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為什麼叫“晉”?

桃花間一壺酒


山西,就是太行山以西。

太行山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線,而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所以得名山西。

不過山西一詞最初指的並不是現在的山西省,而指的是河南崤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現在的山西省是它的一部分。與之相對,崤山以東則被稱為山東,山東省便得名於此。

明代以前的山西省被稱為幷州或者“河東”。

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劃天下為九州,以大同、太原、河北保定一帶為幷州。兩漢時期,幷州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地,統轄今山西、陝西、內蒙、寧夏等地。西晉末年,由於五胡亂華的影響,幷州的建制趨於廢弛,範圍大幅度縮小。到宋朝時期,幷州僅限於現在的太原地區。1059年,幷州改為太原府,幷州遂廢止不用。

河東指的是黃河以東,最初是幷州下轄的一個郡,範圍是山西省西南的永濟市一帶。唐朝時設立河東道,範圍大體和現在的山西省相當。“道”設立之初是一個非正式的監察區域,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宋朝時為河東路。

元朝時山西被劃入中書省。明朝建立後沿用行省制度,在唐宋河東地區的基礎上設立山西省,清朝沿用,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山西簡稱為晉,得名於晉國。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成王“桐葉封弟”,將叔虞分封在山西南部方圓百里地區,為唐國。叔虞死後,其子改國號為晉。到春秋時期,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時代,對中國歷史有很深的影響,所以晉便成了山西省的簡稱。


石頭說歷史


【地名】及其【簡稱】往往是對一個地點或地區自然地貌與人文歷史的高度概括,中國地名以【對自然地貌的概括】居多,人文歷史型的地名命名,往往與該地曾經存在過的古國、古州、古郡有關,甚至與某次偶然發生的歷史事件有關,當然,也有單純是合併而來的地名。以上便是我國【地名】的基本得名規律。具體到本問題下的【山西】與【晉】的來歷,且看寒鯤為您解釋一番。

山西:太行山以西

【山西】是典型的【概括自然地貌的命名方式】,與【山東】、【湖北/南】、【河北/南】、【江南/西】、【遼西/東】、【隴東/西】等現行省名或古地區名是一個大類。具言之,【山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那麼【山西】又是怎麼逐漸用到今日之【山西高原】【山西省】這片區域上的呢?

在我國古代,最早的【山西】並不是指今日的【太行山以西】,而是指【崤山以西】,也即今日河南省陝縣靈寶一帶以西的大片土地,大致包括我們今天的陝西、甘肅、山西西南部、四川,也即地理單元上的黃土高原、汾渭平原、秦巴山區、四川盆地。所謂【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其中的【山西】指的便是漢唐時期的這麼一大片區域,而不僅僅是今日的山西一省,漢唐時期的【山西地區】往往被稱為【河東】或【幷州】。

隨著唐宋金元之際,華夏政權統治中心由漢唐時期的關中河洛遷往元明清時期的幽燕之地,帝都京師從山西高原的西側、南側轉向了東側,漢唐帝王站在長安城視角下的“大河之東”(河東地區),變成了明清帝王站在北京城視角下的“大山之西”,【山西】之稱因此而取代了【河東】之名。

明朝建立後,設置山西布政使司(明代山西行政首府)、山西都指揮使司(明代山西軍區首府)、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明代山西北部軍區首府)、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明代山西監察首府),清朝繼續設置【山西省】,這才把【山西】之名沿用到了今天。

晉:晉國故地

我國各省的省名簡稱,其實是晚清民國時期電報推廣時的產物:清末洋務運動後,電報技術逐漸被清政府接受並使用。電報發報,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一字的成本,於是便有了省名簡稱、日期簡稱等。從官方層面上看,【晉】被用來指代【山西省】便是從清末開始的,當然在明清時期也有簡稱山西為晉省的,只不過往往出自私人文字,倒也不算正式。

那麼為什麼要用【晉】來簡稱【山西省】呢?

