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刘备临终前,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佳宁姐姐说历史


刘备临终前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可能是我历史学的不好,都不知道刘备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没我相关的文献有记录就被说过“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的话来。

其实要像素说,若张飞未死,夷陵之战中刘备依旧难逃败局!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领军苛待部下是既定事实,这也导致最终为自己的部下所杀。即便张飞不死,部下将士也免不了对张飞心存怨气,如此一来内部必定不团结。一个不理智的将领,再加上失去理智的刘备,两个人加起来又怎能够率领蜀军大败东吴呢?

可能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张飞是性子急躁了些,但刘备能顾全大局,刘备之所以失去理智,意气用兵,是因为张飞之死,新仇旧恨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但是就算张飞不死,刘备就能不意气用兵了么?


而且在刘备准备伐吴之时,诸葛亮与赵云就曾经劝说或刘备,曹魏势盛,需蜀吴结盟方可压制,且刚失荆州,益州局势刚平,当休养生息。很显然刘备听不进去,且不说“夷陵之战”是为报关羽之仇,实则为夺取荆州,关羽、张飞之死或许只是他的一个借口罢了。所以就算张飞未死也无法左右刘备的决定,最终的结果仍旧一样。

此外,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的结果来看,他缺乏的不是得力的干将,而是缺了一位顶尖的谋士。儿作为大老粗的张飞能成为的是刘备的得力干将而非谋士,七百里连营的弊端他也看不出来,最终还是躲不过那一把大火。



此外,张飞虽有万人敌之称,单体战斗力爆表。但一场大战的胜利,不可能依靠一员武将的战斗力来评判,大型战役,靠的是统帅的能力。张飞是猛将没错,但不是统帅,统帅者是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刘备。所以张飞无法影响整个战局,更不可能扭转乾坤,


所以,就算张飞不死,一同参与了夷陵之战,但恐怕刘备也打不赢东吴,只是说有张飞在可能不至于输的那么惨。


像素说


刘备临终前,为何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我是王小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刘备临终前,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我想可能是刘备认为,张飞大喊一声,会吓死陆逊这个白面书生。(开个小玩笑)无论刘备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就算张飞真活着也改变不了火烧连营的悲惨结局。

刘备为什么伐吴

刘备伐吴是要为关羽报仇,因为关羽在荆州时,为了拔掉曹魏在荆州的一个钉子,曹魏占领的襄阳樊城。如果蜀汉占据襄樊,那么就可以打通汉中的联系,直接威胁曹魏的宛城(南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刘备取得汉中后,关羽就开始攻打襄樊,曹操派大将于禁领兵增援襄樊,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也被捉投降了。

形势一片大好,对蜀汉相当有利,东吴的吕蒙坐不住了,跑去向孙权献策偷袭荆州,和陆逊上演双簧,陆逊跑关羽面前大拍马屁,麻痹关羽使吕蒙白衣渡江奸计得逞。就这样荆州丢了,关羽只好设法去夺荆州,你说吕蒙和陆逊毒不毒,他们让关羽手下当兵的家属写信喊话动摇军心,关羽手下当兵的一下跑散了,关羽没办法只好先回西川。

后世人们评论一个人心短会说:你跟吕蒙似的,评价一个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信你看陆逊。这两位确实缺德,在麦城附近设伏活捉了关二爷,孙权开始还想让关二爷投降叛变刘备,关二爷谁啊?以后的武圣关帝,宁死不降。孙权杀了关羽把头颅送到曹操那边,意图把刘备的仇恨引向曹操。

刘备孤注一掷用全部力量伐吴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全国力量征讨东吴,谁都拦不住,谁说刘备骂谁,赵云说,不听赵云的,诸葛亮也拦不住。刘备干脆也不让诸葛亮去,让诸葛亮给他看家。诸葛亮望着刘备:唉,可惜法正法孝直死了,法正不死你刘备不听话试试?法正不打你一个五指山。

法正是蜀汉第一狠人,当年成都之主刘璋人比较昏庸,法正一生气把刘璋卖给刘备。陈寿评价法正:

