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放棄一位帝王的虛榮心,擁有樸素但炙熱的赤子之心

明宣宗朱瞻基與其父明仁宗,一共在位十一年,此期間儘量減少戰爭、使民生得以休養生息,在文化和經濟上出現了空前的穩定和繁榮,史稱“仁宣之治”,媲美於漢朝“文景之治”。

朱瞻基的聰明才智是從小就表現出來的,是明帝國繼續強盛發展的優秀繼承人,也是很遺憾的英年早逝的優秀帝王。以下講述三個關於他的故事。

朱瞻基:放棄一位帝王的虛榮心,擁有樸素但炙熱的赤子之心


(一)

明成祖朱棣稱帝后,面臨著一個問題,那是一個歷代皇帝都要考慮的問題——立太子。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朱高熾、二兒子朱高煦。

長子朱高熾,身有殘疾且生的相貌不雅,二兒子朱高煦在靖難中是有功之臣,是朱棣的得力下屬,才智樣貌均在長子之上。

跟著朱棣參加過靖難的嫡系臣子幾乎一邊倒的支持朱高煦,可是立長子為太子,又是古來有之的傳統,且被天下讀書人視為正統觀念。

矛盾出現、舉棋不定的明成祖朱棣,常常會詢問一些可靠的臣工,用於衡量考慮。而敲定他心中所想的一次詢問,是和解縉的一段對話,解縉即負責編撰《永樂大典》的大明第一才子。

朱瞻基:放棄一位帝王的虛榮心,擁有樸素但炙熱的赤子之心

那一天朱棣直截了當的說:“你覺得應該立誰當太子?”

解縉瞅了朱棣一眼,謹慎回答:“世子(朱高熾)天性仁厚,應該立為太子。”

朱棣沉默,對於一個未來的皇帝而言,仁厚是個不錯的優點,但是卻不是一位優秀的帝王需要具備的決定性條件。所以朱棣沉默地看著對面的臣子。

解縉心中瞭然,帝王的沉默就是對他所回答的一種否定,於是,他起身行拜禮,又說道:“好聖孫!”

這次,朱棣聽完不語而笑,解縉也回以笑意,彼此心照不宣。之後朱棣果斷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解縉所說的好聖孫,正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瞻基:放棄一位帝王的虛榮心,擁有樸素但炙熱的赤子之心

(二)

明仁宗朱高熾病逝,朱瞻基即位,其叔父朱高煦起兵謀反。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棄城投降。

反臣投降後,按照明朝的規章制度,皇帝要指派一名御史,對反臣進行罪行陳述,讓所有人明白其所犯的罪行予以批判,朱瞻基便隨手指派了一個御史,當庭去辦這件事。

朱瞻基:放棄一位帝王的虛榮心,擁有樸素但炙熱的赤子之心

這個工作雖說是個臨場發揮型的,但執行的御史,只要把罪行陳述清楚便可。只見這位御史不慌不忙出列向前,面對曾經戰功赫赫的朱高煦,臉色沒有一絲懼意,陳述罪行條理清晰,聲色俱厲。竟把朱高煦罵得羞愧、害怕到趴在地上不敢抬頭。

這位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臨場不懼的御史,就這樣引起了朱瞻基的注意,之後朱瞻基著意安排這個御史進行歷練,試圖以後加以重用。

而這位御史不負所望,在二十年後為大明王朝力挽狂瀾於危難,他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于謙。

(三)

朱瞻基即位後,為了瞭解民間疾苦,他經常會微服私訪,不同於清朝乾隆皇帝的華麗出訪,他常常是帶幾個侍從布衣喬裝,混跡於普通百姓之中。

有一次和一個農民攀談,朱瞻基詢問為何總是如此辛勤在田間勞作。

農民說:他們春天要耕地播種,夏天要除蟲耕耘,秋天才能收穫,這期間都偷不得懶,不然一年的生活花銷就不夠了,收成再不好的話,說不定連田租都不夠繳的,父母妻兒一家老小都指著這些生活,所以每天都要辛苦勞動,一刻也不敢耽誤。

朱瞻基又問那冬天總可以休息吧,農民回答說:到了冬天官府會安排徭役,他們都得參加,也是不能休息的。

為此朱瞻基寫了篇文章併發給大臣,這位年輕的皇帝不無動容的感慨:百姓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辛苦,才能生活下去!

朱瞻基:放棄一位帝王的虛榮心,擁有樸素但炙熱的赤子之心

從古至今,高位者常常視普通百姓為螻蟻,更有無數帝王不知民間疾苦、即使知道也不為所動,暴君更是肆意踐踏之。

作為帝王能體察到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並從心底發出感慨,呼籲他的臣屬,再身體力行的予以實踐,去改善民生,這是相當難得的。

朱瞻基沒有試圖展示自己統治下帝國的強盛,而是收起一顆帝王的虛榮之心,儘量不發動戰爭,儘量不打擾普通百姓的休養生息,兢兢業業處理國事,為普通百姓做實事做好事。

偉大的帝王有很多種,明成祖朱棣的樹立強權、抵禦外患、威震海外是一種,難道朱瞻基帶著赤子之心的默默耕耘就不是一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