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朝代的人是怎樣防瘟疫的?

槎溪老人


面對瘟疫,古代和現在的防止方法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第一設立隔離區

在漢朝的時候就有選擇空置的房子,集中放病人,統一治療。就像現在的雷神山、火神山及各個方艙醫院一樣。這樣可以集中管理,有的放矢。不僅是為了有效治療,更是進一步的控制傳播源。

第二設立檢查點。

若發生瘟疫,官府會組織人力物力,封鎖整個區域,防止人員流動。和現在的封村,封城一個道理。都是為了減少人員流動,防止病毒擴大化。

第三中醫在前,在古代也只有中醫了,不像現在有西醫。古時候比較有名的就是扁鵲、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等等,中醫的傳承都是一代一代總結經驗,起點大概就是從神農嘗百草開始的。中醫根據以往經驗,斟酌各藥草的用法用量,救治病患。現在可以說是中西醫結合,在這次疫情中,中醫治療的有效率很高,以山西為例,有效率高於90%,真是可喜可賀。

第四處理染病的衣物的方式。

有兩種處理方法:焚燒和沸煮,火可以消滅很多東西,無論是病菌、細菌全部可以消滅,和現在的處理方法一樣。煮沸衣物也是為了消滅病毒,而現在的處理方法就更多了,除了上述兩個之外,酒精消毒,乙醚,醋啊好多方式。

第五種痘,

和現在的打疫苗是一個意思,天花是個令人恐怖的病毒,曾經在中國大地上肆虐,康熙是小時候出過天花,等他登上帝位,下令種痘。

第六帝王下詔自省,百姓向上天祈福。

帝王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的德行不夠,受到上天的懲罰,下詔自省是自我審視的過程,更是安撫民眾的良方,民間的祈福多是和尚唸經,以現在來看多少有些迷信,而這些祈福活動正好能平復民眾的恐怖的心裡,讓他們心裡相信瘟疫不可怕,心態變了,瘟疫就更好解決了。這次中國的疫情發生了,說句實在話從來沒有放在心上,只是按照專家的要求進行科學防護,因為我相信中國政府的力量。

第七帝王下詔免租。

遇到這樣的事情,免租可以說是對下面百姓莫大的良藥。還有地方官員巡視,廣設粥棚,救濟百姓。現在國家也是積極的尋找方法減免賦稅,儘可能的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一面復工,一面防疫。

第八撫卹病亡者,

政府出錢撫卹,積極防瘟疫贍養因病而成的鰥寡孤獨。也是為了更好的做好災後工作的恢復。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古代關於防疫免疫有很多方法和經驗

喝開水,吃高溫蒸熟的食物,

四時八節,過節大掃除,

配戴香囊,薰艾草,插茱萸,喝抹雄磺酒,

張貼灶臺紙(灶王爺畫)撕灶紙,燒掉,送“灶王爺上天"

貼用藥水書寫繪製的對聯,福字,門神年畫,用硃砂,硫磺,銅綠做顏料,

出殯上墳撒燒硫磺紙錢,撒石灰粉,

過節用硫磺紙疊元寶塔放屋角驅蟲驅鼠,

在河裡放流紙船燈,(放燈)紙船裡裝上免疫消毒藥劑,消殺水面蚊蟲幼蟲。

燃放煙花爆竹,硝煙消毒,

火葬,病死的人,火葬,


星輝650


古代人在對抗瘟疫的時候,通常用健身、隔離和藥物等方式。

據史料載,周代時期的人們把流行病稱為:疫、疾疫、癘等,一般統稱為“疫”,也合稱為“疾疫”。以現代的醫學知識來說,這些疾疫分別是瘟疫、瘴氣、流行性感冒、痢疾、麻風病等病症。

古代人應對瘟疫有這些方法:

健身

古代郎中認為瘟疫發生的原因多與“戾氣”有關。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認為瘟疫是一種戾氣所致。所謂的戾氣,就是邪氣或者說混雜著汙穢的氣攻入人體造成的。明清之時的吳有性在《瘟疫論》中就提到:瘟疫是靠“氣”傳播的這一觀念。