有奇谋,比程昱,郭嘉。还有,法正胆子大,谁都不怕,刘备不听法正话,法正真敢揍刘备,话说回来,法正不揍刘备跟刘备去伐吴,陆逊的小孩子把戏骗骗刘备这个老头可以,骗法正?陆逊在去学习十年。

我感觉题主把刘备的话听差了,刘备可能是说:如果法正不死,就没有夷陵之败了。


王小白的情感世界


刘备出兵讨伐东吴,随军的都是吴班、冯习、张南等将领。冯习、张南这些人历史上记载相对较少,应该就是级别较低的一类将领。吴班虽然和刘备挂点儿亲戚,但也算不上是高级将领。

黄忠只是在《三国演义》里参战了,历史上的黄忠没有参加夷陵之战。赵云虽然参战,也只是做为后援而已。

从这点儿来看,刘备讨伐东吴时,居然没有一个高级将领。如果张飞没有死的话,那么刘备讨伐东吴的大军,就有了一个高级将领。

张飞对自己的部下和士兵不太好,经常鞭挞自己身边的士卒。刘备为此经常地跟张飞唠叨此事,张飞也从不把刘备的话当回事儿。结果最终一代名将居然落得了这么一个下场。

还没有和东吴开战,张飞就被自己的部下杀害。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高级将领,同时也使自己的士气大受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使刘备在盛怒之下,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冷静。

刘备遭受了夷陵惨败,退回到了白帝城。

诸葛亮只能感叹道:“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这段话换成现在流行的语式,就是“若法正不死,夷陵不败!”

遭受了如此沉重打击的刘备,此时内心会是什么感受?

关羽和张飞虽然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和刘备是结义的兄弟。但是刘备和关羽、张飞,却是从一开始就在一起打天下。

他们之间的感情,恐怕不是一般的将领所能比拟的。

在弥留之际会的刘备,或许想起了曾经和关羽、张飞一起战斗的日子。

也许在刘备在弥留之际,真得说过“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也未可知!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刘备临终前,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尚存在考证。


在笔者看来,即使刘备真的说过这句话,也有夸大其词的成分。

刘备于公元221年7月正式开始伐吴,他在出发前,张飞被部下所杀。

那么,张飞即使跟着大军出征,会不会改变整个夷陵之战的结局呢?

现在看来,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因为当时的张飞已经50多岁,我们是根据他和刘备相识的时间而推断,具体出生时间不详。

这个时候的张飞,早已不是当初的万人敌,也不是单挑吕布的猛张飞。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的下降,即使再勇猛,也不能超过水平相当的年轻人。

那么,刘备还带了哪些人出征呢?

先锋大将吴班、冯习。

镇北将军黄权驻扎长江北岸防止曹魏进攻。

侍中马良为参军。

陈式统领水军,前部都督张南。

卫将军傅彤。

赵云总督粮草

此外,还有辅匡,赵融,廖化 ,向宠 ,陈到 ,程畿 ,沙摩柯 ,庞林 ,杜路。

蜀汉能出动的文臣武将,几乎都跟随大军出征。


这么豪华的阵容,让刘备增加了许多信心。

但就是这么个阵容,还让东吴陆逊打了个几乎团灭,想想也是觉得挺可惜。

刘备的失败,其实并不是用人的问题,而是战略方针的错误。

他放弃了水路的优势,改为弃船登陆,让东吴控制了水源。

其次,大军驻扎在山林中,给了陆逊用火攻的机会。

所以,即使张飞没有死,跟着刘备出征也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


—End—



冷月钩沉


张飞,刘备的三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张飞的一生,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只不过,作为马上将军,张飞的最终结局却给人一种很是“窝囊”的感觉。在这里,我们不考究刘备是否说过这么一句话,而是探讨一下,如果张飞不死,夷陵之战真的不会败嘛?

