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后赵皇帝石勒于浚县大石佛

浚县大石佛位于浚县大伾山东麓天宁寺内。大佛坐西朝东,依崖凿就,善跏趺坐,足踏仰莲佛高约23米。据专家讲,此大佛属于弥勒佛象,堪称中国八大弥勒佛之首。大佛开凿北魏,距今有 1600多年的历史了,是全国最早的大型摩崖造像,比乐山大佛早450多年。它依山而凿,高与崖齐,通高是23米,比洛阳龙门的卢舍那佛高5.15米还多,堪称“全国最早,北方最大”。2001年大佛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国后赵时期,北方的皇帝叫石勒,称赵明帝。石勒(274-333年),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 ,后赵开国皇帝。他习惯用武力去征服一切,石勒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喜欢儒家文化。初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光文帝刘渊。重用名臣张宾,以襄国(今河北邢台)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的割据势力,占据幽并冀州之地。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东晋大兴二年(319年),自称赵王,定都襄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史称后赵。成为北方最强的国家。

据明代张肯堂主纂的《浚县志》载:“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鑱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永嘉六年(312)二月石勒屯兵葛陂,准备南攻建业。这时佛图澄因于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关系,会见了石勒。澄劝他少行杀戮。当时将被杀戮的,十有八九经澄的劝解而获免。澄对于石勒多所辅导,石勒既称帝,事澄甚笃,有事必咨而后行。为了感谢佛图澄,后赵皇帝石勒拜佛图澄为师,称之为大和尚,称僧人为和尚。为了笼络安定民心,以巩固其统治,借助于传播佛教,达到"助王政之禁律"的目的,后赵皇帝石勒号令广大中州各族人民奉佛。一时全国到处建设寺庙,人们纷纷出家学习佛教。《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国,疆域辖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为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佛图澄借助石勒势力,大兴佛寺。黎阳是后赵重邑,兴佛寺当在其列。发展及影响:北魏的统治者大都信佛,兴佛建寺成风。孝明帝时胡太后在伊阙建石窟寺历时二十四年。正光以后,建的佛寺达3万余所。当时的黎阳望风趋附。明代嘉靖三十八年《重修天宁寺三殿碑》载:“……盖有天地,即有此山。至夏,大禹名,《书》曰:导河‘至于大伾’。周之末,以子贡名,(山)东南麓,赐冢在焉。光武(帝)筑青坛(于)其巅,汉以青坛名。唐以大佛名,时,或凿弥勒之像……。畿南千里而遥,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宁名。山有佛,千二百余年,其兴废几几”。

佛图澄,(232~348年。祖籍西域龟兹,著名僧侣。俗姓帛,以平生严守戒律著称,曾两度罽宾学习小乘佛教。公元310年曾打算在洛阳传播佛法,修建寺院,适值刘曜攻占洛阳,局势混乱,遂潜居草野。当时石勒驻军葛陂,严厉拣选僧侣质量,将不合格者大量杀死。佛图澄前往劝阻,以钵盛水,烧香念咒,不一会钵内生出色彩亮丽的青莲花,石勒由此信服佛教。石勒死后,石虎即位,尊其意迁都邺城,之后对其更为崇敬,以“大和尚”称之,每日问候。一生修建寺院八百九十三座,门徒万人多有名僧,更是神异之术士,以一百一十七岁高龄圆寂于邺城官寺。

清代浚县有寺院众多,有30余处,其中大伾山天宁寺、兴国寺,浮丘山千佛寺、钜桥迎福寺、大赉店翟村福胜寺、白寺开元寺,善堂佛时寺等颇具规模和影响。另外,受到大石佛开凿的影响,仅大伾山就现存一个从北齐到明代的13个佛龛组成的佛龛群。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的连年频发,人们把对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期盼都寄托在对大佛的祭拜上,于是大伾山就逐步成为黄河流域百姓顶礼膜拜的“佛教圣山”。

后赵皇帝石勒于浚县大石佛


后赵皇帝石勒于浚县大石佛


后赵皇帝石勒于浚县大石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