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感动」从教近40年乡村语文教师的独白

荡桨荷田“如梦令”


常记“石岗”日暮

「感动」从教近40年乡村语文教师的独白

日暮下的村落

【1】1981年7月我从邢台师专毕业,教育局分配我到沙河市西部丘陵的石岗中学任教。上师范当教员,当时是许多人瞧不起的职业,“家有半生粮,不做孩子王。”我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家地处太行山区一个偏远的小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乡下人,十岁时我就随父母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开始每天挣3分工。我生来就瘦小,跳水、挑粪、锄草、刨地都十分吃力,甚至连捡麦穗这样的轻活也常落在别人后头,队长看见了就上火:“干活没样调,白吃饭了!”。秋天犁地耕种的日子,大人扶犁,小孩牵牲口领墒,我矮矮的个头站在那威武高大的骡马前面,心里就发怵,生怕走偏了墒沟。在生产队劳动的年代,我尝到了被人嘲笑的滋味和生活的艰辛。那时我想,做农民也很不容易啊。十八岁那年,我有幸考入邢台师范专科学校,走出了农门,成了村里恢复高考之后第一个大学生。

【2】记得我上师范时,古典文学老师告诉我:做不了好社员,就要做个好教员。石岗中学是个半寄宿制学校,远路学生住宿,近路学生走读。学校有二十名教师,他们大多来自本村或附近的村庄,不少教师都是“一头沉”,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这些老师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课堂忙教学,课下忙农活。我离家远,家里有父母姐姐照管,家务事少,同事有事请假,我就可以做替补——多上课,多辅导。那时,既没有绩效工资,也没有课时补贴,住宿学生的早晚自习我几乎全包。白天上课,等学生就寝后,我可以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翻阅教学资料,反思课堂教学。记得当时我正讲李清照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兴趣上来便戏言:常记石岗夜幕,蚊虫相伴苦读。绕灯舞蹁跹,笑我不识时务。可恶,可恶,咬我体无完肤。

【3】至今令我难以释怀的,是那刻骨铭心的“石岗日暮”。一年夏天的周日下午三点钟,我帮父亲在责任田上施肥,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黑云密布,大有压城垮池之势。我告诉父亲“下午必须返校,今晚有自习。”父亲说:“别管地里的活了,赶紧走吧,兴许在大雨到来之前能赶到学校。”我赶紧丢下手中的农具,小跑步上路。这时云头像一头巨兽,张着大口,不断地吞噬着太阳,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让人害怕。当我走到河边的时候,黑云已压到了地面,风冷嗖嗖,雨沙沙沙。此时河里的水已经埋住脚踝,我踩着搭石前行,刚走几步远,河水突然涨起,漫过膝盖。原来河的上游下了暴雨,河水猛涨,惊吓之下我赶紧退了回来。站在河边犹豫:是原路回家?还是绕道过河?我顾不上想很多,便毅然绕道五里外的小桥。到了桥边,我看到桥头站着几个人,“老师,是你吗?我们来接你啦!”原来是四名学生和两位老师。大家见面后拥抱在一起,雨水、泪水、在奔涌,在沸腾。这件事至今已经三十年了,回想起来,我依然激动不已。

误入“教改”深处

【1】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学生憨厚朴实,他们有着勤奋吃苦得特性。在学校学生大多是起早贪黑,星夜奋战,用“硬磨功”来成就“绣针”,那时我也坚信“以时间赢成绩”这一理念。参加工作两年之后,随着教学的驾轻就熟,起初的那种激情便渐渐消退,觉得教书就像驴子拉磨一样,原地打转,一圈又一圈。比如备课,照着以往的教案抄一抄,完全可以应付;比如上课,天天老套路,四十五分钟好对付;比如判作文,班里学生的写作水平都知道,草草评语无所谓。可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反倒觉得教学陌生了,学生不爱学了,教学效率降低了。我觉得自己已走进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开始职业倦怠。我感到自己如同一个漫无目的的路人,不知方向,没有目标,只凭惯性,走一步又一步。在我心情郁闷的时候,就发脾气,动肝火,向学生撒气,很多次上课把书本摔到一边,让学生自己看书,更多的时候让班长、组长来组织学生理解主题,分析文章脉络。在我的高压下,很多学生就能快速地完成了布置的作业。不少学生为了躲过课上批评,便把功夫用在课下,预习、背诵、查资料、互相讨论。有许多学生除了把教材中的诗文背会外,还积累了许多课外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他们从三皇五帝、开天辟地,到黄帝战蚩尤、褒姒失天下,到屈子离骚,庄生梦蝶,都能如数家珍;把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得个天花乱坠;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乾盛世倒得个酣畅淋漓。在课堂上我使用最多的偷懒方法是小组竞争,或按男女分成两大组、或按相邻座位前后四人一组,或按姓氏分组,还有按成绩好中差来搭配小组。课上,当我把学习任务和竞赛规则说好之后,学生便竞相发言,一有问题,你争我抢,到下课铃响时,依然兴致不减,陶醉在讨论中。2000年新课程改革之风吹到了太行深处后,我惊喜的发现,我的小组学习活动与新课改倡导的“小组合作”竟有神似之处。后来学校组织到杜郎口、洋思等名校取经,搬回了“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的杜郎口模式,取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堂堂清、日日清”的洋思真经。校长觉得我有先见之明,便推我做教研组长,率领老师们来做课改。


