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劉備臨終前,為何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

佳寧姐姐說歷史


劉備臨終前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可能是我歷史學的不好,都不知道劉備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都沒我相關的文獻有記錄就被說過“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話來。

其實要像素說,若張飛未死,夷陵之戰中劉備依舊難逃敗局!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張飛領軍苛待部下是既定事實,這也導致最終為自己的部下所殺。即便張飛不死,部下將士也免不了對張飛心存怨氣,如此一來內部必定不團結。一個不理智的將領,再加上失去理智的劉備,兩個人加起來又怎能夠率領蜀軍大敗東吳呢?

可能說到這裡,有人會說張飛是性子急躁了些,但劉備能顧全大局,劉備之所以失去理智,意氣用兵,是因為張飛之死,新仇舊恨疊加在一起導致了。但是就算張飛不死,劉備就能不意氣用兵了麼?


而且在劉備準備伐吳之時,諸葛亮與趙雲就曾經勸說或劉備,曹魏勢盛,需蜀吳結盟方可壓制,且剛失荊州,益州局勢剛平,當休養生息。很顯然劉備聽不進去,且不說“夷陵之戰”是為報關羽之仇,實則為奪取荊州,關羽、張飛之死或許只是他的一個藉口罷了。所以就算張飛未死也無法左右劉備的決定,最終的結果仍舊一樣。

此外,從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的結果來看,他缺乏的不是得力的干將,而是缺了一位頂尖的謀士。兒作為大老粗的張飛能成為的是劉備的得力干將而非謀士,七百里連營的弊端他也看不出來,最終還是躲不過那一把大火。



此外,張飛雖有萬人敵之稱,單體戰鬥力爆表。但一場大戰的勝利,不可能依靠一員武將的戰鬥力來評判,大型戰役,靠的是統帥的能力。張飛是猛將沒錯,但不是統帥,統帥者是被“仇恨”衝昏頭腦的劉備。所以張飛無法影響整個戰局,更不可能扭轉乾坤,


所以,就算張飛不死,一同參與了夷陵之戰,但恐怕劉備也打不贏東吳,只是說有張飛在可能不至於輸的那麼慘。


像素說


劉備臨終前,為何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我是王小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劉備臨終前,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我想可能是劉備認為,張飛大喊一聲,會嚇死陸遜這個白面書生。(開個小玩笑)無論劉備說這句話的目的是什麼?就算張飛真活著也改變不了火燒連營的悲慘結局。

劉備為什麼伐吳

劉備伐吳是要為關羽報仇,因為關羽在荊州時,為了拔掉曹魏在荊州的一個釘子,曹魏佔領的襄陽樊城。如果蜀漢佔據襄樊,那麼就可以打通漢中的聯繫,直接威脅曹魏的宛城(南陽)。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劉備取得漢中後,關羽就開始攻打襄樊,曹操派大將於禁領兵增援襄樊,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也被捉投降了。

形勢一片大好,對蜀漢相當有利,東吳的呂蒙坐不住了,跑去向孫權獻策偷襲荊州,和陸遜上演雙簧,陸遜跑關羽面前大拍馬屁,麻痺關羽使呂蒙白衣渡江奸計得逞。就這樣荊州丟了,關羽只好設法去奪荊州,你說呂蒙和陸遜毒不毒,他們讓關羽手下當兵的家屬寫信喊話動搖軍心,關羽手下當兵的一下跑散了,關羽沒辦法只好先回西川。

後世人們評論一個人心短會說:你跟呂蒙似的,評價一個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信你看陸遜。這兩位確實缺德,在麥城附近設伏活捉了關二爺,孫權開始還想讓關二爺投降叛變劉備,關二爺誰啊?以後的武聖關帝,寧死不降。孫權殺了關羽把頭顱送到曹操那邊,意圖把劉備的仇恨引向曹操。

劉備孤注一擲用全部力量伐吳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舉全國力量征討東吳,誰都攔不住,誰說劉備罵誰,趙雲說,不聽趙雲的,諸葛亮也攔不住。劉備乾脆也不讓諸葛亮去,讓諸葛亮給他看家。諸葛亮望著劉備:唉,可惜法正法孝直死了,法正不死你劉備不聽話試試?法正不打你一個五指山。

法正是蜀漢第一狠人,當年成都之主劉璋人比較昏庸,法正一生氣把劉璋賣給劉備。陳壽評價法正:

