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與唐宋相比,明代文學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一個廢話簍子


具體比較可以從文體來分別比。

詩歌:

先秦《詩經》四言詩和《楚辭》騷體奠定中國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基礎,可以說這兩個風格傾向將會統領中國詩壇兩千年;

魏晉五言七言發展繁榮,《古詩十九首》為五言之冠冕,建安文學、正始文學、玄言詩、陶淵明開中國田園詩、謝靈運開中國山水詩,這一時期是詩歌藝術的進步探索時期;

唐代五言七言、絕句律師、歌行諸體皆備,且繁榮興盛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名家名篇倍出,可謂是中國詩歌的巔峰;

宋元詩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反倒是宋詞、原曲獨領風騷;

明代詩歌雖有“前七子”“後七子”“唐宋派”試圖做出突破,奈何詩到此時只剩落日餘暉。

小說:

中國小說發展較晚,早期都是零散不自覺的創作,到了魏晉時期志人小說《世說新語》和志怪小說《搜神記》堪稱中國小說真正的開端;

唐朝小說的形式是唐傳奇;

宋代小說形式是宋話本;

元代小說主要是戲劇創作;

明朝戲劇繼續發展,小說也走向繁榮。

可以說,小說這一題材,明清是王者。

漢賦是漢代散文代表作,也是中國大賦的巔峰時期,司馬相如《上林賦》《子虛賦》,張衡、楊雄、班固、左思都是漢賦大牛;

魏晉散文開始由長篇大賦走向短篇小品文,例如《與吳質書》《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唐朝散文在晚唐時期得到一次復興,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對散文做出重要貢獻。

宋代繼承晚唐散文發展成果繼續發展,由此出現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歐陽修、三蘇、王安石等名家輩出。

明朝散文以短篇小品文最多,派別林立,例如歸有光“唐宋派”《項脊軒志》,袁氏三兄弟“公安派”《滿井遊記》,譚元春“竟陵派”,張岱散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張浦《五人墓碑記》都是佳作。

清代散文繼續發展,成就不如明代。

因此在散文上,明代散文憑藉小品文獨樹一幟。

總體來看,明朝文學中戲劇、小說、小品文成就最高,其他的皆不如前代。

憑記憶寫的,忘了很多,回頭查查再來補充。


廟雨聆音


王國維說:一代又一代之文學

先秦諸子;

楚辭與漢賦;

南北朝駢文;

唐詩宋詞

至於明代嗎?

詩自然也是寫的,但對後世來說,相較唐詩,明詩是垃圾;

詞自然也是寫的,但對後世來說,相較宋詞,明詞是垃圾;

古文也是寫的,盛產小品文,相較唐宋八大家而言,格局太小,但算是一種特色;

明代最為當時知識分子所不屑的,當屬小說,但恰恰是小說,在後世人看來成了明代文學的最典型代表:

《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醒世恆言》、《喻世明言》、《金瓶梅》等

這才是與唐宋文學截然不同的地方


周慕白1988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明代是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昌盛而正統詩文相對衰微的時期。然而這種力量消長的變化並不表現於詩文數量的減少,而是表現在作品思想和藝術質量的蛻化。從時間上看,明代享國的時間分別大致與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約三百年左右;


從數量上看,明代詩文作家及作品的數量也遠在唐宋之上。僅《千頃堂書目》著錄的明人別集就大約有近五千種,《明詩綜》收錄的詩人也有三千四百多人;然而從質量上看,明代的詩文作家很難找到像李白、杜甫、蘇軾那樣在詩文方面做出劃時代貢獻的巨匠,缺乏唐宋詩文作家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


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雖然也能夠看到作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抒寫的個人心理感受,但不足的是他們傳達信息的手法基本上是模仿古人,沒有或很少在藝術觀念及方法上創立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新天地。儘管如此,明代後期社會和文學的進步思潮仍然在詩文領域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明代傳統文學形式如此演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社會方面來看,明代文學家的個人與社會關係經歷了一個從緊到松的過程。元末文人在遠離政治旋渦的環境中所形成的隱逸心理和孤獨性格在明初的政治高壓統治下收到猛烈的重創,他們在血的事實面前,不得不再次承擔其個人對封建政權的服從義務。魏晉和元代文人儘管也受到封建強權政治的擠壓,但還有隱遁于山野之途。明代文人則連隱逸也會獲罪,“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者皆“罪至抄扎”。

於是,從明初到隆慶之前的文壇一片沉寂就理所當然了。從嘉靖以後,社會上的進步思想開始抬頭,明代中期以後的幾個皇帝也因二百年的穩定而放鬆了警覺,而將經歷更多地放在淫逸生活上,因此代表文人個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學的一面世。其次,在思想方面,由於統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學思想繼續成為社會統治思想。但另一方面,理學自身的變化也決定了它對社會的影響作用的相互迭替。理學對文學最大的影響是“文道合一”觀念,是表現封建綱常思想、宣揚復古思想成明代前期文學的主流。而理學演變到後期,則成為進步文學思潮的旗幟。


第三,從文學性事本身來看,傳統的舊體文學形式如詩歌、散文等經過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內容、風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因而使明代的詩文作家感到望塵莫及,所以只能盡模仿遵從之能事。與此同時,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形式卻獲得了無限的生機,使舊體文學形式未免相形見絀。正統文人的才能只能侷限於八股取試的樊籠裡,而八股的體制顯然不利於文人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抒發,由此造成詩文等傳統形式的萎縮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明代文學的演變發展,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大的階段,從明初到正德年間是明代文學的前期,從嘉靖年間到明亡是明代文學的後期。這兩個階段的文學有著顯著的變化,表現著鮮明的時代特點。這種變化和特點,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思潮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

