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當韭菜,一開始你就輸了

前不久,圈子計劃兩週年,我分享"私域流量+個人IP=自由“的話題,講了私域流量讓我受益匪淺的經歷,以及我們怎麼去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當韭菜,一開始你就輸了


但我看到下一位分享嘉賓京東社交電商西南地區負責人,也是我們運營圈子計劃群內的優秀成員黃姐,有一頁ppt赫然寫著:


”私域流量有時是個偽命題“


本來挺擔心我們講的會不會衝突,讓聽者迷糊,與黃姐溝通後發現我們的思想是一致的。

說它是偽命題是說不是所有行業去做私域流量的投入產出比都算得過來,只有當你預測用戶在生命週期內帶來的利潤和傳播價值值得你提前預支對他的維護成本,這件事才成立。

何況有的公司基本功太差,連公域流量裡(如淘寶)搜索、猜你喜歡而來的較為精準的流量都因為產品本身或詳情頁兜不住,轉化太差,自己養一些需求並不明確的用戶又會好到哪去呢?

跟消費者越近,越容易暴露自己運營上的不足,人設上的空虛。社交端會放大美,也會放大丑陋。

有的店家呀,不如賺個距離美的錢,隔近了,還真沒啥可欣賞的、可留住人的,這時候,硬要去把流量圈起來,就是在自己砸自己腳。

由於”私域流量“這個詞過於火了,我在這裡就不講它的好話了,說說物極必反之後,可能會踩的坑,可能會誤入歧途的地方吧。


01


加在個人號上的就是私域流量嗎?


錯!

私域流量≈人脈。

你認識多少人不重要,多少人認為你有價值才重要。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當韭菜,一開始你就輸了


嚴格來說,能反覆觸達,喚得起,撩得動,有情感鋪墊的,才是私域流量。

這裡也引入一個我常說的”溼流量“的概念。就是被你的思想浸潤過,容易達成信任和共識,比如聽過你的演講、看過你的文章、在你這兒買過東西給了好評、聽別人口碑推薦你家等等,這些方式帶來的就是”溼流量“。

溼流量落在個人微信號上,並且當你微信號已經做了耕耘,頭像、名稱、頭像、個性簽名、朋友圈呈現出統一協調、有品質的感覺,這些溼流量就像種子一樣,落上去才能生根發芽,才不會刪掉你,才有機會持續觸達。

所以在尋找第一個1000量級的私域流量時,就像尋找種子用戶一樣, 不要急,味道要對。

他們不一定是第一批為你埋單的人,是第一批關注你、挺你、認同你的人,使勁兒對他們好!

他們奠定了你這個場域的氛圍,通過朋友圈和社群呈現出來,之後你會持續吸引到同頻的人,效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推薦、被動引流,形成自循環。

而當你自己都是面目全非時,你不知道去哪裡吸粉,你不知道怎麼迭代,你會一直在原地打轉,找不到PMF(產品與市場契合點),也就帶來不了高速增長。


02

私域流量一定要加在個人號上嗎?


有人肯定會搶答說,不是的,在app上的也是。

但實際上這幾年沒有多少人再有能力去做運營一個app了。那可能放在私域流量池非常大了之後再去導會更合適。

對於普通人來說,最低成本的承載私域流量的地方就是微信個人號了。所以一度有人認為私域流量池的大小=有多少小號以及小號上有多少人。

然而,你真的攪得轉嗎?


就我個人而言,管理兩個號真的就是極限了,而且明顯主號互動更多,小號更偏單方面的發佈。情感鏈接是比較少的。

微信設置5000人上限是有道理的。之前我還在想,如果這個限額變成10000,我的收入能翻番。其實不一定呢。

你加了她但是真的能影響到她嗎?用戶不會說你朋友圈怎麼發就怎麼相信,她會綜合的通過群、一對一聊、朋友圈、公眾號去判斷你。如果你只是自顧自的髮圈,沒有生意就加倍髮圈打擾的話,我建議你鼓足勇氣去使用下清粉工具,看看所謂的5000人加滿的號有多少沒有刪你,沒有屏蔽你。

所以,現在我的小號沒有再主動加人了,全是被動加好友的, 每天有七八個。我知道我精力有限,攪不轉了,不能讓每個人感受到我的能量,有時找我說話的人多了我還會非常煩躁,我想隔著屏幕對方都會感受到我的情緒,這對我會造成負面印象。

還是那句話,距離產生美。太近了你又維護不好還不如放遠一點兒。那放哪裡呢?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當韭菜,一開始你就輸了


聰明的讀者可能發現了, 我建了一些群,有付費的已經滿員的圈子計劃主群,也有根據某篇文章或者某次講座拉的主題群。他們都還活著,因為我們有一些有營養的東西去養著的,形成一個社群矩陣。

這裡面有的人是沒有加我的,加了我的助理、志願者。可能時機還不成熟,我也不會主動去加他。所以我找到了一個與個人號打配合的很好的方法,就是放到你的員工/助理/志願者的個人號和你們共同在的多個主題社群裡。

