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朝代的人是怎样防瘟疫的?

槎溪老人


面对瘟疫,古代和现在的防止方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第一设立隔离区

在汉朝的时候就有选择空置的房子,集中放病人,统一治疗。就像现在的雷神山、火神山及各个方舱医院一样。这样可以集中管理,有的放矢。不仅是为了有效治疗,更是进一步的控制传播源。

第二设立检查点。

若发生瘟疫,官府会组织人力物力,封锁整个区域,防止人员流动。和现在的封村,封城一个道理。都是为了减少人员流动,防止病毒扩大化。

第三中医在前,在古代也只有中医了,不像现在有西医。古时候比较有名的就是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等等,中医的传承都是一代一代总结经验,起点大概就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的。中医根据以往经验,斟酌各药草的用法用量,救治病患。现在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在这次疫情中,中医治疗的有效率很高,以山西为例,有效率高于90%,真是可喜可贺。

第四处理染病的衣物的方式。

有两种处理方法:焚烧和沸煮,火可以消灭很多东西,无论是病菌、细菌全部可以消灭,和现在的处理方法一样。煮沸衣物也是为了消灭病毒,而现在的处理方法就更多了,除了上述两个之外,酒精消毒,乙醚,醋啊好多方式。

第五种痘,

和现在的打疫苗是一个意思,天花是个令人恐怖的病毒,曾经在中国大地上肆虐,康熙是小时候出过天花,等他登上帝位,下令种痘。

第六帝王下诏自省,百姓向上天祈福。

帝王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够,受到上天的惩罚,下诏自省是自我审视的过程,更是安抚民众的良方,民间的祈福多是和尚念经,以现在来看多少有些迷信,而这些祈福活动正好能平复民众的恐怖的心里,让他们心里相信瘟疫不可怕,心态变了,瘟疫就更好解决了。这次中国的疫情发生了,说句实在话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只是按照专家的要求进行科学防护,因为我相信中国政府的力量。

第七帝王下诏免租。

遇到这样的事情,免租可以说是对下面百姓莫大的良药。还有地方官员巡视,广设粥棚,救济百姓。现在国家也是积极的寻找方法减免赋税,尽可能的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一面复工,一面防疫。

第八抚恤病亡者,

政府出钱抚恤,积极防瘟疫赡养因病而成的鳏寡孤独。也是为了更好的做好灾后工作的恢复。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古代关于防疫免疫有很多方法和经验

喝开水,吃高温蒸熟的食物,

四时八节,过节大扫除,

配戴香囊,薰艾草,插茱萸,喝抹雄磺酒,

张贴灶台纸(灶王爷画)撕灶纸,烧掉,送“灶王爷上天"

贴用药水书写绘制的对联,福字,门神年画,用朱砂,硫磺,铜绿做颜料,

出殡上坟撒烧硫磺纸钱,撒石灰粉,

过节用硫磺纸叠元宝塔放屋角驱虫驱鼠,

在河里放流纸船灯,(放灯)纸船里装上免疫消毒药剂,消杀水面蚊虫幼虫。

燃放烟花爆竹,硝烟消毒,

火葬,病死的人,火葬,


星辉650


古代人在对抗瘟疫的时候,通常用健身、隔离和药物等方式。

据史料载,周代时期的人们把流行病称为:疫、疾疫、疠等,一般统称为“疫”,也合称为“疾疫”。以现代的医学知识来说,这些疾疫分别是瘟疫、瘴气、流行性感冒、痢疾、麻风病等病症。

古代人应对瘟疫有这些方法:

健身

古代郎中认为瘟疫发生的原因多与“戾气”有关。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认为瘟疫是一种戾气所致。所谓的戾气,就是邪气或者说混杂着污秽的气攻入人体造成的。明清之时的吴有性在《瘟疫论》中就提到:瘟疫是靠“气”传播的这一观念。

《黄帝内经》中曾指出,为了杜绝瘟疫的传染:
“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因此,为了对抗瘟疫,古代人一般用健身的方法,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防止邪气入侵。也就是从自身根本上增强体质,不要纵欲过度,不要劳累。

在具体的实践中,古人的健身防控手段基本可以归为登山和通风。

隔离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疫发生与公共卫生息息相关。从而,才开始重视起公共卫生事业来。“隔离”这种方法,曾被人们批评不仁道。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遭到极大的反对。然而,除此之外,再无更好的方法。

南宋后期大臣、理学家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在《开沟告诸庙祝文》中记载:

“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

文中的“蒸为疠疫”是指隔离的意思。而关于隔离观察治疗的方法,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平帝纪》: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到了南北朝时期,“隔离”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又如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监察御史吴芾知隆兴府时,当地“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

晋时就有记载:如朝臣家染上时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不得入宫。但是人们很少有人自觉地采取这种“隔离”的措施。所以,每次疫情死亡的人数并没有随着医学的进步而有所减少。

