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慈禧太后再多活幾年,清王朝還會那麼快滅亡嗎?

用戶3532765609


當然不能啊,從“東南互保”就可以看出來,朝廷沒什麼實權了,如果是前期,皇帝讓人勤王,估計掙著搶著就來了,生怕來晚了,到了現在,搞起了“東南互保”,就是不出兵,還說聖旨是假的,為什麼敢這樣?無他,慈禧已經沒有懲罰權了,不能拿他們怎麼樣了。

皇權皇權,皇帝為什麼有權?因為手裡有賞罰大權,能給你們官帽子,能摘了你們的官帽子,當皇帝沒有了這項權利,皇帝就是傀儡。

慈禧前期,顯然有這樣的權力,曾國藩後,權力漸漸就失去了。

慈禧到了後期,已經是苟延殘喘了,地方督撫已經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朝廷和地方,是博弈的兩端,中前期,朝廷權重,地方就權輕,中後期,朝廷權輕,地方就權重了。


南朝居士


慈禧是一個非常會妥協和平衡的人,比如庚子事變,慈禧親軍武衛軍,5個軍損失了4個,就剩下1個袁世凱部隊。面對東南互保這種明顯抗命,慈禧審時度勢的還封賞南方總督巡撫換取效忠。

比如,那個扣下慈禧宣戰聖旨的盛宣懷賞加太子少保銜;那個斷言慈禧玩了的劉坤一,死後被追封一等男爵,贈太傅,諡“忠誠”。而且,慈禧還要改革了,但是,她的改革主要是經濟領域。

增強實力,卻不傷害權利。主要是開銀行,郵政,鐵路,開放貿易,辦股市發展金融等等。讓廣大士紳集團有利可圖,拉住這些中堅力量。平衡各種勢力是清朝皇室的看家法寶。慈禧更是屬於典型的不學有術,其最厲害的一點就在於有自知之明。

特別是在庚子事變,清朝權威已經被徹底打破,中央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只留下袁世凱一個部隊,袁世凱逐漸做大,尾大不掉的時候。慈禧就變成了立憲派,這是當時我國勢力最大的派別,得到了立憲派的支持。

但是慈禧一死,那些年輕滿洲權貴要激進改制,結果,各方矛盾一起迸發,互相不信任,互相拆臺最後清朝滅亡。還有一點,年輕滿洲權貴就會生硬辦事,比如生硬的把袁世凱趕回家。

如果換成慈禧,根據慈禧在湘淮軍等等事件的表現,袁世凱手下大將,比如段祺瑞,馮玉祥等人,很快就會與袁世凱是一個級別了,而且拆分到各地了。逐漸分化瓦解袁世凱那個並不牢固的集團。


深度軍事


首先來說,歷經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和庚子之變的清王朝的確已經是日暮途窮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這種自救行為的失敗使得大清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然而,我的觀點卻是:如果慈禧太后能夠繼續掌權幾年,清王朝的滅亡時間肯定會推後。

孝欽太后:慈禧


學過中學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王朝是因為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而導致滅亡的。但這其實只是一種主流的、表面化的觀點。更為確切地說,由革命黨人發起的武昌起義只是導致清朝滅亡的導火索,並不是根本原因。要說根本原因其實有兩個,一是多年來內外戰爭的慘敗和日益腐朽的政治生態以及不思進取的滿清皇室,這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掌握了北洋新軍的袁世凱的逼宮,這是最直接的原因。

以前者來說,清王朝的衰退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但之所以一直沒有敗亡就是因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掌握著中央集權龐大帝國的各種行政、軍事資源,外加當時掌握社會話語權的讀書人腦子裡忠君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清王朝這艘破敗不堪的大船要徹底沉沒也不是一天兩天,甚至不是一年兩年。通過浩浩蕩蕩卻慘淡收場的太平天國運動就可以窺知一二。曾國藩、李鴻章等掌握實權的傳統漢族知識分子依然沒有放棄滿清。

可是,到1911年時慈禧太后已經駕崩。朝中掌握實權的大臣從因循守舊的曾、李等人變成了野心勃勃的軍事強人袁世凱。武昌起義爆發之後,南方各省如雨後春筍般紛紛通電脫離清王朝。清廷急需派遣一支生力軍前往鎮壓革命黨人以穩定局勢。而此時,掌握著當時國內裝備最先進、訓練水平最高的北洋新軍的袁世凱就成了能夠左右局勢的人物。事實也是這樣,袁世凱的軍隊抵達武昌前線後很快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此時,前線的北洋軍不但沒有乘勝進軍,而是突然停了下來,袁世凱開始以此對清廷和革命黨同時進行要挾。最後的結果便是,隆裕皇太后答應了袁世凱清帝退位的要求,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革命黨人也願意讓出民國大總統的位置給他。因此可以說,滿清的滅亡是在袁世凱的直接威逼之下導致的結果,並非當時的革命黨人已經擁有足以終止封建皇權的能力。

北洋大臣:袁世凱


如果老辣的慈禧太后還在,肯定不會像當時執政的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這樣幼稚。慈禧不可能使袁世凱這個當初為了個人前程出賣光緒帝的不可靠小人能夠穩穩當當地發展和統御北洋新軍。換言之,北洋新軍這股當時全國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只要還掌握在忠於清朝皇室的滿族親貴手上,推翻滿清就會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流血犧牲才能實現。

清末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


滿清末代皇太后:隆裕


子夜羌笛


我認為,慈禧的去世,對清朝的滅亡,影響並不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慈禧去世的時候把光緒也一併帶走了。

光緒皇帝死在慈禧前一天。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光緒皇帝是被慈禧給毒死的。如果慈禧不毒死光緒,或許慈禧去世後,年富力強的光緒,還會有一番作為。不過,慈禧已經把光緒給毒死了,結果清朝皇室後繼無人,只能把只有兩歲的宣統扶上來。但是這樣一個小孩子,怎麼能管理好一個千瘡百孔的老大帝國呢?

