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有什麼東西是你小時候非常喜歡吃,長大後吃卻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感覺的?

外行看熱鬧H


小的時候比較窮,有個幾毛錢就是巨資,小賣店就是孩子眼中的天堂,小賣店門前永遠是熱鬧的地方,不止一次的問大人:為什麼我家不開個小賣店?啥時候開啊?開了我就吃這個,吃那個的

小時候看到別人手上貼滿了泡泡糖紙裡面的圖畫可羨慕了,那時候買一個都能嚼好久,還會跟小夥伴比誰吹的泡泡大,那時候有大大,還有奢侈級別的大大卷,天天動畫片之前都有大大的各種廣告看著可想吃了,就想著我長大有錢後一定要買好多把兩隻手臂貼滿圖畫來。

還有辣片,辣條,一毛錢,各種款式各種顏色任你挑。那時候是一片一點一點小心小心的慢慢。吃完之後滿屋子都是辣條的味道可香了。吃一個火燒上放一片,那個香啊,有時候沒錢了就問在小店裡串那個小燈泡,不知道你們串過沒,一包串完八毛錢,然後拿串來的錢買辣條吃。

最後一個就是小時候的冰棒了,小時候的冰棒有那種一毛錢一個的那種沒有什麼東西的冰棒,還有兩毛錢的帶綠豆的,那時候只要一干活就鬧著要買,不給買就不幹活






fantiao


本人來自廣東茂名,說起當年小時候,那叫一個吃什麼都香的年代。出生在90年代的我,需然當時的經濟能力不會讓你捱餓,但是對於我們這些貧困家庭來說,太多好吃的美食也只能吃一點點嘗一下滋味。直到長大後,生活條件好了,可惜好多東西已經吃不了當年的味道,就像物事人非。下面我簡單說三樣小時候的美食和大家分享。


第一樣小時候最饞的花生糖,還記得當時小學門口的小賣部賣2角一條,直到最後小學畢業賣到5角了。這個是小時候最饞的,表面雪白硬硬的糖果和焦脆的花生,那味道真的回味無窮,買上一根幾個小夥伴一起咬,你一口我一口。

第二樣是童年想吃都吃不到的月餅,一年只能吃一次的月餅。在小時候那個年代,如果你在貧困的家庭長大,你才能體會到一年只能吃一次的月餅有多麼好吃。在那個年代,家境貧寒是不會有人送禮給你的。只會自己家買一封月餅回來拜神,等拜完神,吃完晚飯。才能幾兄妹分一封月餅,那時候拿著一個月餅都不捨得咬一口,那味道現在真的找不到了


第三樣也是比較回味的,可惜現在也吃不出那種味道了。那就是小賣部最受歡迎的方便麵。我們小時候叫“雞汁面”。當年賣3角錢一包,後來賣5角了,那時候賣上一包面和同學一起吃是多炫耀的事情,還有裡面那個小調味包。把調味粉倒在手心,用舌頭去舔那味道,真過隱,回味無窮。

可惜這些都是隻能回味在腦海的味道了,圖片摘取網絡。朋友們有更加有趣的童年不妨一起分享下。


小鄧話事


我小時候正是國家處於物資匱乏的時期,當時孩子們也沒有什麼零食。小鎮上有個"餜子加工廠",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糕點廠。他們做一種老式麵包,二兩一個,還要一角二分錢,加上二兩糧票。

它是老式方法加工而成,它呈現麵粉經過烘烤後的顏色,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那時能吃上面包,是非常奢侈的事。

每次媽媽帶我們去買麵包,離"那廠"遠遠的,彷彿空氣中就已經彌散著麵包特有的略帶酸味,又有些香甜的氣味,撞擊你的味蕾,令你垂涎三尺。

買回麵包,都不捨得大口大口吃。先用手掰一下一小塊兒,放在嘴裡慢慢咀嚼,那種感覺彷彿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它樸拙的形狀,獨特的香氣。用筆墨難以描繪。

長大後也曾吃過,用老式方法加工的麵包。現在食品製作工藝應該比以前先進,做麵包的技藝也更嫻熟,在配料方面比以前也會更勝一籌。

可吃在嘴裡的感覺,味道總覺得差一些。再也吃不出小時候的那份滿足感,由衷覺得吃著的食物是一種絕妙的享受。對,小時候吃過美味的留戀,已經滯留在記憶裡,難以泯滅,永遠串在記憶的項鍊上熠熠生輝。


高山流水6928


小時候愛吃的東西多了,就是沒有,真是饞壞了我們這一代人。最想吃的就是農村的青椒妙臘肉了,那裡有得吃,過年的時候,走親戚,或家裡有客人偶爾也能沾點,這農村香香的臘肉啊,真有嚼頭,到嘴裡嚼了半天都不捨得吞,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要是誰家煮肉了,那種香濃的肉味啊讓人久久不願離去,做著一次又一次的深呼吸,幻想著肉到口中的感覺,太美了……是啊!兒時不能啟齒的故事,兒時的夢,現在你要是想吃,幾乎頓頓都有,但那種味沒了,那種感覺沒了,那種兒時的想吃肉的那個希望沒了……不過兒時曾吃過的那種濃濃的臘肉味,臘肉香還在,還在……






