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對於我國經濟的影響究竟幾何?大家怎麼看?

浮雲財經觀


短期影響巨大,長期影響可以被彌補措施稀釋!

病毒的極強傳染力和較長的潛伏期,使疫情防控形勢變得複雜嚴峻,不可掉以輕心。而長時間的禁足對交通、餐飲、娛樂、旅遊、電影和中小企業的生存都造成了巨大損失。

在疫情防控趨於平穩之後,隨著全面復工復產的逐步落實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加上疫情結束後壓抑已久的巨大消費能量的迅速反彈,嚴重受影響的行業將有望實現效益的快速增長。

國家既定的社會總體目標還是能夠實現。



夏野


1、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需求和生產驟降,投資、消費、出口均受明顯衝擊,短期失業上升和物價上漲。工人返城、工廠復工延遲,企業停工減產,製造業、房地產、基建投資短期基本停滯。

 2、對中觀行業的影響:餐飲、旅遊、電影、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衝擊最大,醫藥醫療、在線遊戲等行業受益。2020年春節檔顆粒無收。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050億元,2020年同期受損嚴重。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2020年同期銳減。1月底交運行業出行人次減少約七成。房地產行業暫停銷售活動。建築業、金融業、農林牧漁等行業受波及。簡單估算,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假設腰斬)+旅遊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佔2019年一季度GDP21.8萬億的4.6%,這還不包括其他行業。

 3、對微觀個體的影響:民企、小微企業、彈性薪酬制員工、農民工等受損程度更大。

 4、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短期利好債市,利空股市(醫藥、在線娛樂除外),但中期仍取決於經濟基本面和趨勢。

 5、長期影響:政府治理將更透明,生產生活業態將朝著智能化、線上化發展,風險中醞釀機遇,或將催生新的業態。


小維鼻


季度性衝擊大,但不會影響中長期趨勢和經濟根基。

因為疫情的影響,2020年第1季度,對餐飲業、旅遊業、酒店業、航空業、電影業的影響最大。根據目前的形勢,這些行業在今年上半年都難以恢復,但在下半年會迎來反彈期。

疫情當下,大家都在隔離在家,根本不可能去這些人群聚集的行業去進行消費。即使是疫情結束,人們處於安全考慮,任然會在疫情結束後的小段時間內儘量避免去這些人群聚集的行業去消費。到了下半年,預計疫情已經結束,並不會重來,屆時,人們被壓抑的需求會迎來一個大反彈,餐飲業、旅遊業、酒店業、航空業、電影業等第三產業的經濟會迎來一個強勢回升期。其中餐飲業,因為是剛需,加上預計能較早恢復的外賣服務,回升會相對比較快,但同時也是疫情期間受影響最大的行業,而且期間造成的財富流失並不能挽回。

今年上半年,疫情對工業的影響是比較深遠的。

首先是復工問題。因為延遲復工、復工嚴格扥防疫舉措,導致工業不能得到正常的生產,再加上工業存在供應鏈問題,鏈條上任一個環節不能跟上節奏,就會造成整條鏈上的企業的工作不能得到正常的開展,尤其是上游原料的供應和配送及中游的生產和運輸。

其次,國內的市場基本飽和,工業企業大多數依賴國外市場,因為疫情影響,國外訂單不足、不能及時完成,而且國外市場競爭者多,時間一久,和國外市場的合作就會被轉移到印度、越南等勞動力更加低廉和供應、生產及時的地方。

最後,生產和恢復週期長。工業涉及到原料採購、配送、零部件生產、組裝、機器等問題,每一環節的週期都較長,靈活度較低,固定成本高,因此工業的經濟恢復週期會較長。

而且,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就會有越多的企業熬不下去,疫情結束後很多行業都會有一段洗牌、轉型期。失業人數也會增多,導致會出現較多的社會問題。

不過,因為有國家貨幣、財政、就業的有力政策的幫助和引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根基和中長期發展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恢復起來困難和週期不會太長。


經管家


進入2020年,國人一致公認的最大事件,莫過於這次在武漢爆發、影響了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肺炎疫情了。

