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醫、西醫,如何去解釋兩者之間各自的優勢和差距?

陸海醫學護膚


為了讓大家通俗易懂,我們舉“感冒“為例

對西醫來說,這個就比較官方了,就是感冒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鼻病毒感染細胞

第二步炎症介質激活,出現感冒症狀。

對中醫來說,就是分為正氣和邪氣。所謂正氣就是人體免疫力,邪氣就是指外在的環境變化,這裡面就包括溫度,溼度,各種菌群,各種病毒。一旦變化超過人體免疫力所能承受的範圍,人就會感冒。

在治療方面的話,西醫是對症治療,尋求發病的病因(病毒、細菌),研究病菌如何侵襲人體,觀察疾病的進展過程,一般給予對症治療。中醫講究正氣和邪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正氣是人體的正能量。邪氣侵犯人體最直接的三條路,是毛孔,鼻腔,咽喉。當邪氣入侵這三條路,正氣和邪氣就會交爭於此,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

兩者的區別就是從微觀和宏觀來分析病。


粥eason


百家講壇講鄭和下西洋,裡頭有個故事很有意思,這個故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醫思維和西醫思維的不同:

古代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遠航海員都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由於蔬菜不易保存,長期缺少新鮮蔬菜,會導致大面積的壞血病。而鄭和的船隊卻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人太聰明瞭,因為中國人會——發豆芽!只要有黃豆綠豆,中國人永遠不缺少新鮮的蔬菜供給。

是不是很聰明?

但聰明的後續呢?

而西方醫學,到18世紀才發現壞血病其實是缺乏維生素C,VC廣泛存在於新鮮蔬菜中。這期間,食品保鮮技術、冷藏技術等得到了極大發展,基本保證了遠航海員的蔬菜供應。到二十世紀,各種維生素的人工合成技術,讓人們徹底擺脫了壞血病的威脅。

這僅僅是治療壞血病的單一案例,但從這一個案例就能看出中西醫思維的巨大差異。中醫思維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發豆芽治壞血病的年代;而西方醫學其實早在20世紀初,發展就已遠遠超過了中醫。

我們的古人,我們的中醫,的確聰明,的確為人類的生存和進步想出了很多解決辦法,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其歷史貢獻不容抹殺。但是,你看看西醫的發展,西醫和現代科技的結合,全面進化為現代醫學,現代醫學的研究,早已進入到分子水平。而我們的中醫粉,還在爭論黃帝內經、傷寒論……還在爭論天人合一和五行相剋……

那些中醫經典,說句不客氣的話,大多是人類矇昧時期的產物,是中國古人認識大自然的樸素原始理論,是人類對付疾病沒有辦法的辦法。可嘆的是,那麼多現代人,他覺得互聯網不神奇、航天科技不神奇、移動通信不神奇、現代醫學不神奇……人類近幾百年來的現代科技、現代文明的結晶他都覺得理所應當,而遠古矇昧時期產生的八卦、周易、五行……他覺得太神奇了。

一碗中藥湯,也許可以救一個人。一個疫苗的發明,可以救多少人?

中醫可以治病,也有過自己的貢獻。但那種無視現代科技進步、抱著老祖宗那點遺產抱殘守缺、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的啃老心態,令人齒冷。


明心止水


中醫發展貫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歷代醫家經驗和心血結晶,成就了今天的中醫學理論。

1.整體觀念。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人和自然也是一個整體。人吃五穀雜糧會生病,如果是失眠,會關係到心腎;如果是咳嗽氣短,會關係到肺脾腎;如果消化不良,也可能關係胃和肝等等,這說明中醫調理疾病是在整體的基礎上,調節陰陽、虛實、寒熱、表裡的平衡,所以經常看中醫的人就會有這種感覺,本來是看咳嗽,不僅咳嗽好了,胃部不舒服也好了,這就是整體調理的功效。而自然界的一些例如風邪、寒邪、溼邪等邪氣也可以導致身體疾病,就需要在治療同時要考慮所處地方的自然條件,就像乾燥之地容易生火,潮溼之地容易生寒溼,在調理過程中就要結合這些因素,效果才會明顯。

2.治未病。《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闡明瞭“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又包涵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變。寓意是要防病於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才四處求醫。中醫通過切脈,看舌苔會發現致病因素,提前調理,會延緩疾病的發展。

3.現代社會的中醫醫生要與時俱進。中醫是經驗的總結,在繼承的同時,要善於將傳承下來的中醫知識活學活用。而要活用的前提是必須要具備西醫的知識,因為疾病也是在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不停的變化,在具備西醫知識的基礎上,再結合中醫望、聞、問、切來明確病因,這樣治療效果才會好。就像我的一個搞骨科的同事,一直都不相信中醫,認為中醫看病很不可思議。有一次找我號脈,就是那種試探性的,身體情況什麼也沒說,我呢認為這是一個讓他了解中醫的機會,所以號完脈後,我跟他說你要注意你的心臟,供血不是很好,他很認真的跟我說,是的,我心臟供血不好,做過冠脈造影。其實中醫沒有心臟工作不足的說法,中醫是心氣血不足,結合西醫醫學和個人經驗,我這樣給他一說,他就會很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這也是活用的一種表現。但是中醫看病一定不能忘記初心。