明王朝統治時期,封建制度趨於衰落,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萌芽.這種社會特點對文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在前代文學發展的基礎上,在新的現實條件的影響卞,明代文學有了新的發展,取得了特殊的成就,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明代文學的發展約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到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約百年間,為明代文學發展的前期。這一時期是明王朝恢復經濟,發展生產,鞏固政權,加強邊防的時期。朱元璋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實行招撫流亡人口歸鄉墾荒、減免搖役賦稅、興修水利、開展軍屯等促進農業生產恢復發展的措施,又實行解放工奴、減免商稅、扶持工商、懲辦貪汙等恢復和發展商業手工業的措施,收到了積極效果.為加強政治思想統治,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和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制,把軍政大權總攬於一身。


又大興黨獄,殺戮功臣,削弱藩王勢力,使權力進一步集中到朝廷.對知識分子實行籠絡和鎮壓相結合的統治措施,設文華堂,編撰大型類書,以廣儲人才為名,行控制文人之實,把文人精力吸引到典籍整理方面。實行八股文取士的科舉制度,促使文人讀“四書’、“五經’,代聖人之言,使他們的興趣才智被禁錮在八股文的栓桔之中。提倡程朱理學,對有字逆思想的文人實行鎮壓,大興文字獄,不少文人因一字一句之誤而慘遭迫害.這種嚴酷的思想文化專制使明初文人謹小慎微,寫詩作文不敢直抒胸臆,針砭現實,造成明代前期文壇的黯淡景象.

明代前期文學

明代前期文學的發展,有個曲折的過程。除元、明之交產生了著名的長篇小說《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外,這時期沒有產生成就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間戲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開拓。

因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爆發而形成的元末農民大起義,聲勢浩大,使大部分地區陷入戰火之中。這種局面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知識分子和作家,有的參加了農民起義隊伍,有的因“避兵”而浪跡天涯,這就使他們開闊了視野,充實了生活體驗。在這些作家群中,劉基和宋濂是受朱元璋徵召而參加起義軍的著名文人,傳說施耐庵是張士誠義軍中的人物,羅貫中則是因“遭時多故”而奔走湖海的作家。因此,羅貫中和施耐庵能夠在民間長期流傳的三國、水滸故事的基礎上,加工寫成《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鉅著。《三國志演義》以宏大的結構,曲折的情節,展現出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鬥爭。作者描寫的鬥爭場面,千變萬化,各具特點,顯露出獨到的藝術匠心。和《三國志演義》表現的對象不同,《水滸傳》是一部反映農民戰爭的小說,它藝術地概括了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全書著力歌頌了眾多的起義英雄,不少英雄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性格鮮明。《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的創作成功,對後來的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的大量產生有著巨大的影響。
在詩文領域裡,也出現了一些揭露社會弊病、具有一定社會內容的作品。比如,劉基的一些詩歌和散文就有這一特點。劉基、宋濂、高啟是這時期重要的詩文作家,他們的創作,有的以傳記取勝,有的以寓言見長,有的善於駕馭五古,有的善於採用歌行,都取得一定的成就。

此外,劉東生、賈仲明、楊景賢等人創作的若干雜劇,也屬於較好作品之列。

隨著明王朝的逐漸穩定,封建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一方面是大興文字獄,文士往往因一字一句之誤而罹大禍;另一方面,又採取了籠絡手段。明太祖時開設了文華堂,明成祖時召集了天下文士兩千多人編纂類書《永樂大典》。為了控制文人的思想,明統治者還大力提倡程朱理學,明成祖曾命胡廣等人編纂“四書”、“五經”、《性理大全》,指定為“國子監、天下府州縣學生員”的必讀之書。統治者對文藝創作的控制也嚴厲起來。比如,儘管明成祖本人喜歡戲曲,但對戲曲創作的內容注意控制,永樂九年(1411)曾有榜文:“今後樂人倡優裝扮雜劇,除依律神仙道扮、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及歡樂太平者不禁外,但有褻瀆帝王聖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拿送法司究治。奉聖旨,但這等詞曲,出榜後,限他五日都要乾淨,將赴官燒燬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十《國初榜文》)這種嚴酷的禁令不能不影響當時的文學創作。
當時把持文壇的,不是皇親藩王,就是宰輔權臣,還有的是道學儒生。這些人,極力想把文學變成歌功頌德、消遣享樂的工具,成為宣揚封建道德、推行教化的教材。
在戲曲創作領域裡,封為周獻王的朱有燉所作《誠齋樂府》,共有雜劇31種。這裡有點綴昇平、歌功頌德的“慶賀劇”,有荒誕迷信、消極頹廢的“度脫劇”,有教忠教孝的“節義劇”,即使是描寫梁山好漢的劇作,也歪曲了好漢們的性格和形象,並對農民起義進行了汙衊。其成就只是在雜劇的形式上稍有變化,劇作的曲詞、音律也較流暢、和諧。

傳奇創作中,宣揚封建教化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邱浚的《五倫全備記》和邵燦的《香囊記》。丘浚在“副末開場”裡清楚表明了創作的目的:“近日才子新編出這場戲文,叫做《五倫全備》,發乎性情,生乎義理,蓋因人所易曉者以感動之。搬演出來,使世上為子的看了便孝,為臣的看了便忠。”於是,劇中假撰出異母兄弟伍倫全與伍倫備二人,在處理“五倫”關係上,處處是至高的楷模。形象乾癟,語言酸腐。《香囊記》則“因續取《五倫》新傳,標記《紫香囊》”。劇作敘述的張九成、張九思兄弟忠孝事,不少關目是剽竊他人劇作,拼湊而成的。《香囊記》等好用四六駢體的語言,追求辭藻和典故,世稱駢儷派。這種作品,當時效尤者甚多,徐渭指出:“至於效顰《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無一句非前場語,無一處無故事,無復毛髮宋、元之舊。三吳俗子,以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南戲之厄,莫甚於今。”(《南詞敘錄》)