高山流水71112561


85後,生於北方農村。說來可笑,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香蕉,對於當時一個北方農村小孩來說,村裡鎮上的水果少之又少,除了自己家種的蘋果、桃、杏之類的。記得是九五年吧,和奶奶去省城看親戚,第一次吃到香蕉,好吃啊!因為從來沒吃過麼。再後來有次去西安玩,又吃了一次,我記得是很清楚的,只因為在農村很難吃到啊。

後來大學在省城唸了四年,畢業在北京工作了十年,現在也在城市生活著,想吃什麼基本上都能吃到了,大部分水果都是生活中常見常吃了,反而吃什麼都沒有以前的感覺了。



這幾年經常出一些九十年代的電視劇和電影,大部分都以城市生活為背景,裡面所出現的美味,對於農村孩來說那真是太奢侈啊!雖然餓是沒餓過,肯定是能吃飽,但像城市裡常見的冰棍、餃子、水果、可樂等等,在農村有的都看不見吶。當然應當感嘆國家的發展進步,讓農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城市和農村的差距沒有那麼大了。只是在記憶裡,農村孩的生活就是這樣了,不能奢望太多了!


陽辰加油


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油餈了。現在想起來也垂涎欲滳。

那時家裡窮,油餈是過年過節才能吃到的美味。記得當時我住校,過完年就帶些油餈去學校,當午飯晚飯吃,一點也不膩。

如今油糕天天可以吃,但一點也找不到當初的感覺了。我也說不出所以然。

80、90年代,能填飽肚子就很了不得了。油餈是稀罕之物,只有盼過年了。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那麼喜歡過年?就是因為有得吃,還有新衣服穿,可以放爆竹到處玩。而這些都遠我而去。

除了油糕,豆腐乳,豆腐乾,我們也很喜歡吃,半小塊豆腐乳就送一碗稀飯,現在想來也其樂無窮。

月餅,我也很愛吃。但一年只有一回吃。往往拿到月餅,都不怎麼捨得吃,用口舔,一小口一小口吃。

現在的孩子很幸福,但總是缺少很多樂趣,找不到我們當年的影子。

其實,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太多了,糖糕、角仔、糯米餈、糖葫蘆.......也是現在的小孩瞧也不瞧的很普通的食品。

如今的孩子好像沒什麼是最愛吃的,再好吃的東西吃不了多久就厭,自然也就缺少樂趣了。

不想了,不然口水又要流出來了。











英雄拒絕黃昏


我小時候,是計劃經濟時期,物質匱乏,孩子們沒有什麼零食,人們沒有什麼副食,蔬菜品種也是少得可憐。冬天大白菜,夏天韭菜,小白菜。其他菜很難吃到,即使有,也比較貴。雞蛋,肉,更別提了。

一次爺爺生病了,好幾天吃不下飯。奶奶讓我去衚衕口那家餛飩鋪,給爺爺買一碗餛飩,看看能不能讓爺爺有點食慾。

這家餛飩鋪是個老字號,很有名。他家餛飩皮薄餡大,湯是真正的排骨湯,老遠的就能聞著那個香味。在當時,餛飩是比較貴的吃食,所以大家平時是不捨得常吃的。

餛飩買回家,爺爺果然愛吃,但也只吃了一半,剩下的奶奶讓我吃了。我一點都不誇張,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餛飩。

改革開放以後,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只要你想吃,什麼都能吃到。各種雲吞,餛飩應有盡有,做法也不斷翻新,但我從沒有再吃到過衚衕口那家餛飩鋪的味道。不是矯情,這個餛飩,真的失傳了!



艾葉心理諮詢師


說起這個,大家別笑話我,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吃的東西,是雞蛋糕。

小時候爸媽在外,我被爺爺奶奶拉扯成長,家裡很窮,城裡孩子吃的,見都沒見過,記得有一次我爸媽來老家看我,帶了很多巧克力,結果我不認識不敢吃,那時候的我,妥妥一個留守兒童。

我們村子對面山頂上有一個村莊,那個村子裡有一戶人家是專門做雞蛋糕的,隔一段時間,一大早爺爺就揹著背鬥,裡邊裝著我們家的雞蛋、白糖、面和菜籽油去壓蛋糕的那兒,然後中午回來的時候,背鬥裡會多一個紙箱子,紙箱子裡鋪了一層報紙,報紙上面整整齊齊的碼著做好的雞蛋糕,棗紅色的,冒著油光,有的還裂開了,各種各樣的形狀,有香蕉形、大熊貓形、壽桃形……我們幾個孩子圍著爺爺,爭先恐後,迫不及待的拿出一個,咬上一口,手上、嘴邊油汪汪的,真的無比香甜。



