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你怎么理解?

潘先生论风水


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明人不做暗事意思是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这句话好理解,做人要光明正大,光明磊落,表达了人们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以及共鸣。

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看未必,首先兵不厌诈意思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

表面上看兵不厌诈确实是教人用欺诈的手段,与明人不做暗事自相矛盾,所以到底应该信哪一句话,这是很多人难以选择的地方。

其实仔细研究一番也不难抉择,首先前句是普通百姓的愿望,表达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经验之语;而后句则仅仅是军事层面的,是历代兵家的至理名言,以及座右铭,是广大军事家通过长期战争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两者是可以兼得的,一位叱咤疆场,风云诡决的将军完全可以是一位人格高尚,光明磊落的君子。


潘先生论风水


“明人不做暗事”和“兵不厌诈”,这两个句子的指向性完全不同。

对朋友,对师长,对父老乡亲明人不做暗事,当是为人之本。

当面对敌人进犯的刀枪,残酷血腥的战场,施“兵不厌诈”之术,则是歼灭敌人的良策,而且兵不厌诈,反复得手。

明人不做暗事,乃光明磊落之人的处事原则。

明人者,阳光下的君子,为人处事光明磊落,诚信有佳、礼貌待客、尊老爱幼、行为处事坦荡光明,绝不做偷偷摸摸的龌龊之事。

在朋友面前的“明人”,到了战场上,就是舍身保家卫国的勇士。这勇士绝不是用匹夫之勇,去蛮横拼杀。

而是运用我祖先智慧凝结的锦囊妙计,采用《孙子兵法》中巧妙抗敌的种种招数,巧妙施策,以少胜多,围点打援等等用兵良策, 声东击西,巧调敌兵,这 “兵不厌诈”之术,只是《孙子兵法》诸多战法之一种,其实质,就是采取迷惑敌人的战法。

所以说,对内是明人不做暗事,坦坦荡荡为人忠厚善良。

对敌人时,则运用我中华文明的智慧,巧妙施策,调敌于股掌之中,令其听信于我施放的计策,然后全歼之。

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就是中华民族的处事态度,从这一点说,也叫“明人不做暗事”。


云中一击


愚以为,其两者并不矛盾。

“明人不做暗事”多用于民间,而且大多属光明磊落之人,常用作褒义。

“兵不厌诈”: 兵者,诡道也!多用于军事,后延伸到商界领域,泛指谋略和计策。计将安出?“三十六计”之第一计:“瞒天过海”、还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都属于“兵不厌诈”的范畴!

如今商战竞争激烈硝烟四起,很多时候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掌握不好时机就贸然出击,往往落得功败垂成。

所以,策略非常重要。你更需要用“明人不做暗事”来迷惑和麻痹敌人,然后祭出“兵不厌诈”大招,一举攻城拔寨,破敌于拂晓……



平阳一虎


明人不做暗事与兵不厌诈,是我们民族一种睿智的生存智慧。

首先,人既是单独个性,但同时又是社会性,小到家庭,大到国家。这就需要处理好个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才能得以生存,更适之得以发展。

第二,明人不做暗事与兵不厌诈,在定位上,是明显的区分。前者指的是个人品德,光明者,人自聚之,且长久,明言快语,使人沟通愉快,关系和谐,相互信任。后者,明显指的是兵家,或指战斗状态。这个时候,立场是对立的。社会性中,有合作,也有竞争和斗争,这才是真相。秀才造反为何“三年不成”,这个三,不是指三年,而是很多年的意思,之所以不成功,是把自己放在“理”的角度,而不是放在“斗争”的角度。

     自古 对于圣人的标准有三,立德、立功、立言。王阳明和曾国藩,后人称前者为圣人,后者为半个圣人,两位先生除了立德立言,就是他们为大明和大清朝立下不朽之战功。反观其屡次胜仗,无不以“诈”取胜,为何依然都得“圣人”之位,在于其用诈之时,乃兵家也。