這樣,雖然潛在群體沒有加你(實際上加了你也無心維護),但是通過社群裡一對多的交流,助理朋友圈時不時透露出你的動態,受眾是能感受到你的思想的。在無形中就在加深對你的信任。

那麼當你需要的時候,社群內、關鍵人的朋友圈,都是你可以撬動的私域流量,想什麼時候喚起都可以。

當然這種操作對運營基本功有較高的要求。比如你找到的這個”託管“的個人號,她不是你的傀儡,她挺你,時不時會推你,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和人設;對社群運營也有要求,怎麼輕量級維護還不死,大家不捨得離開解散。

所以到了下一個話題,之所以說私域流量有時是個偽命題是因為它對運營水平要求並不低,但很多人以為很低。


03

建私域流量難度不低於建一個公司


很多公司招三四千塊錢的運營或實習生就開始瘋狂養號。是把人當成了流水上的工人了吧?

說好的互聯網下半場,用戶思維要替代流量思維呢?

我覺得很多人還是在簡單粗暴洗流量,把社交圈當流量窪地,就來不負責任的踐踏。但他畢竟是社交圈呀,你在商場玩套路大家不反感,但是你在社交圈玩套路,讓大家本來可以休閒放鬆的地方充滿了警惕、懷疑和不安。

這些人真該死。事實上他們確實也活不長。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當韭菜養殖基地,一開始你就輸了。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當韭菜,一開始你就輸了


我認為,私域流量池是用來存放VIP客戶以及溼流量帶來的目標用戶的,你根本無須把所有消費過的人都放進來,更無須用利益刺激加到一個非常大池子的人。

你的味道會淡,你的能量傳遞給每個人上時會衰減,會弱化。何不把滿滿的能量給那些真正對的人。維護好他們,給他們帶去價值,從中獲得你想要的。

如果你是跟我一樣的自由職業者,我們想要的,不應該全部是轉化他們讓他們掏錢。我們還要人脈、還要關係網、還要便利的信息。拿著這些,你其實可以去賺私域流量池以外的人的錢。


舉個例子,如今我的朋友圈非常的肥沃和有價值。我不僅在這裡找到了我的種子用戶,我還讓他們成了我的後援力量,讓我更有資本去賺外面人的錢。

比如我需要招聘人,發個朋友圈就可以坐收簡歷到手軟;

比如我需要找個場地贊助,發個朋友圈就能得到各方贊助;

比如我需要打聽個什麼信息,發個朋友圈就彙集到各方資訊;

甚至還可以做各種調研,比如下圖我在問哪個粉底液好用,直接就在用戶的推薦中挑一個來買了:


如果你把私域流量當韭菜,一開始你就輸了


幫我節省了很多時間、獲得了很多用戶洞察。當然這也得益於我平時對朋友圈的維護和價值輸出。

這些願意與我互動,給我提供信息的人,並不比那些買我東西的人差。


當你把朋友圈當成一個割韭菜的場所,你會涸澤而漁,你可以算下,5000人的朋友圈月轉化率是多少,客單價是多少,每月銷售額是多少,如果沒有均勻的源頭活水進來,銷售額會怎麼樣。

但是銷售額都要靠拉新撐著的話,要加多少好友啊!這樣的增長有意義嗎?還是換了一個地方在洗流量啊。

要寄希望靠私域流量池獲得良好的收入,我認為要做的事兒還蠻多,真還不比開一家公司少。關鍵點還是圍繞著拉新-留存-轉化而來的。

拉新這一步,很多人容易犯的問題就是太過關注私域流量池,而忽略了源頭都要從公域流量去引,還是要有開拓渠道的敏感和試錯精神,不能空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你有源頭活水來“,要找到你的源頭活水。

留存這一步,適合在社群和朋友圈裡去做。但是大部分人是沒有找到給用戶提供什麼價值的,當用戶不能從你這兒獲得東西,你就休想收穫。利他的意識太重要了。留存做得好不好,可以間接用殭屍粉的比例來看,我的是3%,算是很低了。你有勇氣的話測下你的,記得用免打擾的工具。

轉化這一步,涉及到產品的選擇和組合,怎麼減低用戶付費的門檻,怎麼打消顧慮,怎麼設計產品矩陣及定價,讓同樣的用戶量產生更大的效益,等等。

這三步,其中有很多細節,因為我曾經在大廠大流量的環境下錘鍊過,所以會知道在哪些地方去著力,去優化,去監測反饋,哪怕我跟你一樣沒有一套微信端的統計工具,我也能做數據化運營。


說到最後,私域流量或者說微信社交圈是相對封閉的,沒有那麼多流量給你洗的,所以洗流量、撞大運、拼概率的運營方法一定會死。


你想在這裡嚐到甜頭,必須給用戶創造價值,讓用戶自傳播。這樣你做私域流量才不會那麼累,才能活得自如,運營理想人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