在正統詩文的創作領域裡,形成了雍容典雅、詞氣萎弱的臺閣體。代表人物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世稱“三楊”。他們先後都官至大學士。在他們的作品裡,充滿了大量的“聖諭”、“代言”、“應制”和“頌聖”之作,其內容多為粉飾現實,點綴昇平。藝術上也平庸呆板,了無生氣。當時這種詩風的追隨者不少。只有個別詩人不為臺閣詩風所牢籠,如於謙,較能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且多憂國憂民之作,但由於他的詩作錘鍊不足,在當時影響不大。
至於小說創作,這時幾乎是空白,只產生了瞿佑《剪燈新話》和李禎《剪燈餘話》這兩部傳奇小說,但意境和功力都遜於唐代傳奇,並且“勸善懲惡”的說教氣氛較濃。
統治文壇幾十年的臺閣體,首先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不滿,先有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詩派,後有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加以反對。

李東陽的散文追求典雅,與臺閣體相差無幾。在詩歌創作方面,他想通過宗法杜甫,以深厚雄渾之體來洗滌□緩冗沓之習。但由於他著眼點主要在聲律、法度,內容也較貧乏,真正消除臺閣體影響的是始於弘治年間的前七子復古運動。這時的文壇領袖已不再是臺閣重臣,而是中下層的積極有為的官吏。他們的一些詩文能撫事感時,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且筆力較為雄健。但是,他們為挽救當時疲軟文風所循的途徑,主要是倡導復古,認為“文自西京、詩自中唐而下,一切吐棄”(《明史·文苑傳序》),於是造成模擬剽竊之弊,且這種弊端又蔚為風氣,成為“復古派”的根本缺陷。前七子中的康海、王九思還創作了《中山狼》、《杜甫遊春》雜劇及一些散曲,較有力地反擊了戲劇領域那種點綴昇平、進行道德說教的創作逆流。與此同時,傳奇戲曲創作也有所發展。從成化年間開始,就陸續出現了《連環記》、《精忠記》、《雙忠記》、《千金記》、《金印記》等作品。儘管這些劇作藝術上不夠完整,仍處在傳奇大繁榮的準備階段,但其中有一些頗為動人的思想和較為成功的戲劇場面。此時期民歌頗繁榮,不少是描寫閨情的作品,感情潑辣、真摯,在不同 的程度上具有反對封建婚姻的現實意義,連前七子的首領李夢陽、何景明對民歌的成就也大加讚賞。這時期已有明顯的勢頭,即小說、傳奇戲曲之方興未艾,明顯地昭示著通俗文學的光輝前景。