我國自古以來就喜歡用先秦時期比較強大的古國名稱來簡稱一片地域,比如燕往往指今日的京津與河北北部、趙往往指今日的河北南部、齊往往指今日的山東北部、魯往往指今日的山東南部、秦往往指今日的渭河流域、吳往往指今日的江蘇南部、越往往指今日的浙江北部、巴往往指今日的四川東部與重慶市、蜀往往指今日的四川中部等等。

晉國是一個以山西西南部(晉南地區)為核心,並且勢力範圍覆蓋山西全省以及河北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的春秋大國(具體範圍見上圖),自然常常被用來指代今日的山西南部了,比如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行政區——晉州、晉寧路便是典型例子。

再加上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被統稱為三晉,三晉之名也在明清時期開始用來指代山西省,【晉】作為一個古國名稱自然成為【山西省】在晚清電報業定簡稱之時當之無愧的首選,並因此而成為如今山西省的簡稱。


寒鯤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晉”?其文化內涵究竟是什麼?

中國的行政大區劃分命名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不可簡單地指南指北指東西。古代中國叫“九州”,即以九龍文化內涵劃分行政大區。“山”為大地、人民的不滿意見,要呼吸而噴出地平面的象徵,龍的牛(二)鼻子。用領導方東家一方的方法:以集中方法(東)解決,叫“山東”,簡稱“魯”;用民主的一方的方法:以民主競爭的方法(西)解決,叫“山西”,簡稱“晉”。兩種方法,相輔相成。

“西”是以“一"抑制法紀的“四”,即以競爭的虎“三”抑制“四”;“晉(晉)意即晉級的指導意見(一)靠公開爭、比賽決出候選人等,然後進行票決(中、京)。既不能靠民主暗選(北、厶),也不能靠領導班子(南、日)決定,故山西別稱“三晉”。

所以,山西叫“山西”,簡稱“晉”。

中華文化造字原則詳見《破譯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山西有著幾千年歷史,它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之地,山西的夏縣古稱安邑,因安邑曾是夏朝的首都故稱夏縣。西周建立十幾年後唐國發生叛亂,唐國在今天山西南部,是堯的後裔。周成王弟弟姬虞因平息唐國叛亂有功,賜唐地,姬虞死後其兒子遷至晉水一帶,建立晉國,主要在今天山西中南部和西南部。那麼山西都有哪些歷史,它為什麼叫山西呢?

山西早期歷史

山西有著近五千年曆史。傳說中中華兒女是炎黃子孫,黃帝和炎帝曾經就在山西南部一帶活動。史前最為賢德的三位君主堯舜禹曾在山西建都,將都城設立在山西陽城。堯舜禹採用傳賢不傳子的禪讓制,備受世人讚揚,其德行流芳百世。

夏朝是史上第一個建立奴隸制的國家,建國初期因受夷族壓制,被迫遷都至安邑(今山西夏縣),夏縣位於山西南部,由此可見山西南部便成為夏朝人主要生活區域,如今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稱。

到了夏朝第三位君主姒太康即位時,由於其跟隨父親享樂慣了,即位之後生活奢靡不堪,常常帶著家人外出打獵,連續幾個月都不回朝,不理朝政。夷族的首領后羿知道後,便利用姒太康外出打獵之時,攻佔夏朝都城安邑,自立為君。

后羿即位後,也是個享樂的主,後被親信出賣而遇害,政權被奪。姒太康的旁系親屬,也就是夏朝宗室姒少康在虞族的幫助下復國,將都城遷至陽翟(今河南),姒少康是個有作為的君主,夏朝在他的統治下出現了“少康中興”。

山西在西周時期歷史

周武王滅商後不久便去世了,周成王即位後八年,諸侯國唐國造反,周成王之胞弟姬虞,也是姜子牙的外甥,因平息唐國之亂有功而封於唐地,唐國在今天山西翼城和襄汾一帶,唐國是堯的後裔。周成王將唐國原來的老百姓遷到杜地,將姬姓子弟遷至唐國。姬虞去世後,其兒子即位,不久遷至晉水,靠近晉陽(今山西太原),改國號為“晉”,晉國是以晉水而得名。

