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有人說當代新詩是作者比讀者多,你意下如何?

領袖詩人盧偉宗


說作者比讀者多是把作者與讀者對立起來了,分成兩個群體。以我的想法,要想中國詩歌發展和繁榮,要培養和造就更多能寫詩之人,有寫古詩的有寫新詩的,把寫詩與欣賞詩成為一種近乎全民的風氣。到那時,作者也是讀者,讀者也是作者,普及才能提高,兵上3000出韓信,金字塔的底座越寬,頂部才能越高,到時候,大詩人就會出現了。

我們用歷史來做個印證,宋朝的詞很發達,名家輩出,其社會基礎就是,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喜歡詞,大多數人都會作詞,現舉幾個例子。

一,"宣和遺事"載,宣和年間,上元節燈展,婦女觀燈,每人賜酒一杯,一個女子偷了一個金盃,被衛士發現,押送到宋徽宗前,女子隨即詠詞一首。

"鷓鴣天",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觀鶴降笙簫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臉生春。歸家切恐公婆責,乞賜金盃作照憑。

宋徽宗一看普通女子能作詞,很高興,隨即把金盃賜給女子,並讓衛士把女子送回家。

普通女子即興作詞,看來是社會風氣。

二,"詞苑叢談"記錄一首諷刺向金人求饒的使臣的詞,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稽查求哀告彼酋,一日忍飢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愁。萬里歸來誇舌辯,村牛!好擺頭時不擺頭。

此詞像匕首一樣鋒利無比,一針見血。

三,有一位風塵女子(天台營妓)嚴蕊,獲自由後寫了"卜算子"。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他對自由的渴望和光明的憧憬,寫得清新自然。

四,靖康之變,金兵進犯陽武(今河南原陽縣),縣令蔣興祖死。其女被擄北行,在雄州(今河北雄縣)驛壁上,題"減字木蘭花"。

朝雲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關山歸路難。

小女子之詞,國恨家仇,深深血淚。

五,南宋末年,元兵入南陽,徐君寶的妻子被虜。堅貞不屈,投水而死,作"滿庭芳"題於壁上。

漢上繁華,江南人物。尚遺宣政風流。綠窗朱戶,十里爛銀鉤。一旦刀兵並舉,旗幟擁,百萬貔貅長驅入。歌樓舞榭,風捲落花愁。清平三百載,典章文物,掃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猶客南州,破鑑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無由。從今後,斷魂千里,夜夜岳陽樓。

堅貞之節,哀慟之情,誰能不為之感動!

宋詞的成就,就是由知名和不知名的作者共同創造的,這廣大的作者群,用他們的愛和恨,用他們的生命培植了萬紫千紅的花圃。難道這不是我們詩歌大發展,大繁榮,出好詩,出詩人的很好的借鑑嗎?





木山文


詩,的確越來越沒法讀了。

現在的新詩,從朦朧詩到“梨花體”之類,似乎在兩個極端間擺動:在雲端,不知所云,讀不懂;在地下,口水氾濫,讀不了。詩,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一個叫吳喬的,在《圍爐詩話》中將詩和文章相比較描述得極為精彩,他說,文章是飯,詩是酒:“意喻之米,飯與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猶酒之變盡米形,飲之則醉也。”

酒,如果太濃烈了,酒精一般,入口即暈,消受不了,如果太淡了,如同兌了太多的水,也會被我們丟棄一旁,更不用說,現在有太多的“詩”,其實完全是水,只是用“分行”冒充罷了。詩,真是太難了!

新詩,自從代替了格律詩以後,公認的新詩規範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不知道這是不是導致現在“敲回車鍵”就可成“詩”、以致出現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詩作”原因。

北島,在《安魂曲》一詩中有這樣幾句,我願意從詩藝的角度理解:

“孤獨像火柴被擦亮

當童年的坑道

尋向可疑的礦層

迷途即離別

而詩在糾正生活

糾正詩的回聲”

我的理解是:我們的生活從咿呀學語出發後,由於各種社會的、文化的等影響,總會不知不覺偏離了生命內在的軌道。詩,作為心靈的、情感的、直覺的藝術,應該能夠時時喚醒我們:“糾正生活”。同時,詩,是語言文字的最高藝術形式,應該起到提升語言文字的美感,挖掘出更多、更深的表現力的作用:“糾正詩的回聲”!

