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不要抱怨世態炎涼,那是你不懂得做人

題記:

記得剛上初中那會,第一次遠離父母上鎮上求學,第一個星期回家,父親就問了一句話:在學校怎麼樣?

當時我大吹特吹在學校結識了很多哥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越說越得意,各種趣聞都信手拈來,自以為很牛。

結果父親輕輕搖頭:跨出家門就是社會,要先學會做人啊!

人到中年,更是明白贏在做人的道理。

01,懂得分寸,掌握好分寸

《莊子》在山木一文中寫到:“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

意思是說,君子之交當淡之若水。親人再親,朋友再鐵,相處也不可能完全親密無間,當適當的留一份空間。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在懂分寸,要明白任何關係都有度,把握好分寸,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將會是一場災難。

有這樣一則寓言:在寒冷的冬天,兩隻刺蝟在雪地裡相互偎依在一起取暖。起初,由於靠得太近,彼此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淋。後來,他們調整了位置,彼此之間拉開距離,不光能取暖,而且很好的保護了對方。

不要抱怨世態炎涼,那是你不懂得做人

所以,越是關係親近的人,越要懂得把握好度。

分寸越難把握,越容易造成越俎代庖,造成好心辦壞了事,觸及了對方的紅線,造成關係破裂。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不必靠的太近,還有各自的生活,也不必離得太遠,只是一個轉身的距離。

不要抱怨世態炎涼,那是你不懂得做人

Low Angle View Of Silhouette Trees Against Sky At

人與人交往,最好的分寸,不是親密無間,而是心有彼此又互不干涉,彼此獨立,但又常聯繫。

保持完美的距離才能維持恆久,這個距離就是不遠不近,濃淡相宜;不疏不密,不離不棄。

正如弘一大師在晚年時寫過的一首詩: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02,保持適當的距離,就是彼此尊重

中國民間其實就是一個由各種關係組成的人情社會。

社會生活中處處可見骨肉之親,袍澤之義,師生之誼等等;關係再親、再多,也都有自己的意願和生活方式。

誰的內心都有一處不願被人涉足的角落,所以,把握好分寸,保持適當的距離,就是相互尊重。

納蘭性德有一首傳承千古的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

這首詞說的是相愛的人本應該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相互痛恨、埋怨,覺得沒有相識的那般美好,如果一切停留在初相識的時候該是有多好。

不要抱怨世態炎涼,那是你不懂得做人

故人心易變,這種感受不光是在戀人之間,在親戚好友、同事同窗之間也會有如此感受,覺得處近了反而沒有“初見”時那般美好。

人與人相處久了,普遍存在錯誤就是習慣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別人身上,自以為是對他人好,不知不覺中就給對方造成了傷害。

這種關係到後來肯定會有矛盾,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覺得彼此關係非常好,往往就率性而為,缺少一份尊重和感恩,讓對方心裡很難接受,從而產生排斥、怨恨,由愛生恨。

好的關係是讓人舒服的。人與人之間不要奢求太多,幫你是情分,不幫對方肯定有難處,不能強求。

不要抱怨世態炎涼,那是你不懂得做人

scenics - nature

欣賞彼此的優點,理解別人的不容易,就這麼相互欣賞和尊重著,不打擾他人,也不讓自己在陽光下暴曬。

保持獨立情感,取悅自己,儘管生命無常,也能安之若素。

即使有朝一日形同陌路,也能微笑著揮手告別。

03,會理解,肯包容,才能贏得人心

理解:是一種感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包容:是一份溫暖;草木有情皆長養,乾坤無地不包容。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各有各的獨特性,

都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人。你會越發瞭解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的獨特性。有大方的人,有靦腆的人;有呆板的人,有活潑的人;有謙虛的人,有自傲的人,等等……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缺點,我們何不以一顆理解的心面對世界,用一顆包容的心為人處事。

不要抱怨世態炎涼,那是你不懂得做人

一旦有了理解,你就能包容別人的缺點;理解他人的難處,並適時伸出援手,哪裡還有仇恨呢?

老子言,知人者智。

一個會理解、肯包容的人必是有智慧的人,必是左右逢源,處處得人心。

後記: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每個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時候。

與人相處,多欣賞,多理解,多寬容,多感恩;無需改變他人,卻可以改變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

學會與世界和解,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與人相處如沐春風,人際關係自然差不了……

不要抱怨世態炎涼,那是你不懂得做人

不要抱怨世態炎涼,那是你不懂得做人

※鄒謇,一個痴迷寫作、國畫,喜歡花花草草的中年大叔,已出版散文集《淡淡的槐花香》,著有長篇小說《冥圖》、《太醫令》等作品,感謝您的閱讀、轉發。

關注我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