後來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回到父母身邊,到了城裡生活至今,再也沒有吃過村子裡做的雞蛋糕,我買了無數次的蛋糕,各種各樣的,什麼A裡的蜂蜜小蛋糕、新西蘭進口奶油蛋糕、提拉米蘇、慕斯……一大堆,說實話很可口,用料也特別豐富,口感更不用說,但無論如何,再也吃不出小時候的那個味道了,也許是現在物質生活太豐富了,導致我無比懷念記憶深處的那一份香甜。


其實那時候農村作坊自制的雞蛋糕,在現在看來口味很單薄,油也多,吃多了會很膩,但是在那個年代,生活貧困的時候,能吃那麼一次雞蛋糕對於我們很多大山深處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如今奶奶離開了我們,爺爺年事已高,走路都很吃力,童年的雞蛋糕如同當年的爺爺奶奶,一去不復返。

現在物質生活很充裕,但我的精神世界,再也回不去了!

此文謹獻給所有人記憶深處的味道


big蝦看世界


我喜歡吃小時候媽媽包的菜餑餑,長大後再也沒吃過。你會問這是為什麼呢?說出來不怕你笑話。

我家是城市的,我們哥5個相差都是一兩歲,只有爸爸一個人的工資。在那個年代,別說吃好能吃飽就不錯了,供應的糧食不夠吃,就偷偷摸摸到黑市買高價糧。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可以說衣服都帶補丁,哪像現在的年輕人,新衣服給剪個洞,那叫新潮,補個補丁那叫範兒。衣服破了,那是小事,最大的難題是吃不飽,怎辦?我和弟弟就到菜窖邊撿菜葉。

在那個年代每家都困難,國家更困難。什麼物品都計劃供應,買各種物品都要票,白菜也不例外。我家附近有一個大菜窖,是專門給市民儲存白菜,按計劃送到副食商店,那時還不叫超市。冬天菜窖要儲存大量的白菜,白菜怕爛,需要定期整理倒垛,打下來的爛菜幫、菜葉都推出來倒掉。我們就在外面等撿菜葉,在爛菜堆裡翻來翻去的,撿能吃的。冬天天冷跺著腳,手都凍出口兒。

撿回來的菜葉,媽媽洗淨跺碎,加點粉條和蝦皮,用玉米麵加地瓜面包大菜餑餑。媽媽包的菜餑餑,皮薄餡大,蒸出來比圓饅頭還大。小小的年紀,一次我吃三個,好吃極了。你想想能好吃嗎?沒有油沒什麼佐料,都是菜能好吃嗎?只不過糧食不夠吃,能吃飽就心滿意足了。每到上午10 點左右,我就頭暈,回來和媽媽說,媽媽說你那是餓的,吃完飯就好了。

我們長大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媽媽也走了,再也吃不到媽媽包的菜餑餑了。現在到飯店吃飯,專門點菜餑餑,大廚師做的菜餑餑,怎麼就沒有媽媽做的好吃呢?







仙島閒客


我小時候,最愛吃的,是街上飲食店賣的八分錢、二兩糧票一碗的麵條。

那種酸酸的味道,很遠也能嗅到,十分誘人。吃在嘴裡辣辣的、麻麻的感覺,難以言表。渴望著如果每週,甚至每一天都能吃上一次,那該有多麼多麼的好啊!

有時,在家一旦想起,心裡發慌不說,更是"清口水"直冒,哭著、嚷著叫媽媽拿錢去買。

媽媽當然不會"爽快"答應,必須得有"條件"。比如,今後聽不聽爸爸媽媽話?聽不聽老師的話?作業必須按時完成等。在我的死磨硬纏下,媽媽只好滿足我的願望。

由於當時家裡經濟十分拮据,加之我經常鬧著、哭著要到街上吃麵條,媽媽怎麼也難以完全滿足我無休無止的要求?

這樣,我不得不略思“小計"。有時裝"肚子疼",也有時裝"腦袋疼"。

媽媽看著我疼得的"慘狀",關切的說:“走,疼得這麼歷害,馬上去醫院!"

我當然不會去,因為是"裝"的,怎麼能去?

媽媽又問到:"那你想不想吃點啥?"

我立刻回答:"想"。

媽媽說:"我去給你煮個雞蛋?"

我哭著個腔回道:"我不想吃雞蛋!"

這樣,麵條就"爭取"到手,肚子自然也就不疼了。

以後成人了,參加工作去了千里之外的地方。每次回家探家,一下車,便直奔麵食店,美美的吃上兩碗麵條。

現在,麵食店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腦海中的記憶卻怎麼也揮之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