明代後期文學

從嘉靖以後,小說、戲曲等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創作十分繁榮,不僅數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較廣。這是明代後期文學的一個顯著特點。與此同時,詩文也在緩慢地發生變化。
小說、戲曲創作繁榮的現象之所以產生,既有社會原因,也是文學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
嘉靖以後,東南沿海一帶的城市經濟已相當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印刷術也隨之繁榮。李詡曾指出,隆慶、萬曆時期,“滿目坊刻,亦世華之一驗也”(《戒庵漫筆》卷八)。這是更快傳播小說、戲曲的物質條件。廣大群眾對小說、戲曲的愛好和需要也不斷增長。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少市民的子弟也入學讀書。王世懋《二酉委談》裡就描寫過景德鎮市民子弟入學讀書的情況:“民既殷富,子弟多入學校,然為窯利所奪,絕無登第者。”這種既有文化又不參加科舉的市民知識層,極有利於原來植根於市民階層的小說、戲曲的流行,因而促使書商印行這類作品:“今書坊相傳,射利之徒偽為小說雜書,……農工商販,抄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痴□文婦,尤所酷好。”(葉盛《水東日記》卷二十一)淩濛初在《初刻拍案驚奇》裡說:“肆中人見其(指小說)行世頗捷。”在《二刻拍案驚奇小引》裡又說,刻書商“一試之而效,謀再試之”。這種通俗文學流行過程中的商業化現象,又進一步激發了不少文人對小說、戲曲的創作熱情。徐謙在《桂官梯》卷四引《勸誡類鈔》中說:“萬曆年間,有才子張某,自命風流,酷愛編選小說,刊行發賣,自謂借人泡影,作紙上機鋒,事屬子虛,無傷陰德耳。”
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文人認識到小說、戲曲的長處,也是其繁榮的重要因素。他們看到,小說、戲曲能更廣闊地、更靈活地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如汪道昆十分讚歎《水滸傳》所反映的現實面廣闊,作品反映的地域寬闊、人物眾多、事件複雜、頭緒紛繁,“如良史善繪,濃淡遠近,點染盡工;又如百尺之錦,玄黃經緯,一絲不紕”(《水滸傳序》)。胡應麟欣賞《水滸傳》竟能:“排比一百八人,分量重輕,纖毫不爽,而中間抑揚映帶、迴護詠歎之工,真有超出語言之外者。”(《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他們之中有些人還認識到,小說、戲曲更有形象的具體性和感人性的優點。臧懋循指出,戲劇藝術能“隨所妝演,無不模擬曲盡,宛若身當其處,而幾忘其事之烏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元曲選序二》)。無礙居士在《警世通言敘》還舉出例證:“裡中兒代庖而創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頃從玄妙觀聽說〈三國志〉來,關雲長刮骨療毒,且談笑自若,我何痛為!’”這種文藝觀顯然與當時出現的先進的哲學思潮密切相關。宋元長期受程朱理學統治,至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學說,對程朱理學有所衝擊,和以其弟子王艮為代表形成的泰州學派,以至於發展到李贄的“異端”思想,開始肯定人們的生活慾望,肯定人們“好貨好色”的本性。在這種思想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李贄肯定《水滸傳》、《西廂記》為“天下之至文”的原因。這時期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的繁榮,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這時期長篇小說創作的數量很大,留傳下來的就有50至60部之多。它們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①講史小說。這種小說有兩種傾向,成為通俗演義的形式,或向英雄傳奇小說發展。吳門可觀道人在《新列國志序》裡曾描述過當時創作講史小說的情況:“自羅貫中氏《三國志》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汪洋百餘回,為世所尚,嗣是效顰日眾,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兩漢》、《唐書》、《殘唐》、《南北宋》諸刻,其浩瀚幾於正史分籤並架。”如果將嘉靖至崇禎期間出版的講史小說逐一排比,就會發現,對上自春秋戰國,下至明代的歷史都有所描寫。有名的作品有:餘邵魚的《列國志傳》,甄偉的《西漢通俗演義》,謝詔的《東漢通俗演義》,無名氏的《續編三國志後傳》,楊爾曾的《東西晉演義》,無名氏的《隋煬帝豔史》,袁韞玉的《隋史遺文》,熊大木的《唐書志傳通俗演義》、《南北兩宋志傳》、《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紀振倫的《楊家府演義》,無名氏的《雲合奇蹤》(《英烈傳》)、《承運傳》,孫高亮的《於少保萃忠全傳》,無名氏的《魏忠賢小說斥□書》、《警世陰陽夢》,樂舜日的《皇明中興聖烈傳》,陸雲龍《遼海丹忠錄》,無名氏的《平虜傳》。《魏忠賢小說斥□書》這類小說,雖然屬於“講史”類,但已是反映較近的社會現實了。
這類小說的數量之多,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特殊現象。中國史籍豐富,除正史外,有大量的野史筆記,它們為創作這類小說提供了素材。創作者利用歷史題材,往往按照自己意願進行必要的改造和加工,表達自己思想。這類小說裡最為成功的是於描寫中虛構成分較多的歷史英雄人物小說。如《北宋志傳》,通過楊業一家世代忠勇的事蹟,歌頌了他們抵抗契丹入侵的鬥爭精神。全書吸收了不少民間傳說,處理事件帶有民間色彩,因此,表現出樸素、粗獷的民間風格。嘉靖時期,邊患嚴重。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族的韃靼部曾大舉興兵,圍攻北京。東南地區,倭寇也經常騷擾。因此,這時出現這類小說,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這一時期,絕大多數的講史小說是比較粗糙的,藝術結構不夠嚴謹,情節紛雜無緒,人物形象不夠鮮明。這些缺點,同有些創作者兼出版商,他們急於求利而粗製濫造的作法也有一定關係。
②神魔小說。最先出現的是吳承恩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創作的《西遊記》。《西遊記》的成功,刺激了不少作者從事這類題材的寫作。《西遊記》的續書,這時期就有無名氏的《續西遊記》,董說的《西遊補》。此外,有的作者借歷史事件來寫神魔戰鬥,如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無名氏的《封神演義》等。有的對當時流傳的神怪故事進行改造加工,如吳元泰的《東遊記》,餘象斗的《南遊記》、《北遊記》等。有的根據神話傳說進行必要整理,如朱名世的《牛郎織女傳》等。有的寫道仙、禪師的離奇故事,如鄧志謨的《許仙鐵樹記》、《呂仙飛劍記》、《薩真人咒棗記》等。這類小說的產生,同嘉靖以後道教、佛教相繼盛行頗有關係。
在這類小說中,成就最大的是《西遊記》,其次是《封神演義》,它們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都有一定地位。《西遊記》的獨到處,不僅塑造了體現民間理想的孫悟空形象,而且賦予這神怪故事以現實內容,使許多神佛形象帶有人間色彩,不少描寫實際上是對當時社會的嘲諷,在形象塑造上,能使人性、神性、動物性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做到妙趣橫生。《封神演義》的情況較為複雜。作品一方面比較成功地塑造了暴君紂王的形象,從而也寫出了武王伐紂的正義性;另一方面,作品又描寫了人數眾多的文臣武將為他效力,以至奄豎也忠實於他,對這些人物作者不僅不採取嘲諷的態度,還歌頌他們這種“清風耿流千載”的壯烈行動。小說既描寫了暴君形象,也強調了忠君思想。
③世情小說。雖然留傳作品不多,但其中有著名的《金瓶梅》。到了崇禎年間,描寫世情的小說多起來,大抵只是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如《吳江雪》、《玉支璣》等。
《金瓶梅》以西門慶這個典型形象為核心,輻射出封建社會末期統治階級內部上上下下既互相勾結、互相包庇、互相利用又互相明爭暗鬥的複雜的網狀社會關係,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金瓶梅》注意整體藝術結構的完整,注意從日常生活細節來刻畫人物,注意人物性格之間的差異,在相當程度上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作為一部暴露小說,《金瓶梅》缺乏思想光輝,其中的淫穢描寫更不可取。這時期小說戲曲常多淫穢描寫,是當時墮落世風的一種反映。
④公案小說。這類小說沒有產生成就很高的作品。李春芳的《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以審案人海瑞貫串全篇,每回演述一個故事,除少數情節較為曲折外,大部分枯燥乏味。餘象斗的《皇明諸司公案傳》是蒐羅古今一些賢吏折獄的異聞,近似筆記,缺少小說應具有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無名氏的《龍圖公案》世傳有繁(百則)簡(六十六則)兩種,都是各篇獨立不相連屬,只以包公串聯全書,較之前代寫包公的作品,書中宣傳封建禮教氣息頗濃。
話本在這時期因群眾愛好得以大量刊行,也引起文人重視。文人模擬話本進行創作,後人稱“擬話本”。嘉靖年間洪□輯印了《清平山堂話本》。天啟年間,有馮夢龍編集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其中有不少是當時人創作的擬話本。繼“三言”之後,有凌□初所作《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周清源編寫的《西湖二集》,於麟寫的《清夜鍾》,還有佚名的《石點頭》、《醉醒石》、《幻影》等,形成白話短篇小說的繁榮局面。
擬話本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一是城市中的商人、手工業者大量作為正面主人公出現。這裡面,有買賣珠寶的、販運布匹的和海外經商的各種商人,有小手工業者、機戶、碾玉工匠和線鋪主管,有裱褙鋪主的女兒、販香商人的姑娘,還有挑擔賣油和提籃售姜的小販。作品中寫了對商人的公開讚揚,以及商人對自己“本業”的自豪感。二是在某些寫愛情的作品中,兩性關係中封建意識褪色了,偷情、外遇等等現象普遍起來。女子在追求愛情生活甚至在偷情行動中,表現出了甚少拘束的大膽性格。而對那些偷情的姑娘和有外遇的妻子,有的作品往往對她們作正面的描寫,流露和表示了某些欣賞、肯定的態度。在封建道德意識褪色的同時,一些作品強調了對人格的尊重,有些作品則表現了金錢在兩性關係中的主宰作用。這正是複雜的市民階層的生活思想的真實反映。