整個正月我都窩在家裡,每天重複著一種固定模式,就是與幾個姨舅家的老表喝酒打牌。期間所聊的話題,全都與疫情有關。聊的最多的,是這次疫情對各行各業所造成的影響。

有許多不是很熟悉的行業,我沒有發言權,就不妄加評論了。就我瞭解的行業裡,我覺得在這場疫情中,大受影響直接受害的行業,首當其衝的就是旅遊業(包含交通、住宿和景點),其次是餐飲業,而後則是休閒娛樂業和超市零售業。

在往年,春節期間是這四大行業的銷售旺季,就過年前後的這十幾天,家家都可掙個盆滿缽滿,純利潤可以佔到全年的一半,甚至更多。如今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嗚呼哀哉,全都歇菜。

先說旅遊業。在往年,人們利用春節假期,一家人外出旅遊順帶著走親訪友,所有車站都人頭湧動、擁擠不堪,處處景點都排著長龍、人滿為患,家家賓館都取消打折、一房難求。

再說餐飲業。在往年,春節期間的餐館和酒店那可個個是生意紅火,年夜飯、正月拜年家族聚餐、朋友同學戰友聚會、各種喬遷做壽結婚等喜事,一波接一波,不到元宵節,根本就停不下來。

至於休閒娛樂業和超市零售業,也不用多說了,說多了都是眼淚。如今所有人都宅在家裡,村封了、路封了,互相隔離了,走親訪友做客接客取消了,各種聚會都被禁止了,大街上也基本就沒人了,絕大多數的店鋪也都關門歇業了。

窺一斑,見全豹。前些天我在新聞資訊看到這樣一個讓人辛酸的真實故事,有一對賣冰糖葫蘆的中年夫妻,為了利用好春節這個銷售旺季,冰糖都提前購置了幾噸,山楂和紅棗儲備了一屋子,夫妻倆還把在老家的父母親和放寒假的孩子接來城裡幫忙。可是一場疫情,讓這一家人除了無奈,便是無言…

還有我一同學的親家,是個養鴨戶。因為封城和閉市,本來留待正月賣個好價錢的好幾千只鴨都賣不出去了,鴨蛋也沒人來收,餵鴨的飼料也運不過來。面對現實,只能犯愁。

2020年這個被疫情弄得鬧心的春節,給了我們所有人一個人深刻的教訓。常言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肺病疫情就是一場狂風驟雨,國不泰,民難安。只有國家安定了,我們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縱享盛世。

這場疫情,所帶來的教訓可以說是太沉重、太慘烈、太刻骨銘心、太影響深遠了。不管是對國家經濟,也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牛哥談人生


關於中國經濟,我想說以下觀點:

(一)兩大企業的倒閉與疫情無關,實屬誤導公眾

網上刷屏的北京娛樂會所熱門榜第一的K歌之王全體裁員、“兄弟連”IT教育的倒閉,令人唏噓一片,二者發文中均不約而同與疫情扯上或多或少的關係,而且兄弟連大打悲情牌的同時還不忘藝術的自我表揚,讓人覺得一個優秀的企業倒下那真是疫情的主要責任!同時,或非兩家企業本意,但眾人狂歡之下,二者多以受疫情影響的典型案例放大來報道與瘋狂傳播,一時之間,少見理性之士的真知灼見。

但其實,只要冷靜地從邏輯上來簡單分析就可發現問題:疫情真正形成影響,是鍾南山院士在2020年1月20日宣佈人傳人、1月23日武漢封城開始,之後,2月6日、7日兄弟連、K歌之王分別宣佈倒閉與全體裁員。可以看出,僅短短半個月時間,企業馬上因疫情倒閉,或許我們只能苦笑“贊”曰——好快的刀啊!