再說說西醫,顧名思義,西方醫學,講求的是數據、診斷標準、儀器檢查等等,針對的是疾病本身,大部分檢查都是在疾病形成以後才會有陽性的檢查結果,才符合用藥指徵,而且西醫分科非常細,很多病人治療疾病過程中需要多科會診。但是西醫在診斷疾病方面體現細緻精準的一面,治療方面主要是減少藥物副作用方面有待提高。

中醫西醫取長補短,更好的為大眾服務,為減少患者痛苦繼續努力!


中醫之路之中醫養生


本人臨床醫學,不引戰,只講述目前人類認知水平內的客觀事實。

首先講一下兩者的本質。

中醫學,以《黃帝內經》為基礎,以陰陽五行、氣血經絡等為理論,運用辯證施治對病人進行個體化治療,以中藥、針灸等為主要治療手段。

題主的西醫應該是指現代醫學,傳統西醫應該是指比較早期的西方醫學,其在發展過程中,也有不少錯誤、荒謬的理論方法。

現代醫學,是通過解剖、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理論去探究人體的生理活動以及疾病的發展過程,以個人治療經驗為基本,經過實驗論證,推廣成系統的治療方案,以西藥、手術(包括介入)為治療手段。

由此可見,這兩種醫學的理論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站在各種理論體系內去看待對方容易產生偏見。

中醫的優勢在於有悠久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認知,經過幾千年的沉澱,是個中國人都多少懂得點陰陽五行、五臟六腑,有的可能還會幾手獨家秘方。在國人眼裡,中醫治未病,治西醫之不能治之病,中藥一般沒有副作用。這種待遇基本就是西醫畢生追求的目標了!第二個優勢就是中藥,中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經典著作,如神農百草經、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等,這些為中藥的應用提供的理論基礎,很多中藥確實有立竿見影或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在養生或者所謂的疑難雜症方面。

現代醫學的優勢在於以目前科學的方式探究人體及疾病,有系統的治療方案,對大多疾病,起效快,效果好。

兩者的差距在於:

1、中醫的理論不能以現有的科學解釋,所謂陰陽五行、奇經八脈等,太過玄學,不能獲得全世界公認。

2、中醫講究個體化治療,不同派系治療方案存在差異,缺少整合。

3、中藥有效成分複雜,無副作用說明。

4、西藥副作用多,手術風險大。

最後,不管西醫、中醫,目前都不能治癒所有疾病,只有正視錯誤,去除糟粕,才能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笑三少Zz


中醫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醫主張的是把人看作一個整體,她有一個整體觀,他主張扶正祛邪,陰陽平衡,而不是針對的去治療你某種疾病,通過調理,把你的身體機能給恢復,讓你的身體趨於平衡的狀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他沒有固定的模板和標準,因人而異,有一人一方之說比較難複製。

西醫近幾百年來發展的比較快,它主要針對已經發生的病灶起作用,西醫是影像醫學,他以他看到的結果為標準,他不管你是怎麼得的?比如說你高血壓,他不管你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高血壓?他首先做的是把你的血壓降下來,血糖高也是一樣。所以他在控制症狀上有他的優勢,但是你發現這些疾病用西醫的手段沒有一個能夠徹底治癒的,它主要是把我們身體緊急的狀況,讓他不緊急。而中醫是讓我們的臟器功能逐漸的恢復,所以說這有本質上的區別。

我們明白了,中西醫的治療原理,我們就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該去看西醫?什麼時候應該看中醫?[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


老王祝您健康


中醫方面它注重養生,疾病的預防,中國人很注重養生,特別是古時候,醫生高明的老中醫他只需要察顏觀色就能判斷病人的病情,他甚至可以看你的臉色或者身上的某一個出現的標誌能判斷你一個月之後會有一場什麼樣的病,給病人提前預防疾病提供了很多時間。這個是中醫最大的優勢,而且高明的中醫他也注重找疾病根源。如果非要給中醫找個缺點,就是相對西醫來說它的見效比較慢。西醫它最大的優勢就是一針見血,見效很快,西醫在藉助高科技儀器的情況下能找出病的根源,然後對症下藥。充分的發揮其長處。不過西醫在某一程度上與中醫相較,它的藥物要比中藥副作用要來的明顯。總之各有優勢!




