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成為共享單車的“翻身”仗?恐怕並不見得

在此次疫情期間,由於不少城市實行交通管制,使得不少朋友出行的工具主要靠雙腿或是路邊的共享單車。因此有觀點認為,就如同疫情催生了生鮮電商、送菜上門、線上辦公等領域的火爆一樣,或也將會讓共享單車在2020年實現“翻身”。

疫情成為共享單車的“翻身”仗?恐怕並不見得

但事情真的會如此順利嗎?

在闡述共享單車可能在2020年迎來“翻身”的內容中,往往所舉出的案例都在此次疫情期間,原本被用戶所淡忘的共享單車再度迴歸,並稱“人們最需要共享單車的時候到了”。


從情理上來判斷,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在那些減少甚至暫停公共交通運營的城市裡,共享單車無疑是大家出行的好幫手。而在現階段部分城市的返崗潮開始之後,選擇私家車、步行,或者騎車上班防止交叉感染的用戶顯然也並不少。


從各共享單車平臺公佈的數據顯示,確實表明共享單車在此次疫情期間的騎行量出現上升。以哈囉公佈的數據為例,在1月8日至2月5日期間,包括廣州、深圳、北京、上海在內的多個一二線城市,採購出行(超市、農貿市場等地點附近)騎行量佔比上漲約5%。

疫情成為共享單車的“翻身”仗?恐怕並不見得

不過僅憑這些,就能讓共享單車行業在2020年實現“翻身”,甚至重回當年的熱度嗎?


事實上,首先即便是在疫情期間,根據各共享單車平臺透露的數顯顯示,騎行量增長其實並不算顯著。但在正常的節假日中,共享單車的騎行量原本就會有著一定幅度的增長,因此兩相對比的情況下,這一增長到底應該算到那個因素的頭上呢。


而根據以往的月活數顯,一旦到了冬季天氣轉冷的情況下,用戶的騎行意願會不可避免地大幅下跌,直到氣溫開始回升,平臺的月活數據也會隨之回升。因此換而言之,進入春季本就是共享單車使用率提升的時期,無論有沒有遇上疫情,這個時間段都可能會大概率的出現騎行量上漲的情況。


另一方面,受到用戶關注其實可能並不足以讓共享單車企業打個“翻身”仗,畢竟現階段其所最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可能依舊還是“盈利”。


雖然如今絕大多數共享單車企業的經營狀況尚屬機密,但已經被上市公司美團收購的共享單車企業摩拜,在相關財報中還是可以從中看出一二。在2018年被收購曝出鉅額虧損之後,直至現在,從美團點評2019年前三季度的財報中,我們能看到單車業務營收狀況的表述,依舊還是“經營虧損持續顯著收窄”。

疫情成為共享單車的“翻身”仗?恐怕並不見得

為了應對“實現盈利”這一難題,共享單車平臺自去年開始也陸續漲價。2019年3月,滴滴運營的小藍單車與青桔單車在北京引領首輪漲價潮,起步價由每30分鐘1元調整為每15分鐘1元,超出時長後每15分鐘收費0.5元。隨後在4月,摩拜單車和哈囉單車緊跟著調整了起步價。


儘管引發了部分用戶的不滿,但摩拜方面隨後就在上海、成都、深圳、北京等地,仍繼續提高起步價至1.5元,起步時長為30分鐘,此後的11月與12月中,青桔和哈囉也繼續跟進。到目前為止,共享單車行業也基本告別了此前1元時代/小時,甚至由於月卡和季卡等優惠的減少,漲價已經成為了主旋律。

在共享單車平臺對用戶提出更高的使用費用時,外界對平臺的運營能力要求卻在逐漸提升。自2017年8月底的“禁投令”後,我國的不少省市紛紛採取“總量控制+指標分配”的機制,這也為無序增長的共享單車帶上了緊箍咒,而後圍繞著共享單車規定停放點的管理,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用戶的使用體驗與平臺的運維成本。


因此從目前種種發展形式來看,我們甚至可以合理猜測,共享單車在“彩虹大戰”時期已經度過了整個行業的高光點,用戶少花錢甚至不花錢全民騎單車的時代也已經過去,而資本瘋狂加註的情況顯然也早已停止。自ofo的千萬排隊等退款之後,共享單車行業的光環就已經褪去,再往後各平臺可能也只能在逐漸精細化運營的過程中,逐步走向實現盈利這一“平淡”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