近日,有的有識之士也已經發出了不同的聲音,甚至對兩家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了簡單分析,得出了同樣結論,在此贊一下。

(二)本次疫情對於經濟而言屬於階段性影響,長期仍看好,但對中國經濟與社會影響深遠。

1、首先,對於中國經濟,本次疫情帶來的影響面、影響度而言,無疑定會大於2003年非典。

(1)面臨的經濟形勢不一樣,影響力大,尤其要重視心理層面。

不說目前病例與死亡人數均已超過非典這一事實,很明顯,2003年,中國經濟在上行區間,向上突破困難,挺過去,便是新的強力反彈。而當前,中國經濟處於產業轉型、增速放慢之際,近幾年來的經濟形勢不用多言,2020年經濟下行壓力也仍然較大,而國際經貿環境也日益複雜,所以,這次與非典還真是不一樣。本次疫情,實際存在從現實層面與心理層面的雙重擠壓。順境時,一點困難或許只是硌一下腳,逆境時的一根稻草都會重若千鈞。現實層面政府已經在出臺政策,但是心理層面,政府、社會層面給與公眾、企業信心極為必要。

(2)因產業結構變化因素,造成影響增大

非典時,第三產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比較低。而今之際,三次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已由2003年的12.8%、45.97% 、41.23%,變為2019年的7.1%、39.0%和53.9%;其次,雖然各產業的一季度產值佔全年總產值比例均為最低,但一季度的第三產業產值卻相對最高:分析發現,2016-2019年,一二三次產業一季度產值佔全年比例平均值為:13.18%、20.94%、23.83%(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分析整理:博智經邦)。因此,疫情發生在一季度,這無疑更大加重了對第三產業乃至整體經濟的影響力度。

(3)第三產業企業眾多,影響面廣

第三產業聚集了4000萬以上中小微企業以及眾多的個體工商戶(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2019年11月,全國個體工商戶達8162萬戶),其數量龐大,涉及行業多,分佈面廣,抗風險性比較差,無疑使影響面會比之前更廣。這對本次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銀行的信貸支持政策要能打到點上提出了要求,所謂打到點上,一是政策本身的含金量,二是要找準對象。總之,應該做好三個方面:一要能夠為有真正需要的中小企業紓解問題,二要政策動向應及時改變企業的悲觀預期,三是應該要對可能的企業倒閉、裁員提前有所預案。

2、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整體仍向好,但復工與疫情控制的平衡要抓好。

網上觀點很多,但我傾向於影響是階段性的。雖然疫情未除,但中國仍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經濟體,經濟繼續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不會變化;此外,第一季度的GDP佔比在四個季度中最少,所以,影響程度也相對有限,相信這兩點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

當然,階段性影響有多大,無疑取決於疫情的控制與復工的速度。關於疫情,綜合各種信息,我個人認為還是樂觀的。復工無疑是越快越好,因此復工政策應靈活,以利於儘快恢復經濟活動。例如,在“非典”期間,曾要求各大商場、酒店、以及一些品牌快餐店實行比平時更為嚴格的衛生操作制度、規範的消毒制度,而不是簡單的暫時停業。總之,現階段,應避免、以及疏導各層面對疫情反應過度,否則不利於後期經濟的儘快恢復。

3、疫情猶如一記警鐘,會使消費傾向趨於理性,消費結構或有變化,影響遠。

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拉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拉動經濟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分別比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高26.6個和46.8個百分點。其中,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9886元,增長12.6%,是各類居民消費中增長最快的。

雖然疫情畢竟不是經濟危機,相信消費一段時間後會反彈,長遠來看其對中國消費的整體增長趨勢的影響也有限,並且從長期看也不見的是壞事,但是,此次疫情無疑給中小企業上了一課,同時也警示了大眾,使其收入增長預期與消費心理會發生變化,消費模式會發生變化,這個潛在的影響會是深遠的,從而對未來的消費結構、經濟發展構成一定影響。

4、雖然疫情從經濟結構、經濟增長等各方面,都有深遠影響,但線上經濟的發力帶來產業格局大的調整則並不然。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重大公共事件,必然會引起一系列包括商業模式、行為模式在內的經濟社會深刻調整。不可否認,在疫情衝擊下,線下行業遭受損失,但線上行業反而受益,人工智能等科技與互聯網行業及其相關的數字經濟迎來機遇。