「感动」从教近40年乡村语文教师的独白

丰收的农村


【2】2001年秋,我调到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对轻松的环境给我以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便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来充实自己。当时学校承担着着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进修任务,我负责中文、历史、地理、政教四个专业学员的组织学习工作,授课教师是邢台学院的教授,个个都是梳理知识的高手,于是我便当起了学员,每讲必到,且坚持到底,比其他学员更认真。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对问题的真知灼见令我耳目一新。三年下来,四个专业五十余门课,我至少能听四十多门,这是我一生中获得知识最多的时期。从政教专业中学到了有关思想、道德、法律方面知识;从地理专业中了解到许多自然方面的知识;从历史学科中懂得了人类社会、阶级斗争、文明延续知识;从中文专业课程中,学到了唐诗宋词晋文章,诗经汉赋元杂剧,开拓了视野,扎实了文学功底,为我的教学研究奠定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在学习中,我认真反思自己过去教学中的得失,深入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念转变方式,力争把实践的过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之后的时间里,我先后主持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形式及评价研究》、《探索“自助餐”式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在省内举办了《新课程与教师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质量管理》《教育评价》《教育研究》《课程与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法》《中小学古典诗词讲解》《小学作文写作与评改》等讲座40余场,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思考与大家分享。为充分表达我的教育思想,曾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小学教师培训》《教书育人》等刊物上发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误区》《教师:课余时间思考什么?》《“送课”岂如“送研”》《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的选择》《继续教育:焕发教师生命新活力的途径之一》《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及评价方式的思考》《浅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知识构架》《教师专业成长三境界》《新教师常见问题极其专业成长的思考》《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误区的思考及其行动策略》《对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思考》《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功能弱化与重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文本解读宜多元》等论文,还有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语文教材文本阐释、主题阅读、选文赏析、中高考试题分析等稿件4000余篇,还积极参与了《沙河市教育志》《邢襄名师风采录》《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上、下)》《名师成长的故事》《全国重点中学考场优秀作文选》《高中作文指南》《阳光主题阅读》等书籍的编写。醉心于教学教研,“误入课改深处”,换回了的许许多多的收获。

招来一群“学徒”

【1】做教育理论研究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我写出的文章有很多老师不愿意读,因为不是武侠小说,不是言情趣闻,它枯燥的让人生厌。身边曾有人指着我的脊梁说我有“神经病”,甚至旬月没有老师到我的办公室,在不少的眼里,我成了“另类”,在家里孩子们也觉得我无聊。我常听到别人对我嘲笑的词语:古怪老头、歇斯底里、神经兮兮、老古董等等,苦恼与孤寂曾给我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有时我在想,丑小鸭变成大天鹅是需要有一个艰苦历程的,搞理论研究未必别人就能理解,别人不理解是常事,耐得住寂寞,就会看到希望。于是我就像一个疯子一样听课、访谈、读书、写作。近十多年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五意识”“四能力”和“三境界”,我的这一教育思想在2008年参评特级教师答辩时,专家给予肯定。所谓的“五种意识”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合作意识、权威意识、终身教育意识、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2000年6月1日第四版)“四能力”指的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新课程的教学能力、、普通话表达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该文刊登在《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05年第6期)。“三境界”指的是教师专业生涯成长过程,即读书学习、传道授业、研究探索(该文发表在《教书育人》2008年第2期)。此外,我还提倡教师对课堂教学要加以反思,把反思放在了与“三笔字”“简笔画”同等的位置,它是教师从业的一种必备基本功,教师通过反思就会明白自己教学的得失,就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准。(该文发表在《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06年第5期)。工作中,我还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出了教师有效遏止“职业不倦怠”的方法,即教师要有自己的人生计划,要脚踏实地将规划付诸于实践,这样就会对事业充满热情,对工作一片痴爱。为此‘我建议年轻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有远、近期规划;有年计划、月计划,甚至是日日有计划。计划要立足实际,不好高骛远;要步步落实,不轻言放弃;要时时感到自己的目标就是对教育、对后代的一种责任,把目标当成动力,感受教书育人的乐趣(该文发表在《成人高等教育》2007年第2期)。我的这些教育思想经媒体传播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10年校长让我成立“名师工作室”,重点研究教育教学,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瞄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高效这一重点问题去研究。我广泛吸收省内外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有了梧桐树,不愁招不来金凤凰。“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后,许多教师慕名找我拜师。沙河市青年教师杨军明、陈淑英,主动把说课稿、讲课流程拿来让我指点,每次讲公开课都邀请我去听课,不给指出问题决不罢休。杨军明老师酷爱教学研究,经常把自己教学中的想法与我交流,他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的《册井中学赋》,气势磅礴,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巍巍太行东麓,赫赫邢台西南,册井中学,山里孩子一摇篮。后傍英雄子侠墓,鲜血染红枫叶山,浩然正气冲霄汉;前临万亩银杏园,绿色海洋波涛翻,花香阵阵扑人面。《沙河县志》曰:册井中学,钟灵毓秀之地,才俊辈出之乡。……”陈淑英老师全盘吸收了我的“大语文”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博览群书,通览史籍,她写了许多有关“家乡名吃”的散文,家乡土地上的瓜果梨枣、俚语民俗,经她轻轻一点,便在了报纸留下一个个方块,她是学校有名的“女才子”,她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秀外慧中,文学细胞显露无遗。去年,这两位教师分别获得“邢台市名师”和“沙河市骨干教师”称号。

