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抗疫眾生相:有人用手機解壓 有人靠手機吃飯

從武漢封城,到全民居家,至今已經一月有餘,“宅”成為抗疫時段最重要的關鍵詞。

當我們都宅下來之後,發達的移動互聯網真的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手機讓大家都開始住在“雲”上,刷劇黨已經追完了熱播劇,順便還能回顧幾部經典;視頻黨每日刷著短視頻美滋滋,在“哈哈哈哈”中消磨了時間,還緩解了精神壓力;網購黨買買買,大件小件一起搬回家。

也有人開始靠著手機,做起了生意來,風生水起。

01

農民“撞上”直播

在拼多多平臺上,迎來了一大波特殊的直播,直播間裡面不是網紅,推薦的商品也不是高大上國際大牌,而是一群樸實的“農民兄弟”,他們拿起了手機,在推薦自家地裡面的農產品,紅薯、洋蔥、無花果,他們為自己帶起貨來,而且還帶得不錯。

這對於農民來講,是一個新鮮玩意,卻是一個有效的方式。

雲南紅河州的建水縣,紫皮洋蔥收穫了,在面甸鎮的一片洋蔥田裡,10餘名工人在打包近萬斤的紫皮洋蔥。這些洋蔥是29歲的王耀忠的主營商品,幾年前他就入駐了拼多多,成為一名經銷雲南當季蔬果的商家。

2020年的春節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本應該進入銷售旺季的建水紫皮洋蔥,卻遭遇到了銷售的危機。上萬斤的洋蔥如果滯銷,腐爛的味道想想都上頭。

咋賣?王耀忠想起了直播。於是,他聯繫了拼多多的小二,參與了拼多多組織的“抗疫開拼,愛心助農”活動,不僅王耀忠成為了主播,忙起來的時候家人也要臨時客串。

沒有鎂光燈、也沒有主播臺,場景就是自家,產品就是洋蔥,直播間雖然簡陋,但是沒有擋住網友們的熱情,不時拼團成功的提示,還是很振奮人心的,而最令人意外的是,短短兩小時,王耀忠就在直播中賣出了1萬斤的洋蔥,而直播後的四天內,向全國售出的紫皮洋蔥達到了22.2噸。

沒有等來銷售旺季的還有更多的應季特產,它們的“家長”也來幫忙做主播。

廣東的徐聞是全國最大的菠蘿產區,“中國每10顆菠蘿,就有3顆產自徐聞”,而作為“中國椪柑之鄉”,浙江衢州的椪柑也是天下聞名。

2月19日的下午5點,拼多多的助農直播間裡來了一位特殊的“吃播”,他是徐聞縣的縣長吳康秀,而他進入直播間,就是要告訴廣大網友,菠蘿尤其是徐聞的菠蘿要怎麼吃,無論是普通的直接吃、做成菜吃還是網紅式的蘸醬油吃,吳縣長都介紹了一遍,不會切也沒關係,吳縣長親自做示範。

晚上九點,衢州市市長湯飛帆空降直播間,成了椪柑的“推銷員”。手拿一個椪柑,湯市長不僅對衢州種植椪柑的歷史信手拈來,更是對椪柑本身瞭如指掌,更是在直播間裡做起了“客服”,讓網友不要錯過椪柑的最佳食用期。

總之一句話:“買它”。

02

農產品流通困境

為了能“帶貨”,無論是王耀忠還是市縣長們都很拼,因為這次疫情對農戶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在整個疫情期間,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響,當大家都在關心學生的開學、工人的復工同時,卻忽略了中國近2億的農戶。

疫情在逐漸得到控制,職場人群也已經陸續開始復工,短期影響也就在這一兩個月,而可以遠程雲辦公的企業,甚至沒有影響多少工作,但是對於農戶來講,影響卻更長久一點。

過去的一年的收成,被疫情影響,能不能賣出去,是個問題。而最重要的是,如果影響了春耕,那麼可能影響的是未來一年的收成,就更別提賣出去的問題了。可以說,農戶是受這次疫情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

