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足協歸化球員政策是體現了中國足球的進步嗎?為何一些媒體大潑冷水呢?

片片木葉


誰也別潑冷水。足協急功近利想出成績了,沒辦法了最後一招。其實不能把錯讓足協一個人去背。我們國足隊員要是處處想著國家榮譽,拼盡全力輸了全國球迷也能原諒!


一盤好差


最近不利於國足的消息也挺多,首先是主場無法保障,這對於國足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我們知道足球主場佔有絕對優勢,對於實力相當,可以利用主場優勢戰勝對方,國足在沒有絕對優勢情況之下,只能藉助主場優勢戰勝對方,可唯一的優勢也沒有了,國足要想出線,比登天還要難,最後幾場必須取得勝利,還要大勝,反而歸化球員只召李可和艾克森,這能出線嗎?

我們知道如今已經成功歸化的球員有艾克森、李可、阿蘭、洛國富、費爾南多、高拉特等人,他們有的完全可以有資格代表國足比賽,可是李鐵就是瞧不上這些歸化球員,認為他們的實力很一般,有他們也未必能夠出線,以後還背一個罵名,用了歸化球員也不能帶領球隊出線,只能說你的執教水平低,如果不用這些歸化球員,以後還用退路,只能怪自己沒有用歸化球員,並不是自己執教水平差。

正是這樣李鐵發了一條消息,新的國家隊集訓名單,只召李可和艾克森兩位歸化球員,其他球員暫時還不入他的法眼,很多人擔憂這種現狀,認為這樣下去,國足離出線越來越遠,要想看中國進入世界盃,只能等下屆世界盃吧!

假如這屆國足預選賽沒有出線,也就是不能進入12強賽,那對於國足來說是一種沉重打擊,上屆至少也進入12強賽才被淘汰,如果這次連最低的要求都沒有達到,那對於中國足球來說是一個災難,特別是花了如此多的錢歸化球員,還沒有派上場就報廢了,這才是做無用功,這當然不是球迷想看到的結果。

黃強歪談體育認為,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可以徵召能夠上場的歸化球員,雖然這些歸化球員實力有所下降,像洛國富下滑極其嚴重,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洛國富至少以前在中超也是證明了自己實力很強勁,怎麼也比國內那幫白斬雞強吧!完全可以把他徵召到國家隊,還有阿蘭等球員也可以加入到國家隊,讓他們感受一下國家隊氣氛,即使不能上場,也可以更早融入到國家隊這個大家庭,你們認為呢?

本文是作者黃強歪談體育原創文章,謝絕轉載,違者必究!圖片素材來自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作者刪除!


黃強歪談體育


足協制定歸化球員政策的出發點是短期內提高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隊的水平,因為外籍球員一旦加入中國國籍,則不會佔用外援名額,如果一支隊伍有兩三個高出國內球員水平的歸化球員,在加上三個超級外援,那麼球隊的戰鬥力是相當強悍的。先在俱樂部層面試水後,再相機推行到國家隊。對於俱樂部使用歸化球員,沒有什麼反對的聲音,但到了國家隊這一級,很多媒體則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雖然,在國際足壇歸化球員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君不見上屆世界盃冠軍法國隊裡,有幾個是正宗土生土長的法國人?但是,中國人更為追求文化的認同感,同文同宗的觀念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強。很多人認為,如果是靠歸化球員讓國家隊出成績是不光彩的。而且,光是靠歸化一批球員,並不能給中國足球帶來實質性的提高。還是不能急功近利,應該紮紮實實抓好足球運動的群眾基礎,抓好青訓基礎。

但是這兩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足球運動需要的場地比較大,在中國大力發展房地產的背景下,城市裡看得到足球場嗎?沒有物質基礎,哪來的群眾基礎。現在的孩子們學業負擔重,沒有課餘時間。並且足球運動員成才的金字塔非常陡峭,踢出來的概率比考進清華要小得多,有多少人敢冒險送孩子去走足球道路?沒有青少年參與,哪有青訓基礎。

足協在短期快速出成績的壓力之下,也就只有走歸化球員這條道路了。其實,中國也有青訓體系的標杆,大家可以瞭解一下,大連東北路小學出了多少知名球員:韓文海、趙明劍、馮瀟霆 、趙旭日、李學鵬、楊旭、秦升、于漢超 、王大雷、楊善平、董方卓、張耀坤、 劉殿座、周海濱、崔鵬等等。如果每個城市都能有一個東北路小學,至少,中國足球在亞洲範圍裡是找不到對手的。


足壇超短波


第一,足協歸化球員政策是體現了中國足球的進步嗎?

我不認足協歸化球員是中國忠於的進步,我只認為這個政策體現了足協在思想上的進步,至少是對拓展提高足球成績手段的進步。放眼全世界,不用說足球水平低的國家,就是足球強國也不排斥其他國家的優秀球員加入自己的國家。在這個金錢至上、地位至上、結果至上的時代,唯 有提高成績,不管你用什麼手段與方法 。在規則範圍內只要你有成績就是進步,如果歸化了外國球員還沒有成績,何談進步呢?這不就說明歸化球員只是手段的進步嘛!

