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姚宗勳先生與霍震寰先生的書信問答(一)


姚宗勳先生與霍震寰先生的書信問答(一)

  京武功夫如是說:1978-1984年,霍震寰先生曾以訪問和書信的形式,多次向姚宗勳先生請教意拳若干問題,並將一些代表性的問題進行整理後,轉交給姚宗勳先生哲嗣,望日後有機會能將這些訪問內容及問答公諸於世,獻給廣大武林同道!  


一、渾圓樁(又名技擊樁)

  站樁為什麼是練習拳術的基礎。

  在沒有介紹練習技擊樁的站法以前,先談談為什麼站樁是練習拳術的基礎,概括起來練習技擊必須由站渾圓樁開始,有下面三點理由:

  採取一定的姿勢,處在靜止狀態下,容易精神集中,做到凝神定意,掃除萬慮,從而達到神不外馳,意念高度集中的境地。

  在靜止不動的狀態下,通過

意念假借的誘導,才容易摸索到似松非松,松而有力的意中力,進而體會到牽一處而動全身的鬆緊互相作用的整體爭力

  在靜止狀態下,通過意念活動,容易控制並變換力的方向。

  總之,在靜止狀態下較在運動的時候,容易集中精神,調節鬆緊,照顧整體,發現弱點不得力之處。

  渾圓樁就是經過健身樁的練習後,進一步增強體質,進而求得作技擊的基本條件。

  使精神凝重渾厚,忘我無懼,鬥志昂揚奮發,大有當之即摧之概。

  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渾然一體的渾圓力,也就是要求在一剎那間能使內外肌肉及身體各部都相應一致地發揮出力量來。

  鍛鍊神經反應靈敏,只有這樣,力的發出才能迅速,剛勁。

  練習渾圓樁也貫徹健身樁的三項基本要求,

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通暢。

  站樁時:

  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目的要在應敵時能全神貫注,從而應變。

  要求身體放鬆的目的,是一般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時,常常不自覺地隨之僵板用力,所以練時要相應放鬆,這樣才能動作敏捷,反應迅速。

  呼吸通暢之目的是保持呼吸通暢,體力才能持久。

  渾圓樁的一般要領:

  站樁時,首先應精神自我放大,設想己身如參天巨人,昂首獨立在一望無際的大地上,大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概,同時用意念聯想四面八方都以本身為中心,練時要形松意緊,周身關節都形曲力直,不要有絕對力,骨縮筋伸,周身鼓盪,四外牽連,推輓不動,穩如泰山,雙膝撐拔,有拔地欲飛之意,肩要撐,肘要橫,撐抱互相作用,力量要撐三抱七,胸窩微收,小腹松圓,大小關節要無處不曲,曲處都假想有力牽引,整體則要有撐裹回還旋拔不已之意,全體收斂,毛髮森立,直立如戟,若臨大敵,有一觸即發之勢。

  二、發力

  在練發力之前,先講一講蓄力。蓄力就是儲積力量,準備發出。基本練法,包含在站樁內,即精神集中,神不外馳,力向內斂,大小關節無處不曲。移步動作時,也要隨時注意上述各點,不要有空白處和不足之處,心意照顧周到,全身力量統一而待發,意力一致,趨於圓整,即所謂動靜處中,能守能用。

  發力在拳術(包括器械)中是主要之一,其他運動亦然。拳術中的發力要求是在動作微小,時間極短之間能突然發出迅疾剛勁之力,好像火藥爆炸,所以又名之為爆炸力。

  發力時身體動作由意念支配,意之所向,力即隨往,筋骨肌肉隨之運動而發力,順乎自然,而達於體外。

  力沒有發出時,由意念把力回爭(即爭力),欲向前發則先後爭,欲向後發則力向前爭,欲上則先下,欲下則先上,欲左則先右,欲右則先左,利用一爭之彈力,突然發出。

  全身各個關節都似鋒稜,起鋒稜的意思,不是指外形的屈伸,而是大小關節慾縮又伸,好像處處有力出鋒,從一中心異向發出,相等相應,互相應合,一觸即發,一發即止。

  定位發力法

  準備姿勢與渾圓樁站式一相同,唯兩手位置,放在相當於兩膝部位的上方,前手高度相當於眼下,後手略低前手約四、五公分。手虛握拳,用三成力,拳孔向上,手心向裡,發力時假設敵人經我前臂下方迅猛來擊,這時手與前臂都向下擰轉前伸,後手亦然,同時雙掌外側邊緣向外撐,兩掌前後相距約一拳,待手伸至前足尖位置時,手心也擰轉到完全向地面,假設前手指已接觸對方胸部或自己想擊的部位,此時設想身如巨錘,手至肘處像兩個大鐵釘,上臂若無,身體稍向後爭,即猛向兩肘撞去,內力如此,這時兩拳突張,十指都斜向前上方指去,意思要遠,好像要把雙手插到對方背後一樣,即力透敵背的意思,可是力要一發即止,猶如用手指去觸一塊灼熱的紅鐵一樣,一觸即離,但不是外形這樣去動作,而是指內力如此,做時精神高度集中,有毛髮直豎如戟之感,以便發出一切能用之力。