【3】有一位普通的女洗车工,在百度上看到我发表的文章之后,乘车百里找到学校,先把自己近年来写50多篇散文放在我的面前恳求让我指点,我被她的这种好学精神深深感动。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工人,能够坚持创作数年,并大胆找我指导,实在是出乎预料。她的虚心与诚意感染了我,我决定收下这个徒弟,当场给她取笔名“田园”。在后来的岁月里,她坚持学习,坚持写作,相继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0余篇,《家乡的槐树》是她的得意之作。

【4】地处深山区的年轻教师张建国,在一个大雪飘飘的上午敲响了我的家门,见到我就表现出无比的激动,他说“仰慕你很久,今天总算见到了。”接着他把如何知道我搞做教研,如何知道我进行创作等一一叙述了出来,他还带给我一本《余映潮教案选》和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算是见面礼。小伙子畅谈了他十多年的教学经历,说出了许多自己在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困惑,诚心要拜我为师。

【5】还有河北的王德平、王粉玲老师,山东烟台的张爱颂老师、菏泽的刘宏炎老师,河南的侯志伟老师、长春进修校的翟弈老师、上海杨玲玲老师、北京一出版公司的张路遥编辑,他们或通过QQ留言,或通过电话沟通,或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愿意拜我为师,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研究的本领。

【6】今年三月份,我应“教育网刊编辑总群”夏玉珍老师邀请,在群里以《志当存高远 击水竞风流》为题,举办了“我的成长过程”“我的教育思想”“我对写作的思考”“我人生的几点做法”“我成长的幸福感”五次讲座,毫无保留地展示了我人生的成长历程,将我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和盘托出,希望大家能从我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启迪。听后,老师们呼声很高,不少人纷纷发帖留言,希望能让我指点他们的写作。主持人曾这样做点评:聆听高老师的成长故事,感受高老师的教育思考,领略高老师的写作历程,无论对初写作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作者,都是一种激励和鞭策,踏着高老师的脚步前行,没错的!

知否? 知否?

【1】土耳其有这样一句谚语,说“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如火酒,能燃烧起智慧的火焰。”其实,一个人要想做一件事就应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记得我读大专时,现代文学老师在一次谈话中曾说道,一个人若从20岁开始认定一个目标走下去,一生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可以成为诗人,可以成为作家,可以成为艺术家。老师说这句话时是1981年的4月,我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就带着懵懂上路,三十多年来,在沿途看到了很多风景:小桥流水、浊浪滔滔;茫茫大漠、黄沙扑面;竹外桃枝、落英缤纷,一路走来,苦辣酸甜,趣味良多。而今我到了知天命之年,已感受到了生命的紧迫。从2008年开始,我的作息时间调整为早上5.30分起床,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一年四季没有午休,礼拜天从不休息,寒暑假坚持读书写作。我的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绝不是以小时来算的,从大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没有时间差,我真正体会到了盛年不重来,岁月不待人,日月如穿梭,光阴似水流,春去秋来老将至,人生百年一瞬间。值得欣慰的是一年下来,到除夕夜屈指一算今年又发表了几百篇。我从2000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连续13年时间没停止写作。特别是2008年6月1日至今,已经坚持近七年时间,每天利用晚上10点之后的时间写上1—2个小时,标志着这项工作在继续,为今后离开工作岗位后奠基。很多时候写作到深夜,饥饿难忍,鹿鹿饥肠填上一包方便面,便感到十分满足,无比惬意。我从没想到收获,支撑我的信念是我愿意挑战生命的极限,让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我常这样想:从教30多年来,我始终保持着一个阳光的心态,严于律己、于人宽容,把教学当作事业来做,虽充满劳绩,但倍感诗意。

「感动」从教近40年乡村语文教师的独白

咬定青山不放松


【2】记得上小学时,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有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当时疑惑不解,现在终于豁然开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