漏泽园制度

为了避免疫死者的尸体再次成为传染源,据《周礼》所载,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了集中处理无主疫死者尸体的做法。从此,每遇大疫,官府都会集中掩埋死者尸体。如南朝梁武帝时,郢城大疫,全城十余万口,死了近八成的百姓。朝廷下令给死者赐棺器盛殓,以防止疾疫传染。

到了宋代,每次灾害过后,朝廷都要招募僧人掩埋尸体。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众多寺庙的志愿者,掩埋尸体达200人者,官府则给度牒一道作为嘉奖。

从北宋末年开始,各地便普遍设立漏泽园制度,以掩埋那些无主尸体。后来的朝代,官府也都效仿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漏泽园,减少了由尸体繁殖传染病毒的机会。在很大范围内,控制了病毒的蔓延。

药物

    除了以上的方法,人们也在研发治疗疾疫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消毒)两种方式。

    在《与王敏仲书》中苏轼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

    《宋史·外国·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谷吐蕃的铎督部族发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药物为白龙脑、犀角、硫黄、安息香、白石英等76种。

    《靖康纪闻》中记载的治疫药方为黑豆汤,其方为:“黑豆二钱(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

    中医在古代就已经有消毒的意识了,在疾病爆发的区域,人们会使用醋或者石灰进行处理。

    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

    到了宋代,人们还用艾蒿等药物燃烟,不仅能驱赶蚊虫,还有预防瘟疫的作用。

    除此之外,古代人还运用草药、针灸、艾灸、砭石等手段来对抗瘟疫。这些手段以中医系统的理论观念为指导,在应对瘟疫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作用。

    事实证明,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在应对疫情的时候,也还在继续用祖先传下来的许多方法。但愿这次疫情早日结束,恢复正常生活。

名人史海观心阁


瘟疫,不管是在当今社会还是在历史上都是时常出现的,当今诸如非典、埃博拉、今年的新冠病毒都属于瘟疫。而如今因为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我们在防控瘟疫上有了相对完整的防控体系。而在古代,医学和科技并不发达的时期,古人是如何防控瘟疫的呢?

古代瘟疫的严重性

其实,在古代,瘟疫一旦流行开来,人类并没有有效的手段来防控它,就比如,古代时常流行的鼠疫,算下来就夺走了2-3亿人的生命。天花更是夺走了4亿人的生命,甚至很多文明酒因为一场瘟疫而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在古代,由于对瘟疫的认识不足,真正有效的防控瘟疫的手段并没有。

古代中医对瘟疫的防治

当然了,在长期与瘟疫的斗争中,古代中医也是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防控措施。其一,就是隔离。早在汉代,就设立有专门的“病迁坊”,用以隔离麻风等病人。其二,就是注意卫生,我国讲卫生的历史十分的悠久,早在秦朝就对生活环境的卫生规定十分的严格,那些敢在街道上乱扔垃圾的,都是要处以鞭刑的。大城市都是有着配套齐全的污水管道和下水道。而此时的西方还都是露天厕所。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那么多整座城市因为一场疫情而全灭的情况发生的原因了。其三,较为有效的消毒措施。古人对瘟疫随不甚了解,但是,这消毒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早在秦朝,若有疫情爆发,就会使用醋和石灰来消毒,日常中也是会使用烟熏火燎来进行消毒,即使是放在现代,这些消毒手段也是十分有效的。

总结

古代并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瘟疫的手段,多是以预防为主。并且,古代人口流动并不复杂,若是瘟疫及早发现,控制在一村,一县之内。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浪里白条不再白


古代防止瘟疫主要有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隔离,古代不像现在,但是,古代发生瘟疫,也有隔离区,把瘟疫重灾区隔离起来,禁止重灾区的人们来回走动,导致疫情扩散。

2、高温、药物消毒,古代把草药放锅里熬,熬好后,把草药倒进缸里,待温度适宜后,人进入缸里浸泡。

3、戴口罩,明朝末年,曾有人发明口罩,当时的口罩是布,把水烧开,把布放进开水里泡一会儿,捞出来晾,待温度适宜后,把布拧干戴上,捂住口鼻。

4、焚烧,把重症病人用过的东西集中起来烧毁。


开着布加迪威航灭蟑螂


因为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小编也是被困在了家里,就连想上街买菜,都设置了五道关卡,层层检查,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可见大家对疫情的重视情况。

在家这一段时间就只能追剧了,看到古装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有一些瘟疫场景,那么当时的古人可是连细胞是什么都不懂,那他们又是如何安全度过瘟疫的呢?