  發力時還要注意下列各點

  頭:前額向前撞,頂心斜向前上頂,牙齒微錯,好像銜著一塊鐵片,在發力剎那間意欲將其咬碎,但牙齒不要相接,亦即齒欲斷金之意,舌根後收。

  胸腹:肩撐肘橫,胸窩微收,發力剎那間用短促的試聲使氣貫小腹,試聲時發聲不發聲都可以。

  下肢:發力時兩膝微向外,後胯稍向後坐,後足向下向後蹬,前足未發力前,腳跟微虛,發力時自足尖下踩,要有直插入地的意思,而後立即提起,總之要恰到好處,要內力如此,不在外形如何。

  上肢:前後臂未發力前所屈成角度可略少於90度,發力時可略大於90度。

  三、爭力和反應訓練

  爭力:意拳中所謂爭力,就是用意念引導全身上下、前後、左右相互牽引,共爭一中,所產生的彈簧般相互呼應的意中力,具有這種爭力後,再經過試力、發力等步驟,才能達到發揮整體力的目的。

  練習爭力先由簡單的爭力入手,而後及全身以求整體的爭力,無論是簡單的爭力,還是整體的爭力,都要先在渾圓樁中去摸索。

  爭力的練法

  可選用渾圓樁姿勢,站好後,設想前臂腕部(回彎處)繫著一條有彈性的繩子,繩之前端拴於前方某一物體上,如牆、樹均可,繩之後端繫於自己脖頸上,位置相當於風府穴下。練習時用意領頸而微擰,左臂在前即向左側微擰,右臂在前則向右擰,全身後靠要拉緊有彈力的繩子去拉手腕,腕子再拉緊前言的繩子,設想前後兩個力量對稱相消,而手不為所動,只要能感覺有一股力量,稍一拉就鬆開,後手像抱著一個有彈性的球,當身體去拉前手時,重點在脖頸,後手用意去抱球與前手相呼應,反覆練習,久之自會摸到鬆鬆緊緊的爭力,這就是所謂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鬆緊互用的意中力,也就是王薌齋先生所說“鬆緊緊松勿過正”,正是適當、恰當好處的意思。

  整體爭力的練法

  經過一段練習已經求得爭力後,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練習整體爭力。

  練法是按渾圓樁樁法站好後,設想頭頂上好像有彈性繩子系起,與兩腳間的中心點上下相爭,同時頭與後腳作上下爭,更與前腳作斜線爭,前手後手作左右爭,右手與左腳,左手與右腳作斜線爭,兩肘與兩膝作上下及斜線爭,左胯與右膝,右胯與左膝作斜線爭,至於手與腳,肩與胯,作上下爭則包含在頭與腳相爭之內,總之四面八方共爭一中,但要注意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

  練習時要注意形曲力直,好像八面出鋒,進而設想周身毛髮飛漲與外界相互聯繫相互牽引,身體不能動轉而又處處都有微動之意,做時一定要意念切實,可是又不能執著,這就是王薌齋先生說的“頂上力空靈、身如繩吊系、力松意須緊、毛髮勢如戟”之意。

  反應訓練

  反應的基本訓練,在於訓練神經的迅速反應,以之應敵發力而自衛。

  第一種訓練方法,在整體爭力求得後,周身都像有彈簧連繫,本身也像一個彈簧,然後設想有人輕輕來推或輕擊某處,力量來自或上或下或前或後或左或右不同方向。意念一緊,力就從一中心異嚮應擊而欲出,練習日久有了心得體會,可以進一步設想有人迅速猛擊或突然襲擊,意之所及,力即應勢而至,但不可發出及見諸外形,做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

  第二種訓練方法,設想自己站在一塊漂浮在水面的小木筏上,忽而前後傾斜,忽而左右搖盪,忽而上下沉浮,向前傾時,將身體重心稍稍後移,後傾時將身體重心稍前移,左右搖動時將身體重心左右移動,上浮時身體重心稍降低,下沉時身體重心略上提。要用意念支配,不要見形,要整體去做,不可單靠腿腳。上下、左右、前後,初習時可有順序,略有心得後,就不要有固定順序,而要時時變換,初習時可設想木筏沉浮動盪緩慢,有了體會後,要逐漸增加速度,如在驚濤駭浪中,瞬息多變。

