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南財快評:抗“疫”啟示錄——唯數字化者生存

新冠病毒已在全球蔓延,中國及全球經濟正在經受嚴峻考驗。國家在大力紓困,企業也在積極自救,我們相信大多數公司能夠渡過難關。但不同類型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並不相同:傳統線下企業正面臨更為嚴重風險,一些中小微企業更是處在了生死的邊緣,相較之下,數字化企業則表現出了更強的適應能力。

極限傳導的壓力讓傳統線下企業的固有弱點更加暴露無遺。不少延續舊有模式的線下企業此前就狀況不佳,危機則變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前不久,一家由知名知識分子創辦的書店在網上求救,這種現象的背後是多數小型書店經營慘淡、現金流撐不過一個月的殘酷現實。即便是大型連鎖企業也倍感生存壓力,例如早在疫情初期,一家全國知名餐飲連鎖就因為現金流問題而憂慮。從客戶到員工,從物流到供應鏈,傳統渠道突然失效,持續了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舊有商業模式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數字化企業也面對著同樣的外部壓力,但它們顯然有著更具適應性的反脆弱能力。這一類企業早早就在線上與顧客和客戶建立了聯繫,內部管理也早已實現數字化。憑藉這樣的優勢,他們可以通過線上渠道去完成進貨和銷售,可以通過遠程辦公來保持公司運轉,甚至還可以通過內部系統來實現對員工的健康管理。數字化使得它們的業務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不受短期影響,既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又保證了公司上下的人員安全。

未來所有企業都應該是科技公司,這已是眾人皆知的口號,而早在20多年前,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概念。但即便如此,現實中的很多企業仍舊處在數字化的邊緣地帶。過去幾十年中國一直處在增量發展階段,人口紅利豐厚,這使得不少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數字化趨勢的重要意義,也沒能及時對數字化做出反應。但我們相信,經過了這場危機的教訓,會有更多企業具備數字化生存意識,並且更為大膽的擁抱數字化。無論是從長期還是短期看,中國的企業都已經進入了一個“範式轉換”的時刻,這種範式轉換不再僅僅是口頭上的,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

有的人會說,數字化聽上去很美,但是建設起來非常困難,尤其是中小企業,既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也沒有這方面的投資實力。這樣的說法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其實暴露了對數字化認知的偏差。首先,這誇大了數字化建設的成本,卻忽略了這一行動的長期收益,尤其是它在抵禦各種黑天鵝方面的強大效用。其次,中國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走在全球的前列,數字化建設的成本一直在下降。最後企業也要認識到,數字化建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任何向數字化的邁進,哪怕是開啟直播、網上訂餐這樣的一小步,也都會是企業發展的一大步。企業面對數字化,要有決心,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充分利用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從大型領先科技企業那裡尋求賦能,不失為一種走向數字化生存的捷徑。現在很多中國大型科技企業都已將為中小企業賦能作為一項重要的長期業務,這些大型平臺不僅僅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數據管理應用,還能為企業牽線搭橋,引流獲客,甚至還可以幫助客戶提供融資渠道。對於獲客難,融資難的中小企業來說,這些服務都非常接地氣。

政府也應當積極助力中小微企業數字化的過程。扶助中小企業本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職責,但時至今日傳統的扶持方式已經不足夠,為中小企業牽線搭橋的手段也必須與時俱進走向數字化。如今不少地方政府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嘗試。比如最近,為了解決疫情期間禽苗供應困難的問題,四川省廣漢市就聯合京東數字科技集團打造了一個“西南禽苗交易信息平臺”。這個平臺能夠通過AI算法的數字化能力,幫助中小企業實時匹配禽苗供需信息。當然,政府的數字化扶持不僅僅要解決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要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加友好高效的信息服務環境。因此接下來,地方政府、中小企業以及像京東數科這樣的大型科技企業之間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實現合作共贏。

未來世界唯數字化者生存,這或許中國企業界是此次危機中領悟到的最重要真理。數字化生存已經不再是一種未來,而是一種當下的必須,而事實也證明,傳統企業的數字化也並非不可能之事。丘吉爾曾說我們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而我們也衷心希望,經過這次疫情,中國企業以及整個社會的數字科技化進程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崔傳剛系財經作家、商業觀察家,曾服務於多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和創業投資機構,著有《智能投資》、譯有《顛覆性創新》《智能戰略》等近十部作品)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