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俗話說:“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話又說“兵不厭詐”你怎麼理解?

潘先生論風水


俗話說: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話又說:兵不厭詐!

明人不做暗事意思是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這句話好理解,做人要光明正大,光明磊落,表達了人們對高尚品質的追求以及共鳴。

可俗話又說兵不厭詐,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看未必,首先兵不厭詐意思是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

表面上看兵不厭詐確實是教人用欺詐的手段,與明人不做暗事自相矛盾,所以到底應該信哪一句話,這是很多人難以選擇的地方。

其實仔細研究一番也不難抉擇,首先前句是普通百姓的願望,表達對高尚人格的追求,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經驗之語;而後句則僅僅是軍事層面的,是歷代兵家的至理名言,以及座右銘,是廣大軍事家通過長期戰爭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是克敵制勝的法寶。這兩者是可以兼得的,一位叱吒疆場,風雲詭決的將軍完全可以是一位人格高尚,光明磊落的君子。


潘先生論風水


“明人不做暗事”和“兵不厭詐”,這兩個句子的指向性完全不同。

對朋友,對師長,對父老鄉親明人不做暗事,當是為人之本。

當面對敵人進犯的刀槍,殘酷血腥的戰場,施“兵不厭詐”之術,則是殲滅敵人的良策,而且兵不厭詐,反覆得手。

明人不做暗事,乃光明磊落之人的處事原則。

明人者,陽光下的君子,為人處事光明磊落,誠信有佳、禮貌待客、尊老愛幼、行為處事坦蕩光明,絕不做偷偷摸摸的齷齪之事。

在朋友面前的“明人”,到了戰場上,就是捨身保家衛國的勇士。這勇士絕不是用匹夫之勇,去蠻橫拼殺。

而是運用我祖先智慧凝結的錦囊妙計,採用《孫子兵法》中巧妙抗敵的種種招數,巧妙施策,以少勝多,圍點打援等等用兵良策, 聲東擊西,巧調敵兵,這 “兵不厭詐”之術,只是《孫子兵法》諸多戰法之一種,其實質,就是採取迷惑敵人的戰法。

所以說,對內是明人不做暗事,坦坦蕩蕩為人忠厚善良。

對敵人時,則運用我中華文明的智慧,巧妙施策,調敵於股掌之中,令其聽信於我施放的計策,然後全殲之。

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就是中華民族的處事態度,從這一點說,也叫“明人不做暗事”。


雲中一擊


愚以為,其兩者並不矛盾。

“明人不做暗事”多用於民間,而且大多屬光明磊落之人,常用作褒義。

“兵不厭詐”: 兵者,詭道也!多用於軍事,後延伸到商界領域,泛指謀略和計策。計將安出?“三十六計”之第一計:“瞞天過海”、還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都屬於“兵不厭詐”的範疇!

如今商戰競爭激烈硝煙四起,很多時候防守才是最好的進攻,掌握不好時機就貿然出擊,往往落得功敗垂成。

所以,策略非常重要。你更需要用“明人不做暗事”來迷惑和麻痺敵人,然後祭出“兵不厭詐”大招,一舉攻城拔寨,破敵於拂曉……



平陽一虎


明人不做暗事與兵不厭詐,是我們民族一種睿智的生存智慧。

首先,人既是單獨個性,但同時又是社會性,小到家庭,大到國家。這就需要處理好個性和社會性的關係,才能得以生存,更適之得以發展。

第二,明人不做暗事與兵不厭詐,在定位上,是明顯的區分。前者指的是個人品德,光明者,人自聚之,且長久,明言快語,使人溝通愉快,關係和諧,相互信任。後者,明顯指的是兵家,或指戰鬥狀態。這個時候,立場是對立的。社會性中,有合作,也有競爭和鬥爭,這才是真相。秀才造反為何“三年不成”,這個三,不是指三年,而是很多年的意思,之所以不成功,是把自己放在“理”的角度,而不是放在“鬥爭”的角度。

     自古 對於聖人的標準有三,立德、立功、立言。王陽明和曾國藩,後人稱前者為聖人,後者為半個聖人,兩位先生除了立德立言,就是他們為大明和大清朝立下不朽之戰功。反觀其屢次勝仗,無不以“詐”取勝,為何依然都得“聖人”之位,在於其用詐之時,乃兵家也。