  這是站樁時調整整體鬆緊及訓練身法步法的基礎功夫。

  四、試聲

  試聲是為了輔助試力的不足之處,就是運用聲波來鼓盪腹、胸、腰、背等各內部肌肉,在試聲的猝然一振之時而發出彈力,試聲與發力並作,其作用有二:(一)趕到鼓盪周身增強彈力的作用; (二)加強胸腹等部抵禦能力。拳家在發力的瞬間是發揮攻擊力量的最強時候,同時也是防禦能力最弱之時,意思是當我們在發力的剎那間,若為對手所乘,受到狙擊時,處於還救不及之際,用試聲震盪而生的彈力,使胸腹等部來抵消及反彈對方之力。

  試聲方法

  初試時口微張,舌微縮,發出喊“伊”字的聲音,延續二、三秒的時間,再突然變為喊“要”字音,要戛然而止,婁如拼音。喊“伊”字音時,小腹肌肉要有微收感覺,喊“要”字音要感到突然有氣真衝小腹,上腹隨之突然鼓盪,有似巨石落井,井水猝然澎湃四濺。此即拳術先輩所謂“氣貫丹田”,亦即意拳所謂發力時“小腹實圓”。練習稍久,會感到周身內部隨之微漲。

  試聲練習每日約三、四十次即可,至有上述感覺後,即將喊“伊”、“要”兩音中間延續的時間逐漸縮短,直到將兩音縮短成一個音,再進一步從大聲變到小聲,從有聲到無聲。頸部前部兩側有突漲之感,小舌微縮,喉頭後收,上下齒微錯,口閉而不密合。

  初喊時可將手掌放在嘴的前方約一寸遠近,在喊聲突止時要感覺是否有餘氣衝出,要練習到無餘氣衝出,就合乎要求了。

  發力和試聲同時而作時,還要胸窩微收,雙肩略向內扣,使上體略呈凹形,變平面為凹形的目的是為了化開來擊力量的最尖銳點。


  附:姚老與霍震寰先生的部分訪談內容

  1982年11月,霍震寰先生訪問北京時,向姚宗勳先生請教意拳的談話要點。

  一、初練爭力時,可假借抱樹意思,人與樹成一體,手、胸、腹、腿間與樹接觸,動作可分:

  將樹向後分。

  把樹向兩邊分開然後合。

  把樹向上拔然後向下按。

  但練習時的要點,是隻用意想而不要作出可見的動作來,因為目的是練神經反應,養成一種自然習慣,慢慢意到力到。

  練習時更要注意,意在遠方,不在身上,在身上則容易緊。意要放大,山崩於前而不變色。

  動作或意念都不要斷,爭力時不單隻向後拉,亦要向前推,要點是做成一個動作。

  練習爭力時的精神、肌肉好像在賽跑準備時,要有動猶未動之勢。

  二、走步

  前進時如溜冰,但腳不要觸地,碰地時爭。

  練習時要能隨進或退。

  雙手如按著東西來保持平衡。

  三、試力時的一些假想

  人在船上,受風浪所擺動,身體不停的前後左右調整,但做出來的動作要小。

  意想力往後指,然後向前。

  拉回雙手時像按著一個東西。

  四、推手

  要身動而不是手動,身體的調整。

  控制對方,並不是一下一下的,而是不斷的,向前向後轉變方向,使對方無法應變。

  控制對方,其中的方法是將對方力量分開。

  有時被對方緊迫時,可放棄一手,而用另外一面反攻。

  當對方發力進攻時,不要像太極拳只求化開對方來擊,而是借勢向後,立刻向前反攻。

  五、出拳時,看人發拳,緊的時間要短,敵身如燒紅的鐵板,一觸就完,但意及力量要透過敵身背後遠方。

  六、可利用休息時間隨便坐著,意想周身毛髮隨風所動,或坐在水中,受到水流輕輕衝擊,目的是增強感覺,另一方面幫助恢復疲勞。

  1984年9月1日,與姚宗勳先生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談話要點:目前我對意拳認識的水平大有增加,學習意拳的道路中已走過了一半,開始可以掌握明白什麼是正確的動作,目前要注意的地方。

  爭力不要動出形來,爭力的彈簧有大有小,練習時有時像自己拉動樹,有時是樹拉動自己,更想象自己是巨人影響周圍。

  試力動作要慢,是身體帶動手,而不是手帶動身體。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