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發《臨夏市以德扶貧的實踐與思考》文章

中宣部雜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發

《臨夏市以德扶貧的實踐與思考》

臨夏市地處國家確定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是甘肅省58個貧困片區縣之一,2013年初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943戶2.51萬人,貧困發生率27.83%。近年來,臨夏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一號工程”,堅持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雙管齊下,創新開展“以德扶貧”,精準實施“扶德、扶志、扶智”幫扶舉措,因戶施策、因人施法,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為貧困群眾趟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新路子。2018年2月、7月先後順利通過省級和國務院第三方評估檢查,9月份經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截止目前,累計脫貧2.45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8%,全市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扶貧必先扶志,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2015年我們在走訪調研中發現部分貧困家庭中存在思想落後、子女不孝、家庭不睦,個別貧困群眾不思進取、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僅依靠政府“輸血”等問題而致貧返貧的現象。通過深入分析,我們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把“失德致貧”列為一項重要致貧原因,對貧困戶有思想落後、因循守舊,存在“等、靠、要”現象,家庭不睦、子女不孝,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大事不會做,小事不願做等13種情況列為“因失德致貧返貧”的表現,對於這樣的家庭,給予政策性貸款、發放種羊等常規幫扶政策,不僅見不到效益,反而會加深家庭矛盾,造成更多更大的家庭經濟損失。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及時調整幫扶思路,強化人文關懷,提出“以德扶貧”理念,旨在通過黨建引領、道德感化、人文關懷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致富信心,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家住臨夏市枹罕鎮馬彥莊村的馬某花是一位單身母親,五年前丈夫因病去世,丟下了14歲的兒子和1歲多的女兒,當時她就想這個三口之家以後的日子過得好不好,全看兒子能不能靠得住。然而,五年來,兒子將近20歲了,但一直不務正業,村裡人說兒子在外面不學好,讓她好好管一管,不然會走上歪路,這成了她的一塊心病。由鎮村負責人、幫扶幹部和村裡有名望的人士組成的“以德扶貧”工作組隔三差五到她家來,找兒子談心,聽他想法,一邊給年輕人鼓勁打氣、激發鬥志,另一方面因戶施策、因人施法,通過耐心引導,激勵教育,她兒子順利參加了技能培訓拿到了汽車駕駛證,腳踏實地的幹起了貨運司機,做得一手好麵食的馬某花也利用精準扶貧貸款開了一間饃饃店,既向村民零售,也給鎮政府食堂批發,現在有了兩個勞動力的這個家庭已經實現了穩定脫貧,最關鍵的是以前不聽話的兒子如今成了家裡的頂樑柱,馬某花由衷感到自豪和欣慰。

幸福的家庭大致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住臨夏市折橋鎮慈王村的貧困戶慈某錄,全家4口人,老兩口和小兩口,按道理4個人都有勞動能力,但兒子慈某和兒媳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家庭開支全靠年邁的父母務農或務工來維持。對此,鎮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按照“以德扶貧”要求,多次上門對慈某進行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慈某本能的善心和自尊被激活了,重新振作起了精神,很快慈某找上了開出租車的工作,月收入平均3000元左右,他媳婦也開始在村裡的日光溫室打工,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在不到半年時間就脫了貧。如今,慈某逢人便說:“我看到兩位老人臉上露出了笑容,親戚和村裡人看我的眼光也變好了,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知道自己以前錯了”

在臨夏市,類似上述子女不務正業的家庭或夫妻不和、鄰里不睦,以及不思進取、只想“等靠要”的家庭有400多戶,都通過“以德扶貧”舉措,一一實現了脫貧致富,有力有效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

二、以德扶貧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以德扶貧”是臨夏市貫徹落實“六個精準”中措施精準的集中體現,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堅持黨建引領,堅持扶德、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扶在心上,幫在根上,探索出一條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的新路子。

(一)扶貧先“扶德”,夯實脫貧致富思想根基。針對子女不孝、家庭不睦、參與封建迷信活動、不遵守鄉規民約的貧困戶,只有把樹德立德與精準扶持相結合,把道德建設融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過程,才能夯實脫貧致富的基礎。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打好脫貧攻堅戰,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我們在實施“以德扶貧”中,堅持由市委組織部牽頭,把基層黨建工作融入脫貧攻堅全過程,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管好用好駐村工作幫扶隊,整合黨代表、基層黨員、群眾代表、致富能人等資源,在“以德扶貧”工作中發揮先鋒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激勵駐村幫扶幹部主動作為,激發引導貧困戶脫貧動力,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二是排查調處矛盾。針對子女不孝、不務正業,夫妻不睦、家庭矛盾不斷等問題,一方面我們組織鎮村幹部、駐村幫扶隊及時調處各類家庭矛盾和鄰里矛盾;另一方面,安排法院、公安、司法、婦聯等部門組成“以德扶貧”法制政策宣講隊,開展法律法規普及、解釋及法律援助工作,引導貧困群眾自覺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幫助促進家庭和睦,樹立致富信心。三是突出道德感化。圍繞破陋習、立標杆、樹新風,修訂《村規民約》,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著力破除大辦酒席、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積極舉辦“以德扶貧”文藝演出,評選“最美家庭”、“好兒媳”、建立道德“紅”、“黑”榜機制等活動,塑造一大批先進模範,開展“兩戶見面會”,讓身邊人講身邊事,讓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導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形成“以德扶貧”正能量。