但是關於疫情將帶來的大的產業格局調整,筆者並不以為然,線上無疑會得到繼續較快發展,甚至短期內再掀一波小高潮,但大可不必危言聳聽。很簡單,看一下零售界就明白:近幾年,在零售界,曾盛極一時的“線上取代線下”的說法已經煙消雲散,而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其實,線上可以取代部分線下的場景,但絕對不是全部。類似於教育培訓,就學習效果而言, 線上教學的交流、互動、學習氛圍跟老師面授相比相差甚遠。看看銀行,線上培訓發展這麼多年,銀行為什麼還有如此眾多的線下培訓?

在很多年以前,筆者就曾經提出,線上不可能一直取代線下,終會達成平衡。這其中,除了我們眼中所看的,還應該去從人的社會屬性與社會哲學中去尋找答案。

線上與線下,牽涉到了人與人的交流、溝通、情感乃至場景的轉換,線上無法提供人從群體共同行為中獲得安全感和存在感、實體購物帶來的個體在消費時體驗的直觀性、實時性以及多成員交互活動伴隨的認同感和情感上的愉悅。此外,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和商談行為是社會的黏合劑,這闡釋了人們交互活動的必要性。同時,他發現了交往行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而這三點對線上交流而言具有不完備性。總之,線上不能取代線下並非市場經濟博弈的結果,而是社會哲學的底層邏輯不允許這麼做!

此外,近期,有人提出,線上與遠程辦公將快速崛起,未來企業概念會淡化,去職場化,未來不會見到大批員工聚集在辦公室一起工作的情形。但是,這其中忽略了很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企業是一個組織,其他社會團體乃至政府機關也一樣。組織不僅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基本單元,而且可以說是社會的基礎,可見,何其難也!

最後,中國互聯網經過這麼多年,該轉移、能轉移到線上的已經很多在線上,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在消失,這一點公眾也應該有所認知。總的來說,不能否認,疫情過後,線上仍會發展,或因疫情有一段時間的更快發展,各行各業都會想方設法觸網,並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深度線上化,但總體談不上又一次像非典後的顛覆某些行業格局,反而,經此一疫,線下經濟的機器化、無人化與智能化的加快發展或許才是真正未來的變局。

等塵埃落定,最終仍是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


博智經邦


疫情對我國的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大到國企,上市公司,世界500強公司,小到開個小店擺個早點攤的街邊店,無所不受影響,因為不能正常的經營,企業沒有效果,沒有收入,沒有經營,但是,企業運作的成本還在,個體經營的房租也都還有,街邊沒有收入,人員不能外出,不能購物,不能銷費,所以經濟的主題,銷費下降,固而影響很大。



時尚小米粒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影響備受人們關注。自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冠”被列入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來,一些擔憂疫情影響經濟的聲音增多,那麼接下來讓我們分析下:

一、我認為短期干擾不會影響長期趨勢。

“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影響屬於短期外部衝擊,對經濟發展趨勢影響不會太大,只是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只是短期的,待衝擊平息後,社會經濟活動會回覆平靜!

二、對比非典經驗更足

相比非典,本次疫情傳染性更強但致命性更弱,政府應對較快,經驗更為充分。但相比2003年非典,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外部環境更差,且當前疫情發生的時點為對第三產業需求較大、工人未能返城的春節,因此,我們初步判斷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於2003年非典,但時間可能更短,具體影響大小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對沖力度。

三、內外部優勢健在

外部,加入WTO以後,2003年出口同比從2001年7%升至30%左右;內部,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換擋,人口老齡化加重,宏觀槓桿率較高,經濟下行壓力較大,2019年底經濟暫穩但基礎不牢,且財政貨幣政策空間小於2003年。

四、總結

還有一些原因就不一一做分析,綜上所述此次疫情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以上為個人觀點,望採納!





小鵬vlog記錄生活


這次疫情,到底對中國經濟有哪些重大影響?

