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初步設計通過專家評審,預計上半年動工

第一次,廣東省重大項目通過“函審+視頻”的會議方式進行專家評審。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初步設計通過專家評審,預計上半年動工

在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發展的同時,廣東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也正加快推進建設。

廣東省交通集團今日(28日)發佈消息,粵港澳大灣區新的大動脈——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順利通過專家評審,距離今年上半年開工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初步設計通過專家評審,預計上半年動工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初步設計通過專家評審,預計上半年動工

“雲評審”讓項目推進“不斷線”

今日(28日)上午,距離廣州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的設計負責人陳佔力正在家中,藉助電腦視頻向會議各方彙報初步設計情況。他說:“參加過多次的項目評審,在線上還是第一次,別開生面”。

原來,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創新採用“函審+視頻”的會議方式,讓會議各方相聚“雲端”,在線對項目初步設計文件開展評審。

“採取‘函審+視頻’的方式進行評審,這在廣東交通行業中還是首次出現,是一次創舉。”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鮮榮介紹。“我們前期做了很多溝通,提前半個多月把初步設計文件、初步設計簡本、彙報PPT及解說視頻、函審意見回覆單等資料,送達各位專家、各有關單位,並在會前收集好意見,會前溝通達成共識。”

會議設廣州主會場和北京、上海、江蘇、重慶等地網上分會場。14位專家與行業代表、部門代表、地方代表、相關單位代表,共有100多人,來自包括湖北武漢在內的全國各地。

在廣州五羊新城大廈的主會場,現場人數嚴格控制為20人,相鄰座位間隔2米,會議現場投影到電腦上,讓各地的專家、與會者在電腦、手機前就能實時瞭解現場的情況,並自由參與互動討論。疫情之下,“雲評審”減少了人員聚集和直接接觸,讓溝通突破時空,提高工作效能,也更加安全環保,得到了評審專家和參會代表一致好評。

自疫情發生以來,面對嚴峻的形勢,項目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創新工作方法推進各項工作,採用互聯網手段開展遠程辦公、無紙報批、移動會籤,優先協調、加快處理各事項,保證項目工作“24小時在線”。

工程設計方案正式出爐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後首個跨海工程,項目起於珠海市高欄港區,東連港珠澳大橋,西連新臺高速並與西部沿海高速相交,止於台山市斗山鎮,全長約31公里,全線採用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設計使用壽命100年。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初步設計通過專家評審,預計上半年動工

項目初步設計評審會從當天上午9點,一直開到中午1點。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研究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白浩晨、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教授級高工王應良、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教授級高工鍾建馳、同濟大學教授葛耀君等來自全國各地的14位特邀專家,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珠海市、江門市、省交通集團、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以及水利、海事、航道、鐵路等相關單位共100多人參加了會議。

專家組及參會領導、代表聽取了設計單位關於初步設計情況彙報,審閱了初步設計文件及相關資料,認為初步設計方案基本合理,一致同意通過評審。

“如果把項目規劃設計比成一幅山水畫,工可是創意、構圖,初步設計是搭框架、描輪廓,施工圖就是定構造、刻細節,這是一個從抽象到具象、從0到1完整過程。其中,初步設計是化虛為實最關鍵的環節。”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潘放表示。

預計上半年開工

今年以來,項目頻頻取得突破性進展:2月5日,項目工可獲得省發改委批覆同意;2月17日,項目與江門台山市政府正式簽署了徵地拆遷工作協議。本次初步設計通過評審,為今年上半年開工掛上了“加速擋”。

作為廣東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後將完善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的功能作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強化珠海橫琴自貿區、高欄港和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的聯動發展,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目前,項目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初步設計通過評審,監理、檢測招標文件已編制完成,各項開工前置專題已全面啟動,下一步將開展施工圖設計、開工系列招標工作。

廣州交通電臺記者曉輝、通訊員粵交集宣、嶽路建的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