如果是在夷陵之战前,张飞还活着的话,在未真正和陆逊正面对敌时,结局有可能改写。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兵分两路,张飞顺江而下,直捣江陵

在张飞听到关羽被杀时,曾跑到成都向刘备建议伐吴报仇。而当时的刘备在三思过后,也同意了张飞的建议,让张飞回去阆中准备好打仗的物资就出发。

也许,当时的张飞,就是被刘备用来做先锋的。只要张飞率军顺江而下,从秭归到江陵,只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完全可以打东吴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刘备坐镇中军,指挥军队。

其次,就是派马良等蜀汉的“外交家”,暗中回到荆州。毕竟马良是荆州的世家子弟,马家在荆州的影响可是不俗。有着当地马家的暗中牵头,然后张飞又在外边武力压迫,再加上当时关羽等人在荆州的影响力,完全可以使得一大批荆州的世家反水,然后在关键的时候来一场内外夹击。

同时,刘备当时还特意把马超的部队调到汉中,加强了汉中的兵力,这才放心出征。诸葛亮坐镇成都,赵云在永安接应。张飞为先锋,黄权率领水军,刘备自己统领后军,四万大军水陆并进。这个计划若是成功的实施起来,刘备所率领的蜀汉军队完全可以很大程度上的进军东吴。

<strong>

但是,这一计划却在张飞被人杀害后付之东流了。没有猛张飞的压迫,刘备根本无法再带着几十万大军孤注一掷的走水路。到了最后,箭在弦上的刘备只能被迫的率军从走旱路去进攻东吴。

张飞就是一个猛将,不是谋士

虽然,我们都知道张飞粗中有细,善于带兵。但是,不管张飞如何表现,他的定位只是一个有点谋略的猛将罢了,还不足以成为帅,甚至是谋士。

而陆逊不同,陆逊就是一个帅才,是一个儒将。他的谋略高于他的武艺,他的远见高于他的武力。所以,在这种定位之下,陆逊先天考虑问题的角度就和张飞不同。也许张飞才看出陆逊的一步棋,而陆逊已经走三四步了。

因此,这样一来,身在局中的张飞,不可能一下子反应过来,并且进一步的做好防范的准备。所以,就算张飞在夷陵之战还活着,也不济于事。

况且,张飞当时的状态是愤怒,甚至是有失理智的。在这种前提下,如果张飞还活着的话,你能指望他警醒过来,然后规劝刘备嘛?不太现实!所以,这个时候,就算是张飞还活着,也只不过是保证张飞能杀多几个吴将,然后进一步的使损失少一点罢了。

总而言之,刘备的这句话,所期望的不过是“时不待我”,“人算不如天算”的感叹罢了。毕竟,刘备伐吴的初衷,不仅是为了关羽报仇,而实际上更是在于荆州不能完全的落入孙权之手。否则,被扼守住中下游的东吴挡住蜀汉进出中原的门户,刘备怎么又会寝食难安。至于感叹张飞,只不过是怀念的勇猛罢了。

<strong>


韶华倾梦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在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所作的《三国志注》里,未尝有过“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的记载。此言当为后人相传之语,并未见诸正史,只能当做一家之言来看待。此外,纵然张翼德没有死在范疆、张达之手,夷陵之战的胜负,也难言会有逆转。

张飞之死,确实是刘备阵营的一个重要损失,这意味着在关羽遇害、黄忠病逝(220年,先于刘备称帝)以后,蜀汉集团最能打的将领又死了一个。但这仅仅是战术层面上的损失,而刘备之伐吴,从战略上来看,本就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对于蜀汉来说,损失掉荆州就意味着自己北伐和东征的策源地的丧失,以及统治集团自身的老家的全面沦陷。刘备无论如何也要把荆州夺回来,这个可以理解。

但是蜀汉是否有实力能够和吞下大半个荆州的东吴对抗呢?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打不过。单单依靠益州一州之地,与坐拥扬、交、荆(大部)的东吴对抗,未免力有不逮;而曹魏方面,在刘备倾巢而动之际,是否还会背后捅刀,同样不得而知(尽管最终并未如此)。

而在战争动员以及作战的过程中,刘备也同样不具备必胜的条件——张飞去世后,随先主东征的将领中几乎就没有后世熟知的名将了,“前后左右”四大将领里硕果仅存的马超也被弃之不用,后世名声较大的赵云也只被当做预备队留在了后方。

