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書法對於用筆真的很關鍵嗎?為何?

大器書法幽默風趣


用筆當然很關鍵。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道理,想要有進步,還是要打好基礎,對用筆,我理解就是相當於學生的學習習慣,我們現在見的是好的學習習慣,強與所謂的聰明,好成績的人,必然有好的學習習慣。同理,用筆是書法的基礎,也是寫好字的開端!



大漢刁民


用筆對於書法來說是一直會困擾每個書法練習的愛好者終生的問題,忽然豁然開朗突然又掉坑裡了,在一直掉坑爬坑的過程裡一點點進步,是一個自我修身歷練明心見性的過程。下面我談談現階段的我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自古以來用筆理論就一大堆,我不想贅述,有沒有用?有用!看不看的懂?誠實的回答是不想做文化人文化程度不夠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笑哭]只有一條路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於是乎踏上了漫漫的掉坑爬坑之路……

從執筆上講有各種說法做法單鉤 雙鉤 五指 鳳眼 龍睛 懸腕 懸肘 枕腕 迴腕等等,從運筆上講有捻管 運臂 運指等等云云,暈了吧?反正我暈了![困]查查資料每種方法都有歷代名家親自實踐佐證都是真的!

在書法練習上我是比較拙笨的,傻傻都嘗試了一下,每經歷一段時間貌似都有道理都能寫,只是總覺使不上勁!在描畫!不自然!累!心也累!於是,我慢慢放下手中的筆,陷入沉思!

書法是古人的實用工具先丟開文化從記錄書寫本身來講應該有類似現在硬筆書寫的社會通行或者說是生理習慣,書本理論有論述,容易看花不太明瞭,於是我看了很多遍有圖片視頻的近現代大師,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于右任,沈伊默,啟功,周慧珺等等,都有一個共同的【執筆現象】指向【五指執筆】,我不相信我會比他們更聰明,也不想成為什麼大師,對於書寫毛筆字只是喜歡寫而且希望能寫的好些!於是更仔細的看下去!發現這些大師指主執腕主運在實際的書寫中佔比極高!他們總不是“傻”吧!於是我就堅定下來,用【五指執筆】行的通!

在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沉下心來練習,發現經典發帖裡的線條你如果【枕肘懸腕五指執筆】,【端正好坐姿手擺放的位置】,【運腕書寫】法帖裡的線條軌跡都是很自然就能寫出來的,不作!至於提按筆力就需要時間來磨合了!

所以用筆真的很重要!千古不易!記得啟功曾說過結字更重要,用筆很容易,跟著法帖字的中心線走就沒有問題!這話對於啟功老爺子當然沒錯,在我看來老爺子是愛新覺羅氏,當從這一點我們認為很高級的東西在老爺子眼裡或許就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起點高,再加上老爺子深厚的國學功底加之勤奮的練習(可參見其早年的書法作品晉唐底子深厚),用筆功力自然水到渠成然後講結字了!貌似啟功老爺子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笑]

一點心得淺見!相信科學的方法心手相應的信手揮灑的書法終會到來!


健的書法日常


對於學書法是用筆法重要性,歷來眾說紛紜,著名的論斷如趙孟說的“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為此很多學員也一頭霧水。麓風軒藉此機會說一說:

到底是筆法重要,還是結構更重要?不管我們現代人如何看待,反正前人是更看重結構,特別是對於楷書的學習。在這一點上,學習書法的朋友們應該有較為清醒的認識。

我們來看看一些主流的論斷:

1、清代馮班《純吟書要》從正面論述: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

2、趙宦光《寒山帚談》則從反面來說: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但若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筆不取結構,盲相師也。

3、而清代書法家宋曹的《書法約言》則闡述得更加清晰:蓋作楷先須令字內間架明稱,得其字形,再會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簡、長短、廣狹,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狀,但能就其本體,盡其形勢,不構於筆畫之間,而遏其意趣。使筆筆著力,字字異形,行行殊致,極其自然,乃為有法。