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农业为主国家,在科学文明发展速度缓慢的当时,存在很多鬼神传说。所以,很多人都将很多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都归咎于鬼神和各种自己的想象。为了缓解心中恐慌,古人将祭祀作为重中之重。造塔、造庙、烧香拜佛,最多也就是求个心里的安慰。

古籍中瘟疫记载还是挺多,特别大规模的倒是没有出现,最主要还是古时候交通不便,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病毒缺乏传播的载体,因此不会大规模爆发。但是古人一旦出现瘟疫,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封城,有官府派人进行封锁,并派医术高超之人,以中医之法进行救治。再加上交通工具的限制,可能携带病毒的人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疫情早已经过去了。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交通便利,交通工具非常先进,生活节奏加快,区域之间流通非常简单,增加了病毒传播的几率。希望大家也能像古人一样,安安静静的在家里避险,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做好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快乐,毁掉我们坚持的这么多天。希望我们能安全的度过这次劫难,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陈小二do


对于古人防疫,我们可以分历史阶段来看。

殷商时期,我们已能看到早期对疫病的记载和所采取回避等措施。在殷墟还发掘出了完善的下水道,说明城市已有公共卫生设施,有利于减少疫病产生。

周王室

定期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活动,还设立了负责处理疫情的官员。《山海经》载有熏草等7种治疗瘟疫的药物。

秦汉以后,中医药学趋于成熟,《黄帝内经》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

其他中医经典如《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则提供了防治疾病的辨证处方与药物知识。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名医张仲景宗族原本有200多人,10年间死亡了2/3,他在哀伤之余写就《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之作。他强调医生要有“上以济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担当精神,在研究医学中贯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严谨态度,被后世尊称为

医圣”。

<strong>

晋朝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防疫措施,政府规定朝臣家有病人,感染三人以上者,虽然自己没病,但百日不得入宫。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中记载:“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说的是老君神明白散,全方用药辛温芳香,能驱逐疫气。

隋代人认识到传染病是感“乖戾之气”得病,有其特殊病因。

唐代广泛应用香药来预防疾病。唐代名医孙思邈,收治被社会歧视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患者600多人,要求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树立了中医的医德规范,其医德医术深为后世敬仰,有药王”之称。

宋代注意对染疫死者的尸体尽快处理和火化。两宋时期,发生了多次疫病流行,政府经常派医官到地方发放药物救济。宋朝设立安济坊,管理人员有病房和医生,有病例记录病人痊愈和死亡情况,安济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瘟疫隔离机构

明代吴又可敏锐地指出“气即是物,物即是气”,病因可能是某种不可见的物质,这是非常接近于微生物病原学的假说。明代流行焚烧苍术来净化空气。明朝中期,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在民间出现,后来一些外国使臣也来学习,并把这一技术带回欧洲,英国医学家贞纳在此基础上发明牛痘接种术,为最终全球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础。

清代宫廷中设“避痘所”隔离感染天花者,规定在隔离九日后亲人才可探视。清朝时期,在苏州、江宁、杭州、上海等地,每一次疫情乡贤和慈善机构会参与救疗活动;清代瘟疫学大家辈出,石膏法、疫疹法、清瘟败毒饮等相继发明出来。


佐邻佑社


古人预防疫毒的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隔离

在古代经书、史书、地方志等文献之中,记载了很多预防与治疗温疫疾病的方法,其中“隔离”,是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的一个最佳的预防疫病办法。 艾灸

前人重视艾灸防疫。前人已经认识到,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壮固根蒂,保护形躯,熏蒸本原,却除百病,蠲五脏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宁。”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趁未病时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预防永远大于治疗,今人知道,古人也知道。 药囊

古人认为,疫毒是一种偏性极重的邪气。可用药物的偏性来克制疫毒的偏性。比如,可用药物悬挂或佩戴的方法,或悬挂于门户、帐前或佩戴于手臂、头顶,可以有效预防疫毒感染。 消毒

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针对病人用过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进行高温灭菌。

古人还烧中药烟雾给空气消毒,全身泡在中药水里洗浴,预防疫病,保持健康。


LHC否极泰来


17年前我国出现了非典,今年出现了新冠;说明病毒总是会过一段时间出现一次的。

古代曾多次发生瘟疫。我们熟悉的有: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汉中出现瘟疫,三国时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军队由于水土不服出现瘟疫,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长安时、长安已经被瘟疫困扰多时。

对于古人是如何防瘟疫的总结来说就两个方面“避与杀”。

一,“避”。

01,躲避瘟疫的高发季节。

采取避的方法来防御病毒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曾经就有这么一个皇帝在该躲避天花的时候没有躲避,最终英年早逝。

清朝入关之后的一个皇帝“顺治”6岁继位,15岁搞定多尔衮、扫平南明王朝、击败郑成功、开科取士,重用汉人为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他必定能够将功绩不断放大成为一代明君。

