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頭條把閱讀量變成了展現量,是不是想拿到爆款就更難了?

慕秋寒


我這些天剛好爆了一個十萬的視頻,您可能把這件事情理解偏了,現在頭條把閱讀量變成了展現量,其實就是把以前的推薦量換了個名字直接展示出來了而已。

要知道文章想爆文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推薦與閱讀的比例,一般正常文章都是推薦閱讀10:1的比例,只有高於這個比例才有爆文的可能,

在文章與視頻發佈之後,我們本身內容的優秀固然重要,但實際上更重要的一點是標題。因為讀者在收到推送的時候,往往是先看到你的標題與封面然後再自我決定看不看你的內容,我們要先確定自己的標題與封面是否優秀。

我們經常看到推薦閱讀比為15-1,10-1,或者更好一點的8-1左右,而一般的爆文都是低於8這個界限的,也就是說,你的文章爆文與否,標題佔大部分因素。

那麼標題到底該怎麼取呢?

首先我和我的自媒體朋友都是在寫文之前把標題就先寫出來,最起碼三大要素要羅列清楚,某人某事某結果。

一般寫娛樂的話,除了某人某事某結果之外還可以曾經-後來-現在。。。能抓穩這三要素,基本的文章節奏也會徹底的把握在自己手裡。

美食類一般都會加個附加效果,例如-簡單。。。常見。。。。抓住某人胃

其實說白了,字數方面我個人建議是25-30字之間,但是千萬不要模式化寫標題,例如我說的某人某事某結果,不要全都這樣寫 要在標題裡面體現出這些,但是不能每一篇都是“她曾如何如何,後來經過某件事,現在年過六十還如何”。不能這樣,模板運用熟練後你會發現自己不會取標題了,況且經常這樣,平臺肯定不待見你雙標題權限的賬號,兩個標題一定要是兩種風格,千萬不要圖省時間直接改一兩個字,那還不如用一個標題呢。要知道,人都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這風格,那就說明有人討厭這風格。一定要多維化擴散性的寫。


雲夢琪


希望不是一場數字遊戲!或是換個算法降低對作者的獎勵!

一個平臺需要的是流量。

一個作者需要的是真情實感、真材實料的創作。

一個讀者需要的是對文章的共鳴。

“展現量”本身的測評標準為何?

其邏輯概念為何?

所得出的閱讀量的標準又為何?

在平臺可能都僅是一個程序設定的算法。其邏輯和編程的合理性是否能達到真實閱讀量的體現就又是一個問題。

幾日觀察下來,個人感覺實難說明真實閱讀量!

如文字有限的文章、詩句、簡評等僅在首頁即可讀完的,按照新的閱讀量之統計方法似乎就無法計入在內。哪怕這短短的字句對讀者已產生了價值和認同感卻是程序算法無法記錄的。某種程度上是被隔離在外了。

除去隨意點讚的讀友外,平臺要相信更多的讀者並非僅是簡單的點贊愛好者,讀者一定是被文章、圖片或視頻的某種力量所吸引,即便他未曾全部瀏覽到底。

平臺要有生命力的發展,就要更多的鼓勵筆者如何創作優質的文章和視頻,獎勵讀者如何有效的閱讀文章和觀賞視頻。要在根本上做文章。而不能僅在測評數字上做功夫。條條框框多了就隔離了創作者的激情也疏遠了讀者。

在平臺其實簡單的標準時常反是最有效的。獎勵的方法也不能一味地看重數量,好的作品還要重品質,寧缺毋濫。作者和讀者的時間都是寶貴有限的。人在一種問題的深入思考裡時常才可能有出彩的作品,一天要回答幾個問題,幾個頭條的作者估計是難出好文的。

個人淺見應分設不同板塊的測評標準。如:

1、娛樂、新聞、產品等求多快好省。

2、評論、文化、藝術、哲學、科技、歷史等求質不求量,求閱讀,獎勵讀者。

根據各個分類板塊制定適合的測評標準,讓娛樂的歸於一種快樂,讓文化的歸於一種快樂。在各自的領域裡耕耘快樂。

想法粗陋,隨感而發,僅供提示。



海子與象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頭條作者都希望有爆款,能增粉,加分;還能提高原創能力和影響力,對作者也是一種鼓舞和欣慰。

頭條把閱讀量變成展現後,在一定時間內會影響爆款的產生,經過一番洗刷和沉澱後,不僅會加大爆款頻率,作品的質量也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分析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去虛就實

因為追求粉絲量和收益,一些頭條作者把很多虛的東西帶了進來,如互粉,互相點贊,應付或隨意瀏覽等等。看上去像是有閱讀量和關注度,實際上作品內容沒有人看,有的也只草草劃過。這樣做,違背了平臺的宗旨和很多作者的本意,最終會影響平臺信譽,打擊和傷害參與者的信心,一損俱損。

採取閱讀量計數模式後,虛的東西失去了實際意義。混頭條的人日子不好過了,求真求實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

有一位10萬粉絲級的大咖這樣說過,他寫第一篇文章時用了三天時間精心習作,沒幾個人看,後來一天能寫5篇,粉絲倒成倍增加。他得出了三個三的論斷,一篇文章3個段落,每段3行,全篇不超過300個字。我在想,這要多大的本事呀!

虛假一旦成為平臺的價值觀,離倒臺就不遠了,只有求真務實,才能長盛不衰。頭條這個舉措,就是進步,作者和作品也會跟著進步。

二、順時應變

面對平臺的變化,作者也要順時應變。首先要拋棄不良做法,不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互粉和投機取巧上,其次要加強學習,思考和習作,夯實基礎,擴大視野,掌握技能,筆耕不輟,挖掘出更多更好的內容來。

從個人經歷看,我參加頭條4個月,前一段時間沒摸清門路,想哪寫哪,效果不佳。疫情期間認真疏理了一下思路,選擇了熱點資訊作為主攻,情感和生活作補充的策略,也常閱讀優秀作品,嘗試參加一些主題群。雖然還在摸索中,但是效果大不一樣。

3月份,有近30篇文章閱讀量過10萬,10多篇成為爆款。其中100萬以上的有4篇,還有一篇閱讀量達到430萬。

我從中收穫了快樂和成就感。

下一步會更加註重主題,內容,標題和編輯等方面的提升,用知識和價值爭取更多更實在的閱讀量。

三,綜合評定

頭條平臺也要出臺配套政策確保新政執行。好作品要成為爆款,單憑作者是做不到的,需要平臺用新方式去支持。

我看過幾名大咖的文章,著實寫得好,一看閱讀量,只有1千多2千。這對作者和真實讀者的打擊是很大的。如此下去,誰還會勞心費力,深耕細作去寫優秀文章呢?

同樣,文章和微頭條在推薦上也有較大的懸殊,同一篇文字,在文章中只有10多個讀者,轉到微頭條,一下子就有幾萬幾十萬閱讀。顯然這不是內容問題,而是平臺機制要考慮的問題。

平臺要有客觀的評價機制,好的文章不能只看展現和閱讀量,要有打分機制。對於讀者也要有閱讀優秀文章的引導措施和獎勵辦法。機制配套了,效果才會好。

自媒體時代瞬息萬變,誰都不能說能一勞永逸,雄倨天下,惟有順時應勢,不斷創新才能長盛不衰。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