有奇謀,比程昱,郭嘉。還有,法正膽子大,誰都不怕,劉備不聽法正話,法正真敢揍劉備,話說回來,法正不揍劉備跟劉備去伐吳,陸遜的小孩子把戲騙騙劉備這個老頭可以,騙法正?陸遜在去學習十年。

我感覺題主把劉備的話聽差了,劉備可能是說:如果法正不死,就沒有夷陵之敗了。


王小白的情感世界


劉備出兵討伐東吳,隨軍的都是吳班、馮習、張南等將領。馮習、張南這些人歷史上記載相對較少,應該就是級別較低的一類將領。吳班雖然和劉備掛點兒親戚,但也算不上是高級將領。

黃忠只是在《三國演義》裡參戰了,歷史上的黃忠沒有參加夷陵之戰。趙雲雖然參戰,也只是做為後援而已。

從這點兒來看,劉備討伐東吳時,居然沒有一個高級將領。如果張飛沒有死的話,那麼劉備討伐東吳的大軍,就有了一個高級將領。

張飛對自己的部下和士兵不太好,經常鞭撻自己身邊的士卒。劉備為此經常地跟張飛嘮叨此事,張飛也從不把劉備的話當回事兒。結果最終一代名將居然落得了這麼一個下場。

還沒有和東吳開戰,張飛就被自己的部下殺害。這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高級將領,同時也使自己的士氣大受影響。最主要的還是使劉備在盛怒之下,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冷靜。

劉備遭受了夷陵慘敗,退回到了白帝城。

諸葛亮只能感嘆道:“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這段話換成現在流行的語式,就是“若法正不死,夷陵不敗!”

遭受了如此沉重打擊的劉備,此時內心會是什麼感受?

關羽和張飛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裡那樣,和劉備是結義的兄弟。但是劉備和關羽、張飛,卻是從一開始就在一起打天下。

他們之間的感情,恐怕不是一般的將領所能比擬的。

在彌留之際會的劉備,或許想起了曾經和關羽、張飛一起戰鬥的日子。

也許在劉備在彌留之際,真得說過“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也未可知!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劉備臨終前,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尚存在考證。


在筆者看來,即使劉備真的說過這句話,也有誇大其詞的成分。

劉備於公元221年7月正式開始伐吳,他在出發前,張飛被部下所殺。

那麼,張飛即使跟著大軍出征,會不會改變整個夷陵之戰的結局呢?

現在看來,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因為當時的張飛已經50多歲,我們是根據他和劉備相識的時間而推斷,具體出生時間不詳。

這個時候的張飛,早已不是當初的萬人敵,也不是單挑呂布的猛張飛。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的下降,即使再勇猛,也不能超過水平相當的年輕人。

那麼,劉備還帶了哪些人出征呢?

先鋒大將吳班、馮習。

鎮北將軍黃權駐紮長江北岸防止曹魏進攻。

侍中馬良為參軍。

陳式統領水軍,前部都督張南。

衛將軍傅彤。

趙雲總督糧草

此外,還有輔匡,趙融,廖化 ,向寵 ,陳到 ,程畿 ,沙摩柯 ,龐林 ,杜路。

蜀漢能出動的文臣武將,幾乎都跟隨大軍出征。


這麼豪華的陣容,讓劉備增加了許多信心。

但就是這麼個陣容,還讓東吳陸遜打了個幾乎團滅,想想也是覺得挺可惜。

劉備的失敗,其實並不是用人的問題,而是戰略方針的錯誤。

他放棄了水路的優勢,改為棄船登陸,讓東吳控制了水源。

其次,大軍駐紮在山林中,給了陸遜用火攻的機會。

所以,即使張飛沒有死,跟著劉備出征也不能改變戰爭的結局。


—End—



冷月鉤沉


張飛,劉備的三弟,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張飛的一生,可以用轟轟烈烈來形容。只不過,作為馬上將軍,張飛的最終結局卻給人一種很是“窩囊”的感覺。在這裡,我們不考究劉備是否說過這麼一句話,而是探討一下,如果張飛不死,夷陵之戰真的不會敗嘛?