疫情對外貿的影響

首先,你很容易想到,如果其他國家對我們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那麼最受影響的,可能就是對外貿易,尤其是對外貿易中的出口貿易。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中國GDP總值大概為990865億元。

進出口總值為31.54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3.4%。其中,出口總值為17.23萬億元,增長5%;進口總值為14.31萬億元,增長1.6%。

我們可以算出,2019年,中國的出口總值佔GDP總值的比率為17.39%。

那麼經歷非典的2003年呢?

2003年,中國GDP總值為13.74萬億元,出口總值為36287.9億元。

中國的出口總值佔GDP總值的比率為26.42%。

你可以把這個佔比粗略地理解為,出口貿易相對於GDP的重要性。

從2003年到2019年,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出口總值的絕對值是在上漲的,但是相對GDP的佔比卻是下降的。

也就是說,至少從縱向來比,現在出口貿易對於中國GDP的重要性,肯定沒有2003年那麼大。

現在疫情的發展情況還不明朗,但是從出口額相對於GDP的佔比來粗略估計,這次的疫情會對出口貿易造成一定影響,但是這部分影響對於中國整體經濟的影響,至少會比2003年要小一點。

那麼,疫情之下,出口貿易具體會受到哪些影響呢?

中國的出口貿易,主要有商品出口貿易和服務出口貿易兩個部分。

從短期和中期來看,疫情對這兩部分貿易的影響是不同的。

首先,我們來說商品出口貿易。

短期內,疫情對商品出口貿易最主要的影響,是商品成本的增加。

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現在出口到國外,需要增加出關檢疫的時間,這就會增加運輸成本、檢疫成本和倉庫成本等。

商品的總成本就會增加,這會導致競爭力下降。

但因為商品本身並不是傳播病毒的主要載體,尤其在國際間運輸時,即便商品表面存在病毒,超過一定時間,病毒的傳播能力也已經大大下降了。

所以檢疫帶來的成本增加並不會特別多,它的影響可能甚至還不如關稅所帶來的影響大。

但是從中期來看,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就會大一些了。

因為疫情,這段時間工廠無法復工,生產就會停滯,這會導致之後一段時間的斷貨。

斷貨所帶來的供應商和客戶的遷移,對於很多外貿企業來說,這會是中期內比較大的挑戰。

然後,我們來說服務出口貿易。

什麼叫做服務出口貿易呢?

我們給外國公司或者人員提供服務,比如到外國修橋搭路等,就是服務出口貿易。

跟商品出口貿易相反,疫情對於服務出口貿易的影響,反而是短期影響很大,但中期影響會小。

短期內,因為大家不敢出門,其他國家限制入境,外國人也不敢來中國,我們就無法繼續提供出口服務,這會造成很大影響。

但是,中期來看,等到疫情結束,服務出口貿易就可以迅速恢復了。

所以,對於服務出口貿易來說,短期影響很大,中期影響較小。

總結來說,這次的疫情會對出口貿易造成一定影響,但是這部分影響對於中國整體經濟的影響,會比2003年要小一點,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大。

具體來看,疫情對於服務出口貿易的影響,短期很大,但是中期會迴歸。

而疫情對於商品出口貿易的影響,短期會有一定的成本影響,中期來看會有更大的挑戰。

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

在這次疫情之下,對外貿易方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其實並沒有那麼大。

那麼,真正影響大的是什麼呢?

是國內貿易。

2015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了50%。

2019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53.9%。

這意味著,現在拉動中國經濟的最大力量,已經變成了中國本土的服務業。

服務業佔比越來越高,這其實也是一個走向中等發達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的重要標誌。

同時,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1萬億(佔GDP的41.38%),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為2700億美元左右。

這也就意味著,不管是商品消費還是服務消費,都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的絕對力量。

這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是特別有利的。

但也正因如此,這次的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非常大。

我們之前講過,商業的本質是交易。

現在因為疫情,武漢封城,全國放假。

全國的春節假期延長至2月2日,很多省市的假期延長至2月9日,大部分中小學、高校開學不早於2月17日。

在這段時間內,所有人都要閉門不出,這是解決疫情所必須的手段。

但是,這也會給經濟帶來一個很大的副作用:交易這個環節被中斷了。

什麼意思?