 所以,明人不做暗事,先的是個人品質的光明之道,用兵不厭詐,而是在實際鬥爭中的生存之道。兩者加以靈活應用,就是“內聖外王”的成就之道。




雨谷七分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組合也是豐富多彩。如題舉列,此種意思相反成語或俗語比比皆是。看似矛盾兩不相干的短語往往又是相輔相成的。

就拿"明人不做暗事”和“兵不厭詐”來說。當友好的兄弟、朋友之間說時,體現的是情懷,耿直,坦蕩,光明磊落。當一個心懷不軌或敵對的人說時,也許是奸詐,也許是逼迫,也許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當面對敵人時,也許就見機行事,兵不厭詐了。

因此不同的詞語不同的語境、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運用,它所包含的意會有不同,會有差異,不能單從字面理解。


風在紅塵別自己


你連一個詞語都搞不懂……

兵不厭詐,不是說應該狡詐,它的意思是:同樣的計謀,也可以再次使用的意思。

不過,雖然你表達能力很差,不過我懂你的意思。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變通,還有一點,就是成王敗寇。

宋襄公跟楚國打仗,楚軍過河之時,謀臣說,趁楚軍沒有全部過河,趁機進攻會大勝。他不願意,說自己是仁義之師,不趁人之危。當楚軍過河之後還沒列陣,大臣又勸他進攻,他還不願意。等楚軍列好陣以後,一下就把宋軍給打敗了。

這件事,怎麼說呢,其實宋襄公,也沒做錯。不過,他失敗了,後人便諷刺他迂腐。

有時候,你說的這兩種狀況,真的很難取捨。

我認為,儘量不要做不仁義之事。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笑傲江湖》裡風清揚與令狐沖有這麼一段對話,可以說完全解答了這個問題:

風清揚微笑道:“你用這法子取得了一日一夜,竟不費半點力氣,只不過有點兒卑鄙無恥。”

令狐沖笑道:“對付卑鄙無恥之徒,說不得,只好用點卑鄙無恥的手段。”

風清揚正色道:“要是對付正人君子呢?”

令狐沖一怔,道:“正人君子?”一時答不出話來。

風清揚雙目炯炯,瞪視著令狐沖,森然問道:“要是對付正人君子,那便怎樣?”

令狐沖道:“就算他真是正人君子,倘若想要殺我,我也不能甘心就戮,到了不得已的時候,卑鄙無恥的手段,也只好用上這麼一點半點了。”

風清揚大喜,朗聲道:“好,好!你說這話,便不是假冒為善的偽君子。大丈夫行事,愛怎樣便怎樣,行雲流水,任意所之,什麼武林規矩,門派教條,全都是放他媽的狗臭屁!”

另外,私以為

一方面,明人不明人,人心隔肚皮,誰也說不清楚,很多時候連自己是不是明人都不清楚。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忍無可忍時,或者觸碰到禁區,只能說“禮尚往來吧”。

另一方面,作為成年人,就要有權衡利弊能力。當符合利益時,為了達到目的,那管明人不明人,詐不詐的。


文螢之


俗語說:“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語又說“兵不厭詐。

這俗語說的是兩回事。

明人不做暗事,說的人和人之間做事要光明磊落,不搞陰謀鬼計。不做暗藏的事。敎人要正直,於人為善。

兵不厭作,是對敵的手法,計謀,謀略。

前一個俗語是敎人與人之間應如何做事辦事。

後一個俗語,是對敵的計謀。

兩個俗語分別對的人不一樣,俗語也就不同了。


王年平


“”明人不做暗事”是指在生活中的為人處世,要堂堂正正,不要弄虛作假,這樣才會受人尊重。“兵不厭詐”是指在戰爭中,可反覆運用詐術、欺詐、欺騙等手段,打仗只要能贏就行。



maidi8341


明人不做暗事,是說人生要堂堂正正丶光明磊落,不搞陰謀詭計,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取得事業的成功。而“兵不厭詐",講的是戰爭韜略,是與做人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戰爭的目的是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除世界上規定的禁用手段,任何策略和形式,都是可以的,冷兵器的古代更需要“欺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