而其中“卡脖子”的問題就在流通,當“宅”成為主流,90%的農產品流通都要受到影響。

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基本上集中在線下,農民手裡的產品想要兌現,要經過產地的商販收購進入產地的批發市場,然後再經過銷售地的商販進入銷售地的批發市場,最後由經營者送到消費者的手中,這一輪的流通過程下來,是農產品的增值過程,但是農民卻並沒有因產品增值而受惠。

現在,疫情來了,在疫情的防控期間,原來人聲攢動的各大批發市場面臨停擺,“賺差價”的中間商們也不敢輕易走動了,流通的鏈條一斷,農民的農產品爛在地裡或者倉庫裡的概率就大些,即便是能夠長期儲存的,一方面新鮮度不夠不能賣上好價錢,而另一方面,賣不掉也意味著沒有現金流。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其實都不是事兒。中間商不來,那就砍掉中間商,如果將產地農戶和消費者直接聯繫在一起呢?一個有時鮮應季的農產品,一個有巨大的消費需求,當手機成為這兩方的連接,消費供需不對稱的壁壘也就此打破了。

於是,學會了微信、拼單的農民們也拿起了手機,學習起了自己並不那麼擅長的功能,手機原來也可以是生產工具。

事實上,當尖銳的矛盾擺在面前,農民們有著各種不得已,但對於新鮮方式也不抗拒,無論是直播還是網店、拼團,都給農民自救找到一條屬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出路。

03

拼多多抗疫助農

除了農民兄弟們的自救,電商機構也加入到抗疫助農的大軍中來。

農民兄弟們有新鮮的瓜果蔬菜,而拼多多連接著5億消費者,農民們有改變的意願,平臺也是願意推廣,拼多多也樂於搭建這麼一個抗疫助農的平臺,而地方政府以及機構組織更樂於助推。

一方面是社會責任,在2月17日,農業農村部組織成立的“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聯盟”將組織拼多多等聯盟發起機構,協調各型連鎖超市等,在2020年對貧困地區展開不低於100億元的專項採購。

而在另一方面,拼多多本身就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整個2019年,拼多多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09%。截至2019年底,平臺農(副)產品活躍商家數量達58.6萬,直連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年度農產品活躍買家數達2.4億。

而在專項採購成型之前的2月10日,拼多多就已經正式上線了“抗疫農貨”專區,來解決特殊時期貧困地區和農產區的產品銷售問題,4天之後,抗疫專區還增設農產品滯銷信息反饋入口,向社會徵集滯銷農產品信息。

已知的滯銷,主動對接,而未知的信息,核實後第一時間對接,不僅協助當地的農民完成農產品的上線和銷售,還會提供流量以及曝光量的支持。

除此之外,拼多多還有三個舉措至關重要:

● 一是通過5億元商品補貼、每單2元總資金上不封頂的物流補貼,幫助滯銷農產品建立足夠的優勢;

● 二是通過創新“快團團”等零門檻應用,幫助農戶快速入門,建立基礎上行能力,成為經營流通的主體;

● 三是將農貨直播設為置頂流量,幫助農戶和和數億用戶直連,清晰展示產品的產地、品質,流量轉化成銷量。

目前,抗疫專區已經覆蓋400多個農產區230多個貧困縣,期間,平臺僅“抗疫助農”專區的直播,日觀看人次已達千萬級,日均農產品銷量超過100萬斤,不僅轉化率比較高且仍在迅速增長。

而在更長遠一點,這些“抗疫助農”的經驗,解決的不僅是農產品的滯銷問題,更重要的是推動農戶掌握更多技能方式,這種新型產銷對接模式,就是農產品流通方式的變革,打開了農產品上行的新思路。

在“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不僅壽光菜開了旗艦店,壽光還與拼多多共建蔬菜數字化上行機制,拼多多線上的“抗疫助農”班也向壽光2200家企業傳授“手機賣菜”秘籍,“蔬菜之鄉”已經開始逐步互聯網化,那麼整個農產品的互聯網化還會遠嗎?

互聯網+農業,一個被估算有十萬億級的市場,對整個互聯網格局的的震動是可想而知的。

而這,從農民拿起手機來“生產”開始。

本文源自大貓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