如果是在夷陵之戰前,張飛還活著的話,在未真正和陸遜正面對敵時,結局有可能改寫。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兵分兩路,張飛順江而下,直搗江陵

在張飛聽到關羽被殺時,曾跑到成都向劉備建議伐吳報仇。而當時的劉備在三思過後,也同意了張飛的建議,讓張飛回去閬中準備好打仗的物資就出發。

也許,當時的張飛,就是被劉備用來做先鋒的。只要張飛率軍順江而下,從秭歸到江陵,只需要一天左右的時間,完全可以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然後,劉備坐鎮中軍,指揮軍隊。

其次,就是派馬良等蜀漢的“外交家”,暗中回到荊州。畢竟馬良是荊州的世家子弟,馬家在荊州的影響可是不俗。有著當地馬家的暗中牽頭,然後張飛又在外邊武力壓迫,再加上當時關羽等人在荊州的影響力,完全可以使得一大批荊州的世家反水,然後在關鍵的時候來一場內外夾擊。

同時,劉備當時還特意把馬超的部隊調到漢中,加強了漢中的兵力,這才放心出征。諸葛亮坐鎮成都,趙雲在永安接應。張飛為先鋒,黃權率領水軍,劉備自己統領後軍,四萬大軍水陸並進。這個計劃若是成功的實施起來,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完全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進軍東吳。

<strong>

但是,這一計劃卻在張飛被人殺害後付之東流了。沒有猛張飛的壓迫,劉備根本無法再帶著幾十萬大軍孤注一擲的走水路。到了最後,箭在弦上的劉備只能被迫的率軍從走旱路去進攻東吳。

張飛就是一個猛將,不是謀士

雖然,我們都知道張飛粗中有細,善於帶兵。但是,不管張飛如何表現,他的定位只是一個有點謀略的猛將罷了,還不足以成為帥,甚至是謀士。

而陸遜不同,陸遜就是一個帥才,是一個儒將。他的謀略高於他的武藝,他的遠見高於他的武力。所以,在這種定位之下,陸遜先天考慮問題的角度就和張飛不同。也許張飛才看出陸遜的一步棋,而陸遜已經走三四步了。

因此,這樣一來,身在局中的張飛,不可能一下子反應過來,並且進一步的做好防範的準備。所以,就算張飛在夷陵之戰還活著,也不濟於事。

況且,張飛當時的狀態是憤怒,甚至是有失理智的。在這種前提下,如果張飛還活著的話,你能指望他警醒過來,然後規勸劉備嘛?不太現實!所以,這個時候,就算是張飛還活著,也只不過是保證張飛能殺多幾個吳將,然後進一步的使損失少一點罷了。

總而言之,劉備的這句話,所期望的不過是“時不待我”,“人算不如天算”的感嘆罷了。畢竟,劉備伐吳的初衷,不僅是為了關羽報仇,而實際上更是在於荊州不能完全的落入孫權之手。否則,被扼守住中下游的東吳擋住蜀漢進出中原的門戶,劉備怎麼又會寢食難安。至於感嘆張飛,只不過是懷念的勇猛罷了。

<strong>


韶華傾夢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在陳壽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所作的《三國志注》裡,未嘗有過“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記載。此言當為後人相傳之語,並未見諸正史,只能當做一家之言來看待。此外,縱然張翼德沒有死在範疆、張達之手,夷陵之戰的勝負,也難言會有逆轉。

張飛之死,確實是劉備陣營的一個重要損失,這意味著在關羽遇害、黃忠病逝(220年,先於劉備稱帝)以後,蜀漢集團最能打的將領又死了一個。但這僅僅是戰術層面上的損失,而劉備之伐吳,從戰略上來看,本就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對於蜀漢來說,損失掉荊州就意味著自己北伐和東征的策源地的喪失,以及統治集團自身的老家的全面淪陷。劉備無論如何也要把荊州奪回來,這個可以理解。

但是蜀漢是否有實力能夠和吞下大半個荊州的東吳對抗呢?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打不過。單單依靠益州一州之地,與坐擁揚、交、荊(大部)的東吳對抗,未免力有不逮;而曹魏方面,在劉備傾巢而動之際,是否還會背後捅刀,同樣不得而知(儘管最終並未如此)。

而在戰爭動員以及作戰的過程中,劉備也同樣不具備必勝的條件——張飛去世後,隨先主東征的將領中幾乎就沒有後世熟知的名將了,“前後左右”四大將領裡碩果僅存的馬超也被棄之不用,後世名聲較大的趙雲也只被當做預備隊留在了後方。