你不去商場,品牌就賣不出商品;

你不能旅行,酒店就沒有了收入;

你不能出差,就無法給客戶提供服務;

你不能聚會,飯店就無法賣出食物;等等等等。

在這段時間裡,大部分交易都無法進行。

這將必然會依次對幾個產業造成巨大影響。

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服務業。

為什麼?

因為大量的服務業,比如餐飲、理髮、教育、娛樂等等,都是面對面交易。

而今天主要禁止的,就是面對面的交易。

所以,這些面對面交易的服務業都受到了重創。

從1月20日疫情開始被大面積重視,到今天(2月3日)已經半個月了,大量服務行業都幾乎沒有生意。

而未來的局勢還不明朗,可能長達幾個月,服務業都很難恢復往日盛況。

這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你可能挺難理解的,不就1個月沒有收入嘛,影響有那麼大嗎?等疫情結束了,再賺回來不就得了?

其實真沒有這麼簡單。

在這段特殊時期,收入停止了,成本卻並沒有停止。

店鋪的租金依然要交,員工的工資依然要發,設備的折損依然要承擔,更別說那些耗材了。

一家餐廳,為了備戰過年,本來準備了大量食材,但現在沒有人來吃飯了,所有的食材都砸在了手裡,付諸東流。

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而收入卻為零。

中國很多的服務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他們都是踩著盈虧平衡的鋼絲線活著的。

每個月的收入,扣掉所有成本之後,只能稍微賺那麼一點辛苦錢。

如果一個月的收入突然沒有了,但成本依然,那這個月的虧損,他可能需要一到兩年才能賺回來。

這個時候,如果手上沒有足夠的現金,承擔不了這一個月的虧損,那就只能選擇倒閉。

疫情對製造業的影響

在服務業之後,第二個受到很大影響的行業,是製造業。

沒有了見面交易,大量服務業就停滯了。

但是製造業依然可以發生基於電商的交易。

它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完成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傳遞,通過線下物流來完成商品的傳遞。

看上去,製造業的交易好像不太受疫情的影響。

但是,製造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生產環節。

全國延長假期,生產就會暫停。

我們來粗略地算一筆賬。

一年有250個工作日,製造業還會更多,一年可能有300個工作日。

我們就假設製造業一年有250個工作日,現在因為疫情多放了10天假。

那麼10個工作日的佔比就為4%。

這意味著,一年的產能當中,4%的產能是浪費掉的。

那製造業今年一年的產值就會減少4%。

產值減少4%,而房租、人工、庫存等成本卻並未減少。

很多製造企業,一年的毛利可能也就4%。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製造企業,可能這一年也就白乾了。

在這個時候,能夠及早復工對製造業來說就特別重要。

所以,從中期來看,第二個受到巨大影響的行業,就是製造業。

疫情對個體的影響

那麼,從長期來看,會受到巨大影響的是什麼呢?

是員工的失業。

當那些踩在盈虧平衡線上經營的服務企業和製造企業開始受到重挫,逐漸經營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削減成本。

裁員,甚至直接倒閉。

這將會導致一些人員流向市場,進入失業狀態。

失業又將會導致社會消費能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從而影響經濟的上漲。

短期的服務業問題,中期的製造業問題,長期的失業問題。

因為這次疫情,這三類問題將會陸續發生,這將會對我們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我們需要密切關注。


風雲財經說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屬於短期外部衝擊,對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影響不大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小廣表示,一般而言,一國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必然會對短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不會對中長期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待衝擊平息後,經濟社會活動將一切迴歸正常。

專家分析認為,從產業來講,短期內對2月份、3月份的服務業影響較大,其中旅遊業、餐飲業、酒店業和航空業受影響最大 ;由於快遞暢通性下降,包括網購在內的商業零售業會受到較大影響 。對於工業和建築業來說,一季度稍有影響,主要體現在2月份,3月份可恢復正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立強表示,“封城”、限制人員流動、企業停產停工等舉措會使我國經濟在短期內受到衝擊,但這些舉措有利於防控疫情。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在疫情過後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升,預計下半年我國經濟將逐漸回暖。 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

“此次疫情可視為一個短期的經濟衝擊,使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有一個短期平移。但是,隨著時間延長,衝擊將逐漸減弱,經濟增長終究還是要回到原有的軌跡。 因此,長期內不影響經濟向好的根本趨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王琛偉說。

二問:中小企業能撐住嗎?