不過,就算慈禧去世後,光緒還活著,可能那時候他的存在也已經於事無補了。在1898年,光緒搞“戊戌變法”的時候,如果這場變法沒有遇到意外,或許在中國可能成功,中國從此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但是,這場變法被慈禧給扼殺了。“戊戌變法”的失敗,立憲派被殺及叛變,光緒皇帝的軟弱,讓國人對依靠清政府搞君主立憲失望至極。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只有通過革命,推翻清政府,才是當時的唯一選擇。

所以說,光緒是不是還活著,真的已經沒有作用了。

第二,慈禧就算活著她也掌控不到局勢了。

慈禧在晚清絕對是一個厲害的角色,一個非常強勢的人物,完全掌控著整個朝廷,也掌控著整個國家。但是,在慈禧扼殺了“戊戌變法”之後,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全國人民對慈禧的反感,對清政府的反感,已經空前高漲起來。這種反感也包括朝廷的官員,尤其是漢人官員們。

最能夠說明問題的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慈禧一道道聖旨詔令各地總督、各省巡撫進京勤王。但是,無論是李鴻章、張之洞,還是袁世凱等人,都拒不奉詔。慈禧沒有辦法,只好灰溜溜地逃到西安。最後,還是李鴻章回到京城,和洋人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親醜條約》,八國聯軍撤退,慈禧才得以從西安回到北京。

由此可見,慈禧就算活著,他也控制不了局面,更何況她死了。

第三,慈禧最後的決定造成清朝的速亡。

慈禧最後的決定就是在把光緒毒死後,挑宣統當皇帝。

慈禧之所以挑宣統當皇帝,和她挑同治、光緒這樣的小孩當皇帝,手段是一樣的,就是她可以藉此繼續掌控朝政。

但是要知道,慈禧當時已經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她之所以把光緒毒死,很顯然就是知道她會死。既然知道她會死,那就應該選一個年富力強的人出來主持政局,或許讓大清帝國還有一絲希望。

可是她竟然非常不明智地選一個小孩兒來當皇帝,這不是自取滅亡嗎?之所以還這樣,肯定是慈禧認為她還有救,可能還會活下去,還可以掌控大清局勢。

總之,無論慈禧是否活著,清朝都會逃脫不了滅亡的悲劇。


重說歷史


慈禧再多活幾年,清王朝的命運會發生很大的變動,可能不會滅亡,而是暫時偏安一隅,或者與國民政府達成協議,獲得長期的贍養。

慈禧是清末期的靈魂人物,掌控著整個國家的權力,是完整擁有皇權的人。如果她多活幾年,各地督府和官軍不會那麼輕易改弦易幟,袁世凱暫時不敢逼宮,革命軍最大可能是蝸居兩湖。然而革命畢竟是大勢所趨,慈禧的存在只能遲緩,並不能根本改變。清王朝最終還會滅亡。


考古論今


滅完是肯定的但是有慈禧在清王朝不會那麼快滅亡#……首先我們要弄明白清王朝是怎樣滅亡的,是清王朝的人管不了自己的軍隊了而能管了部隊的人只有一個袁世凱……而能管了袁世凱的人只有慈禧太后也是唯一一個能鎮住袁世凱的人。袁世凱見了慈禧都哆嗦,所有的大臣也只聽慈禧的。所以慈禧能多活幾年清朝就能多活幾年。



雷鋼2


洋曲燈兒(方言指火柴)洋旱菸,宣統坐了三二年。

慈禧一命嗚呼時,病入膏肓、苟延殘喘的清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因而竊以為即或慈禧不死,也維持不了幾年。不僅如此,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禍國殃民,加速了清王朝滅亡的,正是太后老佛爺,一一慈禧。

慈禧太后雖然善於玩弄權術,但卻貪圖享受,且畏敵如鼠、毫無擔當,遠非勵精圖治之幹才。比如列強虎視耽耽,斯人竟然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挪用海軍的經費去建造頤和園。再比如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太后老佛爺聞風而逃,不但跑的比兔子還快,而且一逃逃到了西安城。

物極必反,回顧晚清的歷史,西太后專權的教訓既極其深刻,又發人深思。


浪淘沙84055


是的,其實慈禧太后代表了一個時代,便是咱們口中的晚清時期,慈禧太后的地位其實跟九千歲魏忠賢差不多,當年崇禎皇帝於景山上吊時,小太監說魏忠賢沒死事情不會鬧到這樣。慈禧也是,不能說她全為了一己私利,她也是為了大清帝國,如果清朝亡國,她的榮華也完了。她要是多活幾年,清朝至少續命二十年


歐陽敦儀


即使慈禧太后多活幾年。也很難為清朝續命,慈禧太后在的話。只不過可以壓制袁世凱等人,讓袁世凱沒有那個膽逼宮,但是為清朝續命,是不可能了。慈禧太后晚年時候,已經危機四伏了,由於西方的民主思想已經傳到了中國,革命浪潮席捲了中國,革命黨人紛紛起義。即使慈禧太后在也很難阻擋革命的浪潮。


佳君說


會。當時清朝因為閉關鎖國而導致經濟文化越來越落後。社會動盪不安,民黨起義,八國聯軍的入侵,甲午戰爭的爆發,都把清王朝推向了一個不可收拾的邊緣。即使慈禧再多活幾年,清朝短時間內很難有什麼變化。清朝滅亡是遵循社會發展的,不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