在戲曲領域裡,明代後期是繼元雜劇之後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傳奇出現了創作高潮,產生了傑出的劇作家湯顯祖。這時期的雜劇由於形式有了變化,並運用南曲,或南北合套,有人稱它為“南雜劇”,其中也出現了不少優秀或比較優秀的作品。

這時期的戲曲創作,在內容上表現出如下幾個顯著特點:
①產生了大量的現實時事劇。戲劇作品及時地反映當時重大的政治事件,《鳴鳳記》首開風氣,作者主要描寫的是嘉靖時代震動朝野的嚴嵩集團和反嚴嵩集團的政治勢力的鬥爭,鞭撻了嚴嵩結黨營私、誤國害民的醜惡行徑,歌頌了愛國的正派官員楊繼盛、夏言、鄒應龍。楊繼盛的悲壯犧牲,寫得較為感人。自此以後,這方面劇作日益增多。如木石山人的《金環記》歌頌清官海瑞,史□的《忠孝記》和佚名的《壁香記》表現正直的沈□,沈應召的《去思記》描寫王鐵的抗倭,陳開泰的《冰山記》、穆成章的《請劍記》、盛於斯的《鳴冤記》、高汝拭的《不丈夫》、王應遴的《清涼扇》、範世彥的《磨忠記》,抨擊了權宦魏忠賢。儘管有的劇作寫得較為粗糙,但在戲劇創作中表現出這種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仍值得稱道。
②諷刺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孫鍾齡《東郭記》運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嘲諷了封建官場的黑暗和腐敗,以漫畫式手法,對封建官僚的種種精神特徵作了形象化的概括。對劇中各色人物在諧謔中深藏著諷刺性的憤慨。王衡的《鬱輪袍》借騙子王推能得到歧王和九公主賞識的滑稽情節,嘲諷了明代官場特別是科場的骯髒、腐敗。《真傀儡》寫杜衍被召,假傀儡衣冠受命的故事,對統治者進行無情笑罵。這時期的諷刺劇不僅諷刺官場較為深刻,而且選材範圍也較為廣闊。徐渭的《玉禪師》對好色虛偽的玉通和尚進行了辛辣的揭露。徐復祚的《一文錢》則是對守財奴盧至的慳吝本性作了形象的勾勒。這些作品,豐富了中國諷刺文學的寶庫。
③愛情劇更加豐富多彩。這時期愛情劇的突出之處是能較完整、較深入、較細膩地表現出婦女爭取自由幸福的曲折過程,並且注意包含更多的社會內容。《牡丹亭》寫婦女為了“情”可以由生到死、由死再復生;《玉簪記》寫女性勇衝戒門的心理變化。牡丹亭》中長年被關閉在閨房的杜麗娘,在父訓、母教、師誨的社會壓力下,本該成為循規蹈矩的女中典範,但一次遊園,就促使她青春覺醒,並和情人在夢中幽會。這種大膽披露內心慾望的勇敢精神,是以前許多婦女形象未曾表現過的。而《玉簪記》在描寫陳妙常欲愛不能、欲舍不忍的微妙心理方面,又有另一番功力。此外,朱鼎在《玉鏡臺記》裡,把人物的命運和國家社會的命運聯繫起來,孟稱舜在《嬌紅記》裡,注意刻畫男女主人公為了愛情,可以不顧功名富貴的思想基礎。這些,都使愛情劇有了一些新的境界。
這時期的戲曲在形式方面也有許多創造,總的趨向是更多樣化、靈活化。傳奇戲曲的長篇鉅製竟能敷衍至一百出,如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有的傳奇戲曲卻又短至十餘出,如高濂的《賦歸記》和《陳情記》。雜劇也是如此,元代雜劇本為四折、五折,到明代雜劇有的多至七、八折,有的少至一折。通過不斷的創作實踐,一些傳奇戲曲作家已較為注意結構的謹嚴,注意關目的緊湊,注意安排好懸念。《紅梨記》第二齣中男女主角就以詩定情,直到第二十九出才真相大白,足見作者的匠心。注意戲曲的結構藝術,是戲劇文學進步的一個標誌。
戲曲創作的繁榮,也促使一些人進行了理論的探索,這時期的曲學著作也相當豐富。徐渭的《南詞敘錄》,王世貞的《曲藻》,魏良輔的《曲律》,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中的論曲部分(後人輯為《曲論》),臧懋循的《元曲選序》,呂天成的《曲品》,王驥德的《曲律》,祁彪佳的《遠山堂曲品》、《遠山堂劇品》,都是有一定見解的論著。這時期,還出現了文學史上有名的“湯、沈之爭”。湯顯祖注重劇作的“曲意”,注重語言的文采,認為為了內容的需要,在音律上有所乖拗也不足為怪。沈□則注重語言的“本色”,嚴守音律。兩家主張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王驥德的《曲律》,實際上就是吸取了兩家所長而寫成的一部較為完善的戲曲理論論著。
這時期在戲曲創作上也出現了內容落後、迂腐的作品。如佚名的《四美記》,描寫蔡端明孝行感天,南海觀音和魯班神都來幫助他洛陽造橋,主要意旨是“教忠勸善”。王□登的《全德記》,歌頌竇禹鈞“積德多子”,充斥著陳腐的封建說教。羅懋登的《香山記》寫觀音行傳以弘化佛法,宣傳宗教迷信。蘇元□《夢境記》寫呂岩歸真以闡揚道術。釋智達的《歸元鏡》寫淨土三祖的故事,並告誡人們他的戲主要是進行宗教宣傳。不過,這類創作在這時期只是一股支流而已。
在詩文方面,雖然不像小說、戲曲那樣變化明顯,但也緩慢地有所改變。早在前七子的復古運動聲勢煊赫的時候,就有如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和唐寅等吳中詩文作家並不盲目追隨,詩風較為平易清新。到了嘉靖初,前七子的影響已漸漸衰落,出現了像楊慎、 薛蕙、 華察、高叔嗣、皇甫衝、皇甫□、皇甫□、皇甫濂等詩人,他們不傍門戶,自成一體。並且,在散文領域,逐漸形成了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反對前七子的“文必秦漢”的主張。但是,楊慎、高叔嗣雖然在詩歌創作方面有所成就,卻沒有較完整的理論主張足與前七子倡導的復古主義相抗衡。由於唐宋派的成就僅在散文方面,詩歌創作並無多大建樹,再加上前七子以“直截根源”、取法乎上相號召,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嘉靖中葉以後,又掀起了後七子復古運動。其影響的範圍似乎更廣,還有許多追隨者,分別叫做“後五子”、“續五子”、“末五子”、“廣五子”。但是,這後七子復古運動,除李攀龍較頑固地堅持前七子的理論主張外,許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後七子剛結社時的首領謝榛,所提倡的學習對象就較寬,認為“歷觀十四家所作,鹹可為法”,並且也說過“文隨世變”。後七子的另一首領王世貞到了晚年曾自悔年未四十所作的《藝苑卮言》,晚年有些看法甚至與反覆古的公安派袁宏道主張也有相通之處。後七子的追隨者屠隆、胡應麟,還有汪道昆,其論詩主張,都不是一味復古。與此同時,徐渭、湯顯祖等人已開始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可見,詩文脫離模擬秦漢、盛唐的道路,已是大勢所趨。
李贄針對當時復古模擬的風氣,提出“童心說”,強調絕假純真、抒發直感,認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這實際上為廓清復古主義文學主張奠定了理論基礎。接著,公安派、竟陵派相繼而起,在創作主張和實踐上都與復古主義對立。公安派提倡詩歌“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但有些創作較為浮淺。竟陵派看到了這一點,進行補救,在提倡“性靈”的同時,主張含蓄。同時,在散文領域,出現了晚明小品。這種散文,擺脫了古代散文的束縛,形成一種新的風格。他們要求做到“幅短而神遙,墨希而旨永”(鄭超宗《媚幽閣文娛序》)。不過這些詩文創作,雖然也有一些感時傷世的作品,但絕大多數仍是抒寫身邊瑣事。待到社會矛盾尖銳、明朝面臨滅亡危機的時候,一些作家又起來反對“公安”、“竟陵”的空靈文字,再次提倡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但這已不再是簡單的“迴歸”,而是面臨嚴酷的現實,要用血淚凝成的詩文來表達憂國憂民之情,其中陳子龍、夏完淳就是較為傑出的代表。他們的優秀作品感人肺腑,文情並茂。
此外,明代後期的民歌也有發展。沈德符在《野獲編·時尚小令》裡指出:“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 《哭皇天》、 《乾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紐絲》之屬。……比年以來,又有《打棗竿》、《掛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佈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其譜不知從何來,真可駭嘆。”說明當時民歌流行的盛況。這時期民歌多數是情歌,表現當時人民在愛情上要求自由的強烈願望和大膽行動。這時期民歌想象豐富,善於運用比喻、象徵、誇張、烘托等藝術表現手法,語言樸素自然,簡練流暢,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但也有些猥褻色情描寫。傑出的民間文學工作者馮夢龍收集的《山歌》,是保留當時民歌最完備的集子。另外,這時期散曲創作已接近於民歌,雖然也取得一定成就,但已沒有多少散曲的特點,而與元代散曲頗為不同。
綜觀明代文學,小說成就最高,戲曲次之,詩文相對衰微。《三國志演義》可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高峰,《水滸傳》則是英雄傳奇小說的典範。《西遊記》可說是神魔小說的楷模,《金瓶梅》在人情小說中揭露封建社會黑暗方面也是前無古人的。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是宋、元話本的繼續和發展,其成就也很高,它猶如曇花在明後期一現,彌足珍貴。戲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獨特的構思,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影響深遠。所以,明代小說、戲曲的成就是極為輝煌的。
明代文學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小說、戲曲的創作經驗,為清代許多作家所吸取。清代詩、詞、文號稱“中興”,但它們是汲取了明代詩文創作的教訓,才開拓出一個新局面的。這些,都說明了明代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子巖說