中小企業將承受較大壓力

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延長、人員流動受限、各地延遲復工,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短期衝擊不可避免。特別是當前消費需求短期內下滑,已給不少地區的餐飲、旅遊、娛樂等服務行業造成明顯影響。專家普遍認為,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的市場主體正面臨較大生存壓力,尤其是中小型製造業、服務業企業,值得重點關注。

楊立強認為,消費需求下滑可能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因缺少訂單出現現金流問題。需要注意的是,人員流動受限還直接或間接導致全國物流成本上升,在短期內推高物價的同時,還有可能導致部分企業供應鏈和節後返工受其影響,抬升企業生產成本。王小廣則認為,一些小微服務型企業或因難以承受短期衝擊,可能出現倒閉的情況。

此外,疫情期間的外貿出口和投資活動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王琛偉表示,客觀來講,一些國家可能會因限制疫情傳播,在一段時期內對我國出口商品提出限制條件。與此同時,投資活動可能會放緩步伐,由於近期很多經濟活動都會受到限制,投資項目前期報建手續可能推遲,直接影響到項目建設進度。

重點幫扶困難中小企業

“在當前經濟承壓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亟需出臺一些針對性的舉措,尤其是需要對中小企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在稅費、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給予支持性政策,幫助特定企業、行業、地區、人群渡過難關,以減小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王小廣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迅認為,一方面,銀行要讓利給實體經濟,通過降息降利減少企業財務成本。無論對於個人貸款還是企業貸款,都要給與一個特殊時期的延期 ,避免資金鍊斷裂,導致企業或個人破產倒閉潮。另一方面,不要飲鴆止渴。堅持“房住不炒”政策不動搖。

楊立強表示,疫情結束後,建議採取減稅、補貼等措施進一步刺激消費,扶持和幫助受影響的服務業企業恢復生產經營,疏解就業壓力。 通過多種形式的政策措施,扶持受影響較大的製造業企業和外貿企業。

三問:如何在疫情中化危為機? 應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雖然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不可避免,但不能過分誇大其負面影響,我們應當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比如一些行業正在努力化危為機。

“在疫情影響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居家辦公、虛擬會務/商務、線上教學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楊立強認為,基於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向大眾生活、企業經營、政府管理、教育培訓等各個領域滲透和擴展。他指出,疫情結束後疫病防控體系的完善和改革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成為疫情過後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早在2003年防控SARS阻擊戰中,就有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不少企業為了‘活命’被迫自我進化,最後衝破困境化繭成蝶。”王琛偉表示,疫情在給一些行業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未必不是行業整合、升級的一個時機 。“只要這些企業沒有在疫情中倒下去,那麼疫情過後一些‘憋了很久’的經濟活動將集中暴發。疫情過後也會有較強經濟反彈。”

專家還認為,通過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政府治理能力將有較大提升,有利於中長期內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疫情發生以來,各級政府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對中方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從疫情防護到病患救治,直至宣傳教育,這個極為複雜的過程恰恰是對政府部門的一次‘大考’和鍛鍊,政府治理能力將由此得到提升。”楊立強說。


濤哥1018


疫情對於我國經濟的影響,主要是各省市從防疫角度,主動(政府作為)或被動(居民自發)地限制並大量縮減經濟社會活動,導致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萎縮而帶來需求緊縮。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終端需求顯著減少,進而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投資與進出口將會受到顯著影響,各類企業將面臨顯著增大的經營壓力,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勢減少、失業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最終經濟運行將因此而進一步放緩等。

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大小,取決於疫情防控的進展和成效。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近日都表示,我國防控疫情的努力有效降低了世界經濟可能面臨的風險。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以及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黨和政府一定能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