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科学发现:为何有人说决定人寿命长短的不是吃和运动,而是心理?

王老师gdqwpj03


有道理!主宰人体运作的是意识,支配人体活动的是思想,产生效应的是行为。正确的意识和思维产生正能量,正能量就是顺应了生活的规律法则。不正确的意识和思维就会产生负能量,负能量就是违背了生活规律法则。顺规律变无限生机,各部细胞能量充足活力旺盛,就象中医说的气血充盈,得到的必定是身体健康事业发展。违背规律就会偏离人生航线而变到规范制约,就会出现动能不足影响细胞活动出现病态产生身体不适。所以说百病由心生,这个心指的就是思想,思想也就是心理活动。心理对健康的影响至少站绝大概率,其次才是外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所以有良好积极向上的心理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最好选择,是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优选法。


欢乐无限gdd


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发现寿命的长短不在于吃和运动,而在于心情和心理,直到现在科学才发现这个道理,不得不让人疑问,科学越发展,越发现中医的神奇,越来越靠近中医理论。确实科学也证实,人的寿命长短不在于吃和运动,而在于心理。


《黄帝内经》中就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清代大医家徐灵苔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这就是说,人的精神、意识、心情,乃至整个身体都听命于心,因此人的寿命长短都是心理的问题。

中医所讲的心,是指心理、心情和情志,心主血脉,能够推动血液运行,营养身体和滋润五脏六腑。心藏神,主人体的精神和情志,因此心情不好就会影响心神,心动则神摇,五脏六腑皆不安定,所以心情心理会影响人的身体,好的心里和好的心情,就会使人心情愉悦、精神焕发,不好的心情和心理,会使人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好的心情会使人长寿,不好的心情会影响人的寿命。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心情喜悦、心里平和的人,身体会健康长寿。在我们老家有一对夫妇,两口子都超过了一百岁,他们心里平和,天天笑呵呵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也不好,年轻的时候干些农活,年龄大了有时坐在街头上闲聊,也并不怎么运动,那时逢年过节,镇上都会送来一些慰问品,安慰这些年龄大的人。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一个喜欢运动的人,大多健康长寿,当然相对于心情、心理来说,运动毕竟是次要的,心理、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合理饮食也是健康长寿的因素,当然吃的再好,心理、心情不好也是枉然。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心理、心情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此有个好的心情和心理,就会使人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中讲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出了恬淡虚无的心理,可以使人不生病,并且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杂症


研究人员通过对一批长寿老人的长期调查后,总结出几点长寿秘诀。首先,要保持良好的 心态;其次,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最后,要注意合理的饮食以及参加适当的运动。良好的心 理状态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而拥有好心态并非难事,比如, 积极、乐观、少操心;心态开朗,恬淡 虚无;对于往事不耿耿于怀等。

21世纪以来,人类对于健康的定义已日臻完善,它代表一个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 应能力良好与道德健康的完美结合,其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对人类 的健康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注重保持心理健康。

1。 开朗乐观,豁达淡定要开朗、乐观、豁达、淡定,就必须做到“六少一多”,“六少”即少怒、少郁、少忧、少悲、少恐、 少惊;“一多”则是多乐,但不急乐、大乐。 所谓豁达淡定,并不意味着“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无 所作为”,而是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不为个人名利患得患失,并正确看待生老病死,学会乐观地看 待世界。

2。 积极主动,适应环境主动适应强调的是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利情境时,要积极主动地寻求适应,包括另择目标或 重选方法等, 这是一个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走向成功的过程。 主动适应往往伴有因为积极向 上 ,最终获得成功而产生的喜悦和兴奋的心理体验,并且主动适应还有利于人的才能和潜能的 充分发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去适应环境。

3。 乐于合群,广交朋友人际和谐,善于接纳他人是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与人交往可以让人在遇到困 难时得到帮助或获得有利信息,只有乐于合群、善于交往,才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 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当我们表现了对别人的关注、 爱护、安慰、信任、鼓励和赞赏时,同时也会得 到别人同样的关注、 爱护和安慰。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 这都是宽 广的胸怀的写照,是心理健康的必备要素。

4。 学会调适,放松心情在生活中,你可以通过正确处理身心关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来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要合理安排休闲时间,使休闲日更为丰富多彩,并让其真正成为恢复体力、调节脑力、增长知识、 获得 健康的好时机。休息日时,可以适当运用心境迁移的办法来缓解消极情绪,你可以做一些自己 喜欢做的事,比如听音乐、健身、自驾游等,使注意力转移,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5。 磨炼意志, 坚强果敢另外,你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比如, 树立远大的理想, 坚定人生的目标 等。为达到锻炼意志、培养良好品质的目的,还应确立合理的行为目标,并正确理解行为结果。 总之,应该做到:树立榜样、 严格自律、自省自悟。

