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科學發現:為何有人說決定人壽命長短的不是吃和運動,而是心理?

王老師gdqwpj03


有道理!主宰人體運作的是意識,支配人體活動的是思想,產生效應的是行為。正確的意識和思維產生正能量,正能量就是順應了生活的規律法則。不正確的意識和思維就會產生負能量,負能量就是違背了生活規律法則。順規律變無限生機,各部細胞能量充足活力旺盛,就象中醫說的氣血充盈,得到的必定是身體健康事業發展。違背規律就會偏離人生航線而變到規範制約,就會出現動能不足影響細胞活動出現病態產生身體不適。所以說百病由心生,這個心指的就是思想,思想也就是心理活動。心理對健康的影響至少站絕大概率,其次才是外界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所以有良好積極向上的心理心態是健康長壽的最好選擇,是天人合一社會和諧的優選法。


歡樂無限gdd


早在兩千年前,古人就發現壽命的長短不在於吃和運動,而在於心情和心理,直到現在科學才發現這個道理,不得不讓人疑問,科學越發展,越發現中醫的神奇,越來越靠近中醫理論。確實科學也證實,人的壽命長短不在於吃和運動,而在於心理。


《黃帝內經》中就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清代大醫家徐靈苔說“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這就是說,人的精神、意識、心情,乃至整個身體都聽命於心,因此人的壽命長短都是心理的問題。

中醫所講的心,是指心理、心情和情志,心主血脈,能夠推動血液運行,營養身體和滋潤五臟六腑。心藏神,主人體的精神和情志,因此心情不好就會影響心神,心動則神搖,五臟六腑皆不安定,所以心情心理會影響人的身體,好的心裡和好的心情,就會使人心情愉悅、精神煥發,不好的心情和心理,會使人精神萎靡、情緒低落,好的心情會使人長壽,不好的心情會影響人的壽命。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心情喜悅、心裡平和的人,身體會健康長壽。在我們老家有一對夫婦,兩口子都超過了一百歲,他們心裡平和,天天笑呵呵的,那個年代生活條件也不好,年輕的時候幹些農活,年齡大了有時坐在街頭上閒聊,也並不怎麼運動,那時逢年過節,鎮上都會送來一些慰問品,安慰這些年齡大的人。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對人的健康非常重要,一個喜歡運動的人,大多健康長壽,當然相對於心情、心理來說,運動畢竟是次要的,心理、心情的好壞,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


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合理飲食也是健康長壽的因素,當然吃的再好,心理、心情不好也是枉然。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心理、心情是影響壽命的關鍵,因此有個好的心情和心理,就會使人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中講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出了恬淡虛無的心理,可以使人不生病,並且能夠健康長壽。


中醫雜症


研究人員通過對一批長壽老人的長期調查後,總結出幾點長壽秘訣。首先,要保持良好的 心態;其次,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最後,要注意合理的飲食以及參加適當的運動。良好的心 理狀態對人的健康非常重要,而擁有好心態並非難事,比如, 積極、樂觀、少操心;心態開朗,恬淡 虛無;對於往事不耿耿於懷等。

21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健康的定義已日臻完善,它代表一個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 應能力良好與道德健康的完美結合,其中,以生理健康為物質基礎發展起來的心理健康對人類 的健康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平時應注重保持心理健康。

1。 開朗樂觀,豁達淡定要開朗、樂觀、豁達、淡定,就必須做到“六少一多”,“六少”即少怒、少鬱、少憂、少悲、少恐、 少驚;“一多”則是多樂,但不急樂、大樂。 所謂豁達淡定,並不意味著“清心寡慾、無慾無求、無 所作為”,而是要保持樂觀的情緒,不為個人名利患得患失,並正確看待生老病死,學會樂觀地看 待世界。

2。 積極主動,適應環境主動適應強調的是在面對生活中的不利情境時,要積極主動地尋求適應,包括另擇目標或 重選方法等, 這是一個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走向成功的過程。 主動適應往往伴有因為積極向 上 ,最終獲得成功而產生的喜悅和興奮的心理體驗,並且主動適應還有利於人的才能和潛能的 充分發揮,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所以,我們要學會主動去適應環境。

3。 樂於合群,廣交朋友人際和諧,善於接納他人是一個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與人交往可以讓人在遇到困 難時得到幫助或獲得有利信息,只有樂於合群、善於交往,才可以促進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在 人際交往的過程中, 當我們表現了對別人的關注、 愛護、安慰、信任、鼓勵和讚賞時,同時也會得 到別人同樣的關注、 愛護和安慰。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等, 這都是寬 廣的胸懷的寫照,是心理健康的必備要素。