 所以,明人不做暗事,先的是个人品质的光明之道,用兵不厌诈,而是在实际斗争中的生存之道。两者加以灵活应用,就是“内圣外王”的成就之道。




雨谷七分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组合也是丰富多彩。如题举列,此种意思相反成语或俗语比比皆是。看似矛盾两不相干的短语往往又是相辅相成的。

就拿"明人不做暗事”和“兵不厌诈”来说。当友好的兄弟、朋友之间说时,体現的是情怀,耿直,坦荡,光明磊落。当一个心怀不轨或敌对的人说时,也许是奸诈,也许是逼迫,也许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面对敌人时,也许就见机行事,兵不厌诈了。

因此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运用,它所包含的意会有不同,会有差异,不能单从字面理解。


风在红尘别自己


你连一个词语都搞不懂……

兵不厌诈,不是说应该狡诈,它的意思是:同样的计谋,也可以再次使用的意思。

不过,虽然你表达能力很差,不过我懂你的意思。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变通,还有一点,就是成王败寇。

宋襄公跟楚国打仗,楚军过河之时,谋臣说,趁楚军没有全部过河,趁机进攻会大胜。他不愿意,说自己是仁义之师,不趁人之危。当楚军过河之后还没列阵,大臣又劝他进攻,他还不愿意。等楚军列好阵以后,一下就把宋军给打败了。

这件事,怎么说呢,其实宋襄公,也没做错。不过,他失败了,后人便讽刺他迂腐。

有时候,你说的这两种状况,真的很难取舍。

我认为,尽量不要做不仁义之事。


我爱吃兰州牛肉面


《笑傲江湖》里风清扬与令狐冲有这么一段对话,可以说完全解答了这个问题:

风清扬微笑道:“你用这法子取得了一日一夜,竟不费半点力气,只不过有点儿卑鄙无耻。”

令狐冲笑道:“对付卑鄙无耻之徒,说不得,只好用点卑鄙无耻的手段。”

风清扬正色道:“要是对付正人君子呢?”

令狐冲一怔,道:“正人君子?”一时答不出话来。

风清扬双目炯炯,瞪视着令狐冲,森然问道:“要是对付正人君子,那便怎样?”

令狐冲道:“就算他真是正人君子,倘若想要杀我,我也不能甘心就戮,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卑鄙无耻的手段,也只好用上这么一点半点了。”

风清扬大喜,朗声道:“好,好!你说这话,便不是假冒为善的伪君子。大丈夫行事,爱怎样便怎样,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什么武林规矩,门派教条,全都是放他妈的狗臭屁!”

另外,私以为

一方面,明人不明人,人心隔肚皮,谁也说不清楚,很多时候连自己是不是明人都不清楚。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忍无可忍时,或者触碰到禁区,只能说“礼尚往来吧”。

另一方面,作为成年人,就要有权衡利弊能力。当符合利益时,为了达到目的,那管明人不明人,诈不诈的。


文萤之


俗语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语又说“兵不厌诈。

这俗语说的是两回事。

明人不做暗事,说的人和人之间做事要光明磊落,不搞阴谋鬼计。不做暗藏的事。敎人要正直,于人为善。

兵不厌作,是对敌的手法,计谋,谋略。

前一个俗语是敎人与人之间应如何做事办事。

后一个俗语,是对敌的计谋。

两个俗语分别对的人不一样,俗语也就不同了。


王年平


“”明人不做暗事”是指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要堂堂正正,不要弄虚作假,这样才会受人尊重。“兵不厌诈”是指在战争中,可反复运用诈术、欺诈、欺骗等手段,打仗只要能赢就行。



maidi8341


明人不做暗事,是说人生要堂堂正正丶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取得事业的成功。而“兵不厌诈",讲的是战争韬略,是与做人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除世界上规定的禁用手段,任何策略和形式,都是可以的,冷兵器的古代更需要“欺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