蘋果樹音樂園


按照時代的發展來看,很明顯,西醫有絕對的優勢了,從遍地的醫院和結合我們自身從小到大的經歷就能發現。他們各自治病的理論也是不同的。中醫治本,西醫治標,大方向如此。但是從效果來看西醫來的比較快,這也是大部分人首先想到西醫的原因,畢竟生病在承受痛苦的時候,誰都想藥到病除。而西醫似乎剛好能滿足這方面的作用,如果此時服用中藥的話效果就相對緩慢了。也許有的朋友會說那樣不一定,有時候中醫也很快的。我們討論的都是大概率,如果把一個句話或者一個問題絕對化,那麼幾乎就沒法討論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了,這樣的人叫槓精。呵呵,跑題了。當然,不可否認,他們各有各的特點。正因為各自的特點如此鮮明,大家才慢慢把注意力都轉移到西醫上來,這時候西醫的優勢是明顯的。現在的情況往往都是西醫沒啥辦法了,好像才選擇中醫,這時候中醫似乎是第二選擇,你想想身邊的人是不是大概如此呢?正因為中醫見效相對慢,也導致了很多時候中醫裡面濫竽充數的人挺多。本身中醫有很多理論性的東西,聽起來也挺迷惑人。什麼辨證施治之類的,聽起來就很深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傳銷拿中醫產品來蠱惑人。說了這麼多不是說中醫不好,當然不是。不好的話不可能流傳幾千年,長盛不衰。只是西醫可能更符合當下社會形態下,大家浮躁的心。什麼都想快,都想立竿見影,怎麼方便怎麼來,怎麼省事怎麼來,所以西醫才相對盛行。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祝大家永遠不用打針吃藥,健康一輩子!


福之味道


中西醫在健康問題上標準就是不同的:西醫強調健康是要有數據來說明的,各項檢查指標正常,或者大致在正常範圍,這就是健康的標誌。中醫的健康標準主要是個人心裡的判斷,是精氣神的充足。所謂“生之本,本於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中醫認為健康的第一標準是人體的精氣充盛,精神健旺,而不是“客觀指標”如何。   現今,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每年都要健康查體,也的確檢查出來不少“三高”人群,對於疾病防治關口提前有一定作用。但是,現實生活裡也常會看到,一些“各項檢查指標正常”的人,突然倒在工作崗位上,或者倒在宴席酒桌下,或者時隔不久竟然檢查出來一個“癌症晚期”。

  中醫學不重視檢查數值是否正常,並不是不重視預防疾病,相反,中醫學的健康觀念是要人們時時刻刻注意健康,是“全天候”的“動態自我觀測”。因為,中醫認為六淫、七情皆可致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行傷筋,久立傷骨。”因此,人體必須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心安不懼,不妄作勞,使形與神俱,正氣存內,“真氣從之,病安從來?”   一旦養生不謹,六淫七情為患,“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將失去健康,並且是“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時就需要調理治療,以便重新恢復“以平為期”、“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由此可見,中醫對於健康的關注,完全是動態的,是長久堅持不懈的,決不是依據一時的“健康體檢”,也不仰仗“各項指標正常”。因此,中醫是注重狀態轉換的“狀態健康觀”,而不是依賴不出現病理病灶的“形態健康觀”。  

 中醫的“狀態健康觀”,主動權在每一個人手裡。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自我檢測”,時刻提醒自己注意保持健康狀態,把精氣神養好。一旦出現精氣神不足,或者“升降出入”太快、太慢的情況,就需要自我調整;自己調整不過來的時候,就需要找中醫幫助,以便恢復自己的健康狀態。因此說,中醫養生保健的知識,“扶正祛邪”的措施,可以關愛每個人的整個一生。 注重形態的西醫,重視病理病灶,發現了病灶,就找到了靶點,然後可以施展手術切除,或者進行拮抗生理物質,阻斷受體,或者補充缺乏的物質元素,大約都是“我來拯救你”的急救措施,而中醫是“我來幫助你的醫學”。  

 一個人可以經常被幫助,但是不能“經常被拯救”。因此,中醫對於人體關愛的知識,需要人們時刻牢記,謹慎遵行,受益終身,長有天命,盡終天年,達於壽域。由此可見,對於中醫的健康觀念,豈能輕視之乎!





親親我的寶貝愛愛


中西醫兩者之間的優勢和差距

我認為兩者之間的優勢不同,差距各異。西醫副作用和後遺症較明顯,而中醫則很小。西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是靶向的,而中醫是整體的。

至於說差距,因為理論不同,不好比較。總之都有需要提升的空間,以適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

最後,如果拋開利益,取長補短,本著治病救人,兩者可以很好的共處互進。



相濡以沫7654321


中醫強於防患於未然

西醫強於救人於水火

對於疫情的防控兩者都很重要

分工合作才能打勝仗

這個時候還在爭執

心裡都沒點兒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