(二)扶貧要“扶志”,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針對部分貧困群眾精神不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小富即安,以及“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注重做好貧困群眾的思想工作,堅持“以志扶貧”,幫助群眾立下“愚公志”、堅定“脫貧心”。一是感情交心“立志”。我們的各級幫扶幹部把艱苦奮鬥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寓於幫扶工作之中,與貧困群眾建立“親情”聯繫制度,定期入戶掌握貧困家庭情況和思想動態,及時幫助解決子女上學、看病就醫、春耕備耕等問題,在聯繫幫扶中建立感情,在感情交流中溝通思想、鼓勁打氣,用鮮活事例引導群眾打開心結,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念。二是廣泛宣講“樹志”。以德扶貧宣講組進村入戶,圍繞扶貧政策、惠農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等開展宣講解讀活動,從思想上消除對扶貧脫貧政策的顧慮和疑惑,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依靠黨的好政策、依靠雙手勤勞致富的信心,推動廣大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三是幫扶帶動“強志”。建立由幫扶責任人、鎮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員、社會賢達結成“一對一”和“多對一”的幫扶機制,把宣傳扶貧政策、積極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加入合作社、從事運輸加工、參與重大項目和村鎮基礎建設,使群眾在出工出勞中“嚐到甜頭、美在心頭”,在獲得穩定收入、改善生活中進一步增強脫貧致富的決心。

(三)扶貧必“扶智”,拓寬脫貧致富有效渠道。針對貧困群眾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和思想落後、頭腦僵化,思路不活、辦法不多的苦惱,深入推進“以能扶貧”,幫助貧困群眾將精力集中在強化素質、提升能力和創新創業上,進一步拓展了脫貧致富的渠道。一是堅持“一戶一策”。我們聚焦最貧困群體、最薄弱環節,改變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方式,突出“精”“準”發力,根據農戶家庭實際情況,對366戶未脫貧戶制定了脫貧計劃,764戶已脫貧戶制定了鞏固提升計劃,整合各類資金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農戶實施1-2萬元的菜單式扶貧,努力做到一人一策、一戶一策、一村一策,使得幹部幫扶更有抓手,群眾努力更有方向。二是狠抓教育扶貧。對於貧困家庭的子女來說,教育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重要途徑,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武器。我們緊緊抓住教育扶貧這個根本,把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作為“拔窮根、摘窮帽”的重要舉措,不斷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村學校扶持傾斜機制,持續加大“控輟保學”力度,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落實農村各學齡段學生教育優惠政策,使每一個貧困孩子都能上的起學。三是加大技能培訓。圍繞產業發展的需求和貧困戶實際,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思路,在雨露計劃及短期技能培訓中設置月嫂、保安、家政服務、電工電焊、牛肉拉麵等項目,大力開展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讓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實現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群眾聯繫就業單位,趟出一條技能脫貧的路子。

三、深化以德扶貧,鞏固拓展脫貧成效

俗話說,人窮窮一時,志短短一生,就如同臨夏群眾編唱的順口溜一樣“黨的政策實在好,啥都不做有低保,遊手好閒能吃好,何必東奔又西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內在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強調,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以德扶貧”是臨夏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具體探索和實踐,我們在做群眾思想工作的時候,改變了以往簡單給錢、給物的大水漫灌式幫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而是通過德的感化、志的激勵、智的提升來激發人的奮鬥精神和內生動力,讓貧困者首先從精神上淡化“貧困意識”,擺脫“觀念貧困”,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講的是樹立一種精神,鼓舞一種士氣,強調一種境界,群眾有了精氣神就能夠鼓動民力、振奮民氣、增強民智,提升整個農村群體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昂揚鬥志。

當前,臨夏市已經脫貧摘帽一年多,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效的這段時間裡,我們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四個不摘”重要指示,持續保持攻堅態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平臺,一手抓深化“以德扶貧”,一手抓鄉村旅遊產業培育,一文一武、互補協調,整個過程突出廣大群眾的主體地位,讓群眾具體參與,目的就是決不能讓群眾滿足於“小富即安”的生活狀態,讓廣大農民在“富口袋”的同時,跟進“富腦袋”,在探索、實踐、完善、再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確保廣大農民群眾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中,實現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進而在鄉村全面振興道路上走的更遠、更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