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識別謠言關鍵詞:如何打贏抗疫之下的“信息戰”?

識別謠言關鍵詞:如何打贏抗疫之下的“信息戰”?

杜榮、李鑫、艾時鐘、陳勁、徐心/文 當醫務人員艱苦卓絕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時,一則微博卻能夠讓雙黃連口服液迅速斷貨。自媒體中關於疫情的各種信息此起彼伏,讓人難辨真偽。

或許會有人覺得2003年的SARS與新冠肺炎相比好像沒這麼可怕。原因在於SARS時期,中國處在PC互聯網時代。《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03年上網人數僅7950萬人。17年後的今天,中國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2019年第一季度上網人數已經達到8.54億,智能手機使得信息的生成和傳播變得無比簡單和迅速。

病毒的傳播令人恐懼,但關於疫情謠言的擴散讓人更加害怕。據悉,自媒體上虛假信息和無效信息的傳播佔80%左右,常見的便是微信等社交平臺朋友圈和各社群中擴散的信息。不少人僅看到標題就轉發,導致虛假信息傳播更快,令人真偽難辨。

據2020年2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一份報告,海量信息轟炸之下,人們真假難辨,這些信息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速度比病毒快得多,而人們很難找到可靠的信源和專業指導,使得“信息流行病”飛速傳播。

識別關鍵詞

筆者收集騰訊闢謠平臺“較真”2月8日到15日列出的謠言和偽科學虛假信息,用計算機軟件做了數據提取。然後,用基於圖的排序的TextRank算法進行數據分析,獲得以下關鍵詞:病毒、口罩、武漢、感染、新冠、肺炎、鍾南山、消毒、流傳、疫情、上海、尿不溼、預防、傳播、氣溶膠、炎症、材料、肺部、公廁、病人。

用基於詞頻與逆向文件頻率綜合的IF-IDF算法進行數據分析,獲得如下關鍵詞:冠狀病毒、新型、口罩、新冠、肺炎、消毒、鍾南山、感染、武漢、病毒、尿不溼、預防、氣溶膠、疫情、流傳、酒精、公廁、75%、肺部、主幹道。

识别谣言关键词:如何打赢抗疫之下的“信息战”?

騰訊闢謠平臺“較真”2月8日-15日的詞雲圖

詞雲圖能更直觀顯示數據分析結果,圖中字號越大,說明其出現的頻率越高。可以看到,在這場抗疫中,輿論場上出現了一些雜音,圍繞新冠病毒疫情的謠言影響最為惡劣。

的確,天災人禍時一般會成為謠言的“密集輸出期”。這些信息內容或源自道聽途說,信息來源不明;或張冠李戴,將別處的情況移花接木;或別有用心,故意製造混亂。但謠言中的微小言行,經過互聯網的震盪與發酵會產生蝴蝶效應,不但讓民眾生活在謠言的恐懼中,更混淆了人們的理性分析,還可能消磨民眾的同情與熱情。

從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還能發現,這些謠言具有以下構造特徵:

重要性:這次疫情屬於全國範圍內的重大疫情,多個省市拉響疫情警報。2月8日到15日的虛假信息幾乎都是有關疫情的,並且涉及到了重要人物,如鍾南山院士,帶有權威的信息傳播得更快。

敏感性:這次疫情密切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無論是否真正有效,口罩、酒精、洋蔥等預防新冠肺炎的各種用品,都在這個時間段內供不應求,更有尿不溼能預防肺炎的傳播。

模糊性:絕大部分民眾對病毒等醫學相關知識的瞭解很模糊。“什麼是氣溶膠傳播”,筆者在居住的社區裡做了調查,超過60%的人都不知道。但聽起來高大上的信息更容易讓人相信,謠言抓住這個特點造成社會恐慌。

如何打贏“信息戰”

根據上述特徵和克羅斯的謠言傳播公式 ,可以發現,那些微信爆紅的網文,從標題含有“天佑中華”“重磅消息”“緊急通知”“揭秘XXX”、“美國慌了”“基因戰爭”等字眼的文章,到那些沒有引用參考出處、滿屏宣洩情緒和觀點、沒有事實和論據的文章,往往會成為謠言和虛假消息的來源。

看到切合上述三個特徵的言論時,就要考慮是不是謠言,需要進行核實,不能隨意轉發、傳播。在海量信息面前,應該相信誰呢?

官方權威媒體每天都會報道每日的確診人數、疑似人數(隔離人數)等數據,以及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企業團體等社會各機構承擔重任來抗疫情的事例。這樣的信息能夠給群眾帶來信心,擴大抗疫力量。當民眾看到官方公眾號高頻次公佈疫情的最新數據時,大家的情緒也會更為穩定。也許有人認為需要民間的信息作為補充,那麼就需要藉助有引用參考出處、有事實和論據的報道。

從長遠來看,提高公眾理性(批判能力)是降低謠言殺傷力的重要手段。根據CNNIC第四十四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發展報告》,截止2019年6月,我國本科以下學歷(不包含本科)網民佔90.4%,這部分網民可能會被謠言擊中。在蒐集到的資料中,“農村發現豬突然說話,說明今年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這種謠言都能四處傳播。但凡有一定知識儲備的人都不會相信和傳播這樣的謠言。因此,要打贏抗擊謠言和虛假信息的“信息戰”,必須提升民眾的知識儲備和理性判斷能力。

謠言和虛假信息止於智者,打贏“信息戰”最省力的方式就是不轉發任何未經證實的消息,不讓謠言跑在真相前面。白衣天使在為抗擊疫情努力奮鬥,科研人員在夜以繼日地實驗研究藥物,普通民眾也需要用知識和理性武裝自己,打一場抗擊謠言和虛假信息的“信息戰”。

(杜榮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李鑫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艾時鐘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陳勁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徐心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