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張姓在歷史上沒有出過皇帝,為什麼還能成為中國三大姓之一?

弓長禺頁010


老話說“張王李趙遍地劉”,中華姓氏源遠流長。它開枝散葉,生生不息,孕育出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 據相關資料統計,現在張姓人口達到8500萬,為第三大姓。

這麼龐大的張姓數量中,為什麼沒有出現過皇帝呢?有人說張氏皇帝也是的有的,但是時間不長,不是傀儡就是短命,姓張的皇帝不怎麼出名。 準確來說,我國曆史上沒有張姓皇帝,但是有36個張姓稱帝王。

元末有建立大周政權的張士誠,明末有建立大西政權的張獻忠,還是做過幾天皇帝的,只不過時間短罷了。

何況我認為,皇帝不過是封建社會最大的剝削者,有什麼好羨慕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說,姓王的也只不過有王莽而已,有什麼好生氣的?

歷史上,張姓人口眾多,卻幾乎不出皇帝。但是歷史上確實有張姓的皇帝。比如在北宋末年這一歷史階段,靖康之難後,張邦昌被金國強立為“偽楚”皇帝,歷時一月。

金國撤兵後,張邦昌的下場很慘,被“真皇帝”趙構賜死,自縊身亡。除了張邦昌,明朝末期,和李自成一起造反的張獻忠,在四川成都做了大西國的皇帝,最終也中箭身亡。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皇不皇帝的無所謂,重點玉皇大帝是姓張,名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玉帝可比人間的皇帝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從古到今,張姓出現的早也多。


燃先生


張姓,現在是全國的第三大姓,最早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張姓是有過皇帝的。張姓皇帝一共36位,分別是常山王張耳歷3代,東漢末張步齊王,張舉皇帝,張純彌天安定王,割據汗中的張魯號師君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十六國時期前涼張氏歷9帝,同時張琚,張育分別稱王,還有幾個,高昌國建初帝張孟明,西汗金山國皇帝張承奉,宋金之際大楚帝張邦昌,大漢帝張鯨張致2代,大周帝張士誠,大西皇帝張獻忠,割據粵閩的張璉皇帝。當然這些算不上是真正的皇帝。

為什麼張姓可以成為三大姓呢?

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人口,當前我國張姓的人口已經達到月8500萬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6.79。人口總數排第三。

還有就是在民間的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有說玉皇大帝叫張堅的,有說玉皇大帝叫張友仁的,有說玉皇大帝叫張有人的。其實從這三個名字中,我們不難看出,不管這玉皇大帝叫什麼,玉皇大帝都姓張。

總之,人口眾多是讓張姓成為大姓的主要原因。



珂珂愛好歷史


王、張、李三個姓氏在中國漢族人口中人數最多,因此此三姓又被稱為“中國三大姓氏”,共佔中國人口五分之一左右。

“王”姓以佔據中國人口8.1%的比例、接近1億的人口總數,奪得了中國第一大姓、地球第一大姓、宇宙第一大姓的桂冠。

張姓以佔中國總人口的7.4%奪得榜眼,為中國第二大姓、地球第二大姓、宇宙第二大姓。

李姓中國總人口的6.8%奪得探花,位列三甲。

歷史上張姓雖然沒有做過帝但是做過王。[酷拽]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其實張姓起源於皇帝的姬姓,始祖為皇帝的孫子張揮。皇帝正妃正妃螺祖生玄囂和昌意,玄囂生子揮。皇帝去世後傳位於顓頊,顓頊封揮主祀弧星,終生為將,並將整個清河流域都封給他,還摸擬開弓射箭的形態,賜姓為張。

可見張姓淵源頗深,遠不止一個後代皇帝能夠貼金的。最後,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本姓也是張[打臉][打臉],這個皇帝可勝過民間多少帝王?





刺蝟的vlog


想要完整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要了解張姓的歷史由來。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子揮,因發明弓箭,有利於狩獵生產,被賜姓弓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另外,張姓分佈非常廣,春秋時期的晉國,有大量的張姓國民,隨著三家分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人口也隨著分晉遷移,廣泛分佈在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總結:張姓雖然在歷史上沒有出現有名的皇帝,但是並不能阻礙張姓成為人口最多的幾個姓氏之一。


三豐讀歷史


有當過皇帝的。玉皇大帝就姓張。因為玉皇大帝姓張。還統管三界那。姓張的也是能人倍出,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陵。五當派創始人張君寶,東北王張作霖,發明地動移的張橫。






情俠一休32


先來談談張姓的起源和歷史,中華歷史上大部分姓氏基本都有幾個來源,比如賜姓、隨封國改姓、因族名改姓等等,張姓也不例外:

張姓最早文字記錄出自上古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箭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箭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張姓其實也是出自帝王之家,追根溯源其實也算祖輩上當過皇帝,另外之所以張姓人口眾多成為前三大姓氏,一來是張姓自古分佈很廣有中原也有蠻夷之地的少數民族,二來張姓部首的弓在古代社會不論是打仗還是狩獵都是極其重要和廣泛,因此而改姓張氏的名族部落非常之多。