而在战斗过程中,刘备扎营七百里的战术失误,直接送给陆逊一场成名之战——火烧连营。这样的错误,即使张飞尚在,也未必能将其制止。毕竟张飞其人更多是一个执行者,而鲜有他在战略战术上提出自己想法的记载。

在得知刘备战败于猇亭时,诸葛亮长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孔明先生此言不虚。

也许,只有既能运筹帷幄又能亲自带兵的法正在刘备身边,才能真正制止他犯下战略、战术上的多重错误,致使一战全军覆没、抱憾而去。



青言论史


公元222年,刘备蜀军被东吴陆逊火烧,惨败而归,回到白帝城,就病倒了。一年后,刘备日益加重,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相传,刘备在临终前,曾长叹“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这是真的吗?

个人认为即使张飞活着,也无济于事,影响不了夷陵之战战局,分析如下。

首先,分析下张飞在刘备伐吴前的状态。

正史上,虽然没有刘关张桃园结义,张飞和关羽早年跟随刘备征战多年,感情已超过结拜、亲兄弟了。在几十年征战中,关羽和张飞并肩作战,互相扶持,才走到了今天,创下了荆州、益州、汉中这一片基业。现在关羽是荆州守将,张飞是阆中都督,都是一方大员,到了把酒言欢,快意人生的时候,没想到关羽却殒命,张飞一时难以接受。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关羽却倒在了战场上,张飞对关羽的死,感到背痛,怎么好哥们离自己而去。

因此,张飞在关羽死后两年内,一直闷闷不乐,经常喝闷酒,而且每次都大醉。张飞这是麻痹自己,想让自己暂时忘却好哥们关羽的死。他在喝醉后,经常鞭打自己的手下,看谁不顺眼,就打谁,一点情面都不讲。这次,张飞在刘备出征前夕,又照常喝了酒,鞭打了自己的手下将领张达﹑范强。

没想到这两人在半夜,突然暗杀了张飞,并拿着张飞的首级,连夜渡江,投降了蜀汉的敌人东吴了。其实早年,刘备就看出了张飞的毛病,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并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这次应验了。

《三国志》: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你想,张飞这样的状态,能够打战吗?他天天醉酒,还经常鞭打自己的手下,和自己的手下将领离心离德,还能打胜战吗?我对此是表示深深怀疑的。因此,即使张飞出战,能够发挥出的实力也是很有限的。

其次,即使张飞活着,也是一个残烛老人了。

张飞年龄和刘备、关羽相近,也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像关羽那么厉害的人,为何在包围樊城后,久久未取得胜利,还被曹军与东吴军队夹击,最后失败。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关羽年迈,在战场上精力不足,才被徐晃和吕蒙夹击,遭到惨败。如果关羽年轻二十岁,即使遭到徐晃和吕蒙的夹击,也不至于一败涂地,即使作战失利,也会想办法突围成功,而不是被擒杀。

夷陵之战,是仅次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三大战之一,规模宏大,战场厮杀惨烈。而张飞虽然早年是“万人敌”,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可是现在他已经老了,顶多也就是一员普通战将。他很难再现长坂坡二十余骑吓退曹军、大胜张郃等经典了。当年,张飞是一员猛将,提起燕人张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没有张飞,也就没有刘备的这些基业。可是,那是过去式了,现在张飞已经再也“杀不动”了,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

其三,夷陵之战面对陆逊的火攻,张飞没有办法破解。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难以影响整体大局。即使夷陵之战多一个张飞,也只是在局部战斗中多杀几个敌将。他在面对陆逊的大火时,也会束手无策。水火无情,在大火面前,曹操也不得退却,何况张飞呢。

除非有人能够提前预测到陆逊会使用火攻,提前从大山之中将军队撤出,避免在森林中安营扎寨。张飞属于猛将,多半想不到这一点。在大火点燃时,张飞的作用,也就是能够保护刘备撤退,想要挽救败局,那就不用痴心妄想了。

总结:因此,即使张飞活着,也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将了,无论是精力,还是战力,都衰退了。刘备想要靠张飞一人之力,挽回夷陵之战的惨败,多半是不能的。刘备在临终前,多半也不会发出“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的感叹。