《黃帝內經》中曾指出,為了杜絕瘟疫的傳染:
“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

因此,為了對抗瘟疫,古代人一般用健身的方法,增強自身的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也就是從自身根本上增強體質,不要縱慾過度,不要勞累。

在具體的實踐中,古人的健身防控手段基本可以歸為登山和通風。

隔離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疾疫發生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從而,才開始重視起公共衛生事業來。“隔離”這種方法,曾被人們批評不仁道。因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甚至遭到極大的反對。然而,除此之外,再無更好的方法。

南宋後期大臣、理學家真德秀在泉州任職期間,在《開溝告諸廟祝文》中記載:

“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為癘疫”。

文中的“蒸為癘疫”是指隔離的意思。而關於隔離觀察治療的方法,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平帝紀》: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又如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監察御史吳芾知隆興府時,當地“舊有豫章溝,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溝洫不通,氣鬱不洩,疫癘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塏以居。”

晉時就有記載:如朝臣家染上時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時,即使沒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內不得入宮。但是人們很少有人自覺地採取這種“隔離”的措施。所以,每次疫情死亡的人數並沒有隨著醫學的進步而有所減少。

漏澤園制度

為了避免疫死者的屍體再次成為傳染源,據《周禮》所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了集中處理無主疫死者屍體的做法。從此,每遇大疫,官府都會集中掩埋死者屍體。如南朝梁武帝時,郢城大疫,全城十餘萬口,死了近八成的百姓。朝廷下令給死者賜棺器盛殮,以防止疾疫傳染。

到了宋代,每次災害過後,朝廷都要招募僧人掩埋屍體。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帶大疫,眾多寺廟的志願者,掩埋屍體達200人者,官府則給度牒一道作為嘉獎。

從北宋末年開始,各地便普遍設立漏澤園制度,以掩埋那些無主屍體。後來的朝代,官府也都效仿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漏澤園,減少了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的機會。在很大範圍內,控制了病毒的蔓延。

藥物

    除了以上的方法,人們也在研發治療疾疫的藥物,包括內服和外用(消毒)兩種方式。

    在《與王敏仲書》中蘇軾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

    《宋史·外國·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穀吐蕃的鐸督部族發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藥物為白龍腦、犀角、硫黃、安息香、白石英等76種。

    《靖康紀聞》中記載的治疫藥方為黑豆湯,其方為:“黑豆二錢(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黃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盞,時時服之自愈。”

    中醫在古代就已經有消毒的意識了,在疾病爆發的區域,人們會使用醋或者石灰進行處理。

    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

    到了宋代,人們還用艾蒿等藥物燃煙,不僅能驅趕蚊蟲,還有預防瘟疫的作用。

    除此之外,古代人還運用草藥、針灸、艾灸、砭石等手段來對抗瘟疫。這些手段以中醫系統的理論觀念為指導,在應對瘟疫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作用。

    事實證明,直到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在應對疫情的時候,也還在繼續用祖先傳下來的許多方法。但願這次疫情早日結束,恢復正常生活。

名人史海觀心閣


瘟疫,不管是在當今社會還是在歷史上都是時常出現的,當今諸如非典、埃博拉、今年的新冠病毒都屬於瘟疫。而如今因為科技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我們在防控瘟疫上有了相對完整的防控體系。而在古代,醫學和科技並不發達的時期,古人是如何防控瘟疫的呢?

古代瘟疫的嚴重性

其實,在古代,瘟疫一旦流行開來,人類並沒有有效的手段來防控它,就比如,古代時常流行的鼠疫,算下來就奪走了2-3億人的生命。天花更是奪走了4億人的生命,甚至很多文明酒因為一場瘟疫而遭到滅頂之災。所以在古代,由於對瘟疫的認識不足,真正有效的防控瘟疫的手段並沒有。

古代中醫對瘟疫的防治

當然了,在長期與瘟疫的鬥爭中,古代中醫也是總結出了一整套的防控措施。其一,就是隔離。早在漢代,就設立有專門的“病遷坊”,用以隔離麻風等病人。其二,就是注意衛生,我國講衛生的歷史十分的悠久,早在秦朝就對生活環境的衛生規定十分的嚴格,那些敢在街道上亂扔垃圾的,都是要處以鞭刑的。大城市都是有著配套齊全的汙水管道和下水道。而此時的西方還都是露天廁所。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那麼多整座城市因為一場疫情而全滅的情況發生的原因了。其三,較為有效的消毒措施。古人對瘟疫隨不甚瞭解,但是,這消毒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早在秦朝,若有疫情爆發,就會使用醋和石灰來消毒,日常中也是會使用煙熏火燎來進行消毒,即使是放在現代,這些消毒手段也是十分有效的。