而在戰鬥過程中,劉備紮營七百里的戰術失誤,直接送給陸遜一場成名之戰——火燒連營。這樣的錯誤,即使張飛尚在,也未必能將其制止。畢竟張飛其人更多是一個執行者,而鮮有他在戰略戰術上提出自己想法的記載。

在得知劉備戰敗於猇亭時,諸葛亮長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孔明先生此言不虛。

也許,只有既能運籌帷幄又能親自帶兵的法正在劉備身邊,才能真正制止他犯下戰略、戰術上的多重錯誤,致使一戰全軍覆沒、抱憾而去。



青言論史


公元222年,劉備蜀軍被東吳陸遜火燒,慘敗而歸,回到白帝城,就病倒了。一年後,劉備日益加重,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相傳,劉備在臨終前,曾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這是真的嗎?

個人認為即使張飛活著,也無濟於事,影響不了夷陵之戰戰局,分析如下。

首先,分析下張飛在劉備伐吳前的狀態。

正史上,雖然沒有劉關張桃園結義,張飛和關羽早年跟隨劉備征戰多年,感情已超過結拜、親兄弟了。在幾十年征戰中,關羽和張飛並肩作戰,互相扶持,才走到了今天,創下了荊州、益州、漢中這一片基業。現在關羽是荊州守將,張飛是閬中都督,都是一方大員,到了把酒言歡,快意人生的時候,沒想到關羽卻殞命,張飛一時難以接受。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都過來了,關羽卻倒在了戰場上,張飛對關羽的死,感到背痛,怎麼好哥們離自己而去。

因此,張飛在關羽死後兩年內,一直悶悶不樂,經常喝悶酒,而且每次都大醉。張飛這是麻痺自己,想讓自己暫時忘卻好哥們關羽的死。他在喝醉後,經常鞭打自己的手下,看誰不順眼,就打誰,一點情面都不講。這次,張飛在劉備出征前夕,又照常喝了酒,鞭打了自己的手下將領張達﹑範強。

沒想到這兩人在半夜,突然暗殺了張飛,並拿著張飛的首級,連夜渡江,投降了蜀漢的敵人東吳了。其實早年,劉備就看出了張飛的毛病,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並告誡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這次應驗了。

《三國志》: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你想,張飛這樣的狀態,能夠打戰嗎?他天天醉酒,還經常鞭打自己的手下,和自己的手下將領離心離德,還能打勝戰嗎?我對此是表示深深懷疑的。因此,即使張飛出戰,能夠發揮出的實力也是很有限的。

其次,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殘燭老人了。

張飛年齡和劉備、關羽相近,也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像關羽那麼厲害的人,為何在包圍樊城後,久久未取得勝利,還被曹軍與東吳軍隊夾擊,最後失敗。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年邁,在戰場上精力不足,才被徐晃和呂蒙夾擊,遭到慘敗。如果關羽年輕二十歲,即使遭到徐晃和呂蒙的夾擊,也不至於一敗塗地,即使作戰失利,也會想辦法突圍成功,而不是被擒殺。

夷陵之戰,是僅次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三大戰之一,規模宏大,戰場廝殺慘烈。而張飛雖然早年是“萬人敵”,在戰場上所向無敵,可是現在他已經老了,頂多也就是一員普通戰將。他很難再現長坂坡二十餘騎嚇退曹軍、大勝張郃等經典了。當年,張飛是一員猛將,提起燕人張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沒有張飛,也就沒有劉備的這些基業。可是,那是過去式了,現在張飛已經再也“殺不動”了,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

其三,夷陵之戰面對陸遜的火攻,張飛沒有辦法破解。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難以影響整體大局。即使夷陵之戰多一個張飛,也只是在局部戰鬥中多殺幾個敵將。他在面對陸遜的大火時,也會束手無策。水火無情,在大火面前,曹操也不得退卻,何況張飛呢。

除非有人能夠提前預測到陸遜會使用火攻,提前從大山之中將軍隊撤出,避免在森林中安營紮寨。張飛屬於猛將,多半想不到這一點。在大火點燃時,張飛的作用,也就是能夠保護劉備撤退,想要挽救敗局,那就不用痴心妄想了。

總結:因此,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將了,無論是精力,還是戰力,都衰退了。劉備想要靠張飛一人之力,挽回夷陵之戰的慘敗,多半是不能的。劉備在臨終前,多半也不會發出“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感嘆。