所以,現在沒人讀詩了,即所謂“詩人比讀者多”的現象,可能還是因為沒有出現真正的大詩人的緣故吧。畢竟,無論是古典如唐詩,還是中外的經典新詩,到今天仍然能夠打動我們,經常讓我們樂而不返。


鄭光赫


確實是這樣。這次疫情,我就收到了N多個地方的徵文,要求小說詩歌散文都可以。我也看到了,大量的詩歌上市。但是,實話實說,看到了豎起來的文字,詩歌,在哪裡?

有一種現象,就是國家不幸詩家幸。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一方面,我們確實缺少詩人,缺少象樣的詩歌。

這幾年來,就沒見過什麼象樣的詩歌。當然,有人也會說,某某詩人,不是在這幾年也很出名嗎?不也寫出穿個半個中國去make love這樣經典的詩嗎?

經典不經典鬼知道。透過這樣豎立的文字,你看見詩歌在哪裡?

跌倒又爬起,山嶺靜悄悄。

透過上面這句詩,我們看到,世事滄桑變化,但總要爬起來面對。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大白話的詩,但是,我們從中看到了很多東西就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並不瞭解他們這樣一個哲理。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詩的泛濫。

這次疫情,我看到太多的詩了。很多人發了他們公眾號的詩給我讀。我拼著老命讀完了,也許,是我的問題,只見文字,找不到詩。

我看到,大量的詩都敘述著同一件事:武漢,疫情,封城,鍾老醫生,李老醫生,馳援,逆風……把這幾個關鍵詞連起來,豎著書寫,就成了詩?

我們這個時代,依然需要詩

什麼是詩?

詩是文學藝術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顆珍珠。

不管哪個時代,都需要詩來謳歌。

沒有被詩歌浸潤的一代,是荒涼的一代。

我們這一代,不是沒有詩,也不是不被詩歌所浸潤,而是,我們現在只寫詩,不學詩,不知詩。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詩的悲哀。


通靈師犁子


這話說的有道理。

新詩是自由體,門檻低,只要會寫字,不用學韻律,就能寫詩。

有一個詩人朋友跟我說“作者比讀寫多”這類話的時候,他是不看好新詩現狀的。為什麼?因為當代新詩受眾少,社會影響力小,就不會吸引很多人入行,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藝術,就可能後繼乏人。優秀作品的創作靠詩人,當代詩人被邊緣化了,於是,當代新詩的前途堪憂。



不過,要從兩面看這個現象。一方面看到詩人被擠到了社會邊緣,失去了主流話語權,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詩窮而後工”,是一個文學史的規律。

文學史上的所謂“詩窮而後工”,就是講詩人窮困潦倒,才能寫出高水平詩作。以杜甫為例,他科場失意,給人做幕僚,生活窮困,最後死於舟中。杜甫身後才擁有大名。就連身前就有名的李白,“情商”也不高,對於俗務和政治,傻傻分不清楚,誤入反王李麟軍幕,被判刑,流放中途被赦免,是他人生最大的敗筆。李白因常年酗酒得了病,死得也痛苦。

文學史上還有一句話,叫“國家不幸詩家幸”。就是講戰亂中,比較可能出大詩人和名作。比如“安史之亂”,讓李白和杜甫受了大罪,得到了歷練,以至於詩寫得超級棒。

很多大詩人身前寂寞(或名氣不大),身後出名。當代詩人海子就是一個例子。他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吸引了太多的人,而他自己卻死得非常的慘。顧城殺妻自殺,也對追慕新詩的人形成了“負面”影響。也許正是這種藝術和生活的反差,很多人怕成為大詩人。我的一個朋友,是做編輯的,親口說他怕那些想當偉大詩人的人,因為這類人就不是正常人。


詩歌和現實中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背道而馳,寫新詩讓人害怕,這怎麼能吸引大眾?