據《史記》記載,晉國早期的活動範圍地在黃河和汾河一帶,方百里。大致的方位在今天山西南部的絳縣、侯馬、翼城,山西中南部的曲沃和襄汾。考古學家在曲沃和侯馬等地的考古發現證實了這點。這就是為什麼山西稱晉的原因,也是清朝時期人們稱山西的商人為晉商的原因。

三家分晉

晉國從建國初期到三家分晉,一共延綿657年曆史,最開始晉國的封地在山西南部,最後晉國不斷開疆擴土至河北、河南、陝西、山東一帶。到西周末年,春秋時期晉國是唯一的大國,是秦國統一六國最大的障礙,由於晉國的強大,延緩了秦國向東方諸侯國發難的步伐。晉國曾經稱霸長達150年,晉國的強大在整個華夏文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值得山西的小夥伴們驕傲。春秋末年由於晉國發生內亂,公族子弟遭遇大量屠殺,最後導致異姓卿族崛起,最終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趙國最開始的都城是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至邯鄲(河北邯鄲),今山西太原以北在戰國時期屬於趙國的領地。

魏國最開始的都城設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後遷至大梁,戰國時期山西南部的一小塊領土屬於魏國,山西南部其他的領土被秦國佔領。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小的國家,戰國時期山西中部的領土屬於韓國。

山西如今的省會太原,在西漢時期是代國的都城,前秦、北漢、前晉的都城。太原如今是北方的大都市之一。山西為何叫山西?太行山是山東和山西的分界線,那麼太行山以東叫山東,太行山以西便叫山西。


小龍談歷史


山西,因為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山西”。

在春秋時期,山西屬於晉國地,故簡稱晉。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分晉國,故又別稱“三晉”。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倚長城與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被柳宗元稱為“表裡山河”。

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出過很多牛掰哄哄的人和事。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1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多達3000多年。所以,這裡是“華夏文明搖籃”。

唐太宗李世民曾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的美景也是數不勝數,雲岡石窟、五臺山、綿山、平遙古城、晉祠博物館等等,每天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太原晚報


姜子牙有個女兒叫邑姜,嫁給了周武王,生了一個兒子叫姬虞(唐叔虞),唐叔虞的哥哥就是後來的周成王姬誦。

周武王死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政。周成王八年的時候,唐國(在山西省臨汾市一帶)發生叛亂,周公旦派兵平定了唐國之亂,周成王十年,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了弟弟姬虞,所以姬虞也叫做唐叔虞。

唐叔虞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姬燮繼位,姬燮遷都至晉水之邊(在山西省運城市絳縣一帶),將“唐”改為“晉”,姬燮就成為晉侯燮,這個就是春秋赫有名的晉國就出現了,後來出現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國最強大的時候,它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山西省全部,陝西省的東部與北部,河北省的中部與南部,還有河南省的西部,還有山東的西北部等等。

晉國的公族被晉公所殺,而三軍六卿的實力越來越大,最後由趙、韓、魏將晉國給瓜分了,成為趙國、韓國、魏國,這個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東周也就進入了戰國時期。