魁哥說歷史


就算張飛復活也不管事

說起張飛的這段話,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張飛即使存在的話也不一定能夠扭轉戰局,但恰恰這段話讓我們又一次替劉備感到心痛。

劉備的高光時刻真的是稍縱即逝,歷史雖對劉備評價很高,但大家也很無奈,他沒能夠恢復漢朝的統治,反而讓偏安一隅的吳國給收拾了,如此一來統一全國的夢想就破碎了。

兄弟二人連心能有所作為,作戰有底氣

那麼劉備為何如此這麼說,他想到的是兄弟情深,張飛是劉備多年的好兄弟,與劉備一起打東吳他不會覺得孤單,張飛的陪伴會讓劉備有更多的勇氣。劉關張三兄弟情深意重,關羽的死讓劉備非常的傷心,同樣傷心的有張飛,張飛卻提早一步離開了劉備,本來兄弟二人齊上陣能有所作為,可以一起為關羽報仇雪恨,而這一次夷陵之戰,卻讓他一個人面對傷痛,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劉備的心情。

張飛年邁不能重用,無法挽回敗局

但是話說回來張飛的性格是很難在夷陵之戰中取得成功的,首先我們都知道張飛性格暴躁,而且他不體恤士兵,作為一個將領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傷,劉備曾經告戒過張飛,張飛雖然戎馬一生,有很多勝仗,但是這些勝仗都有劉備和諸葛亮在一旁指導,所以說張飛憑藉著自己一身的勇猛是無法取得勝利的,何況此時的張飛已經年邁,身體也不能夠阻擋更多的人前進,體力不及一個士兵,如何能夠在吳國的戰場上取得勝利。

何況這一場戰役並不是秀肌肉,而是比拼腦力,此次的夷陵之戰用的是火攻,當初的曹操就被火攻打得落荒而逃,慘敗於赤壁,曹操足智多謀一身是膽,憑他的能力都不能取勝東吳,何況只有一身肌肉的張飛。說起夷陵之戰,馬謖之兄馬良早就為劉備提出建議,在山林之中安營紮寨非常不好,但是劉備就是不聽從他的建議,依然在山林之中紮寨,從而讓東吳人陰謀得逞,所以就算給張飛再活一次,他有能力幫助劉備,但是劉備不聽從身邊人的意見也無濟於事。

如此心急的人就已經讓作戰處於下風。

但是夷陵之戰失敗之後,他卻非常的後悔,認為自己的兵敗事出有因,這種馬後炮的觀點也只有讓人深思,讓朝中人感到惋惜,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劉備說的這一句話,卻讓人深深的思考,劉備也是在質疑身邊人,沒有人替劉備分憂傷痛。


說古明今


豹眼很能理解劉備迷們的心情,就是想找出一些藉口,為劉備的夷陵之敗擦脂抹粉。

史料中找不到劉備臨死前,說“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記載。

其實,張飛沒那麼大本事,劉備也不會認為離了張飛就不行,更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諸葛亮倒是說過類似的話,“如果法正不死,就不會有夷陵之敗”,但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能夠勸阻劉備,不去討伐東吳。不討伐東吳,也就不會有夷陵之敗。但諸葛亮並不是說,有了法正,劉備就不會在夷陵之戰中失利。

夷陵之戰的失敗,究其原因,無非幾個方面:

第一,不顧軍事勢力不足的客觀情況,一意孤行。

劉備的蜀漢勢力最為弱小,不必說與曹魏相比,就是與孫吳相比也處於弱勢,根本沒有戰勝孫吳的軍事勢力。孫吳二十多萬的兵力,也是經過戰爭考驗的,具備很強的戰鬥力。進攻能力不太敢恭維,但孫吳防禦能力,卻是很有一套的,赤壁之戰就是佐證。

第二,缺乏民意支持,除了劉備、張飛等少數幾個人外,恐怕沒有幾個人主張伐吳。

劉備入川帶去的荊州子弟兵,包括後期張飛、趙雲入川時帶入的人馬,經過十多年在蜀地的南征北戰,基本已經在益州安居紮根,對於荊州的情感已經很淡漠,並沒有誓死奪回荊州的強烈願望。

第三,得不到核心層的認同。

諸葛亮、趙雲等人都反對劉備伐吳,諸葛亮是堅定的孫劉聯盟的擁躉,趙雲是積極主張伐魏討賊的。荊州派系僅僅是權力分割的標識,並沒有實質的利益在荊州。對他們而言,伐吳存在巨大風險,沒有直接的利益,卻間接地損害在益州的既得利益。

