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地名故事 清水潤費城

  核心提示: 古時,蒙山一帶,峰巒疊嶂,水路不通,水災嚴重。而當時的費縣城四面環山,有水排不出,是一個大淹子,成了東海的海岔子。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地名故事 清水潤費城


蒙山九回頭,費縣水倒流

  古時,蒙山一帶,峰巒疊嶂,水路不通,水災嚴重。而當時的費縣城四面環山,有水排不出,是一個大淹子,成了東海的海岔子。 傳說,鍾羅山半山腰裡就有個大鐵錨,還有村民在那裡拾到過大海螺。 大禹就曾帶著一夥人在蒙山頂安營紮寨,治理水患。他帶領百姓在蒙山前開出一條河,叫“治水”,就是現在的“浚河”。又在鍾羅山前開出一條河叫“祊河”,現在叫“溫涼河”。 因為沒有炸藥,開挖“溫涼河”時,費盡周折。河水向南流,有汶山阻攔,向東有肖山。最後,大禹就在鍾羅山東挖了一個豁口,把水引向北,跟治水匯合,才把積水排走。 “蒙山九回頭,費縣水倒流”的說法,就是那時候形成。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地名故事 清水潤費城


溫涼河有傳說

  溫涼河,原名“祊河”,又名“溫河”,是費縣境內最長的河流。其自梁邱折向東北入許家崖水庫,再行至費城鎮(街道)東北入祊。 關於溫涼河的來歷,有一個傳說。 大禹治水任務完成後收拾傢什準備迴歸。此時鍋裡還剩下不少熱水,娥皇和女英把鍋一掀,滾燙的水流到地上。後來,她們倒水的地方,冒出一眼清泉,泉水甘甜,冒著熱氣。泉水順勢而下,流入祊河。從此,祊河的水,左邊的涼,右邊的熱,於是祊河又有“溫涼河”之稱。據說,常飲此水的人都健康長壽。 在當地,還有另一種說法,與東海龍王有關。 寒冬,東海龍王為滿足女兒三公主破冰飲羊的願望,對著青龍山邊的河源頭連吹了三口龍氣。氣如狂風,頓時溫和的河水順流而下。冰被溫水融化,羊喝上了溫水。 從此,冬天裡這條河總是一邊是溫水,一邊是涼水。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地名故事 清水潤費城


3萬人的大工程

  1958年,對於世代居住在東安田村的百來戶村民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 為修建許家崖水庫大壩,他們離開了生活了幾代人的舊村落。有人離去,有人趕來。 從費縣,從臨沭,從郯城,從臨沂,甚至日照,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彙集到這裡,官莊村民賈瑞敬說,足有3萬人。他們都是來建水庫的。 當時只有十四五歲的賈瑞敬和夥伴們,從沒有見過這樣的景象。 漫山遍野都是人們搭建的草棚子。幹活的人都住在裡面。 北邊到八里莊、上陽灣、南峪,南邊住到紅山頭,西邊住到舟山頭。 “村裡就沒有不住的地方,人太多了!”賈瑞敬所在的水庫下游的官莊,前前後後都住滿了人,村裡所有的地根本就沒法再種。 一片人山人海。 那時候沒有機械,都是人工。鎬頭、鍁、抬筐、獨輪車,就是他們的所有工具。為趕工期,工地基本是三班制,24小時不停。 工地裡推出來的土,堆成了足有1500米長的大壩。條件艱苦,這麼多人,伙食也是個大工程。人們吃的,主要就是窩窩頭。化整為零,一個單位一個伙房;一個村裡去多少人幹活,就弄多大的伙房。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地名故事 清水潤費城


“不完成大壩,不回還”

  修水庫,在那一年裡,是人們心目中的一件大事。 “男女老少齊參戰,不完成大壩不回還。”這是他們響亮的口號。賈瑞敬說起這些,依然有幾分激昂。“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蔣介石反攻大陸;國際上,蘇聯赫魯曉夫上臺向中國逼債。那時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都充滿了幹勁。興修水利,不求神,不靠天,大家努力來抗旱,一起修水庫。” 一個信念,可以迸發出巨大的能量。無形的力量,將人們擰在一起,人們相信“捆捆肚子、剎剎腰”,再大的困難也能熬過去。 1959年10月,許家崖水庫主體工程順利建成並攔蓄洪水。 從此,許家崖水庫成為費縣縣城的飲用水源地,並被確定為臨沂市的備用水源地。股股清水從水庫流出,滋潤著這座城鎮。

「原創」臨沂文化系列|地名故事 清水潤費城


無處不在的童趣

  幹活、勞累,是大人們的事;那些孩子們只有純粹的快樂。興建水庫,不僅讓他們見識了大場面,更帶來了很多歡樂。

  村裡的孩子們有了新樂趣。 每天夜裡,工地上總少不了一幫孩子的身影。他們是來看電影、聽戲的。 自從工程開工以來,縣裡就來了放電影的人。他們每天都會放映,附近幾個住人的村莊來回轉著放。有放電影的,也有唱戲的。於是賈瑞敬就記住了“穆桂英掛帥”、“楊家將”這些名字。

  到工地上,除了能看電影,還可以看到稀罕的探照燈。 那時,村裡還沒有用上電。為了修水庫,工地上運來了發電的設備。遍佈工地四周的探照燈,把整個工地照得燈火通明,很是迷人。到底有多少燈?賈瑞敬一揮手說,水庫的四周圍得滿滿的。 孩子們惦記的,還有工地上用來給大壩壓土的石滾子。 因為沒有壓路機,他們就弄來一塊兩千斤重的石頭。被鑿成圓柱形的石頭,足有一人高,兩端有石眼,再用鋼筋連起來。這塊石滾子就這樣用一輛五菱拖拉機拉著,在工地上來回轉,而後面經常會跟著一群孩子快樂地奔跑。

  大壩建成後,石頭逐漸被破壞,村裡人都覺得它應該被保留下來。

從天而降的神秘浪頭

  大壩未修之前,雨季河裡經常發洪水。

  官莊村民賈瑞敬記得1955年發了一次大水,1956年又發了一次,緊接著1957年就有人來勘測,打算在這裡興建水壩。

  關於發洪水,在記者的幾番說服下,賈瑞敬講了一個自己都真假難辨的故事。

  那是1955年。 一天早上,天下著濛濛雨。賈瑞敬照例和夥伴們去村裡的北門玩。那時候,一些人往返河邊,在沙窩裡澄些清水挑著吃。突然間,河裡從上游湧來一股巨浪。照理說,發洪水不稀奇,但奇怪的是這股來勢洶湧的水,浪頭四齊,有兩人多高。只見前面是清水,後面是渾水,界限清晰,渾水推著清水向前衝來。一些沒來得及跑的人,被堵在河裡,河水瞬間就變得齊腰深。 有人懷疑,那是下暴雨衝下來的水,而那一帶根本就沒下大雨。這股神秘的浪頭,被村裡人相互傳說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