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讀過的第一首詩或者詞是什麼?能否晒出來讓大家品品?

傳說中的二大爺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哈哈,這是我小學的時候學的,老師沒有讓背誦,但是我卻把它背下來了,至今猶記。我為什麼會把它背下來呢?細看詩中穿插著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還描繪了一副美好的圖景,這就是這詩的有趣之處,當時課本上這首詩的下面附有一張彩畫,即本詩所描繪的圖景,現在還清晰記得,圖中景象特別溫暖,我也特別喜愛。第二個原因嘛,大家肯定都是這樣的,初次次踏進教室,對書本和知識都是特別新奇和特別渴望的。而自從這首詩後,我對詩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後來逐漸地記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首詩,以及更多,後來我才懂得,每一首詩裡都藏著一個世界,這些世界裡或悲或喜,或高昂或低沉……身臨其境,感覺獲得了無數次不同的人生。人的一生就像一條線,大家終點都一致,殊途同歸,但各自卻遇到過不同的風景,經歷著相異的風雨。人生如逆旅,道路多坎坷,務必初心不忘,帶著三寸詩,依舊懷揣著遠方。光陰似箭,捧著一片心來,不染一層塵去,向前走,風雨在身邊,陽光在心裡,說不定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龍淵110091658


我來說說這個話題,1967年後半年,文化大革命進入到了一個激烈階段,我們學校早己停課了,我回到家鄉開始參加了農業生產勞動掙工分,那一時期,我在一個同學那兒發現了一夲《毛澤東詩詞註釋》,是西安一個大學的紅衛兵組織出版印刷的,他說剛從西安帶回家的,我當時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硬是帶回了家,說好三天以後一定給他送還。

我回家後,別提時間抓的有多緊,真正是廢寢忘食。從第一首開始抄寫,三天的時間,完成了三十四首詩詞和註釋的抄寫,做到了一字不漏。

1969年復學時,每天早晨自習時間,三十四首詩詞從頭到尾齊齊背誦一遍。那可真是硬功夫。今天雖然半個世紀過去了,但只要提一句,後面馬上附一段。

題主說,把自己讀過的笫一首詩曬給大家,下面就把我先看到的第一首詩曬出來。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山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

帳寥廓,問蒼忙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候。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風雨人生3293


我看的第一首詩歌,還是我小學的時候,也是我第一次收到生日禮物的時候,那是一本課外書,這本書就是《紅樓夢》,這本書陪伴了我大半個童年,是非常喜歡的一本書,《紅樓夢》裡的詩詞有很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紅樓夢》裡的第一回,裡面的《好了歌》和《好了歌解》了!這兩首詩歌,不但寓意深遠,還有它的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都給了我很多警醒和啟迪!下面我就把它分享給大家;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思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理白骨,今宵紅銷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

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一條野鳥


讀過的第一首詩,那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朦朧中的記憶已不確切,似乎是《詠鵝》吧。不過教讀小寶的第一首詩,確是《詠鵝》無疑,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小寶學時,剛會說話,尚吐字不清,三個“鵝”字朗朗上口,每每小寶調皮時,總會滿臉頑皮的“壞笑”,嘴中“鵝、鵝、鵝”的叫著。

這首《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詩,那時的小詩人從孩子的視角對鵝的聲音、形象、動作、顏色等幾個方面進行描繪,把白鵝浮水時的形象和神態描寫得生動逼真,宛若一副美麗的圖畫。

三個“鵝’字,是鵝的叫聲,同一字,反覆詠唱,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朝天長鳴的形象描寫得生動逼真。

三、四句,小詩人用一組對偶句,著重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景。鵝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豔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迴環往復,句句對仗,其妙無窮。



我思WORDS


詞兒太多忘記出處,詩兒太多忘記了來處,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再深,有龍則靈。論第一首朗朗上口,令人愉悅,而又意義深刻的詩詞,春江花月夜必然獨佔鰲頭。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正所謂古有青樓歌笙月夜,今後滿倉中國石油,妙哉、妙哉。