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其特點是多由文人士大夫所作。唐朝以詩取仕比較盛行,像賈島,李白,白居易。所以詩非常的興盛。而到了宋代,物質生活豐富多彩,人們對文化的追求高漲。詞並不始於宋,卻興於宋。唐朝詩多被文人士大夫統治者欣賞而宋詞卻和政治掛鉤,人人皆愛詞。宋朝重文輕武,皇帝裡文學造詣很高的也大有人在。女性裡如李清照也堪稱一代詞宗,足以說明詞在宋代已經的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到了明朝,科舉考試採用八股文,以四書五經為題,用古人口氣作文,也不允許自由發揮。詩詞有所沒落。市民階級興起,文學受眾體由文人士大夫向民間百姓傾向,加上受元宋說話藝術和當時學以致用思想的影響,明朝小說創作空前繁榮。《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西遊記》等經典文學小說著作順應產生。和唐宋相比,明代文學的特點是不必遵從史料典籍,可以有固定的小說模式框架。以陽春白雪為主題的不多見,更多是順應市民階級的大眾化文學,世俗味比較重。

以上是我對與唐宋相比明代文學的不同之處的一點淺薄認識,歡迎大家探討指正。


宮商角徵羽哆瑞咪發嗦


我們大家都知道唐詩宋詞,為什麼唐朝流行詩歌,這根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係。盛唐時期在當時屬於世界強國,同時又沒有什麼內憂外患,當時的國家可以說是一片歌舞昇平,當時的社會上就慢慢的流行了詞藻華麗的詩,匹配的上當時國家富強的情形,所以才會有現在的唐詩。