4、啟功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通俗地談到這個問題:“用筆與結字,哪個重要?我認為結字重於用筆。理由很簡單,‘用筆’管的是筆畫的形狀問題,‘結字’管的是整體的效果問題。”

總結:前人對於楷書間架結構的重要性論述較為充分,當然並不是否定筆法;二則有輕有重,有主有次,今人學習書法,可以借鑑。









董澤柱書法


首先明確一點,就是用筆的概念,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用筆指的如何用毛筆寫出各種線條的變化的技巧,也就是筆法,它和執筆的方法是沒有太大關係,線條的變化主要通過筆毫表現出來,所以從古至今執筆有雖然有很多的姿勢,但筆法才是我們初期追求的根本。

筆法有多關鍵?

它就好比車的發動機,試想一下車沒有發動機或是配一臺很差的發動機,其他配置再高有什麼用?所以筆法是書法藝術表現的基礎。 元代的書法家趙孟他的《蘭亭十三拔》裡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有道理的,但“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並不是說筆法從一開始就形成了,而是指從古至今的筆法都可以為我們所用,筆法到了王羲之的時候已經得到了高度的成熟,當然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豐富起來的後面雖有創新與突破,但微乎其微。所以趙孟頫這樣說。

但筆法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書法藝術是抽象線條的表現藝術,所以真正的作品還會涉及章法、墨法、布白等等一些作品構成元素,通過這些形式語言去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





弘毅書畫學堂


書法是用毛筆在宣紙上表現漢字美的藝術,當然用筆是關鍵,中國書法用筆要有起筆,收筆,中鋒,側鋒,偏鋒,頓挫等技巧:

1.中國書法的用筆方法指筆鋒在紙上的運轉動作也稱運筆。語本漢蔡邕《九勢》:"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2.指行文。

運筆的方式前面已經談過了,接下來就是要發揮它的要領,落筆時如何做各種筆畫,表現各異書風,其間變化多端,還有像落筆與起筆之方式,行筆之輕重緩急,筆畫或字之間的連與斷,以及轉折之方式,筆鋒之運用等,皆需注意。但多雖多,還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尋,以下大約分成七點,略概分類敘述:

起筆與收筆:

關於起筆,求其方圓分明,完美潔淨,包世臣稱:「起筆處:順入者無缺峰,逆入者無漲墨。」無缺峰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畫潔淨,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上述諸點,乃起步之大道理,應多加練習.

提筆與頓筆:

當你在寫作時,一個字完成的過程是由提筆與頓筆交互而形成的,「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於紙上。「提」,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行筆。大體上,頓筆後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後又需頓筆,使筆畫成形,或接連著下一筆的筆畫。終使字成形。所以才說書法寫作是提與頓的交替過程。其中又包括更細的變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頓也有輕重之巧。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轉筆與折筆:

除了上述之提與頓外,轉筆與頓筆也需要重視。「轉」是圓潤筆畫的方法,「折」則是畫方的方法。張廷相曾道:「真書以點畫成形,以轉折見性」。其中,細分古書所見,折亦可稱為翻轉,表現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於上」,意思是行筆中停筆不動,變換筆鋒之方向略成ㄟ狀轉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筆意。至於轉法亦稱絞轉,行筆中「動而轉於下」,意近同於上,只是轉鋒時不停,順勢迴轉向下,形亦同於ㄟ,但畫外角成圓,轉動幅度較為大。蔣夢麟曾以圖形說明,並附詩云:「翻轉突折成直角,絞轉毫滾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見。

方筆與圓筆:

這部份較為複雜,講求整體的效果。依前面所提過的起、收,提、頓、轉、折,在書寫時,放慢些許速度,使運筆較更穩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轉彎處,筆畫中等,將之突顯曲度,使整體架構看起來圓潤,且蕭散超逸。而方筆則是在上述各要點中,突顯筆畫的骨氣,讓整體架構明瞭,直方而不失輕巧,凝整沈著,蒼勁挺拔。張隆延道:「方筆平直而精嚴,圓筆委曲而奇詭。」極為稱道。