第二,為什麼一些媒體足協歸化球員大潑冷水呢?

中國,作為最古老的國度之一,幾千年接受各種文化的洗禮,其中尤以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最深。“東方是源頭、華夏是正統、沒有我們辦不成的事情”等等這些思想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一些媒體也不例外。他們認為中國足球經歷了這麼多年仍在原地踏步,如果現在選擇歸化,這就等於承認搞足球我們憑自己人是不行的。所以說,一些媒體反對歸化的實質是不敢承認我們的不足,寧可就這樣挺著成天瞎找原因,也不稀罕外來的和尚。


心理方面那點故事


堅決反對歸化。

先說國家隊。高拉特,埃神歸化。如果還不行呢?2個不行10個如何?不行22個?中國紅的球衣下,一張張黑人白人的臉?可這就說明黃種人的中國人足球水平捉高了?自己騙自己好玩兒嗎?

再說聯賽。高,埃歸化。恆大,上港多出一個外援名額,聯賽賽場開始顯現不公平。於是乎,各隊開始自己的五年計劃:不用青訓,不用培養年輕球員,因為成才概率太小。歸化四個"外援",比搞青訓實際多了。五年以後聯賽各隊充斥各色皮膚的中國人,大量壓縮本應該是黃皮膚中國人的出場時間。這就是我們要的?

只有青訓是中國足球的唯一出路。理念落後我們可以出去找教練,技術落後我們可以出去找外援。但是無論別人怎麼教我們,中國足球還得靠黃皮膚的中國人自己。泱泱大國,怎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燎原夜火


歸化球員,是不撬動現有體制下,解決國足頑疾的最好辦法。

現有體制下整個中國足球呈現內卷化。球員水平降低-比賽不精彩-成績不好-球迷流失-商業價值萎縮-球員薪資降低-球員水平降低。這樣一個無法擺脫的惡性循環。

在這個惡性循環內就會出現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高洪波帶北控俯衝中乙還在足協盃輸給了業餘球隊卻名聲在外,裡皮帶國足取得了十五年來亞洲盃最好排名卻眾口唾罵。

也比如馮瀟霆散步式防守,張琳芃小學生傳球,郜林停球十米,張呈棟禁區躲球。

這些球員是不會踢球嗎?並不是,而且這些球員已經是中國最頂尖的那批球員。

他們會出現這種品如式操作的原因,僅僅是態度鬆懈。而為何會態度鬆懈,因為他們已經是最強國腳。就算是態度有問題,國足也不得不用他們。

而歸化球員,打開的就是這關鍵一環。保持球員水平,提升成績,留住球迷,留住商業價值。如此一切都還有希望。

有布朗寧這樣的後防大神,馮瀟霆還敢出現伊朗那場騷操作嗎?分分鐘板凳坐穿。


戰忽都護府長史


說起歸化球員,網絡上有支持者,有反對者,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觀點,且各有各的道理。

支持者認為,歸化球員可以短期提高國足戰力,提高足球在國內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孩子愛上足球。

反對者認為,讓黑人和白人代表中國參賽,是對我們五千年文明的侮辱。



筆者認為,大可不必上綱上線,歸化球員,在國際上已有很多先例,譬如意大利隊的阿根廷人卡莫拉內西,西班牙隊的巴西人科斯塔,以及克洛澤、厄齊爾、穆斯塔菲、三都主等等,俄羅斯世界盃上,有22個隊擁有歸化球員,共計82人之多。哪怕在乒乓球領域,中國為世界各隊輸送的多少人才。所以說歸化球員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但是,凡事要有度,不能看這個球員好,歸化,看那個球員好,也歸化。筆者認為首選還應該是具有中國血統的球員,即使沒有中國血統,也要認可中國文化,適應中國生活的球員。而且歸化不宜過多,不能形成依賴,我們的青訓才是根本。就如日本,在職業化初期,也有歸化球員,但日本的青訓經過幾十年的系統建設,已經可以為國家隊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這時就要果斷放棄歸化,走青訓的路線,只有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用著才舒服,老百姓也說不出什麼,領導也有面子,球迷才有自豪感,你說是吧?