魁哥说历史


就算张飞复活也不管事

说起张飞的这段话,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张飞即使存在的话也不一定能够扭转战局,但恰恰这段话让我们又一次替刘备感到心痛。

刘备的高光时刻真的是稍纵即逝,历史虽对刘备评价很高,但大家也很无奈,他没能够恢复汉朝的统治,反而让偏安一隅的吴国给收拾了,如此一来统一全国的梦想就破碎了。

兄弟二人连心能有所作为,作战有底气

那么刘备为何如此这么说,他想到的是兄弟情深,张飞是刘备多年的好兄弟,与刘备一起打东吴他不会觉得孤单,张飞的陪伴会让刘备有更多的勇气。刘关张三兄弟情深意重,关羽的死让刘备非常的伤心,同样伤心的有张飞,张飞却提早一步离开了刘备,本来兄弟二人齐上阵能有所作为,可以一起为关羽报仇雪恨,而这一次夷陵之战,却让他一个人面对伤痛,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备的心情。

张飞年迈不能重用,无法挽回败局

但是话说回来张飞的性格是很难在夷陵之战中取得成功的,首先我们都知道张飞性格暴躁,而且他不体恤士兵,作为一个将领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伤,刘备曾经告戒过张飞,张飞虽然戎马一生,有很多胜仗,但是这些胜仗都有刘备和诸葛亮在一旁指导,所以说张飞凭借着自己一身的勇猛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何况此时的张飞已经年迈,身体也不能够阻挡更多的人前进,体力不及一个士兵,如何能够在吴国的战场上取得胜利。

何况这一场战役并不是秀肌肉,而是比拼脑力,此次的夷陵之战用的是火攻,当初的曹操就被火攻打得落荒而逃,惨败于赤壁,曹操足智多谋一身是胆,凭他的能力都不能取胜东吴,何况只有一身肌肉的张飞。说起夷陵之战,马谡之兄马良早就为刘备提出建议,在山林之中安营扎寨非常不好,但是刘备就是不听从他的建议,依然在山林之中扎寨,从而让东吴人阴谋得逞,所以就算给张飞再活一次,他有能力帮助刘备,但是刘备不听从身边人的意见也无济于事。

如此心急的人就已经让作战处于下风。

但是夷陵之战失败之后,他却非常的后悔,认为自己的兵败事出有因,这种马后炮的观点也只有让人深思,让朝中人感到惋惜,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刘备说的这一句话,却让人深深的思考,刘备也是在质疑身边人,没有人替刘备分忧伤痛。


说古明今


豹眼很能理解刘备迷们的心情,就是想找出一些借口,为刘备的夷陵之败擦脂抹粉。

史料中找不到刘备临死前,说“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的记载。

其实,张飞没那么大本事,刘备也不会认为离了张飞就不行,更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诸葛亮倒是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法正不死,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但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能够劝阻刘备,不去讨伐东吴。不讨伐东吴,也就不会有夷陵之败。但诸葛亮并不是说,有了法正,刘备就不会在夷陵之战中失利。

夷陵之战的失败,究其原因,无非几个方面:

第一,不顾军事势力不足的客观情况,一意孤行。

刘备的蜀汉势力最为弱小,不必说与曹魏相比,就是与孙吴相比也处于弱势,根本没有战胜孙吴的军事势力。孙吴二十多万的兵力,也是经过战争考验的,具备很强的战斗力。进攻能力不太敢恭维,但孙吴防御能力,却是很有一套的,赤壁之战就是佐证。

第二,缺乏民意支持,除了刘备、张飞等少数几个人外,恐怕没有几个人主张伐吴。

刘备入川带去的荆州子弟兵,包括后期张飞、赵云入川时带入的人马,经过十多年在蜀地的南征北战,基本已经在益州安居扎根,对于荆州的情感已经很淡漠,并没有誓死夺回荆州的强烈愿望。

第三,得不到核心层的认同。

诸葛亮、赵云等人都反对刘备伐吴,诸葛亮是坚定的孙刘联盟的拥趸,赵云是积极主张伐魏讨贼的。荆州派系仅仅是权力分割的标识,并没有实质的利益在荆州。对他们而言,伐吴存在巨大风险,没有直接的利益,却间接地损害在益州的既得利益。