總結

古代並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瘟疫的手段,多是以預防為主。並且,古代人口流動並不複雜,若是瘟疫及早發現,控制在一村,一縣之內。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浪裡白條不再白


古代防止瘟疫主要有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1、隔離,古代不像現在,但是,古代發生瘟疫,也有隔離區,把瘟疫重災區隔離起來,禁止重災區的人們來回走動,導致疫情擴散。

2、高溫、藥物消毒,古代把草藥放鍋裡熬,熬好後,把草藥倒進缸裡,待溫度適宜後,人進入缸裡浸泡。

3、戴口罩,明朝末年,曾有人發明口罩,當時的口罩是布,把水燒開,把布放進開水裡泡一會兒,撈出來晾,待溫度適宜後,把布擰乾戴上,捂住口鼻。

4、焚燒,把重症病人用過的東西集中起來燒燬。


開著布加迪威航滅蟑螂


因為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小編也是被困在了家裡,就連想上街買菜,都設置了五道關卡,層層檢查,測量體溫,登記信息,可見大家對疫情的重視情況。

在家這一段時間就只能追劇了,看到古裝影視作品中,經常會有一些瘟疫場景,那麼當時的古人可是連細胞是什麼都不懂,那他們又是如何安全度過瘟疫的呢?

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是農業為主國家,在科學文明發展速度緩慢的當時,存在很多鬼神傳說。所以,很多人都將很多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都歸咎於鬼神和各種自己的想象。為了緩解心中恐慌,古人將祭祀作為重中之重。造塔、造廟、燒香拜佛,最多也就是求個心裡的安慰。

古籍中瘟疫記載還是挺多,特別大規模的倒是沒有出現,最主要還是古時候交通不便,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病毒缺乏傳播的載體,因此不會大規模爆發。但是古人一旦出現瘟疫,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封城,有官府派人進行封鎖,並派醫術高超之人,以中醫之法進行救治。再加上交通工具的限制,可能攜帶病毒的人還沒有到達目的地,疫情早已經過去了。

在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現代,交通便利,交通工具非常先進,生活節奏加快,區域之間流通非常簡單,增加了病毒傳播的幾率。希望大家也能像古人一樣,安安靜靜的在家裡避險,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做好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快樂,毀掉我們堅持的這麼多天。希望我們能安全的度過這次劫難,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陳小二do


對於古人防疫,我們可以分歷史階段來看。

殷商時期,我們已能看到早期對疫病的記載和所採取迴避等措施。在殷墟還發掘出了完善的下水道,說明城市已有公共衛生設施,有利於減少疫病產生。

周王室

定期舉行驅逐瘟疫的儀式活動,還設立了負責處理疫情的官員。《山海經》載有燻草等7種治療瘟疫的藥物。

秦漢以後,中醫藥學趨於成熟,《黃帝內經》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們應該在發病之前加強預防,或者在發病早期及早治療,治療後防止復發。

其他中醫經典如《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則提供了防治疾病的辨證處方與藥物知識。東漢末年,瘟疫肆虐。名醫張仲景宗族原本有200多人,10年間死亡了2/3,他在哀傷之餘寫就《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典範之作。他強調醫生要有“上以濟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的擔當精神,在研究醫學中貫徹“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嚴謹態度,被後世尊稱為

醫聖”。

<strong>

晉朝已經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政府規定朝臣家有病人,感染三人以上者,雖然自己沒病,但百日不得入宮。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第十五》中記載:“一家合藥,則一里無病,此帶行所遇,病氣皆消。”說的是老君神明白散,全方用藥辛溫芳香,能驅逐疫氣。