4。 學會調適,放鬆心情在生活中,你可以通過正確處理身心關係、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來避免過度疲勞。同時,要合理安排休閒時間,使休閒日更為豐富多彩,並讓其真正成為恢復體力、調節腦力、增長知識、 獲得 健康的好時機。休息日時,可以適當運用心境遷移的辦法來緩解消極情緒,你可以做一些自己 喜歡做的事,比如聽音樂、健身、自駕遊等,使注意力轉移,以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

5。 磨鍊意志, 堅強果敢另外,你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比如, 樹立遠大的理想, 堅定人生的目標 等。為達到鍛鍊意志、培養良好品質的目的,還應確立合理的行為目標,並正確理解行為結果。 總之,應該做到:樹立榜樣、 嚴格自律、自省自悟。

6。 完善自己,不斷追求完善自己,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性格。其次,要注意發揮我們性格中積極的一面,克眼消極的 一面。只有通過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斷適應當前生活中的變化,並勇敢追求 未來。

7。正視自身,善待自我要做到正視,就要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識,即對自己既要客觀評價,又要採取悅納的態度,但 不應欺騙自己,更不應鄙視自己。 對於生活中的不順心和不如意,要能坦然接受。要堅信自己 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沒有做好的事情可以重新開始,失敗了也可以從頭再來。如果一個人對自 己有客觀的分析,就不會讓缺點和弱點掩蓋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一旦你抹殺了自己的優勢, 那麼, 聰明才智和潛在能力便無法充分發揮了。

8。適當迴避,量力而行在現實生活中, 雖然有些環境令人無法適應,但是同時又具備迴避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 可以採取適當迴避的態度來減弱環境對自身的不良影響。比如, 對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來 說,炒股、做期貨生意等風險較大的事就不適合;而對於下崗再就業職工而言,從事投資過大的 事業是不合適的, 為了避免造成新的挫折,應當尋求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 綜上,迴避法雖然在 某種意義上不是積極的方式,但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適度減輕甚至避免心理困擾。

9。尋求支持, 絕不言棄當你遇到挫折或進退兩難時,不要回避或拒絕外界的幫助,而應積極尋求來自社會的支持。 這裡的社會支持,主要是指他人為遭受挫折的個體所提供的關心和幫助。


黑夜中的一綹光


01

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麗莎白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佔25%,其它佔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佔到了50%!“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

這影響長壽因素佔一半原因的“心理平衡”究竟怎麼理解?我們又該如何做到呢?

“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讓小鼠致死。因此“壓力激素”,又稱“毒性激素”。

《黃帝內經》也曾說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醫病先醫“心”。

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因此,這類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

02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等,令壓力激素水平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心血管系統也會由於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

人在快樂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讓人心緒放鬆,產生快感,這種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狀態,可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多的分泌快樂的“益性激素”,減少“壓力激素”呢?

03

確定一個目標,勤于思考。

新的研究表明,“目標感很強”對健康有益。因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態,進而決定其生理狀況。

勤于思考的人的腦血管處於舒展狀態,因此,經常用腦可以促進腦部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中老年朋友退休後可以上老年大學,學習書法、跳舞、唱歌、畫畫等等,讓自己的大腦保持活動的狀態。

04

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因為與人為善,常做好事,心中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平,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

05

家庭和睦是長壽的秘密。

美國有兩位心理學教授積20年的研究發現: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際關係”。他們說,人際關係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鍊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

人際關係不僅包括和朋友的關係,還包括和家人的關係。因此,家庭和睦、與朋友相處愉快是長壽的秘訣之一!

06

付出友善就會收穫友善

當我們對別人微笑時,別人也會以微笑相迎。無論是和朋友在一起,還是微信跟老同學聊天,記得都要保持微笑,付出友善。

這個友善包括:讚美、幽默、微笑、尊重、禮讓、隨和、包容、寬恕、體諒、同情、忠誠、傾聽等。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收穫別人的友善,心情也會更好哦!

