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後趙皇帝石勒於浚縣大石佛

浚縣大石佛位於浚縣大伾山東麓天寧寺內。大佛坐西朝東,依崖鑿就,善跏趺坐,足踏仰蓮佛高約23米。據專家講,此大佛屬於彌勒佛象,堪稱中國八大彌勒佛之首。大佛開鑿北魏,距今有 1600多年的歷史了,是全國最早的大型摩崖造像,比樂山大佛早450多年。它依山而鑿,高與崖齊,通高是23米,比洛陽龍門的盧舍那佛高5.15米還多,堪稱“全國最早,北方最大”。2001年大佛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國後趙時期,北方的皇帝叫石勒,稱趙明帝。石勒(274-333年),字世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 ,後趙開國皇帝。他習慣用武力去征服一切,石勒壯健有膽力,雄武好騎射,喜歡儒家文化。初跟隨流民帥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馬穎部將公師藩。八王之亂後,投靠漢光文帝劉淵。重用名臣張賓,以襄國(今河北邢臺)為根據地,消滅王彌、幽州王浚、幷州劉琨、冀州邵續、遼西段匹磾的割據勢力,佔據幽並冀州之地。靳準發動平陽政變後,正式與劉曜決裂。東晉大興二年(319年),自稱趙王,定都襄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奴隸皇帝。史稱後趙。成為北方最強的國家。

據明代張肯堂主纂的《浚縣誌》載:“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鑱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永嘉六年(312)二月石勒屯兵葛陂,準備南攻建業。這時佛圖澄因於石勒大將郭黑略的關係,會見了石勒。澄勸他少行殺戮。當時將被殺戮的,十有八九經澄的勸解而獲免。澄對於石勒多所輔導,石勒既稱帝,事澄甚篤,有事必諮而後行。為了感謝佛圖澄,後趙皇帝石勒拜佛圖澄為師,稱之為大和尚,稱僧人為和尚。為了籠絡安定民心,以鞏固其統治,藉助於傳播佛教,達到"助王政之禁律"的目的,後趙皇帝石勒號令廣大中州各族人民奉佛。一時全國到處建設寺廟,人們紛紛出家學習佛教。《高僧傳》記載:佛圖澄"前後門徒幾且一萬,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國,疆域轄今河南、山西、陝西等地,為十六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佛圖澄藉助石勒勢力,大興佛寺。黎陽是後趙重邑,興佛寺當在其列。發展及影響:北魏的統治者大都信佛,興佛建寺成風。孝明帝時胡太后在伊闕建石窟寺歷時二十四年。正光以後,建的佛寺達3萬餘所。當時的黎陽望風趨附。明代嘉靖三十八年《重修天寧寺三殿碑》載:“……蓋有天地,即有此山。至夏,大禹名,《書》曰:導河‘至於大伾’。周之末,以子貢名,(山)東南麓,賜冢在焉。光武(帝)築青壇(於)其巔,漢以青壇名。唐以大佛名,時,或鑿彌勒之像……。畿南千里而遙,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寧名。山有佛,千二百餘年,其興廢几几”。

佛圖澄,(232~348年。祖籍西域龜茲,著名僧侶。俗姓帛,以平生嚴守戒律著稱,曾兩度罽賓學習小乘佛教。公元310年曾打算在洛陽傳播佛法,修建寺院,適值劉曜攻佔洛陽,局勢混亂,遂潛居草野。當時石勒駐軍葛陂,嚴厲揀選僧侶質量,將不合格者大量殺死。佛圖澄前往勸阻,以缽盛水,燒香唸咒,不一會缽內生出色彩亮麗的青蓮花,石勒由此信服佛教。石勒死後,石虎即位,尊其意遷都鄴城,之後對其更為崇敬,以“大和尚”稱之,每日問候。一生修建寺院八百九十三座,門徒萬人多有名僧,更是神異之術士,以一百一十七歲高齡圓寂於鄴城官寺。

清代浚縣有寺院眾多,有30餘處,其中大伾山天寧寺、興國寺,浮丘山千佛寺、鉅橋迎福寺、大賚店翟村福勝寺、白寺開元寺,善堂佛時寺等頗具規模和影響。另外,受到大石佛開鑿的影響,僅大伾山就現存一個從北齊到明代的13個佛龕組成的佛龕群。隨著各種自然災害和戰爭的連年頻發,人們把對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期盼都寄託在對大佛的祭拜上,於是大伾山就逐步成為黃河流域百姓頂禮膜拜的“佛教聖山”。

後趙皇帝石勒於浚縣大石佛


後趙皇帝石勒於浚縣大石佛


後趙皇帝石勒於浚縣大石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