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儒學哲學化的時間在什麼時候?

紅小豆文藝


現在普通意義上的“哲學”概念來自西方,如果用這個概念去套儒學,儒學難免吃虧,甚至會得出“儒學不是哲學”的結論,這不公平。這種思路還是西方中心論的產物。

儒學是植根於中國農耕社會的思想系統,在那個時代,自洽圓融、行之有效。當工商文明時代來臨時,它出現不適,不足為奇。脫離時空去評價一種思想,是淺薄的。

回到正題。如果非用“哲學”的帽子去扣儒學,也並非不可。從董仲舒將陰陽五行說揉入儒學開始,儒家也在“哲學化”方面開始探索,到宋明時期吸收佛家、道家思想,形成“哲學體系”較為成熟的理學。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余英時、劉述先、成中英、杜維明等幾代學人,都在儒家哲學化探索方面做出貢獻。

當代人物中,李澤厚先生做出了非常好的成果。他的《論語今讀》就是儒學的哲學分析,所謂“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他的“情感本體”非常好地概括了儒學的哲學性。


儒風大家


首先,從每天都能聽到的:″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根本不同″這個立場出發,這個題目的起點已經陷入概念內涵混沌的泥淖裡了。中華文化裡只有:理學、心學、經學、訓詁學、儒學……這些西方文化裡沒有。這就是不同之處!

哲學是古希臘phⅰlosophⅰα(愛智慧)一詞的日語意譯,五四運動時期被中國學者們引用至學術界。這個問題在三十年代已經被認清楚了。

如今,用”儒學哲學化"概念極不妥。這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場上,拉著中華文化進入西方的店鋪裡,用西方的尺子量中華文化的身體,做出的衣服咋看也彆扭。理念不同呵!再說了,儒學與哲學內涵本質不同,怎麼能扯到誰把誰″化"了上呢?要中華文化″化″到西方文化″上嗎?實質是在否定人類″文化多樣性"呵!


魯中居士


儒家哲學是中國人的哲學,中國人的哲學不需要單獨的分化出來,把它系統化的從中國文化中分解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為中國人的哲學智慧幾千年來早已蘊藏在人們生活生產乃至於一切社會活動中,化做成了中國人的血脈,變成了人們自覺的活動法則。所以儒學不需要哲學化,也從沒有誰去把它哲學化過。儒家思想是國學也稱儒學文化,即然稱為思想和文化,那麼自然就包含著哲學部分。

儒家思想處處閃鑠著哲學智慧,比如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三綱是三對矛盾,是齊家治國之綱領。五常是普遍性,是任何人都要尊守的做人規矩,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還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君臣之間的矛盾。儒學把天下人它分為君子和小人,並且有非常細緻的劃分,君子和小人這是人的矛盾。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是新舊之間的矛盾。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處事的矛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是做官的矛盾。做人除了仁義禮智信,還有溫良恭儉讓,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人和錢財的矛盾。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這是為政的矛盾等等。

儒家思想含蓋了天地間一切人的行為法則,唯獨不包括軍事,正如孔子自己所言,軍旅之事,未知學也。這也是儒家思想的遺憾之處。

總之儒家哲學沒有必要去把它提煉出來,去做多餘的哲學化工作,因為幾千年來早已植根於人們的骨髓中,血脈裡,化做了中國人的靈魂。





寂語堂齋


政治什麼時候哲學化了?應該是新中國建立以後,馬克思主義是哲學同時又是政治,從此哲學和政治在我們的通識教育中,就混為一談了。改革開放後淡化了馬克思主義,但是哲學不能沒有,於是就有了類似心靈雞湯這樣的具有哲學思想的文章,警句填補了哲學這個空白,隨後國學的興起,我們又在故紙堆裡尋找自己的哲學,於是,就有了那些具有哲學思想的哲學家了,孔子算一個,老子更是有一篇最具有哲學的《道德經》,於是一個根本沒有哲學的文化,就對號入座的把哲學思想當哲學招搖起來。其實都是一些如何做人,怎樣為官的心靈雞湯。原因就是西方有的我們必須有,特別是這些高大上的東西。最本質的還是,我們對概念的理解和定義始終就是那種泛泛“類比”的思維習慣。哲學和哲學思想是一個概念,憧憬、信念和信仰是一個意思,意思也就是概念了。


少衛真


儒家沒有哲學化過,也就近幾十年,有些學馬哲的順應潮流,轉行擺弄儒學,年紀太大也來不及實證,所以就用擅長的西哲理論去分析分析。

半路出家學儒學是很難的,它有個基礎的要求,比如: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我們第一條就很難過,“博學之”,“學”的過程是不可以“審問”的。如果帶個審問的心去學,眼睛只會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喜歡的東西本來就會,怎麼學都不會在這條路上有長進,所以永遠都是個門外漢。

儒學不會比任何學說高明,就算高明,也最多高明那麼一層,很微弱而不易覺察的一層,學了也不會有多大長進,但不學不會有這種長進。

哲學起步要講邏輯,要未學先問,從理性的思辨訓練開始,沒有理性不算入門,強調集中的線性認知模式。

儒學起步在學,要先有體驗鋪墊,再到意象性認知能力,是從美學教育、感性認知開始的,強調用發散性思維入門。

完全格格不入的兩種思維模式,除非能自由切換理性和感應認知模式,否則很難同時開始掌握這兩種學說。

所以,儒學哲學化,就是想拿把刀去解剖活羊,解剖完了再一塊一塊的得出結論:這是個死羊。


n是名n


儒家哲學分為社會治理和倫理道理,因為成就一個現世的人類理想社會是儒家最原始的關懷,為了設計與建立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孔、孟、荀等人都可說是不斷提出各項有關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倫理的觀點的思想家,同時這正可以說明何以社會哲學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學傳統的整體來說,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

儒家的社會哲學內容條理清晰,《大學》八條目是最具體的代表,《禮記》的《禮運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會哲學著作;此外,周公制禮作樂與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許多政治制度與施政原則如行仁政 不重斂賦 禮樂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傳統中極具代表性的觀點。

另外,表現在漢代經學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而設計出來的社會體制之學。同時,為建立理想的社會文化,家庭間的倫理關係更是其中的關鍵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論語》中孔子以之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後,《易經》哲學中藉由《易傳》註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價值本位的情境倫理學,此即針對各種倫理衝突情境的知識解析提出進退智慧,從而作為儒者處世應世的操作知識根據。

原始儒家是繼承中華遠古文明思想而來,並特別重視國家社群的維護及個人修養的實踐的哲學,其中周文化的社會哲學理想更是儒學價值意識的根本基礎。而先秦儒學的理論重點在於思想生活化的落實(如孔子的《論語》),與儒家社會哲學精神之提出,(如孔子的禮樂教化思想,及孟子的行仁政觀點,以及荀子隆禮義知廉恥的說法等。)。另外,透過孔子與孟子的若干直捷明白的命題,與《中庸》 《易傳》等整理後的文字,也提出了儒學理論中的形上學思想部份。

簡言之,《論語》標出聖人境界的理想,《孟子》說出修養功夫哲學及性善主張的人性論觀點,《中庸》明確化天道有德的德性本體論思想,《易傳》即基於論孟庸的德性思想而建構儒學的宇宙論世界觀。

由此可知,完整的純淨正統的儒家哲學思想,從孔子開始,經孟子,到戰國時期的荀子那裡形成。


A小作家


凡是哲學:都是有哲學概念與哲學範疇以及探索萬物的本源等哲理的。儒學有嗎?所以儒學根本就不是哲學。只有老子學說,才具有符合哲學的一切要求的原則與要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