6。 完善自己,不断追求完善自己,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性格。其次,要注意发挥我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克眼消极的 一面。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适应当前生活中的变化,并勇敢追求 未来。

7。正视自身,善待自我要做到正视,就要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即对自己既要客观评价,又要采取悦纳的态度,但 不应欺骗自己,更不应鄙视自己。 对于生活中的不顺心和不如意,要能坦然接受。要坚信自己 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没有做好的事情可以重新开始,失败了也可以从头再来。如果一个人对自 己有客观的分析,就不会让缺点和弱点掩盖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一旦你抹杀了自己的优势, 那么, 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便无法充分发挥了。

8。适当回避,量力而行在现实生活中, 虽然有些环境令人无法适应,但是同时又具备回避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取适当回避的态度来减弱环境对自身的不良影响。比如,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来 说,炒股、做期货生意等风险较大的事就不适合;而对于下岗再就业职工而言,从事投资过大的 事业是不合适的, 为了避免造成新的挫折,应当寻求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 综上,回避法虽然在 某种意义上不是积极的方式,但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适度减轻甚至避免心理困扰。

9。寻求支持, 绝不言弃当你遇到挫折或进退两难时,不要回避或拒绝外界的帮助,而应积极寻求来自社会的支持。 这里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指他人为遭受挫折的个体所提供的关心和帮助。


黑夜中的一绺光


01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这影响长寿因素占一半原因的“心理平衡”究竟怎么理解?我们又该如何做到呢?

“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

《黄帝内经》也曾说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02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多的分泌快乐的“益性激素”,减少“压力激素”呢?

03

确定一个目标,勤于思考。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处于舒展状态,因此,经常用脑可以促进脑部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中老年朋友退休后可以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跳舞、唱歌、画画等等,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活动的状态。

04

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05

家庭和睦是长寿的秘密。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和朋友的关系,还包括和家人的关系。因此,家庭和睦、与朋友相处愉快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06

付出友善就会收获友善

当我们对别人微笑时,别人也会以微笑相迎。无论是和朋友在一起,还是微信跟老同学聊天,记得都要保持微笑,付出友善。

这个友善包括: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别人的友善,心情也会更好哦!

“情绪不爽,会导致肝病。”

07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动物的肝脏切除后,将原本应当是进入肝脏的门静脉和腹部大动脉直接相通。

心脏就立刻胀大而静脉血淤积,动物很快就死亡了,可见肝对血循环量的调节作用是多么重要。

情绪不爽、生气郁闷的时候,也会影响肝的疏泄,而出现肝和肝经气滞血结的情况。

“不生气,就不生病。”

情绪是人的本能,但在竞争激烈的生活环境下,人的精神压力自然会增大,于是各种负面情绪会经常影响到人的健康。

郝万山教授说:“你看好多人,到处都抱怨,看啥都不顺眼。国家怎么这个样子,社会怎么这个样子,单位怎么这个样子。

08

回到家就抱怨,家里人怎么这个样子,抱怨就是一种负向情绪。”

郝万山教授还说:“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嘿,只要我们把控好情绪这个关,我们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

“心要静,身要动。”

养心、静心、修心、调控意识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养生常识,可惜不被大家重视,所以才会出现“治不好的胃病”、“伴随一生的咽炎”。

09

心静则身安,身安则体健,心安体健则百病少生。动能生阳,阳气旺盛而通达,则气血流畅,肌肉丰满,筋骨强健。

心要静,身要动,营养均衡不过剩,这是历代各个门派的养生家提倡的三大法宝。

其实,决定人寿命长短的不仅仅是吃和运动,还有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

赶紧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朋友们吧,


小囝哥哥


这个现象,不仅是科学发现,更是理之所在,决定人之寿命长短的是心理,而不是吃和运动。

众所周知,天下之生物,皆含生理,合理则生存。理者,道有道理,天有天理,物有物理,心也有心理……理理虽有别,但理理亦相通。道之所以长存者,是因为道之无为;天之所以长久者,是因为天之无私。所以人欲若长寿,当需法道、法天而行。人之心,既可以像道一样无为,也可以像天一样无私。

人之一身,心为君主,若是心能与道相通静而运之,若是心能与天相通健而行之,身体自然不会生病,自能健康长寿。人之所以生病,大多是因为心理的不健康,病由心生。比如说,人心妄动不静,脾气暴躁,经常发无明之火,则会导致冠心病;再比如说,人心郁闷不堪,精神空虚,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则会导致精神病。所以《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若无病,自能长寿。

心若是能平,心平气和,病则不生;心若是能正,正气凛然,病则不生;心若是能善,善德化孽,病则不生;心若是能静,静定不乱,病则不生。病若不生,自能健康长寿。

病由心生,病亦从口入,欲若健康长寿,除了注重心理健康之外,饮食卫生也同样重要,要多吃五谷多喝水,少吃肉食不喝饮料;酸甜苦辣咸五味不能过重;吃饭不宜过饱,保持不饥不饿的状态;等等。