除此之外,東州派系與蜀土派系,就更沒有現實的、直接的利益,自然也不會全力支持伐吳。

第四,戰術不得當。

這個層面的問題,只能解決大敗還是小敗的問題,不能解決能不能打敗東吳的問題。

如果劉備不犯戰術性的錯誤,採用水陸並進、穩紮穩打的策略,很可能就不會全軍覆沒。但結果也不一定好到哪裡去,很可能與東吳形成對峙的消耗戰。

這正是曹魏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兩虎相鬥,一死一傷,曹丕趁機漁利。

總之,劉備伐吳不具備一切條件,天時、地利、人和不具備任何一點,豈能不敗?

曹魏最強,孫吳次之,劉備最弱,不具備天時;蜀漢出境作戰,後勤補給困難,地理不熟悉,不具備地利;得不到朝野軍民的支持,不具備人和。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張飛不死,劉備依然不會有作為。一個張飛到不了拯救蜀漢命運的地步,長坂坡一聲斷喝,嚇退曹操百萬大軍,那是演義為了小說的效果虛構的內容,張飛嗓門再大,也沒有能力在夷陵一聲斷喝,阻斷滾滾長江東逝水。

從張飛被害,同時也看出伐吳不得軍心。如果同仇敵愾的話,還能出現大將臨陣前被部屬斬殺的情形嗎?

演義描寫的是,劉備、張飛得知關羽被害悲痛欲絕,一心要報仇。而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張飛天天喝酒,然後是鞭打部屬。如果真想報仇,正是需要將士們出力的時候,如此寡恩少義,誰還會替你去賣命?這點道理都不懂,也就只能哈哈啦。

劉備得知張飛被殺,就一句“噫,飛死矣”完結了。

或許真實的情況,沒有那麼悲催,但也絕不是演義描寫的那麼美好。

敗了就是敗了,願賭服輸,沒有必要再去過於粉飾,否則有損劉備一代梟雄的形象。



豹眼看歷史


劉備在你死的時候並沒有說張飛是多麼厲害,而只是在告訴諸葛亮而已,他認為諸葛亮才是真正英雄,在三國之中唯一能夠幫助他自己。現在劉備已經到了臨死的時候,他希望諸葛亮能夠竭盡全力去輔佐自己的後代,雖然知道諸葛亮是非常的辛苦,但是他還是說了一些感人的話,希望諸葛亮能夠繼續努力下去。



而劉備對自己的兄弟張飛和關羽都非常喜歡,但是他們早就已經死了,而且張飛的話是一個沒有頭腦的人,劉備不僅是沒有喜歡,他反而是非常痛恨,要不是因為他死了自己也不會造成這樣的結局,就算他活著劉備也會狠狠的打他一頓,看著他就已經非常的心煩了。


劉備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他只是希望諸葛亮能夠輔佐劉禪,而不是張飛。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劉備是一個非常履行下市的人,在三國之中他的脾氣是非常好的,很多人對劉備是非常的喜歡,希望能夠在他手底下繼續合作下去。就像當初劉邦非常的招人喜歡一樣,最終是成就了劉邦的霸業,現在劉備是具有天下英雄的氣息,就連曹操對他都非常的讚美,把他當做自己一樣的英雄,而到了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快死了,他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給了諸葛亮,希望他能夠一心一意的去幫助自己的兒子劉禪。



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千古關係之中最好的一起努力去合作,可惜劉備已經死了,現在唯一能夠支撐著他的願望的就只有諸葛亮了,雖然諸葛亮非常的辛苦,但是諸葛亮卻從來不會抱怨,他把劉備的恩情當做自己人生中最重要東西,一直都在努力,最後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故事啊。


劉備沒有去考慮張飛和關羽,因為他們這些人是不值得依靠的,他們只是會打仗,而真正要治理國家的話,必須想要擁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諸葛亮將蜀國治理的非常好,劉備以為蜀國快要滅亡了,才會把蜀國給了諸葛亮,沒想到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居然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不僅是恢復了元氣,而且是具有了北伐的能力,甚至都有可能統一天下,但是最後雖然是失敗了,可是這一切還是值得的。

你們認為諸葛亮到底是有多麼偉大,歡迎在下面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