藏鋒與露鋒:

談到筆鋒,可延伸出偏鋒、正鋒、搭鋒、折鋒、回鋒諸法,對於筆鋒的用法,重要可知。若書法筆中鋒無變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鋒與露鋒最重要。藏鋒即是將筆鋒藏於筆畫中,不露痕跡;露鋒就是筆鋒自然露外。徐浩雲:「用筆之勢,特需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此句話甚是明白。筆鋒不藏,則缺乏含蓄之深韻,也不可偏重一方,則不得中道即為病。兩者得相配合,藏鋒包其氣概,露鋒縱其精神,使字氣勢挺拔,氣韻天成,即得其道!



張言好書畫


書法講究用筆、結構、章法。其中,用筆是寫好書法的第一步,是寫好書法的基本功,是寫好書法的關鍵。

就好比建一座大廈,首先要有好的原材料:鋼筋、水泥、磚瓦、塗料……每一種材料都要保證質量要求,而不能以次充好。否則,就會埋下隱患,造成建築物坍塌的事故。這種事不是沒有過。

那麼,用筆都有哪些呢?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在他的書法理論中強調了“永”字八法,並傳與後人。王義之認為,“永”字涵蓋了漢字的基本筆畫,“永”字寫好了,其它字也都能寫好。

“永”字八法詳細說明:

1.點為側(如鳥翻然側下):

在書寫時,要側勢落筆,用力下按(頓挫),行筆要快,露鋒收筆——筆畫如高空墜石。

2.橫為勒(如收韁勒馬):

起筆收筆勒住筆峰,中鋒行筆,向右上傾斜——筆畫含蓄有力。

3.豎為弩(如弓弩張開):

頓筆向下折轉,豎不要過直,要內直而外曲——筆畫挺拔。

4.鉤為趯 (同躍):

頓筆蓄勢,力集筆尖,迅速提筆出鋒——筆畫敏捷。

5.提為策(如策馬揚鞭):

起筆同橫,向右上斜勢,出鋒不要太長——筆畫勁健。

6.長撇為掠(如用篦掠發):

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撇畫末尾,否則飄浮無力——筆畫舒展。

7.短撇為啄(如鳥啄物):

落筆左出,快而峻利,與提畫相呼應——筆畫鋒利。

8.捺為磔(zhé,刀劈之勢):

入筆要輕,鋪毫緩行,先緩後疾,提筆向上收筆——筆畫一波三折。

用筆應用在書寫的全過程。要想寫好書法,必須熟練掌握各種用筆方法法。如果起筆、行筆、收筆時,提按頓挫都能得心應手、應用自如。那麼,書法成功之路的大門就向你打開了!一起加油吧。


芳菲柏慧工作室


嗯,對的。

書法的用筆是指行筆的方式方法,其產生的效果,中國書法主要用點畫表現所用工具,主要是尖鋒毛筆,因此,正確的執筆和運筆的方法十分重要,執筆的高低輕重,運筆的急緩方圓比分的腸瘻點畫的長短粗細筆法的立杆質感等都需要精到用筆才能體現。

任何字體都存在兩種用筆中鋒和側鋒,如二王的書法是中鋒用筆的代表,金農的隸書是側鋒用筆的代表。

中鋒用筆應該理解為筆垂直於紙面,這樣很自然地向任何一個方向運動,也就是所謂的八面出鋒的用筆方法。側鋒用筆顧名思義,筆鋒是側著的,筆不垂直於紙面,為了達到特殊的效果,側鋒用筆也是很必要的。