除此之外,东州派系与蜀土派系,就更没有现实的、直接的利益,自然也不会全力支持伐吴。

第四,战术不得当。

这个层面的问题,只能解决大败还是小败的问题,不能解决能不能打败东吴的问题。

如果刘备不犯战术性的错误,采用水陆并进、稳扎稳打的策略,很可能就不会全军覆没。但结果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很可能与东吴形成对峙的消耗战。

这正是曹魏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两虎相斗,一死一伤,曹丕趁机渔利。

总之,刘备伐吴不具备一切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不具备任何一点,岂能不败?

曹魏最强,孙吴次之,刘备最弱,不具备天时;蜀汉出境作战,后勤补给困难,地理不熟悉,不具备地利;得不到朝野军民的支持,不具备人和。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张飞不死,刘备依然不会有作为。一个张飞到不了拯救蜀汉命运的地步,长坂坡一声断喝,吓退曹操百万大军,那是演义为了小说的效果虚构的内容,张飞嗓门再大,也没有能力在夷陵一声断喝,阻断滚滚长江东逝水。

从张飞被害,同时也看出伐吴不得军心。如果同仇敌忾的话,还能出现大将临阵前被部属斩杀的情形吗?

演义描写的是,刘备、张飞得知关羽被害悲痛欲绝,一心要报仇。而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张飞天天喝酒,然后是鞭打部属。如果真想报仇,正是需要将士们出力的时候,如此寡恩少义,谁还会替你去卖命?这点道理都不懂,也就只能哈哈啦。

刘备得知张飞被杀,就一句“噫,飞死矣”完结了。

或许真实的情况,没有那么悲催,但也绝不是演义描写的那么美好。

败了就是败了,愿赌服输,没有必要再去过于粉饰,否则有损刘备一代枭雄的形象。



豹眼看历史


刘备在你死的时候并没有说张飞是多么厉害,而只是在告诉诸葛亮而已,他认为诸葛亮才是真正英雄,在三国之中唯一能够帮助他自己。现在刘备已经到了临死的时候,他希望诸葛亮能够竭尽全力去辅佐自己的后代,虽然知道诸葛亮是非常的辛苦,但是他还是说了一些感人的话,希望诸葛亮能够继续努力下去。



而刘备对自己的兄弟张飞和关羽都非常喜欢,但是他们早就已经死了,而且张飞的话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刘备不仅是没有喜欢,他反而是非常痛恨,要不是因为他死了自己也不会造成这样的结局,就算他活着刘备也会狠狠的打他一顿,看着他就已经非常的心烦了。


刘备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只是希望诸葛亮能够辅佐刘禅,而不是张飞。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是一个非常履行下市的人,在三国之中他的脾气是非常好的,很多人对刘备是非常的喜欢,希望能够在他手底下继续合作下去。就像当初刘邦非常的招人喜欢一样,最终是成就了刘邦的霸业,现在刘备是具有天下英雄的气息,就连曹操对他都非常的赞美,把他当做自己一样的英雄,而到了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快死了,他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诸葛亮,希望他能够一心一意的去帮助自己的儿子刘禅。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千古关系之中最好的一起努力去合作,可惜刘备已经死了,现在唯一能够支撑着他的愿望的就只有诸葛亮了,虽然诸葛亮非常的辛苦,但是诸葛亮却从来不会抱怨,他把刘备的恩情当做自己人生中最重要东西,一直都在努力,最后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啊。


刘备没有去考虑张飞和关羽,因为他们这些人是不值得依靠的,他们只是会打仗,而真正要治理国家的话,必须想要拥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诸葛亮将蜀国治理的非常好,刘备以为蜀国快要灭亡了,才会把蜀国给了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居然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不仅是恢复了元气,而且是具有了北伐的能力,甚至都有可能统一天下,但是最后虽然是失败了,可是这一切还是值得的。

你们认为诸葛亮到底是有多么伟大,欢迎在下面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