而宋朝不一樣,經歷了原先的盛唐文化影響,同時國家又不像盛唐時那樣富強,又面臨著外敵入侵。在詩歌上又很難超越唐詩,所以當時的文人才會創造出了獨特風格的詞,就像當時的那個時代一樣,這就是宋詞出現的原因。

到了明朝,出現的文學主要以通俗易懂的小說為主,經歷了元朝的統治,同時也把當時蒙古國的文化傳到了中原,慢慢的被中原文化所吸收包容,形成了獨特的戲曲風格元曲。可以說中原文化在這個時期進行了融合,到了明朝,當時的文人已經很難在創作出可以和唐詩宋詞相媲美的詩詞出來。而當時明朝推崇理學,文人又要迎合統治者,所以只能在題材上進行模仿和改進,也是這種改進才讓小說得以有發展的機會,展現出了它的魅力,這就是明代文學和唐宋相比不同之處。





這一刻起風了


明代的詩文,流派很多,但是沒有出現和唐宋匹敵的大家。詞也不能和元代清代相比,更不用說宋代了。簡單來說,就是比較菜。

雖然在創作上比較菜,但是在理論和批評上,明代詩文的成就還是挺高的——可以說是“批評主導型文學”(笑)。其大多以結社組團的形式進行詩文活動,以詩論思想為引子和核心,以編選集傳授來擴大受眾發展支持者,這使得他們在詩論方面成就不俗。

|明初詩文

劉基、宋濂、高啟,還有吳中四傑以及閩中十才子,在明初成就很高,因為他們大都經歷了元末明初的變動,內容比較充實,風格也很多樣。但以上大部分人在朱元璋的發起的一次次政治鬥爭中被殺,於是文壇沉寂。

劉基,劉伯溫,一般認為死於胡惟庸之手。其作品多寫於元代,其散文富有形象性,有諷刺意義,有散文體寓言集《郁離子》,共收錄一百九十五篇寓言。代表作有《賣柑者言》,通過賣柑者和作者的對話揭露元代官僚欺世盜名的醜行,《郁離子》中著名的朝三暮四故事。他的詩歌注意教化作用,有相當數量的諷喻詩,還有感慨懷才不遇的詩歌,其中以樂府古體詩為優。風格類似於杜甫韓愈,沉著肅穆,比如《梁甫吟》

宋濂,和王褘(hui1)一起被任命為《元史》修撰總官。其是一個理學家,主張古文和道學合而為一。他擅長散文,文章頗有波瀾變化,尤其是傳記散文最為出色,比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等等。其中《秦士錄》寫一個懷才不遇的奇人秦人鄧弼,筆墨恣縱,人物小寫有聲有色。其傳記注重通過具體的故事情節、對話,突出人物的性格,能給人以較強的感染力。他還有著名的《送東陽馬生序》,以自己的學習經歷來鼓勵後輩,文章懇切委婉。

高啟,也被徵召編修元史,修完以後要給他升官主管戶部,但堅辭不就。後來因為文字獄而死被腰斬。其力圖擺脫理學對詩歌的束縛,主張向古代詩人學習,強調詩歌的格調和詩人的才情。其歌行體和七言律詩最能表現其藝術特色,比如《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官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詩歌四句一轉韻,從金陵的形勢開篇,追溯歷史,直到為國家的統一而欣喜,充滿了愛國激情。其氣勢豪放近於李白,用典不多,語言流暢富有韻味。他還有《明皇秉燭夜遊圖》,寫宮廷宴飲之樂,色彩絢麗筆力奔放。

他的七言律詩風格也和李白相近,如《清明館中呈諸公》中有名句“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刻不思家”,灑脫自然。

他還有一組表現農村生活的樂府詩,比如《田家行》《打麥詞》《採茶詞》《養蠶詞》等等。

吳中四傑包括高啟、楊基、張羽、徐賁,此外還有閩中十才子之說,其中高棅有《唐詩品彙》,確定了唐代初盛中晚的分期,對後人影響很大。

永樂開始,出現了以臺閣重臣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追求中正雍容的風格,成就不高。

|茶陵詩派和前七子

李東陽,茶陵人,以他為首的詩派被稱為茶陵詩派。其以宰相身份領袖詩壇,主張詩貴意,提倡學古。其思想開前後七子學古的風氣。

弘治、正德年間有前七子之說,其領袖是李夢陽。他們發起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運動,推翻了臺閣體的統治地位。

李夢陽論文推重秦漢,論詩古體宗漢魏,近體宗盛唐,七古兼初唐。他的詩論重視詩歌的藝術特點。他的一些詩歌和政治現實相關,抒發了政治感慨,比如《石將軍戰場歌》歌頌石亨,《玄明宮行》諷刺劉瑾,《秋望》直接表達愛國感情。他的散文比如《上孝宗皇帝書稿》,陳述時弊,語詞激烈。

何景明,在文學復古的宗傾向上和李夢洋相同,但在學古和創新的關係上存在分歧,他在《於李空同論詩書》中,表達了發展創新才是最好的繼承的觀點,主張藝術創作要重視才情和抒發真情實感。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憂憤時事的精神,而且敢於直言,真實抒發情志。代表作有《玄明宮行》《歲晏行》《城南婦行》等,還有對李夢陽表示同情的《懷李獻吉》,以及用病馬自比,抒發愛國熱情和憂愁心境的《病馬六首》,還有《落花嘆》,以落花自喻表達落寞。

在前七子推行復古的同時,吳中有祝允明、文徽明、唐寅,以狂放的詩風著稱,呈現出絕俗的才氣。比如唐寅《花下酌酒歌》。

|後七子和唐宋派

後七子活動於嘉靖萬曆兩朝,其首領是李攀龍。李攀龍也主張復古,也是文學秦漢詩學盛唐的觀點,其創作詩文由於過分模擬而缺乏佳作。

李攀龍之後的文壇領袖是王世貞(據說有些傳聞說王世貞是《金瓶梅》的作品,大抵捕風捉影之辭,不足信)。其是以提倡復古走上文壇的,但是後期思想發生變化,沒那麼僵化,他認為詩歌是“心之精神發而聲者也”,還把作者的才思和作品的格調聯繫起來,還認為“代不能廢人,人不能廢篇”,對宋元之作也不一概否認。

