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不用老專家“掌眼”科學真的能斷古玩真偽嗎


不用老專家“掌眼”科學真的能斷古玩真偽嗎

科學真的能斷古玩真偽嗎

你聽說過“科技鑑定”嗎?就是不用老專家“掌眼”,而藉助科技手段鑑定古玩真偽。總有藏家滿懷期待地找到考古學家,盼著科技鑑定能為自己的藏品一錘定音,因為在他們看來,科學是不會“打眼”的。

然而現實不遂人願,科技並不能徹底鑑定古玩真偽,甚至對於考古學領域的一些重大課題,比如“夏商周斷代工程”,科技考古也存在可為與不可為。

1996年,在時任國家科委(現科學技術部前身)主任、系統工程專家宋健的推動下,夏商周斷代工程被列為國家“九五”計劃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之一。在宋健撰寫的關於該工程的書中,他回憶了自己出訪埃及曾遭遇的尷尬:埃及的上古歷史有著精確的年表,而中國歷史的確切紀年僅可上溯至公元前841年(那一年,國人以暴動推翻了暴虐的西周第十位君王周厲王)。有沒有可能將之前的中國上古歷史年表精確廓清?為了這一目標,一群頂級專家聚集到一起,開啟了此後四年的工作。

如果你現在力圖從互聯網上探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始末與成敗,你會發現它似乎成為了一樁懸案。以我的觀察,很多考古學家反思的問題在於:上古歷史斷代,現有方法到底能達到什麼水平?

在考古學成果的基礎上,綜合科技測年、天文推算、金文歷譜等方法,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路徑可以這樣簡單概括。其中,使發明者威拉得·利比摘得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碳-14年代測定法”,尤其被專家們重視。該技術可以根據考古材料內碳的同位素“碳14”的衰變情況測算材料年代,猶如發現了一口藏於材料內的、穩定變化的“原子鐘”。該技術的發明將考古學一舉推進了一個時代,此後的考古學家在發現了新遺址後,往往會尋求碳14的幫忙。

不用老專家“掌眼”科學真的能斷古玩真偽嗎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將這項技術引入國內,現在我們已在這一領域位居世界前列。如此說來,用科技考古斷代夏商周,似乎並不是夢想。然而,結果向眾多不通理科的考古學家呈現了一個事實,即“碳-14年代測定法”並非萬能。

比如,根據該原理,最終測出的並非精確的某一年,而只是某一年左右的可能性;而且,該技術還會反問考古學家測年結果到底作何解釋,比如,宮殿立柱所用木材的測年結果,只對應木材被從樹上砍下的年代,並不對應木材被建成宮殿的年代……

在如此諸多“不確定”的綜合作用下,僅僅關於“武王伐紂”是哪一年,就得到了40多種不同的可能性。而夏商周斷代工程最終發表的《夏商周年表》給出的“公元前1046年”,只是一種專家們最為推薦的可能。

不用老專家“掌眼”科學真的能斷古玩真偽嗎

二戰後,對科學本質的批判性反思逐漸興起。集大成者如愛丁堡學派認為,科學研究也是一種社會活動,得到“認可”的科學知識,也與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等因素有關。其實在我看來,科學無法確定某件瓷器是不是汝窯真品,也無從確認武王是不是在公元前1046年伐紂。這無所謂成功,也未必是失敗。科學只是一條幫助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途徑,而除此之外,還有我們如何看待科學的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