生命的的活力,在于一动一静,所以,适当运动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步行就是最好的运动。

总而言之,健康长寿之道,有主有次,既不可主次不分,也不能失之偏颇。


一真讲堂


对心理静养七食运三!权威测定历史实例定!信否由你心理静养重!外不入内不出静长生!(题: 清静质变更长寿)


永动机一


这话不正确,心理对健康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唯一、不是全部。我们的寿命长短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很健康,有的人一生下来会有身体某个方面的缺陷;有的婴幼儿时不怎么生病,有的则三天两头去医院。

我认为这些都是跟父母的遗传息息相关的,是由你与生俱来的体质即先天决定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家庭几代身体都很好、很长寿的,而有的家庭几代都有心脏病的。



那么是不是先天不足的人一定就不长寿,先天很好的人就一定长寿?

当然不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从一定程度反应了后天不注重身体健康的维护,肆意挥霍、透支身体的人,即使身体先天再好,也不会寿命太长。比如,现在经常报道的过劳死,还有经常晚上熬夜看手机生命定格在那个状态的,都说明了后天的生活方式与寿命息息相关。

相反,有一些先天体质不怎么好的人,后天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也照样长寿的,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出生时是个早产儿,从小一直体弱多病,经过后天努力也活到了91岁的高龄。

必理健康、心态好确实对身体有益,对长寿有益,俗话讲"笑一笑十年少″,从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心理只是后天因素里的一个方面,我们寿命长短还跟饮食、运动、日常保养等很多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饮食方面,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胡吃海喝,经常啤酒、海鲜、火锅、动物内脏等,他就很可能得高尿酸血症,长期以往也会引起痛风,甚至尿毒症,你说他会长寿吗。

所以,长寿是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后天因素也包括很多生活方式,心理只是其中之一!


中西医林医生


王老师你好!你的问题设计有毛病。你假设有人说,有人说什么呢?人的寿命与吃没关系,和运动没关系,显然这个说法是荒唐可笑,是胡说八道。在这样一个荒唐的前提下,你再展开任何结论的延伸,都是不成立的。连三岁小孩儿都知道。人的寿命当然和吃的有关系,当然和运动更有关系。希望你今后再发表议论的时候,一定要结构严密。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思维方法探索者


其实您说的那些原因都不是,决定某人寿命的是他的基因!

现代的生物科学已经发现了寿命的基因密码,只等待生物工程技术来改变这些密码。

总有一天,决定寿命的是基因工程师!


深蓝ME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决定人寿命长短的不是吃和运动,的确是心理起到绝对作用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

弗洛伊德曾提到,人格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以说自我是永远的矛盾产物。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荣格认为,自我是我们意识到的一切东西。它包括思维、情感、记忆和知觉。它的职责是务必使日常生活机能正常运转。它也对我们的同一性感和延续感间的节奏合拍负有责任。荣格的自我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十分相似。

哲学上认为,自我即主体内在意识与物质的统一,为本我存在的自觉性。人具有对于本我的发现与创造的自觉性,整体的为人对于自己存在的发现与再创造必然规律性。属于辩证法的部分。

佛学上的自我,又名我执。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涉世自我:一个刚步入社会的人阅历很短浅,所以感染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机会也很少;一个饱经世事阅历很广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智谋也随着加深。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自我也是人类对自己的定义:我是什么,我要成为什么。自我也被认为是人类区分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这种说法也有待考证,动物或许也有自我,只是人类无从得知而已。我们经常看到有小男孩会自称自己是奥特曼之类的,小女孩则自称自己是公主之类的,这是一种崇拜,也是他们的自我定义。

在个体接受与选择对象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的壮大是其基本特征。个体在其初期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个体小而对象大、个体弱而对象强、个体有限而对象无限等等,由此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不对称性和矛盾性;但是后来,随着个体的对象关系在个体自我中的积累,个体开始壮大起来,个体与对象的关系逐渐地趋向对等、平和、融通与同一。个体在对象关系中的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对象关系的本质使然。

个体的变化是必然的。从表面看,个体年龄增长了,衰老了,他甚至距离生命的终点更近了。

从这点看,个体的接受与选择与他的初始目的是相悖的。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个体在内容上经历了由空洞到充实、由自然性到社会性的转变过程。个体从一个十分渺小的自然物,逐渐地转变为容纳了包括原始自然、人化自然和社群在内的所有的对象世界。他与世界等同起来,一致起来。他已经不是代表他自己说话,更不是代表他的某个时段(比如他三岁时候的某一天)说话,他容纳的对象世界越广泛,他也就与整个世界越接近,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世界公民”,他就会为更广泛的世界代言,他也就有更加宽广的胸怀,他变成了一个反映整个世界关系的个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