墨文軒書畫


用筆是書法的核心

用筆就是運筆,也是筆法的總稱。

所謂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峰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故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雲:“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古人運筆的玄奧之處,在於對筆鋒的控制,控制筆鋒的聚散、扁圓、臥挺等狀態以塑造筆畫形象,利用筆頭的圓錐狀,可成圓筆,利用好它的齊(扁平展開)可成方筆,順轉著走,筆畫圓潤,側逆著用,則出現方稜。所謂“方筆用鋪,圓筆用裹”,“轉便圓,側成方”。

一支筆在你手中筆毫要鋪就鋪,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圓就圓,要開就開,要收就收,則無論什麼筆畫,均可下筆成形,筆勢自然,絕無多餘來回動作。所謂“用筆千古不易”,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說的。

優秀的書法,不論是行草書,還是體態端靜的篆、隸、楷,都可體現出筆畫流動徜徉的時序意味,筆一按下提起就應取得需要的造型,試觀晉唐及宋人書法墨跡,用筆簡練自然而然,依據筆性而為,所以下筆自然得法。








愛芳書畫


關於學習書法用筆的問題,我認為非常重要,俗話說的好,手巧不如傢什妙,寫好書法必須購買好的筆,先拿硬筆書法來說,以前都用鋼筆或鉛筆,現在一般都是用中性筆,所以學習書法時就要用中性筆,一般學生使用0.7晨光中性筆為好,1.0的有些粗不好書寫,掌握不好力度,同時還得掌握書寫技巧。軟筆書法用的毛筆也是非常講究的一般初學者要用狼毫筆,因為狼毫筆比較硬,能使上勁,好掌握,切要筆頭彈性好,不分叉最好。









暖暖的過往歲月


筆法對書法作品很重要嗎?這個肯定是很重要的。

不過,我們還是從兩個方面來說好了。

筆法是字法的骨骼

沒有筆法的字,肯定是沒有力量的。所以,為了讓寫出來的字,有一種力量的美,書法家對筆法可以說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了。

那麼,書法的筆法在哪裡?這是學習書法的關鍵。如果你找不到筆法在哪裡,那麼你的字肯定顯示不出來筆法的。

沒有筆法的字,往往很無力,因為,它沒有合理的結構。

我們知道,一個字的筆畫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這三個部分各有各的的功能,不能互相爭奪。

比如隸書的一橫有“蠶頭”有“燕尾”。還有中間的行筆部分。那麼你就不能讓“蠶頭”佔的位置太多,也不能讓“燕尾”佔的位置太少。

如果我們按筆法來分析,蠶頭就是起筆部分,燕尾是收筆部分,中間是行筆部分。

學習書法一定要嚴格控制每一部分用筆的變化。

該變化你不變化,不該變化你變化了,這個字肯定寫不好,這個筆法也就是錯的。

這是我們從結果來說的。

從過程來看,如何用筆,也有一個對不對好不好的。

比如,筆法的基本就是藏鋒、露鋒、提筆和按筆,還有調鋒。如果這些用筆錯誤,也會一個寫字的質量。

比如說,本來一個起筆是露鋒,結果,你是藏鋒寫的,這個筆畫就會不舒服。

只有筆法沒有別扭和錯誤,寫出來的字,才會精彩。

章法也會體現筆法的重要作用

如果我們寫的是楷書、隸書、篆書這樣的書法作品,只要每一個字的筆法都沒有問題,排列整齊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是行書、草書,筆法是比較誇張的。有時,一個字的一筆,要佔五六個字的位置,那麼一筆的筆法當然就很顯眼,這一筆甚至就是一篇書法作品的出彩之處,如果筆法不精彩,那麼一篇書法作品,就會大打折扣了。

書法的內在質量,是筆法決定,所以,評論書法作品,筆精墨妙是對作品成功的最好讚賞。

而要達到筆精墨妙,沒有筆法做基礎一切無從談起。

當然,書法成敗的因素還有很多,但是,如果筆法精妙,其他問題,都是次要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