秦朝的時候,在山西與周邊地區設立了六個郡,分別是河東郡、代郡、雲中郡、上黨郡、雁門郡、太原郡。著名的長平之役就在上黨郡,雁門關在雁門郡。

漢朝的時候,郡基本沒啥變化,設立了十三州,這些郡就分屬幷州、幽州、司州。

三國的時候,山西屬於魏國。西晉的時候,劉淵在左國城(山西呂梁)起兵,然後遷都至平陽(山西臨汾)。十六國的時候,在山西先後的有前趙、後趙、前燕、後秦等幾個國家。

北魏分成東西魏的時候,山西主要屬於東魏,後來東魏被北齊所取代,而北齊被北周所打敗,北周又被楊堅的“隋”所取代,隋朝最後打敗了南陳,實現了一統。

在隋朝的時候,山西里有幷州、代州、朔州、隰州四州,後來州改郡,又有十四個郡在山西。

唐國公李淵起兵於太原,建立了唐朝,他封太原為北都,山西成為唐朝的“龍興之地”。

元朝的時候,大同、平陽、太原是三個重要的城市。山西屬於中書省。

明朝的時候,山西叫做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設立了太原府、大同府等六個府,還有沁州、遼州兩個直隸州。

清朝與明朝一樣,仍為山西省。

由此可見,山西的簡稱之所以叫晉,明顯是來源於西周與春秋時期的“晉國”,而晉國的得名來自於晉水。


歷史簡單說


山西,因坐落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而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行政區劃的地名,最初並不是指今山西省地區。從大量文獻記載來看,在秦漢以前,人們習慣於把今河南上境內的崤山或者今陝西省境內華山為界來區分山東、山西,當時的“山西”是指函谷關以西地區,相當於關中平原地區。漢武帝時期,經歷了一次擴關的過程,如把函谷關遷至新安地區。東漢時期,有人開始以太行山為界,劃分為山東、陝西,其後開始就把太行山以下地區稱之為山西。在歷史上,因為山西位於太行山的右側,黃河以東地區,故在歷史上山西也有“右”、“河東”之稱。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在山西地區設置了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屬於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設立山西行中書省。清代至山西省,流傳至今。

山西省的簡稱“晉”與山西的歷史有關。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叔叔虞在今山西一帶建都,故山西一帶最初為唐國,稱“唐”。唐叔虞去世以後,他的兒子燮(xie)因建都在晉水旁,改唐為晉。晉日漸壯大,晉國在西周中後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諸侯,今山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晉國。戰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三國分別是韓、趙、魏,所以山西又有“三晉”之稱。後人一直把“晉”或者“三晉”指代今山西地區。

我是“沙漠孤狼2017”,歡迎諸位關注、交流。


沙漠孤狼2017


晉(進)是由繁體“晉”簡化而來。晉是兩個“至”的省形和“日”會意而成的字。至表示到的意思,二至表示都到之意,或前後腳到達;日表示日出萬物競長。簡化的“晉”是由“亞”和日會意而成,“亞”引申之義“亞軍”,第二名,僅次一等,緊跟第一達到終點;也有前後到達之意。借“進”聲表示萬物長進。故“晉”可引申升之意,如晉級、晉升等。“晉”的本義為萬物長進。