再來說說史記上有過記錄的真實張姓皇帝其實是有的,只是他們的帝位均非正統,結局不是很好所以容易忽略,這幾位皇帝分別是以下幾位:

1、前涼威王——張祚(327年-355年)。字太伯,小字螽斯,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前涼文王張駿庶長子,前涼君主。前涼屬於兩晉期間的十六國政權,強盛時割據涼州、西域,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向晉朝稱藩。張祚是前涼第八位君主,桓王張重華的異母兄。353年,張重華薨逝,世子張曜靈即位,但沒多久便被張祚廢殺。張祚篡位後自稱涼公,但在第二年便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僭號稱帝(“永和十年,祚納尉緝、趙長等議,僭稱帝位。”見《晉書·卷八十六》)。

2、楚皇帝——張邦昌(1081-1127年)。字子能,祖籍南陽西鄂人,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永靜軍東光張家灣人(今河北省阜城縣大龍灣)。張邦昌是進士出身,歷事宋徽宗、欽宗兩朝,官至宰相,曾與康王趙構一起作為人質到金營談判,給金軍元帥完顏宗望、完顏宗弼留下軟弱可欺的印象。等到北宋滅亡、徽欽二帝北遷後,金國便以屠城相要挾,逼迫張邦昌出任偽楚皇帝,幫助他們管理中原,時在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七日。張邦昌雖然當上皇帝,但自知難得中原民心,加上擔心趙構稱帝后會對他“算總賬”(開封淪陷前,趙構在外募兵勤王),所以根本不敢擺皇帝的譜。據史書記載,在僭號33天時間裡,張邦昌非但不敢自稱“朕”,而且不坐龍椅、不在正殿議事,也不敢接受臣下的山呼,並且只住偏殿,不敢在天子的寢宮起居,實在是皇帝界中“奇葩”。

3、漢興皇帝——張致(1215-1216年)。遼寧錦州人,金朝時聚眾反金,投降蒙古,後又叛蒙自立為帝。張致是金末錦州地方豪強,起初跟隨兄長張鯨聚眾反金,並投靠成吉思汗。張鯨在蒙古的支持下勢力飛速壯大,隨即滋生割據稱王的野心,結果被蒙古監軍石抹宜孫發覺後殺死。張鯨被殺後,其弟張致在錦州舉兵叛蒙,並自立為瀛王,不久又僭號稱“漢興皇帝”,時在1215年底(詳情見《續資治通鑑》)。

4、大西皇帝——張獻忠(1606-1647年)。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陝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張獻忠出身陝西貧民家庭,幼年時跟隨其父販賣紅棗,後來又在延綏鎮當兵,因犯法被除名。張獻忠被趕出軍隊中無以為生,便聚集饑民造反,以響應闖王高迎祥。張獻忠起兵後自稱“八大王”,勢力發展很快,最終竟能與李自成相抗衡。1643年,張獻忠攻佔武昌,並在此僭號稱王,國號大西。

以上就是張姓在歷史上算得上皇帝的主要四位,其實加上他們一共能查到的自稱為帝一共有36位之多,只是都比較短命或不被當時政府承認,但也說明張氏也是能人輩出,本身姓氏就出自黃帝一族,同時張姓人口眾多均是我華夏好兒郎!


江郎才盡


  • 張姓的歷史非常悠久。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裡記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見,張姓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而這一支張姓以青陽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因此又有了“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另一種張姓起源的說法依然是黃帝姬姓的後代,但同上一種說法不同的是,張姓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 張姓能成為中國三大姓之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人口之多。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張姓便開始迅速發展起來。春秋時期,張氏世代侍奉著晉國,在三家分晉之後,張姓族人張老轉侍韓國,其後代張良成為西漢的開國功臣。

秦漢之後,三家分晉的張氏後裔由於有功於西漢的建立而加官進爵,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漢初的趙王張耳。由於分封及之後的“推恩令”,使得張姓人群開始分佈於全國各地,到了西漢末年,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的戰亂以及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人口開始大範圍流動。張姓人口也因此往東南地區或西北地區更進一步發展。唐宋時期,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臺灣地區。

等到宋朝的時候,張姓已成為繼王姓、李姓的第三大姓,佔據人口總數的6%;明朝時期張姓為第二大姓,大約有560萬人。到了現在,張姓依然是我國的第三大姓佔據了全國人口的7%左右。

  • 從古至今,張姓的郡望數量非常多。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內的名門大族。張姓的郡望共有26個,分別是清河郡、范陽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陽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始興郡、馮翊郡、吳郡、平原郡、河間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內郡以及上谷郡。這些郡望也是張姓成為中國三大姓的重要支撐。