隋代人認識到傳染病是感“乖戾之氣”得病,有其特殊病因。

唐代廣泛應用香藥來預防疾病。唐代名醫孫思邈,收治被社會歧視的慢性傳染病麻風患者600多人,要求醫生在救治病人時“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樹立了中醫的醫德規範,其醫德醫術深為後世敬仰,有藥王”之稱。

宋代注意對染疫死者的屍體儘快處理和火化。兩宋時期,發生了多次疫病流行,政府經常派醫官到地方發放藥物救濟。宋朝設立安濟坊,管理人員有病房和醫生,有病例記錄病人痊癒和死亡情況,安濟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統一管理的瘟疫隔離機構

明代吳又可敏銳地指出“氣即是物,物即是氣”,病因可能是某種不可見的物質,這是非常接近於微生物病原學的假說。明代流行焚燒蒼朮來淨化空氣。明朝中期,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在民間出現,後來一些外國使臣也來學習,並把這一技術帶回歐洲,英國醫學家貞納在此基礎上發明牛痘接種術,為最終全球消滅烈性傳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礎。

清代宮廷中設“避痘所”隔離感染天花者,規定在隔離九日後親人才可探視。清朝時期,在蘇州、江寧、杭州、上海等地,每一次疫情鄉賢和慈善機構會參與救療活動;清代瘟疫學大家輩出,石膏法、疫疹法、清瘟敗毒飲等相繼發明出來。


佐鄰佑社


古人預防疫毒的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鑑 隔離

在古代經書、史書、地方誌等文獻之中,記載了很多預防與治療溫疫疾病的方法,其中“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一個最佳的預防疫病辦法。 艾灸

前人重視艾灸防疫。前人已經認識到,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燻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所以古人非常重視趁未病時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預防永遠大於治療,今人知道,古人也知道。 藥囊

古人認為,疫毒是一種偏性極重的邪氣。可用藥物的偏性來剋制疫毒的偏性。比如,可用藥物懸掛或佩戴的方法,或懸掛於門戶、帳前或佩戴於手臂、頭頂,可以有效預防疫毒感染。 消毒

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針對病人用過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進行高溫滅菌。

古人還燒中藥煙霧給空氣消毒,全身泡在中藥水裡洗浴,預防疫病,保持健康。


LHC否極泰來


17年前我國出現了非典,今年出現了新冠;說明病毒總是會過一段時間出現一次的。

古代曾多次發生瘟疫。我們熟悉的有: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漢中出現瘟疫,三國時赤壁之戰時曹操的軍隊由於水土不服出現瘟疫,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長安時、長安已經被瘟疫困擾多時。

對於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總結來說就兩個方面“避與殺”。

一,“避”。

01,躲避瘟疫的高發季節。

採取避的方法來防禦病毒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曾經就有這麼一個皇帝在該躲避天花的時候沒有躲避,最終英年早逝。

清朝入關之後的一個皇帝“順治”6歲繼位,15歲搞定多爾袞、掃平南明王朝、擊敗鄭成功、開科取士,重用漢人為官。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他必定能夠將功績不斷放大成為一代明君。

可是他卻因為一個女人的死而傷心過度,最後染上了天花而死。

董鄂妃也是他搶來的女人,不過他對董鄂妃確實是情有獨鍾;後宮佳麗三千他唯獨只寵愛董鄂妃。

春冬交際之時,順治都要去南苑行宮“避痘”,可是這一年他最愛的女人去世了所以並沒有去南苑行宮。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董鄂妃因病去世。順治親自為她操辦葬禮,傷心過度加上操勞過度又沒有去“避痘”;終於在正月初三出現了“逗症”。

避是古代防禦瘟疫的一種方法相當於現在的隔離,如果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染上病毒並且失去生命。

二,注意生活衛生,避免飲食可能帶走瘟疫的家禽。

農村長大的人都知道,家禽如雞鴨之類如果是得病而死的是不可以食用的;父母一般會找個地方將它們埋去土中。

又一位英年早逝的人才,因為病疫而死。

漢武帝時期的名將霍去病傳說就是在進攻匈奴時染上瘟疫而死的。

匈奴在水源上游埋下病死的牛羊,導致霍去病染上瘟疫。


二,人道毀滅。

所謂sha是指疫情已經發生時,將疫區隔離治療;如果治不好就人道毀滅所有疫區的人口牲畜以此來終止疫情的傳播。

古代的交通不發達,一般在疫情發生時大部分人員是沒有外出的;所以要隔離與控制相對容易。

所以古代的病毒一旦發生,sha是最為簡單粗暴並且最有效果的方法,這是防瘟疫蔓延最終選擇。

慶幸吧!生在盛世的我們疫情出現時雖然隔離的晚了一些,卻亡羊補牢的及時。市場、超市正常營業,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滿足,沒有因為疫情而出現其它變故;國家依然穩定,人民都很自信――我們終將戰勝病毒!