引申1.進:晉見、晉京。2.升:晉級。3.六十四卦之第三十五卦,承大壯卦啟明夷卦。卦形“”,下坤上離。坤為地,離為日。以“太陽在地上升起”象徵升官進爵。晉卦寓意:日出,晉達君子當效法天道,自昭明德,自省自照,消除身心的陰暗,彰顯人性的光輝。君子堅守正道,但不要獨行正,沒有取得信任,易受排擠,很難晉升;要柔進上行,氣度恢弘,光明磊落,與人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眾進悔亡”);要明藏暗中,去滅上之嫌;要固守危險,貞厲不言;不要患得患失,要中正光明柔和,無慮而往,收穫大於損失。長進至極,進無可進,守無可守,以上伐下,名正言順,雖臨險但終將吉無咎處高位應持節守貞,防止過錯與惜憾。總之晉卦強調自昭明德,柔進上行,妥善處理好上下級關係,方可晉升。4.古國名。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開國君主是周成王弟叔虞。在今山西省西南部。5.山西省的簡稱。6.朝代名。(1).晉武帝司馬炎所建立(265-420年)。歌日:魏滅劉禪二六七,晉武篡位司馬炎。晉武開國封宗藩,惠帝繼位後弄權。骨肉相殘八王亂,引發五胡亂中原。匈奴鮮卑羯氐羌,匈奴劉淵據於應,民人李壁佔成都,劉曜入洛懷帝殤,長安即帝位,三一六年路帝降。不聽江統塊,亡國徒感傷,在重王,自王在建康。三一八年即帝位,王導為相輯流亡與胡人持,祖逖抗胡護淮黃。東音江南廷國,五胡擾在北方。一夏一威兩個趙,三四燕與五涼,水嘉亂後六十年,北方統一秦堅,此時東晉滅成漢,舟魏篡趙歸前燕。前秦天了前梁燕,三八三年願水戰,東晉宰相是謝安派遣謝石與謝玄。統兵八萬拒苻堅,謀略心戰驚敵膽。苻堅敗績北方亂,後秦姚萇殺苻堅。西秦後梁與後燕拓跋建魏夏赫連。後梁再分西北,後燕亦分南北燕。弱肉強食元氣盡,迨魏一統安北邊。東晉偏安最可憐,國祚一百零四年王謝堂前雙飛燕,門作祟尚清談。元帝死於王敦叛,成帝蘇竣又叛變。桓溫持功謀篡位,幸賴謝安巧拖延。溫死子玄繼父志,兵下建康廢中安,刻格討平桓玄亂,北滅後春與由燕,功高主難自禁,四二O年把晉墓。2.五代之一,石塘所建立(936-947),史稱後晉。歌曰:敬瑭建是後晉,跪朝契丹稱兒皇。割讓燕雲十六州,大河以北無險疆。後晉傳國十一年,九四七年契丹亡。7.姓。晉代有晉灼。


嚴師說字


山西為什麼稱「晉」?

叔虞封唐,燮父改晉: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繼位,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攝政。周公旦滅唐國後,把唐地封給叔虞,唐叔虞死後,其子燮(燮父)繼位遷居晉水之旁,改稱「晉」,他就是晉侯燮。

跟「叔虞封唐」有關的「桐葉封弟」典故我們耳熟能詳,這個典故最早出自《呂氏春秋》和《史記·晉世家》,太長了就不引用了,兩處記載其實有點不一樣,柳宗元還寫過《桐葉封弟辨》認為這個記載不可信。


西周早期,山西黃河、汾河一帶的叫「唐」,也就是所謂的「堯墟」,「堯」本原是陶唐氏部落的首領,所以這裡稱為「唐」。


出土的《堯公簋》銘文「唐伯侯於晉」也印證了「燮父遷晉」的歷史事件:燮父所居晉國都邑晉並不在唐叔初封之唐舊地,而是其新遷之都。


《堯公簋》鑄造於成王二十八年,因此《堯公簋》也修正了成王在位年數為37年(含周公攝政7年)。


(以上結論詳參:朱鳳瀚,《堯公簋與唐伯侯於晉》《考古》,2007,年3期)



所以,「山西」之「晉」是因「晉水」而得名。


  • 班固《漢書·地理志》:唐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
  • 鄭玄《詩譜·唐譜》:“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
  • 司馬貞索隱《史記·晉世家》:唐有晉水,至子燮改其國號曰晉侯。




「晉水」也就是今天的澮水河,流經今天的絳縣、曲沃、翼城等地,學界今天認為的翼城就是最早的晉都:


今天的澮水河是條不大的河,放大地圖才可以看到:

在網絡上搜索到澮水河的照片:



晉水之源在絳縣:




今天,考古結合文獻,我們大致搞清楚了從唐到晉,歷代晉侯都城遷徙大致過程:叔虞封唐 ——燮父改晉(翼)——成侯遷曲沃——晉穆侯遷絳。


「晉」字的本義是什麼?