“情緒不爽,會導致肝病。”

07

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把動物的肝臟切除後,將原本應當是進入肝臟的門靜脈和腹部大動脈直接相通。

心臟就立刻脹大而靜脈血淤積,動物很快就死亡了,可見肝對血循環量的調節作用是多麼重要。

情緒不爽、生氣鬱悶的時候,也會影響肝的疏洩,而出現肝和肝經氣滯血結的情況。

“不生氣,就不生病。”

情緒是人的本能,但在競爭激烈的生活環境下,人的精神壓力自然會增大,於是各種負面情緒會經常影響到人的健康。

郝萬山教授說:“你看好多人,到處都抱怨,看啥都不順眼。國家怎麼這個樣子,社會怎麼這個樣子,單位怎麼這個樣子。

08

回到家就抱怨,家裡人怎麼這個樣子,抱怨就是一種負向情緒。”

郝萬山教授還說:“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

嘿,只要我們把控好情緒這個關,我們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

“心要靜,身要動。”

養心、靜心、修心、調控意識情緒,本身就是一個養生常識,可惜不被大家重視,所以才會出現“治不好的胃病”、“伴隨一生的咽炎”。

09

心靜則身安,身安則體健,心安體健則百病少生。動能生陽,陽氣旺盛而通達,則氣血流暢,肌肉豐滿,筋骨強健。

心要靜,身要動,營養均衡不過剩,這是歷代各個門派的養生家提倡的三大法寶。

其實,決定人壽命長短的不僅僅是吃和運動,還有愉快的心情和積極的心態也是十分重要的!

趕緊把這個重大發現告訴朋友們吧,


小囝哥哥


這個現象,不僅是科學發現,更是理之所在,決定人之壽命長短的是心理,而不是吃和運動。

眾所周知,天下之生物,皆含生理,合理則生存。理者,道有道理,天有天理,物有物理,心也有心理……理理雖有別,但理理亦相通。道之所以長存者,是因為道之無為;天之所以長久者,是因為天之無私。所以人慾若長壽,當需法道、法天而行。人之心,既可以像道一樣無為,也可以像天一樣無私。

人之一身,心為君主,若是心能與道相通靜而運之,若是心能與天相通健而行之,身體自然不會生病,自能健康長壽。人之所以生病,大多是因為心理的不健康,病由心生。比如說,人心妄動不靜,脾氣暴躁,經常發無明之火,則會導致冠心病;再比如說,人心鬱悶不堪,精神空虛,對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則會導致精神病。所以《黃帝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心若無病,自能長壽。

心若是能平,心平氣和,病則不生;心若是能正,正氣凜然,病則不生;心若是能善,善德化孽,病則不生;心若是能靜,靜定不亂,病則不生。病若不生,自能健康長壽。

病由心生,病亦從口入,欲若健康長壽,除了注重心理健康之外,飲食衛生也同樣重要,要多吃五穀多喝水,少吃肉食不喝飲料;酸甜苦辣鹹五味不能過重;吃飯不宜過飽,保持不飢不餓的狀態;等等。

生命的的活力,在於一動一靜,所以,適當運動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步行就是最好的運動。

總而言之,健康長壽之道,有主有次,既不可主次不分,也不能失之偏頗。


一真講堂


對心理靜養七食運三!權威測定歷史實例定!信否由你心理靜養重!外不入內不出靜長生!(題: 清靜質變更長壽)


永動機一


這話不正確,心理對健康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唯一、不是全部。我們的壽命長短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兩個方面共同決定。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為什麼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很健康,有的人一生下來會有身體某個方面的缺陷;有的嬰幼兒時不怎麼生病,有的則三天兩頭去醫院。

我認為這些都是跟父母的遺傳息息相關的,是由你與生俱來的體質即先天決定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見到一些家庭幾代身體都很好、很長壽的,而有的家庭幾代都有心臟病的。



那麼是不是先天不足的人一定就不長壽,先天很好的人就一定長壽?

當然不是,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從一定程度反應了後天不注重身體健康的維護,肆意揮霍、透支身體的人,即使身體先天再好,也不會壽命太長。比如,現在經常報道的過勞死,還有經常晚上熬夜看手機生命定格在那個狀態的,都說明了後天的生活方式與壽命息息相關。

相反,有一些先天體質不怎麼好的人,後天經過不懈的努力最後也照樣長壽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出生時是個早產兒,從小一直體弱多病,經過後天努力也活到了91歲的高齡。

必理健康、心態好確實對身體有益,對長壽有益,俗話講"笑一笑十年少″,從一方面也說明了這一點。

但心理只是後天因素裡的一個方面,我們壽命長短還跟飲食、運動、日常保養等很多生活方式有關。比如飲食方面,如果一個人每天都胡吃海喝,經常啤酒、海鮮、火鍋、動物內臟等,他就很可能得高尿酸血癥,長期以往也會引起痛風,甚至尿毒症,你說他會長壽嗎。

所以,長壽是先天和後天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後天因素也包括很多生活方式,心理只是其中之一!