皮扎吉


歸化球員並非不可行,但是歸化球員,一定要有限度!這是一把雙刃劍。歸化球員的人數、血統、文化都得有一定限制,如果沒有這些“度”,那對中國足球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

是否要歸化球員,需要先回答一個問題:發展職業體育的目的是什麼?體育項目的獎牌並不能帶來國家利益,多拿幾塊金牌,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提高了嗎?顯然沒有。發展職業體育的目的應該是:帶動體育產業發展併產生經濟效益、傳遞體育精神推動“全民體育”。而歸化球員,對於中國的“產業經濟”、“全民體育”都沒有太大的幫助,僅能作為一種推廣手段,因此,支持歸化具有文化認同感的華裔球員,歸化無血統、無文化認同感(漢語)的球員則應該謹慎。


先談談支持歸化。

第一,歸化球員是大勢所趨。國際足聯有一套自己的球員國籍計算方法,其它國家也是這麼做的,中國足球若不利用起來,在競爭中將處於不利位置。

這裡不得不提我國的《國籍法》,我國國籍的確定以血統主義為主、出生地為輔。《國籍法》規定:“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即使暫時不具備中國國籍,將來也可以申請恢復中國國籍。所以,實際上很多海外華人都具備為中國隊效力的資格。

第二,中國本土球員高水平者太少,歸化一批球員,有利於形成“鯰魚效應”。

第三,歸化球員若能帶領中國隊獲得較好的成績,則可以形成正面的宣傳效果,能更好的塑造國足形象,與“打廣告”一樣的道理。

再來看看歸化的負面作用。

第一,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呈現一種“二元思維”狀態,直接體現就是急功近利、浮躁。開啟歸化的大門後,極有可能不會再有領導願意去搞青訓、做推廣、辦基層球賽了。

第二,除了情感上難以接受,歸化球員帶來的最大的負面影響是:差異化競爭消失!

在中國市場,中國足球與歐洲足球、南美足球始終是一種差異化競爭。國足承載了很強的家國情懷,大家看中國足球隊的比賽會有很強的代入感,這是看歐美足球所感受不到的,其賣點完全不同。但是如果大量歸化,場上一群黑人、白人在比賽,這種代入感就完全消失了。追求高質量、高水平的足球比賽,那球迷們為什麼不直接看歐冠、看歐洲盃、看美洲盃呢?

無論國足怎麼歸化,總還是他們挑剩的球員吧?!當初日本開啟歸化大門5年後,又迅速關上,就是這個原因。一旦大規模歸化,本國足球就面臨著與歐美足球的正面競爭。

所以,中國足球做好與歐美足球正面競爭的準備了嗎?


紫光r閣門僮c


媒體大潑冷水那就是媒體的不對了,媒體根本就不瞭解中國足球協會主席要的是什麼,我們中國需要成績、面子。當然最好是不要青訓,因為青訓太麻煩了,又要大家踢球,又要場地,還要投入數以億計的資金,還要浪費太多太多的地方不能建商品房。

本人還是建議: 以後足協領導主要任務就是觀看歐洲五大聯賽,有事沒事多去歐洲考察考察,國內有關足球的事一律不要,搞什麼聯賽,太麻煩了。我們每4年歸化二支歐洲頂級俱樂部(比如我們現在可以著手歸化巴薩和曼城這二支俱樂部),歸化期限為四年,這樣我們想要進世界盃的難度係數就會低一些,既簡單方便又有成績有面子。

只是本人的淺見,歡迎大家多多提出新方法,好辦法。最好有一個方法永奪世界盃。


搬磚砌瓦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絕對不能體現出中國足球的進步。

有人會說是不是太絕對了?不是的。

我們來回首一下中國足球搞歸劃的起因?當時卡納瓦羅成為國足熱門人選時好像並沒有提歸劃,是:後來決定聘請裡皮回來執教,為答應執教條件,為了能衝擊世界盃成功才把歸劃提到日程上來。

足協開始搞歸劃之前並沒有關於歸劃的長遠計劃,完全是為了政績,想走一條急功近利的捷徑。更不是因為當時的足協不守舊、不保守,思想開放,適應國際潮流才搞的歸劃。

因此,我們搞歸劃不能說是頭腦發熱的行動,但也是臨時抱佛腳,臨陣磨槍。

為了衝擊世界盃,中國足協只能在世預賽臨近時匆匆忙忙、迫不及待的進行歸劃,終於趕上了四十強,但是發現還不夠,還要繼續。只好邊訓練比賽,邊歸劃補強,這時候才發現,中國隊似乎已經離不開歸劃球員了。

歸劃或許能帶來好成績,甚至衝進一次世界盃決賽圈,但它很難促進青訓的開展,更不會讓孩子們放下手機去玩球,踢球。歸劃表現再出色,即使我們能接受了也成不了民族英雄。更不會成為孩子們的心中偶像。取得了好成績會讓國人興奮一時甚至歡呼跳躍,但那隻能是過眼煙雲,不會掀起足球熱。因為等國奧、國青、國少一出場,這批歸劃球員一退出,中國足球……還是……中國足球。

總之,歸劃不是不可以。訓練得當也能讓中國隊獲好成績,進一次世界盃,讓如飢似渴的中國球迷過一把癮。但說歸劃能讓中國足球進步是不可能的。

也許我說的可能太尖銳、大絕對了???歡迎朋友們提出質疑。我會認真領會……歸劃能給中國足球帶來進步的理由和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