他的詩歌長於古樂府,有不少感時傷世的政治詩。代表作五律《登太白樓》,氣勢豪邁。

謝榛,其是後七子中最早提出系統詩論主張的人,提出文隨世變,但也因此和李攀龍決裂。他的詩歌比較有真情實感。

宗臣,在後七子中,他的散文成就比較好,有代表作《報劉一丈書》,揭露官場醜態,文章寫得有聲有色,語言自然橫放。

嘉靖年間出現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主張散文上學習唐宋而非秦漢被稱為唐宋派,其包括王慎中、唐順之、茅坤,以及成就最高的歸有光。王慎中是唐宋派主張的先行者。唐順之,有《文編》,同時選錄秦漢古文和韓柳歐蘇曾的唐宋古文。茅坤,有《八大家文鈔》,影響很大。

創作上最值得一提的還是歸有光,他有《震川先生集》。他的散文感情真摯,通俗流暢。比如著名的《項脊軒志》,通過書齋營建的過程追敘家庭生活的變化,所寫雖然為細碎的事情,但充滿生活情趣。他還有《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也是敘事散文,追憶平常事件,卻飽含韻味。

|公安派和竟陵派

在王守仁李贄之後,明末風氣為之一變,人文主義興起,崇尚自由和本心。

萬曆時公安派三袁提出性靈說,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其特點在於把文學創作看做是性靈的表現,性靈使得文章具有互不相同的真面目,而且文學史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他們的創作成就主要在散文,特別是一些小品文(遊記、尺牘、隨筆),風格自然流利清新潔淨,很能體現所謂“性靈”。袁宏道有七十多篇遊記,是柳宗元之後遊記文學出現的新面貌,代表比如《滿井遊記》《晚遊六橋待月記》《觀第五洩記》。《滿井遊記》從燕地春寒引入滿井春景,然後寫遊人生物,通過人的活動和生物的喜氣來寫盎然的春意,處處透露出情致來。《晚遊六橋待月記》寫西湖景緻,《觀第五洩記》寫瀑布景色,在寫景上水平很高,從多個角度來正面描寫,還通過人物的感受來寫,更有強烈的感染力。

公安派以後則有竟陵派,代表人物是鍾惺和譚元春,主張從古人詩中求性靈,形成了幽深孤峭的藝術風格。他們有詩選《唐詩歸》和《古詩歸》,評選唐詩和隋以前的詩,影響挺大的。

|明末的詩文

明末有政治和文學活動混雜的文社體制,其代表有復社和幾社。

復社以復興古學、務為有用為口號,自認為是東林黨的繼承人。其代表是張溥(音同蒲)。他編有《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影響很大,還寫有不少抨擊時政的文章,其中以《五人墓碑記》最為著名。

幾社,代表人是陳子龍,以詩得名。明亡前夕有《遼事雜詩》,流露出救國無人的擔心,明亡以後作《秋日雜感》,表達懷念故國的悲痛,慷慨悲壯。

再之後則有夏完淳,他是陳子龍的學生,十四歲參加抗清,十六歲被殺。其詩文悲壯動人,有《細林夜哭》懷念老師陳子龍,敘述了師生情誼和共同赴國難的壯烈精神,有《獄中上母書》,是臨刑前寫給生母和嫡母的信,表達出視死如歸的精神,悲壯如同血淚寫就。

明末還有融合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家張岱,有《陶庵夢憶》等。其小品散文《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都很出色,文筆簡單幹淨,富有情致。

再有要說的則是張煌言,詩文質樸悲壯,有《奇零草序》,記敘了自己戰鬥的歷程。

以上。


無稽崖下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就是大致綱要。

唐詩是中國詩歌鼎盛時期,而明代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顛峰階段,《三國》《水滸》《西遊記》,古典四大名著有三部產生於明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瓶梅》,展示出芸芸眾生,市井生活全景式畫卷長廊和對百姓日常柴米油鹽細緻入微的描寫,全面登上文學這個高雅殿堂,這在中國歷史還是第一次。這是一個了不不起突破。也只有這種如《清明上河圖》般的長卷,才能展開和鋪排出百姓生活豐富多彩歷史畫卷。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金瓶梅》直接導致了古典小說顛峰之作一一《紅樓夢》產生。


國學小師


唐詩宋詞的文學背景:

唐朝開放的思想,推動了唐代文學的發展,達到了封建時代的巔峰。

宋代文學內容大多是體現自身愛國思想和憂國憂民的精神。

明代文學背景:

明代是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昌盛,正統詩文相對衰微的時期。

從時間上看,明代文學時間大致與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約三百年左右,

從數量上看,明代詩文作家及作品的數量也遠在唐宋之上。

然而從質量上看,明代的詩文作家很難找到像李白、杜甫、蘇軾那樣在詩文方面做出劃時代貢獻的巨匠,缺乏唐宋詩文作家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

不過如何,都是我們五千年中華精髓。


楊光明媚0601


明代文學,對比唐宋簡直不能相比了,明朝朱元章也是泥腿出身,對文化教育不重視,其次,國家統治太專制,令不少文學愛好者創作受限。其次,唐詩宋詞基本以風流韻事、醉酒佳人、世故態度、人文為主。但明代作品皆以理學、權術鬥爭為主,作品即使好但難登大雅之堂。


寶樹玉蘭


唐朝宋朝為中華文化鼎盛年代,尤其宋朝無論人文的各個方面,詩詞書畫,茶道,香道等等。宋朝抑武重文,崇尚道教自然之風,社會上人文更為繁榮。而明朝獨尊儒學,並且因朱元璋的提倡簡僕的作風,建錦衣衛,文人自由浪漫之受到壓抑,詩歌缺乏大師級作品。但卻產生了中底層小說戲曲的繁榮,三部經典,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就是明朝小說的扛鼎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