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究竟該是《左傳》還是《春秋》?

花捲默默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崇武文化


先來看看什麼是編年體,史書編著的一種體載,按當朝皇帝的年號記載歷史事件。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又稱《春秋經》、《麟經》、《麟史》,共三十五卷。是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周朝時魯國的國史。偉大思想家、教育家、老人家(皮一下)孔子編訂。

《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是《春秋》的補充和解釋,原名《左氏春秋》,春秋末年左丘明著。

也就是說,先有《春秋》後有《左傳》,通俗點講它們是親戚關係!





三平子7777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

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它還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冬”四季的季節。古時曆法先有春秋,後分冬夏二時。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穀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

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

《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現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翁子涵


答案是《春秋》。

又稱《春秋經》。

1、“經”怎麼理解。經就是經線,織布的時候經線是布的基礎,經線早就預設好,然後緯線在經線上編製成布。地球有經緯度,也是這個意思。

2、書籍的“經書”就是根本著作,緯書就是解釋或者補充經書的。也叫傳。

3、《春秋》有“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簡稱左傳、公羊傳、谷粱傳),春秋應該還有其他傳是晉代杜預將這三本書湊合在一起合稱三轉。

4、《春秋左氏傳》就是《左傳》,為左丘明創作,《左傳》是一部成就非常高的史書。

5、《春秋》內容簡略,晦澀難懂,因此也有人認為他只是編年體史書的雛形。作為我們一般人,大概知道就可以了,畢竟歷史研究各種爭議非常多。


戴著金箍的思考者


一、是《春秋》。

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

二、《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

三、《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四、《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五、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冬”四季的季節。但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罷。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穀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建設者築跡


先說結論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由孔子修訂。

但是《春秋》記事語言風格過於簡練,而且很多地方都暗含褒貶之意,現在說法就是“悄摸摸夾帶私貨”。

後世稱之為“春秋筆法”,寫得好就是“ 微言大義”,搞不好就變成“陰陽怪氣”。

想體會這種手法的朋友,去看看南方系媒體的文章就知道啦。

因此,左丘明就出來了,他第一個為《春秋》做註解,寫了《春秋左氏傳》,後來被稱為《左傳》。

《左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為“春秋三傳”,都是為《春秋》做註解的。

所以《左傳》只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另外順便一起了解下:

現存規模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是《資治通鑑》。

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作者還是左丘明哈。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司馬遷。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漢書》,班固。


驅燕者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春秋》原本秦代以後已經失傳,現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中拼湊的。

《春秋》又是魯國史書的專名。各國史書是有專名的,如晉國史書叫《乘》,楚國史書叫《檮杌》(見《孟子•離婁下》)。魯國史書專名《春秋》,所以《左傳•昭公二年》敘述晉平公派遣韓宣子(起)出使魯國,看到《易》《象》和《魯春秋》。不過韓起所看到的《魯春秋》,一定是從周公姬旦敘起,才能說:“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而現存的《春秋》,才從魯隱公敘起。隱公父親惠公以上的魯國曆史原始記載已經完全亡佚。《楚語上》也說:“教之《春秋》”,就是說,對太子,用史書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齊諸國都有史書,墨子曾讀過。



高山流水gyj


當然是《春秋》。

《春秋》以魯國君主紀年,記載當時魯國兼其他諸侯國的歷史。而《左傳》,又叫《春秋左氏傳》,與《穀梁傳》,《公羊傳》,合稱《春秋三傳》。因為《春秋》記事過於簡略,而文意很深,如果沒有註釋很難看懂。所以才會出現《春秋三傳》這樣的,用來對《春秋》進行解釋,並豐富其內容的史書。由於三位作者的所處地位,所處時代不同,三傳特色也有一些不同。晉範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如果要學習《春秋》,建議以《左傳》為主,兼《穀梁》《公羊》為輔。《左傳》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鉅著。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擴展資料:史學地位

《左傳》的矚目成就,首先在於它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而內容詳實的史學鉅編,在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春秋戰國之際,我國文化的發展尚處於早期階段,史學的演進也是如此。

就可靠文獻來看,此前先後問世的少量著作,不論是今存《尚書》中的部分編帙,還是各諸侯國編纂的史籍(諸如《春秋》之類)等,內容一般都比較零散,載事也往往只是列述一些綱目。

而《左傳》以近二十萬言的規模,全面、系統記載春秋一代大事,廣泛涉及周王朝和晉、魯、楚、鄭、齊、衛、宋、吳、秦、越、陳等十多個諸侯國,並且屢見追記西周與商殷、甚至有夏以前時期的史實。

它採用編年記事的方式,雖然以《春秋》為綱,然而其記事範圍之廣,敘述內容的具體、詳贍,則大大超出了《春秋》。《左傳》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史書的編纂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陶政聰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應當是《春秋》

《五經》分《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布衣琢墨


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第一部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後者多了“記事完備”四字。

《左傳》全名《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左傳》是對《春秋》的註解,與另外兩部《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據記載還有《春秋夷氏傳》、《春秋鄒氏傳》兩傳,不過已經失傳。

《春秋》的記事是流水賬式的大事記,惜字如金。比如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了某事,或某人說了某句話,卻並不展開。《左傳》則以《春秋》為綱,綜合其他史料以為補充或糾正,使事件豐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