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朱瞻基為何親征朱高煦叛亂?大臣提了一個人,朱瞻基:不去不行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之後,對他的兩個叔叔厚賞了一番,又是送錢又是升官升爵。然而朱高煦還是起兵造反了,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的消息傳到北京,整個朝廷譁然。朱高煦起兵的名義完全學他父親朱棣的做法,叫靖難,並列了個所謂的奸臣榜,要求朝廷處死這些奸臣。在這個奸臣名單中,排在榜首的是時任戶部尚書的夏原吉。夏原吉不愧名列朱高煦奸臣榜的最大“奸臣”,因為他曾在關鍵時刻點醒了朱瞻基。

朱瞻基為何親征朱高煦叛亂?大臣提了一個人,朱瞻基:不去不行

朱高煦

  朱瞻基收到朱高煦起兵造反的消息,當然第一時間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出兵平叛是必須的,但問題是掛帥的人選是誰,朝中群臣就為難了。有人先舉薦了陽武侯薛祿,薛祿是為老將,當時已年67歲,曾隨朱棣參與靖難之役,並多次隨軍北伐,功勞顯赫。薛祿無論是從威望上還是能力上,絕對是個最佳人選之一。

朱瞻基為何親征朱高煦叛亂?大臣提了一個人,朱瞻基:不去不行

朱高煦

  英國公張輔這時卻主動請纓,請求率軍討伐朱高煦。張輔主動請纓是有原因的,此前朱高煦起兵前曾讓手下送信給張輔,約定一起謀反,張輔卻將朱高煦的手下抓了起來。張輔心中當然不想去討伐朱高煦,但他必須主動站出來,以洗脫嫌疑。朱瞻基不會同意張輔的請求,原因是張輔本與朱高煦交情深厚,雖主動洗脫嫌疑,但朱瞻基可不會完全放心。

朱瞻基為何親征朱高煦叛亂?大臣提了一個人,朱瞻基:不去不行

戰場

  內閣首輔楊榮站了出來,認為應趁朱高煦不備之際,御駕親征,振奮士氣,這樣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楊榮的說法其實是很奇怪的,朱高煦既然已經起兵,當然是準備充分,朝廷大軍才是準備不充分,後發制人。當楊榮提出皇帝親征之時,朱瞻基是覺得很意外的,他心中並不想親征。

  朱瞻基之所以覺得意外,是因為站在楊榮的角度上,楊榮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勸皇帝親征。皇帝親征大多是在情不得已的情況下,作為文臣,楊榮怎麼可能會主動請求皇帝親征呢?楊榮肯定是另有原因才會勸朱瞻基親征,但原因卻不方便當面說出。

朱瞻基為何親征朱高煦叛亂?大臣提了一個人,朱瞻基:不去不行

朱瞻基

  夏原吉找到朱瞻基,對朱瞻基說:“皇上難道忘了李景隆之事嗎?昨晚我看了出征將領的名單,嚇了一跳,到時會出事的。”朱瞻基此時才恍然大悟,明白楊榮為什麼要建議朱瞻基親征。

《明史》:帝夜召諸臣議。楊榮首勸帝親征。帝難之。原吉曰:“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見所遣將,命下即色變,臨事可知矣。且兵貴神速,卷甲趨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榮策善。”帝意遂決。

朱瞻基為何親征朱高煦叛亂?大臣提了一個人,朱瞻基:不去不行

朱瞻基

  說起李景隆,那是建文帝手下最受寵信的大將。靖難之役時,李景隆曾兩次率大軍討伐朱棣,被朱棣擊敗,數十萬大軍被朱棣消滅殆盡,李景隆也因此成為一代草包將軍。不過建文帝對他卻是恩寵不減,讓他鎮守南京金川門。結果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李景隆卻打開城門,投降朱棣,朱棣攻入南京。

朱瞻基為何親征朱高煦叛亂?大臣提了一個人,朱瞻基:不去不行

朱高煦

  夏原吉提到李景隆,並表示看到出征的將領名單後嚇一跳,其實是提醒朱瞻基要小心手下的將領與朱高煦勾結。朱高煦是沙場宿將,曾參與靖難之役,並多次隨朱棣北征蒙古,與朝中各將領都有不錯的交情。朱高煦起兵之時,曾讓人到京城聯繫京中熟識的將領,張輔主動把朱高煦的人抓了,但朱高煦絕對不只是聯繫一個張輔,可能還有很多人,甚至包括薛祿。這些人並沒有主動交代此事,有兩個原因:1.擔心皇帝治罪;2.雖不至於真的投向朱高煦,但至少有觀望之心。這也表明這些人正在猶豫,想給自己留條後路,當未來局勢發生變化時,這些人中有部分人可能真的會投向朱高煦。此時讓這些人掌握兵權的話是非常危險的,朝廷不能冒這個險。

朱瞻基為何親征朱高煦叛亂?大臣提了一個人,朱瞻基:不去不行

朱高煦

  夏原吉在提醒朱瞻基,在不能分辨這些武將是否百分之百忠誠之前,不能讓這些武將掛帥出征,以防有變。既然不能相信這些武將,那唯有皇帝親征,才能鎮住這些武將,以免他們起異心,同時又能振奮軍隊士氣。

  朱瞻基本來已經決定讓薛祿掛帥的,聽了夏原吉的話,才決意御駕親征。朱高煦不懼薛祿,在封地樂安州靜待朝廷大軍。結果來的卻是朱瞻基,朱高煦毫無準備,被圍困在樂安州。朱瞻基擔心交戰時會有變,先採取輿論攻勢,往城內射投降信,瓦解敵方軍心,迫降朱高煦,順利平定叛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