可是他却因为一个女人的死而伤心过度,最后染上了天花而死。

董鄂妃也是他抢来的女人,不过他对董鄂妃确实是情有独钟;后宫佳丽三千他唯独只宠爱董鄂妃。

春冬交际之时,顺治都要去南苑行宫“避痘”,可是这一年他最爱的女人去世了所以并没有去南苑行宫。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董鄂妃因病去世。顺治亲自为她操办葬礼,伤心过度加上操劳过度又没有去“避痘”;终于在正月初三出现了“逗症”。

避是古代防御瘟疫的一种方法相当于现在的隔离,如果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染上病毒并且失去生命。

二,注意生活卫生,避免饮食可能带走瘟疫的家禽。

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家禽如鸡鸭之类如果是得病而死的是不可以食用的;父母一般会找个地方将它们埋去土中。

又一位英年早逝的人才,因为病疫而死。

汉武帝时期的名将霍去病传说就是在进攻匈奴时染上瘟疫而死的。

匈奴在水源上游埋下病死的牛羊,导致霍去病染上瘟疫。


二,人道毁灭。

所谓sha是指疫情已经发生时,将疫区隔离治疗;如果治不好就人道毁灭所有疫区的人口牲畜以此来终止疫情的传播。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一般在疫情发生时大部分人员是没有外出的;所以要隔离与控制相对容易。

所以古代的病毒一旦发生,sha是最为简单粗暴并且最有效果的方法,这是防瘟疫蔓延最终选择。

庆幸吧!生在盛世的我们疫情出现时虽然隔离的晚了一些,却亡羊补牢的及时。市场、超市正常营业,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没有因为疫情而出现其它变故;国家依然稳定,人民都很自信――我们终将战胜病毒!



蚁史为谏


这些天有很多的疫情防控的科普,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防护的方法和知识,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曾发生过多次疫情,古人称之为“瘟疫”,那么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古代,是如何控制瘟疫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瘟疫的历史

瘟疫的出现可追溯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关于“虫”、“蛊”、“疟疾”、“疾年”等相关文字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对瘟疫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了。

《黄帝内经》中也记载::"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这可能是我国最早对瘟疫比较详细的描述,指出其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表现。

历史上几次比较大的瘟疫大致发生在汉平帝时期、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晋惠帝时期、隋朝开皇十年、唐朝代宗时期、北宋庆历八年、南宋嘉定元年等等,而后的元朝、明朝、清朝都有比较大规模的瘟疫发生,耿哥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可见,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频次还是比较高的,分析其原因,基本上有两个:一是大水或其他比较大的灾害之后容易爆发瘟疫;二是大规模战争之后也容易爆发瘟疫。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防治的。

隔离法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瘟疫其特点就是传染性和流行性,那么古人在观察其特点之后创造出了隔离法防疫。比较重视法治的秦朝就通过立法来规定,设立“疠迁所”将所有感染瘟疫的病人集中隔离起来,来达到控制瘟疫的目的。西汉、晋朝时期也都效仿采取隔离措施,应对传染。值得一提的是,晋朝时如果官员家庭成员染病,那么官员也不能上朝,需过了隔离期后,才能继续上朝,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医学观察期,确保安全,才能放心。

“免费医疗”

我国古代推行仁政,基本上大规模疫情发生的时候都会推行“免费医疗”即派出官员和队伍救治民众。例如

《后汉书》中记载:“建宁四年三月大疫,使中渴者巡行致医药。”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会定期免费给民众提供医书和药方,来提高民间医疗水平。而到了宋朝直接推出了“特效药”由官府发放给民众,以控制疫情。当然不仅仅有“免费医疗”,朝廷还会根据灾情的情况,发放赈灾的物资,例如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粥厂”,就是当时的产物。

疫苗法

可能有些朋友会不太相信,是的,我国古达就已经有疫苗的使用先例了,其起源于北宋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宋朝发生的大型疫情有32次,所以宋朝时期对于疫情的防控十分的重视,所以其在规划城市时为了卫生条件,而设置了下水道、专门的集粪场所等等,从卫生条件上杜绝疫情的发生,而当时就有了接种“天花”疫苗的案例。

《肘后方》中记载:“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

”这种“以毒攻毒”的方式,可能是古人接种疫苗的雏形。而到了清朝为了防治天花,人们则发明了“痘衣法”,来避免后面感染的可能。

“不食病肉”

我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牲畜家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古人已经意识到,某些瘟疫可能会与家禽、牲畜有关,人和牲畜分开,不能混住就表现了古人在环境卫生和饮食安全方面的重视,不能吃病死牲畜、家禽已经是古人的常识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说明牲畜如果是自己无缘无故死的,那么肯定是病死的,不能吃,吃了会传病的。

结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我国古代先民积累了无数的宝贵经验,“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体现了预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总结先人的经验,结合现代医疗的科学,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我相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肯定会赢。相信我们自己,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