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儒学哲学化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红小豆文艺


现在普通意义上的“哲学”概念来自西方,如果用这个概念去套儒学,儒学难免吃亏,甚至会得出“儒学不是哲学”的结论,这不公平。这种思路还是西方中心论的产物。

儒学是植根于中国农耕社会的思想系统,在那个时代,自洽圆融、行之有效。当工商文明时代来临时,它出现不适,不足为奇。脱离时空去评价一种思想,是浅薄的。

回到正题。如果非用“哲学”的帽子去扣儒学,也并非不可。从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揉入儒学开始,儒家也在“哲学化”方面开始探索,到宋明时期吸收佛家、道家思想,形成“哲学体系”较为成熟的理学。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余英时、刘述先、成中英、杜维明等几代学人,都在儒家哲学化探索方面做出贡献。

当代人物中,李泽厚先生做出了非常好的成果。他的《论语今读》就是儒学的哲学分析,所谓“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他的“情感本体”非常好地概括了儒学的哲学性。


儒风大家


首先,从每天都能听到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根本不同″这个立场出发,这个题目的起点已经陷入概念内涵混沌的泥淖里了。中华文化里只有:理学、心学、经学、训诂学、儒学……这些西方文化里没有。这就是不同之处!

哲学是古希腊phⅰlosophⅰα(爱智慧)一词的日语意译,五四运动时期被中国学者们引用至学术界。这个问题在三十年代已经被认清楚了。

如今,用”儒学哲学化"概念极不妥。这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拉着中华文化进入西方的店铺里,用西方的尺子量中华文化的身体,做出的衣服咋看也别扭。理念不同呵!再说了,儒学与哲学内涵本质不同,怎么能扯到谁把谁″化"了上呢?要中华文化″化″到西方文化″上吗?实质是在否定人类″文化多样性"呵!


鲁中居士


儒家哲学是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的哲学不需要单独的分化出来,把它系统化的从中国文化中分解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几千年来早已蕴藏在人们生活生产乃至于一切社会活动中,化做成了中国人的血脉,变成了人们自觉的活动法则。所以儒学不需要哲学化,也从没有谁去把它哲学化过。儒家思想是国学也称儒学文化,即然称为思想和文化,那么自然就包含着哲学部分。

儒家思想处处闪铄着哲学智慧,比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三纲是三对矛盾,是齐家治国之纲领。五常是普遍性,是任何人都要尊守的做人规矩,这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还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君臣之间的矛盾。儒学把天下人它分为君子和小人,并且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君子和小人这是人的矛盾。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新旧之间的矛盾。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处事的矛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是做官的矛盾。做人除了仁义礼智信,还有温良恭俭让,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人和钱财的矛盾。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是为政的矛盾等等。

儒家思想含盖了天地间一切人的行为法则,唯独不包括军事,正如孔子自己所言,军旅之事,未知学也。这也是儒家思想的遗憾之处。

总之儒家哲学没有必要去把它提炼出来,去做多余的哲学化工作,因为几千年来早已植根于人们的骨髓中,血脉里,化做了中国人的灵魂。





寂语堂斋


政治什么时候哲学化了?应该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同时又是政治,从此哲学和政治在我们的通识教育中,就混为一谈了。改革开放后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哲学不能没有,于是就有了类似心灵鸡汤这样的具有哲学思想的文章,警句填补了哲学这个空白,随后国学的兴起,我们又在故纸堆里寻找自己的哲学,于是,就有了那些具有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了,孔子算一个,老子更是有一篇最具有哲学的《道德经》,于是一个根本没有哲学的文化,就对号入座的把哲学思想当哲学招摇起来。其实都是一些如何做人,怎样为官的心灵鸡汤。原因就是西方有的我们必须有,特别是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最本质的还是,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始终就是那种泛泛“类比”的思维习惯。哲学和哲学思想是一个概念,憧憬、信念和信仰是一个意思,意思也就是概念了。


少卫真


儒家没有哲学化过,也就近几十年,有些学马哲的顺应潮流,转行摆弄儒学,年纪太大也来不及实证,所以就用擅长的西哲理论去分析分析。

半路出家学儒学是很难的,它有个基础的要求,比如: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我们第一条就很难过,“博学之”,“学”的过程是不可以“审问”的。如果带个审问的心去学,眼睛只会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本来就会,怎么学都不会在这条路上有长进,所以永远都是个门外汉。

儒学不会比任何学说高明,就算高明,也最多高明那么一层,很微弱而不易觉察的一层,学了也不会有多大长进,但不学不会有这种长进。

哲学起步要讲逻辑,要未学先问,从理性的思辨训练开始,没有理性不算入门,强调集中的线性认知模式。

儒学起步在学,要先有体验铺垫,再到意象性认知能力,是从美学教育、感性认知开始的,强调用发散性思维入门。

完全格格不入的两种思维模式,除非能自由切换理性和感应认知模式,否则很难同时开始掌握这两种学说。

所以,儒学哲学化,就是想拿把刀去解剖活羊,解剖完了再一块一块的得出结论:这是个死羊。


n是名n


儒家哲学分为社会治理和伦理道理,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

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 不重敛赋 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

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更是儒学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而先秦儒学的理论重点在于思想生活化的落实(如孔子的《论语》),与儒家社会哲学精神之提出,(如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及孟子的行仁政观点,以及荀子隆礼义知廉耻的说法等。)。另外,透过孔子与孟子的若干直捷明白的命题,与《中庸》 《易传》等整理后的文字,也提出了儒学理论中的形上学思想部份。

简言之,《论语》标出圣人境界的理想,《孟子》说出修养功夫哲学及性善主张的人性论观点,《中庸》明确化天道有德的德性本体论思想,《易传》即基于论孟庸的德性思想而建构儒学的宇宙论世界观。

由此可知,完整的纯净正统的儒家哲学思想,从孔子开始,经孟子,到战国时期的荀子那里形成。


A小作家


凡是哲学:都是有哲学概念与哲学范畴以及探索万物的本源等哲理的。儒学有吗?所以儒学根本就不是哲学。只有老子学说,才具有符合哲学的一切要求的原则与要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