  • 在神話傳說中,玉皇大帝的俗名姓張。

他的一種說法是當年姜子牙分封眾神,給自己留了一個玉皇大帝的位置,燃燈道人看玉帝之位空缺,就問他這個位置沒人可封麼?姜子牙忙說“有人要坐有人要坐…”,於是他旁邊的副將張友人便一屁股做到位置上,成了玉帝。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正逢仙界混亂,赤腳大仙需從人間找一個人管理天庭。正巧遇到一個叫張百忍的年輕人,備受愛戴。於是赤腳大仙便定了張百忍做玉皇大帝。可無論是哪種說法,“玉帝”都是姓張的。

綜上所述,張姓成為我國三大姓氏之一是歷史、社會和文化三方面原因綜合性的結果。從古至今張氏名人也層出不窮,前後張儀、張騫、張衡,後有張之洞、張學良、張作霖,張姓人群在我國的歷史變遷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但無論如何,各個姓氏的大綜合,構成了如今我國絢麗多彩的姓氏文化。


青山故壘


原因

1.張姓得姓較早。據記載張姓是黃帝直接賜的姓,是其直系子孫,可想早在古代張姓就是一個有勢力的大姓。

2.張姓支系龐多且分佈廣。不斷有新的張姓產生匯入,又不斷開枝散葉。到周代,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立的韓國和晉國,又都有人以張為姓,這兩支張姓發展壯大而且後來居上,繁衍很廣,在襄陽、洛陽等二十多處地方都是望族。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張姓,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時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3.張姓人才和名人輩出,不可勝數。從戰國時遊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在以後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張氏名人登上歷史舞臺。張氏“家珍”,很少有他氏能與之相比,如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漢代出使西域的張騫,製作渾天儀和地震儀的張衡,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書法家張芝。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三國時的大將張飛、張遼;晉時文學家張載;唐代詩人張繼、張藉,書法家張旭等等。歷史上張姓代代輩出的名人大家,猶如一面面旗幟和一張張名牌,不斷增強著張姓的吸引力和擴展力。


damline


因為傳說中的玉皇大帝是凡人張百忍修仙成功,玉皇大帝天上地下第一人,所以張姓自然就升到了高層次。姓氏高貴後嫁娶都很容易,家族富裕生兒養女百子千孫,開枝散葉,人丁興旺,人口眾多。所以成為了大姓。所以以後有人問您貴姓?張姓族人不必客氣的說免貴。只管說我姓張,玉皇大帝張百忍的那個張就齊了[呲牙]




伊人行天涯


可能大部分人看到這個問題會想,這當不當得了皇帝,是要看個人的能耐啊,張姓中若是沒有能夠脫穎而出、敢於爭先的人,自是出不了皇帝的。這又有什麼值得好奇的。其實非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歷代張氏子孫中均沒有出過一朝天子,其實是註定的。這話又是從何說起呢?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首先,我們需要先對張氏這一姓氏的起源有個大致的瞭解。根據史料記載,黃帝青陽氏的第五子,名揮,製作了弓長,在黃帝與蚩尤一戰中幫助黃帝打敗了蚩尤,立下了不小的功勞。黃帝為了讚譽其發明與戰績,特賜張姓為他的姓氏。這位張揮便是張氏一族的祖先。

  人們對於張氏一族從未出過皇帝,主要是認為,天上的玉皇大帝也是張姓。因此人間若再出一位張姓的皇帝便不太妥當。畢竟總不好這天上地下的主人都是同一族吧。那麼張氏又是如何成為天上的玉帝的呢?民間主要流傳著以下兩個說法。

  其一,姜子牙在冊封眾神時,本是將這玉皇大帝的差事留給了自己,只是還未告訴眾人。當眾人向他問起此事的時候,姜子牙便只說了一句“天然有人”。可姜子牙卻是怎麼也沒想到這“天然有人”正好與“張有仁”諧音,聽到此話的張有仁故以為姜子牙是將這玉皇大帝的職位給了自己,立即叩首,拜謝姜子牙。姜子牙對此無可奈何,礙於顏面也不好將自己所說的話收回,便只好讓張有仁當上了玉皇大帝。

  其二,上古時期天上並沒有任何統治者,缺乏井然的秩序,太白金星便來到民間尋找管理天庭的合適人選。太白金星得知民間的張有仁管理村寨十分得當、受人敬重,於是便讓張有仁上天管理天上的事務。

  既然天上的皇帝已是張氏,人們為了怕觸犯天神的權威,自是不會再讓張姓做人間的皇帝。僅有一個例外,歷史上有位傀儡皇帝,先不說在位時沒有絲毫的實權,這位張姓傀儡皇帝在位不過半月便被廢位。

  如此看來,也是有幾分道理的。但在如今這個信仰科學、反對迷信的時代,人們並不相信有所謂天庭、天神的存在,至少這是在科學上從未得到任何證明的未知。因此,張氏沒有皇帝命是因為天帝也姓張的說法,在如今是難以被人接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