慈善文化研究


你好,我是八風吹,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題目雖是誇張說法,卻說出了新詩的囧況。

新詩因形式自由用詞肆意看起來比舊體好寫,實則不盡然。新詩和舊詩之比,彷彿自由博擊比之拳擊,前者雖手腿腳組合攻擊並用規則少,後者看似規則多尤其是腿腳不許做出攻擊,但步法的靈活度卻是基礎實力所在,因此兩者一樣,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是速度、力量與技擊術的綜合運用水平的較量,要想奪取各種冠軍,兩種技擊手腿腳哪一個都不能有短板。

新舊之論亦可從此說,新詩要想如舊體一般言簡意賅倒不一定能意美境界兩兼顧,但要想寫出新意新美來,同舊體一樣,委實不容易。

因為形式上奔放自由,新詩最初簡直成為了漢語表達的革新先峰,除了胡適大旗,現在仍屬大眾級別的有徐志摩、戴旗舒等等等等十幾人,經過近百年時代變遷,新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因時代風潮幾乎成了當時青年一代的標配,現在所謂的年代流派其實就是當時青年人人讀詩寫詩的現象遺留,由於人人都能扯兩句,導致好作品好詩人好作品傳來傳去能數得過來的仍然就那麼幾十首十幾人,具體就不多舉例了,說幾個耳熟能詳的聊作充數吧,比如舒婷、海子、汪國真等等。

網絡時代的語境下,各種流派詩人滿天飛,如伊沙自稱稱的唯一出路就是口語化,其他純屬自取滅亡。儘量伊沙流的詩有的甚至直白的不堪入目,但不能否認他們一流的詩並沒有丟棄詩的意蘊:精神關懷。

詩的亂像背後,其實既是時代發展必然,又是自媒體的對時代的自我適應。既然人人都有強烈的表達慾望與訴求,畢竟人都會說話,那人人寫詩就不足為奇,所謂作者比讀者多,其實是說沒人關心“面到底朝不朝大海”,“關心糧食和蔬菜”倒更真實一些。

但話又說回來,儘管真實的生活中充滿了鄙俗和不堪,但如果沒有對自己和他人生活與內心詩意的表達,可以說生活就變得徹底不忍卒讀,生命也會變得難以堅持,因此,可以不去讀詩,也可以不用詩去表達,但最好還是在心裡默默的扯上兩句,那是送給自己的愛撫和禮物









八風吹一一老獸


個人感覺如是,一個是傳統的文學文化淡出人們的視線,一個是自媒體大多以視頻方式表達,所以對傳統文學是一種打擊。還有一個,很多文學藝術家沒有一個好的輸出,沒有黑臉對社會的影響力大,導致了普通文學作品得不到社會的推廣。

文學不能官宣太大,寫作的人也不能急功近利,所謂新詩還需要有進一步發展,社會也不能以小說為主題作為金錢的眼兒。謝謝



槲柞櫟


造成新詩作者比讀者多的假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自媒體的出現為新詩的發表提供太多的平臺,不需要嚴格的審核就可以發表新詩;二是對詩的標準沒有嚴格的定義,有許多人簡單地認為只要把漢語分行寫就可以叫作詩;三是面對許多所謂的“詩”沒有得到讀者的承認,認為那種沒有詩境的大白話 不算詩,但是作者卻認為是詩。所以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存在。


黃牛短笛


古體詩詞是中國詩歌的根本出路,所以誕生了偉大的詩人毛澤東和魯迅。用漢語寫外國體的詩(新詩),已經走進了死衚衕,近百年來也沒有詩人誕生。因此,新詩人成群結隊,卻寫不出幾首好詩。


尋找青島記憶


說當代新詩作者比讀者多,這話有點矯情,我看還是讀者多。

新詩作者從哪裡來?首先是從讀者中來,喜愛而讀,讀熟才作。而喜愛讀新詩,但不一定能寫出來。

新詩新時代,國民文化層次提高了,生活提高了,將喜聞樂見人人讀詩,人人是詩人。


五穀雜壇


沒統計過,是有這種可能。本人就不怎麼讀新詩尤其當下的詩,有時又極想吐槽幾句。推己及人吧。

或許不受待見和無力,但只要還有人在認真地寫,有人在認真地讀,詩歌仍有她的價值,以及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