「晉」字在甲骨文中是個殘片,意義不明,

金文和篆文承襲甲骨字形:



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我認同古文字學家楊樹達先生的看法:「晉」就是「箭」的初文。


「晉」從「至至」從「曰」,也有從「口、甘」(這個字形不能當「曰」或者「口」理解,只是一個象形之物的抽象符號)。「至至」就是兩個倒過來的「箭矢」。


楊樹達先生的《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晉》(科學出版社,1955,頁13)一文雲:

晉者,箭之古文也……像兩矢插入器中之形。



楊樹達先生毫無疑問是正解,經傳文獻中也有很多記載:



所以,初文「晉」為象形會意,後起字「箭」為形聲相益,這是漢字形聲化演變趨勢的體現。比如:象形字「卩」演變成形聲字「跽」。


所以,《說文》釋「晉」為「進」是後起義,「晉升、晉級」正是取「進」之意:

  • 《說文》,晉,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易》曰:明出地上㬜。
  • 《爾雅.釋詁下》:「晉,進也。」
  • 《文選.班孟堅〈幽通賦〉》:「盍孟晉以迨群兮,辰倏忽其不再。」李善注引曹大家曰:「孟,勉也。晉,進也。」


從「隹」從「辵」的「進(進)」造字本義強調是「運動的前進」,為什麼從「隹」呢?「隹」代表是小型鳥類。


不知道這一點大家有沒有注意:麻雀之類的小型鳥,不能退走,也不能倒飛,要麼轉頭飛、跑。


因為鳥兒身體工程學決定了麻雀之類鳥兒不會倒走,倒飛,世界上除了蜂鳥沒有鳥能倒著飛。


我猜是不是也跟鳥類的運動神經系統有關,雞、鴨或者鴿子鳥類行進的時候點頭,保持視覺的穩定,保持身體平衡,如果倒退話無法保持平衡:科學家為這個問題做過多次試驗,寫過多篇論文:

見科學松鼠會的文章:鳥類點頭的問題: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2142

鴿子點頭的時候,重心沒有變,是利用點頭保持視野的穩定,保持身體的平衡:



所以,古人以「隹」的運動,表示「前進」,是非常有道理的。


那麼,也就說「晉」和「進(進)」造字之初,是各有所專的,「晉」可能是假借表示「進取、上進」的意思,比較抽象,「進」則強調運動,比較具象。

---------------

綜上所述:

1、「山西」之「晉」因「晉水」而得名,「晉水」即今之晉南之「澮水河」,其源頭在絳縣。

2、「晉」的本義是「箭」,假借表示「進、升」等意義(也可能是引申)。


小漢字見大歷史


山西為什麼簡稱“晉”?“晉”字的本義是什麼?

山西之稱為晉,應該緣於春秋時期,那個時候,晉國包括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小部分。而在戰國時期,韓國,趙國,魏國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所以,山西簡稱為一個字“晉”,而更為著名的是,又稱為“三晉大地”,聞名遐邇。

而“晉”的來歷,據史料記載源於唐叔虞改古唐國為“晉”,古唐國是周成王姬誦封給其弟叔虞的,所以唐叔虞是晉的始祖。

為何燮父唐叔虞要改“唐”為“晉”?

有兩個說法,一是因古唐國境內有晉水,水是生命之源,故而改為“晉”。另一個原因是“晉”本義是進步,前進的意思。現在看來,也許這兩個原因兼而有之吧!“晉”既有晉水的緣故,又有前進的意思,所以,就改唐為晉了!

然而,在隋時期的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和“太原公子”李世民他們父子眼裡,更喜歡“唐”字,唐在漢字中的本義是“大”的意思,而古唐國又是自己的發源之地。所以,李淵在關中稱帝后國號就稱為“唐”!由於大唐帝國在極盛時期,在世界歷史上影響非常大,所以至今贏沒等過把中華橋民稱為“唐人”,華人聚居區做從“唐人街”。中國服裝叫做“唐裝”。

可見,“晉”和“唐”都與山西密不可分。把山西稱為晉,更加地說明了山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發源地之一。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