蟻史為諫


這些天有很多的疫情防控的科普,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防護的方法和知識,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曾發生過多次疫情,古人稱之為“瘟疫”,那麼在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古代,是如何控制瘟疫的呢?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

瘟疫的歷史

瘟疫的出現可追溯於殷商時期,甲骨文中有關於“蟲”、“蠱”、“瘧疾”、“疾年”等相關文字的記載

《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對瘟疫有了比較深的認識了。

《黃帝內經》中也記載::"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

"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溼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幹引飲。"

這可能是我國最早對瘟疫比較詳細的描述,指出其傳染性、流行性等特點表現。

歷史上幾次比較大的瘟疫大致發生在漢平帝時期、三國時期建安二十二年、晉惠帝時期、隋朝開皇十年、唐朝代宗時期、北宋慶曆八年、南宋嘉定元年等等,而後的元朝、明朝、清朝都有比較大規模的瘟疫發生,耿哥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了。可見,我國古代瘟疫發生的頻次還是比較高的,分析其原因,基本上有兩個:一是大水或其他比較大的災害之後容易爆發瘟疫;二是大規模戰爭之後也容易爆發瘟疫。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古人是如何防治的。

隔離法

前文中已經提到過瘟疫其特點就是傳染性和流行性,那麼古人在觀察其特點之後創造出了隔離法防疫。比較重視法治的秦朝就通過立法來規定,設立“癘遷所”將所有感染瘟疫的病人集中隔離起來,來達到控制瘟疫的目的。西漢、晉朝時期也都效仿採取隔離措施,應對傳染。值得一提的是,晉朝時如果官員家庭成員染病,那麼官員也不能上朝,需過了隔離期後,才能繼續上朝,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醫學觀察期,確保安全,才能放心。

“免費醫療”

我國古代推行仁政,基本上大規模疫情發生的時候都會推行“免費醫療”即派出官員和隊伍救治民眾。例如

《後漢書》中記載:“建寧四年三月大疫,使中渴者巡行致醫藥。”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會定期免費給民眾提供醫書和藥方,來提高民間醫療水平。而到了宋朝直接推出了“特效藥”由官府發放給民眾,以控制疫情。當然不僅僅有“免費醫療”,朝廷還會根據災情的情況,發放賑災的物資,例如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粥廠”,就是當時的產物。

疫苗法

可能有些朋友會不太相信,是的,我國古達就已經有疫苗的使用先例了,其起源於北宋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宋朝發生的大型疫情有32次,所以宋朝時期對於疫情的防控十分的重視,所以其在規劃城市時為了衛生條件,而設置了下水道、專門的集糞場所等等,從衛生條件上杜絕疫情的發生,而當時就有了接種“天花”疫苗的案例。

《肘後方》中記載:“仍殺所咬犬,取腦傅之,後不復發。

”這種“以毒攻毒”的方式,可能是古人接種疫苗的雛形。而到了清朝為了防治天花,人們則發明了“痘衣法”,來避免後面感染的可能。

“不食病肉”

我國古代以農業為主,牲畜家禽在人們生產生活中佔重要地位,古人已經意識到,某些瘟疫可能會與家禽、牲畜有關,人和牲畜分開,不能混住就表現了古人在環境衛生和飲食安全方面的重視,不能吃病死牲畜、家禽已經是古人的常識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記載:“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說明牲畜如果是自己無緣無故死的,那麼肯定是病死的,不能吃,吃了會傳病的。

結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我國古代先民積累了無數的寶貴經驗,“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體現了預防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總結先人的經驗,結合現代醫療的科學,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我相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肯定會贏。相信我們自己,一定可以戰勝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