼續西行。之後太子李亨稱帝,唐玄宗被尊稱為太上皇,而陳玄禮加官進爵,被封為蔡國公,食邑三百戶,三年後安詳去世。

陳玄禮逼死楊貴妃,卻沒有受到任何嚴懲,反而是加官進爵。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已經到了晚年時期,再加上太子李亨的稱帝,相當於一大部分是奪走了唐玄宗手中的權利。一朝天子一朝臣,沒錯,陳玄禮當時配合唐玄宗處死安樂公主和韋皇后確實是心腹大將。但是在面對新帝的信任與舊帝的恩情,陳玄禮還是選擇了新帝。就算是初始之時陳玄禮也只是憤慨、平民怨,但是面對當時哪一方有利的局勢陳玄禮心中是明白的。

唐玄宗後期執政確實是糊塗,但是唐玄宗是個明白人,哪一方在逼迫楊貴妃赴死,他心中明白,所以罪不在陳玄禮。當時的怨氣已經不能再約束,就算不是陳玄禮也會是別人前來,何況在當時的局面之下,只有陳玄禮還在四處為自己著想。所以陳玄禮不能處置,若是沒了陳玄禮,安危難保!

這件事情太子李亨乃是主謀,陳玄禮選擇了最有利於自己的一面。而李亨的稱帝,無論當時陳玄禮抱著怎麼樣的目的去謀劃,但是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幫到了太子李亨,所以李亨稱帝之後,陳玄禮是一代功臣,自然是要加官進爵。

至於楊貴妃,無論是被迫離開入皇宮,還是走向馬嵬坡,從來沒有問過她的意見。歷史的車輪在不斷的前行,楊貴妃終究只能被冠以紅顏禍水的稱號,來為安史之亂買賬。至於踐踏在楊貴妃屍體上的人,仍然是繼續好好生活。


小鎮月明


陳玄禮和唐玄宗的關係非同一般,兩人早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時就認識,且他和葛福順還是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清除韋后的關鍵人物和實際動手者,這次事變的結果是讓李隆基的父親睿宗重登帝位,李隆基本人成為“平王”和與太平公主並稱的兩大功臣之一,可以說,這是李隆基一生功業的起點,且和飛揚跋扈、有始無終的葛福順不同,陳玄禮此後一直謙虛、低調,按照《舊唐書》的說法,是“以淳樸自檢,宿衛宮禁,志節不衰”,因此儘管是李隆基藩邸老人中關係最疏遠的一位,卻始終不離玄宗左右,,沒有在王毛仲、葛福順兩次“唐元功臣”大貶謫中被殃及,且因此一路升遷卻總是不離禁軍,在安祿山軍攻破長安前夕,作為龍武大將軍率領禁軍扈從玄宗入蜀,是隨扈武職中官階最高的。

他之所以在馬嵬坡發難,主要是因為本人一貫不滿楊國忠的跋扈,而部下也對待遇和前途不滿、不安,遂趁機發難,但他本意並不想連楊貴妃一起逼死,而是六軍將士惟恐楊貴妃繼續受寵,以後吹枕頭風讓玄宗對自己秋後算賬,所以“六軍不發”,逼玄宗殺死楊貴妃,這點陳玄禮明白,高力士明白,政治老手唐玄宗又何嘗不明白?他逼死楊貴妃時或許不忍,心痛,但楊貴妃已死,優先考慮的就是自己怎麼才能平安走到成都了對吧……

從此後陳玄禮平安入蜀,並且和唐玄宗相安無事地一直待到肅宗迎接他們回長安,可以看出唐玄宗還是知道,自己這位老部下是忠心於己的,逼死楊貴妃非其本意,他對楊貴妃的“感情”恐怕也不過是那麼回事,畢竟陳玄禮的做法客觀上讓他在六軍保護下平安入蜀,而陳玄禮倘不這麼做,他大概率就交待在路上了。此後陳玄禮一路跟著唐玄宗回到長安,且在他被架空為“上皇”後還是經常入“西內”陪伴玄宗解悶的少數幾個死黨之一,並因此被肅宗強制退休(給了個蔡國公的虛銜),不久就故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陳玄禮始終被認為是“玄宗的人”,他對玄宗的忠誠,以及兩人的密切關係,是包括玄宗父子在內,當時所有人公認的。

只有明代的戲劇《長生殿》才讓酸溜溜的“玄宗”做夢殺死陳玄禮,且同為明朝人的李卓吾即在劇本上發出“陳將軍何罪之有”的質問,很顯然,認為陳玄禮“腦子有病”的人是少數,且他們本身也被別人質疑“腦子有病”。


李厚何


整體來說,陳玄禮下場還不錯,沒有遭到清算。兵變之後,隨唐玄宗入蜀。安史之亂結束後,護送唐玄宗回長安,興慶宮(南內),封做蔡國公,封三百戶。為什麼陳玄禮不會遭到玄宗清算呢?

①信任。唐朝景龍四年時,陳玄禮就追隨唐玄宗,因為除韋后、安樂公主有功,唐玄宗時任陳玄禮為禁軍龍武大將軍。

②陳玄禮不是主謀。陳玄禮作為唐玄宗身邊的紅人,和楊貴妃沒有直接的衝突,所以他犯不著置楊貴妃於死地。是叛變的士兵,要求處死楊貴妃的。冤有頭,債有主,陳玄禮因為身份,只當了一次中間人。

③價值。兵變之後不久,唐玄宗就被尊為太上皇了,大權旁落,而陳玄禮是身邊極少忠誠的人。兵變時,因為陳玄禮,還減輕了士兵和唐玄宗的衝突。

而因為兵變,唐肅宗登基,自然要感恩陳玄禮,要不然,自己不能登基,所以下場就還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