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投名狀》中,劉德華說先打蘇州再打南京,為什麼三位大人笑了?

南京是太平軍的政治中心,攻克了南京,不但在軍事上立了頭功。在政治上,也宣告了清政府對太平天國的“完勝”,這是可以“彪炳史冊”的重大政治功績,勝利之後封侯拜相,是滿清政府做政治勾兌的絕佳籌碼,

怎麼可能讓給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去做呢?

《投名狀》中,劉德華說先打蘇州再打南京,為什麼三位大人笑了?

當時的南京是敵人的首都,也是心臟,守衛極嚴。如果南京一破,相當於敵人政權瓦解,哪有那麼容易攻下?何況曾國藩這麼厲害的人都不易攻下,何況一個小小的龐青雲和他小弟?

《投名狀》中,劉德華說先打蘇州再打南京,為什麼三位大人笑了?

舒城一戰,三人全憑狠和大膽攪亂敵人,800人打亂5000人的佈局,何況後面還有援兵!當時若無援兵,三人必死無疑。但是趙二虎是虎到家了,打個小勝仗,以為自己很厲害,全憑狠和大膽就能到處打勝仗,所以當三老再加了點兵力和財力,他幼稚的以為打下蘇州指日可待。要知道,當時的蘇州相當於明清兩朝的大同和山海關與北京之於蘇州和南京。

大同和山海關一破,北京就岌岌可危。蘇州乃是南京的左膀右臂,不但有悍將,還有重兵。攻打蘇州的將領必是上上人選,是帥才才行!趙二虎不懂軍事,更不懂戰略,所以才信口雌黃,只要帶過兵,才不會滿口跑火車。所以後面的人嘲笑,三位大人也是繃不住是常理。

《投名狀》中,劉德華說先打蘇州再打南京,為什麼三位大人笑了?

先打南京再打蘇州這樣一個思路肯定是可以的,但是三個人還是笑了,為什麼要笑呢?其實投名狀這部電影,它的原型是歷史上面刺馬案。其實細究這其中的緣由的話,就是當時的慈禧覺得整個江南地區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折騰,導致這個地方主導的勢力不是朝廷,而是那些地方鉅派的大佬。比如說李鴻章,曾國藩等等之流,所以他派了一個特殊的人,也相當於是他的耳目吧,去南京地區擔任指揮長官,結果這個人在上任的途中被人給刺殺了!

這三位大人實際上就是當地的地方,大寶兒這龐青雲則是未來會被慈禧委任到江南地區擔任慈禧走狗的那一個耳目。

《投名狀》中,劉德華說先打蘇州再打南京,為什麼三位大人笑了?

龐青雲十分明白,此時去投靠這三位大佬,那就無異於以卵擊石,之前他就是被他們仨給坑的坑的差點兒死在了戰場上,他要做的就是人上人,而要想成為人上人,不想依靠這三位大人的例子。那能怎麼辦?只能去依靠中央朝廷。所以他的每一次的打法,每一次的目標都是越過這三個人提前把這個地方給佔領了,為什麼他要出名,他要向朝廷論證自己才是在這場戰爭裡面最大的功臣。

《投名狀》中,劉德華說先打蘇州再打南京,為什麼三位大人笑了?

而這三個大人又在心裡想什麼?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確實朝廷現在需要仰仗他們需要讓他們去滅了對面的太平軍,所以給了他們軍隊,甚至把稅收也給扣給他們了,但是一旦太平軍被滅了,那這三個人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他們手握如此眾多的並對財力物力就會被朝廷猜忌朝廷絕對不放過他們,所以太平運動能夠多拖一會兒就是一會兒。

《投名狀》中,劉德華說先打蘇州再打南京,為什麼三位大人笑了?

當時龐青雲的兄弟說的這個戰略其實是最符合朝廷的戰略,可是這三位大人笑了。之所以會笑,是因為他們覺得對面跪著的這三個人什麼都不懂,他們認為這三個人都是位於底層,只是聽從朝廷的命令或者聽從官方的命令,哪裡會想到自己小人物需要的利益呢?所以龐青雲,他們這些人應該被嘲笑。

《投名狀》中,劉德華說先打蘇州再打南京,為什麼三位大人笑了?

《投名狀》是政治片,動作和和戰爭場面只是配菜,裡邊涉及到的政治及人性和寓意,這5000年以來從來沒變過,還將繼續演下去,還有很多趙二虎及姜午陽犯同樣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