槲柞櫟


我覺得我的原創春望挺好的,在這分享一下。


正是佳節時,本應眾人慶。

新冠悄然至,舉國門戶鎖。

戰疫急且兇,封毒武漢城。

醫護無畏險,南娟敢為先。

白衣袍請戰,天使美名傳。

巾幗剃長髮,遺囑立生時。

曾憶隔窗吻,但願彼此安。

情思埋心底,任重責在前。

平地起火雷,四王聚精銳。

軍醫正氣滿,震災威能顯。

明星當韓紅,籌款身為卒。

散盡家財志,傾力助災情。

英雄亦凡夫,仁義書逆行。

默做身前事,不念身後名。

凱旋歸來日,依舊是春風。

百年風雨順,國泰民永安。


踏雪尋真


研究宋詞風格的人,習慣地把宋詞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一提起婉約詞,又總會想到柳永。在世人眼中,柳永劉三變為後世留下的經典作品實在太多了。他對於宋詞的發展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凡有井水處,人人歌柳詞”,即使到了現在,相信也有不少詩詞愛好者深愛著柳詞。

詞在宋代代表了宋代文學藝術的最高峰,提到宋代詞人,有這樣一個人是永遠繞不開的,他是宋代第一位專力寫詞的詞人,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他令詞這種文體變得雅俗共賞,令詞傳唱於大街小巷,也令詞的表現手法大大增加,我摯愛他的詞,因為他的詞總是反映了壓抑,無奈,渴望中略帶噴懣之感,他就是柳永—柳三變。

柳永是當時一流的才子,北宋天聖二年,柳永第四次落第不中,離開京師,與情人蟲娘離別,寫了這篇《雨霖鈴·寒蟬悽切》,由水路南下,填詞為生。他內心有多少失意,多少不平,多少委屈,多少真摯而細膩的感情都無從說起,而未來是否有人能懂,是否有人可以讓他傾訴,他都不知道,

今天,給大家推薦我比較鍾愛柳永的一首詞《雨霖霖》。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的大致意思:秋蟬的叫聲淒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雲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淒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

《雨霖鈴》這個詞牌,原為唐代教坊曲,但在唐代,這個詞牌遠沒有《菩薩蠻》有影響力,直到柳永,大量創作慢詞,《雨霖鈴》這個詞牌才為人所熟知。

直至今日,每當提起《雨霖鈴》,相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柳永這首,他才情無雙,當時青樓歌姬對他的詞趨之若鶩。他政治失意後,浪跡於江南,眠花宿柳,沉溺於煙花柳巷,放縱自由。但這首《雨霖鈴》,讓我讀到了他的失落,什麼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柳永的這首《雨霖鈴》也成為了後世《雨霖鈴》創作的典範。柳永的這首送別詞,已同他一起永遠鐫刻在了詞壇的天空。

柳永的詞作中多以青樓歌姬的角度訴說,引得歌姬們的共鳴和追捧,或許在他看來,他自己和他筆下的那些青樓女子是一樣的,至少是同病相憐的。自己雖然有才,但只能奉旨填詞,浪跡江湖,不得入朝,這些歌姬才女,一樣琴棋書畫,樣樣俱佳,可也只能在青樓賣笑,終身也難嫁良人,成為妻室。“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其實柳永放縱的背影和李白狂傲的孤寂,何其相似。

紅塵阡陌,尋一知音同道,能將自己內心的千腸百結盡數傾訴,難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靈魂之唯一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反映了詞人柳永當時無奈,潦倒、憤懣的心態吧!

人生幾何,皆為浮雲,誰人相知,徒生悲涼!

 








尋夢草原的疆郎


《畫》是唐代王維的一首詩。最先會背的一首。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妍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三、人物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陳沐椿風水命理


是《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誦讀這首詩歌,從中體味到童趣。在兒時眼裡,鵝鴨嬉戲,貓狗相鬥,乃至螞蟻搭橋等等,無不充滿情趣,妙在詩人仔細觀察,化為生動的藝術形象,以詩的語言畫出“鵝兒戲水圖”,因而更加富有感染力了。這首詩歌朗朗上口,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百姓雜壇


《鋤禾》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意思是,農民鋤地正在中午,汗水滴到地上禾苗跟前的土上,誰都知道盤中的餐好吃,但粒粒都包含著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