中西醫林醫生


王老師你好!你的問題設計有毛病。你假設有人說,有人說什麼呢?人的壽命與吃沒關係,和運動沒關係,顯然這個說法是荒唐可笑,是胡說八道。在這樣一個荒唐的前提下,你再展開任何結論的延伸,都是不成立的。連三歲小孩兒都知道。人的壽命當然和吃的有關係,當然和運動更有關係。希望你今後再發表議論的時候,一定要結構嚴密。否則就會貽笑大方。


思維方法探索者


其實您說的那些原因都不是,決定某人壽命的是他的基因!

現代的生物科學已經發現了壽命的基因密碼,只等待生物工程技術來改變這些密碼。

總有一天,決定壽命的是基因工程師!


深藍ME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決定人壽命長短的不是吃和運動,的確是心理起到絕對作用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嚴厲正經的大家長。

弗洛伊德曾提到,人格的構成包括三個層面: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認為,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而三者吵架的時候,人有時會懷疑“這一個我是不是我”?或者內心有不同的聲音在對話:“做得?做不得?”或者內心因為慾望和道德的衝突而痛苦不堪?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如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得久了,或者衝突得比較嚴重,就會導致神經症的產生。

對於本我和自我的關係,弗洛伊德有這樣一個比喻: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伕。馬是驅動力,馬車伕給馬指方向。自我要駕御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對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即應在哪裡。”自我又像一個受氣包,處在“三個暴君”的夾縫裡: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調節三者之間相互衝突的要求,所以說自我是永遠的矛盾產物。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榮格認為,自我是我們意識到的一切東西。它包括思維、情感、記憶和知覺。它的職責是務必使日常生活機能正常運轉。它也對我們的同一性感和延續感間的節奏合拍負有責任。榮格的自我概念與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十分相似。

哲學上認為,自我即主體內在意識與物質的統一,為本我存在的自覺性。人具有對於本我的發現與創造的自覺性,整體的為人對於自己存在的發現與再創造必然規律性。屬於辯證法的部分。

佛學上的自我,又名我執。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或者自我意識太強而缺乏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或者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等等。消除我執是佛教徒的一個修煉目標,認為沒有我執就可以將潛在的智慧顯現出來,成為有大智慧的人,即為‘佛’。

涉世自我:一個剛步入社會的人閱歷很短淺,所以感染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機會也很少;一個飽經世事閱歷很廣的人,經歷的事情多了,智謀也隨著加深。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自我也是人類對自己的定義:我是什麼,我要成為什麼。自我也被認為是人類區分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之一,其實這種說法也有待考證,動物或許也有自我,只是人類無從得知而已。我們經常看到有小男孩會自稱自己是奧特曼之類的,小女孩則自稱自己是公主之類的,這是一種崇拜,也是他們的自我定義。

在個體接受與選擇對象的過程中,個體的自我的壯大是其基本特徵。個體在其初期與對象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個體小而對象大、個體弱而對象強、個體有限而對象無限等等,由此形成了它們之間的差異性、不對稱性和矛盾性;但是後來,隨著個體的對象關係在個體自我中的積累,個體開始壯大起來,個體與對象的關係逐漸地趨向對等、平和、融通與同一。個體在對象關係中的這種地位的變化,是對象關係的本質使然。

個體的變化是必然的。從表面看,個體年齡增長了,衰老了,他甚至距離生命的終點更近了。

從這點看,個體的接受與選擇與他的初始目的是相悖的。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個體在內容上經歷了由空洞到充實、由自然性到社會性的轉變過程。個體從一個十分渺小的自然物,逐漸地轉變為容納了包括原始自然、人化自然和社群在內的所有的對象世界。他與世界等同起來,一致起來。他已經不是代表他自己說話,更不是代表他的某個時段(比如他三歲時候的某一天)說話,他容納的對象世界越廣泛,他也就與整個世界越接近,他就有可能變成一個“世界公民”,他就會為更廣泛的世界代言,他也就有更加寬廣的胸懷,他變成了一個反映整個世界關係的個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