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據《通鑑》載,永王於至德元載“十二月甲辰引舟師東下

”。甲辰是十二月下旬(約為廿四或廿五日),《新唐書》載:“二載正月永王入鄱陽。”鄱陽離潯陽不遠抵潯陽當在二載正月,那麼李白的被脅陷入,也當在正月。《舊唐書·肅宗本紀》:“二載二月戊子,永王璘敗,奔於嶺外,至大庾嶺,為洪州刺史皇甫所殺。”戊子是二月上旬,(約為八或九日),此處所指應該是永王丹陽之敗;《通鑑》:“二月戊戌永王璘敗死。”戊戌為二月中旬(十八或十九日),所謂敗死應該是指永王奔嶺外時最後的戰敗被殺。李白是從丹陽逃的,也就是說李白是二月初就離開永王幕的,所以計算起來,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大約是一個月。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李白

在這樣不過一個月的短促時間內,李白是不可能有什麼作為的,就是留下來的有關詩文,除《致賈少公書》外,也只有《永王東巡歌》、《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詩》、《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等三個詩篇(《永王東巡歌》是組詩)。其中《觀妓》一詩,只是贊詠風物,沒有更多地談到自己,看不出他的思想活動,現在只能憑前兩篇詩來考察李白當時的情況。在入幕之前致賈少公的書裡,李白就提出:“徒塵忝幕府,終無能為。”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他自己也覺察到是不可能有什麼作為的,因為李白的希望和永王的圖謀完全背道而馳,這就限定了他不能有所作為。但是熱情的李白畢竟太天真了,他雖然說過:“扶力一行,前觀進退。”而事實上他對永王卻不是採取敷衍的態度,設法擺脫這個自己並不是不感到的羈絆,而是痴心地希望自己仍然能象一個諍臣那樣,規勸永王以“二帝”為重,去“救河南”,“掃胡塵”,成就勤王救國的勳業。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李白

在《永王東巡歌》中他說: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從這首詩來看,他對永王的希望是很清楚的。他想用“二帝”的被迫巡遊和宗廟陵寢的受辱來打動永王的心,希望永王不像其他諸侯一樣,能去解救陷入水深火熱的中原一帶人民。這不僅是李白個人的希望,也是當時天下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又說: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尖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詩意境

這裡的意思也非常清楚,他諷勸永王要掃清胡塵,然後回到皇帝的身邊;至於他自己,他希望能在這個不世功業中有所建樹,能參與掃蕩戎虜的工作。在《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詩中,太白也申述了同樣的意志,而且說得比前兩首詩裡的更為堅決一些:

浮雲在一訣,誓欲清幽燕。願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迫魯連。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李白

不惜殺身以驅胡虜的意思在這裡說得更明白,“欲清幽燕”,是欲清掃為安祿山所踐踏的幽燕之地後面強調“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他正是要用自己堅定的心願來諷勸永王及其左右,激發他們對於國家、民族的責任心。當然,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李白當時的處境是難以明說的,他只可能採取這樣回的諷喻方式。永王雖然強脅李白入幕,但對他並沒有委以重任,李白在幕中其實是不予實權的。後來他在《南奔書懷》詩裡說:“侍筆黃金臺,傳觴青玉案。”說明自己實際上是一個點綴風物的幕賓實況。所以他自己接著慨嘆地說:“不因秋風起,自有思歸嘆。”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點綴風物

我們於此可以明白李白不僅在入幕之前有“前觀進退”的打算,就是稍後,李白的去志也是深蓄於心的。在這種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的險惡環境中,他只有借詩以喻志,而這也只是一種無力的自我宣傳而已,後來事實證明,他苦心所賦的這些諷喻詩,並沒有得到絲毫效果,永王終於和官軍決裂了。太白這番苦心的諫勸,並沒有為永王所採納。而更令人遺憾的是他的這番苦心,還常不為後人所鑑諒。朱熹便說他“見永王璘反,便慫惥之。”但是從我們上面所引那些詩看來,李白果真曾贊助永王造反嗎?我以為無論從李白這一時期所作任何一首詩中,都得不出這樣的結論,這隻能說是理學家頭腦中的一種偏見而已。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詩人心境

問題在於這種偏見,還不只是朱熹一人如此,有的評論家常以這種偏見為出發點,無視上面所引的那些明白如話的詩句,卻要從詩裡另外一些較隱晦的典故比喻中,尋找李白的差錯,然後斷定李白有助反意圖。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及觀白集有‘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又曰‘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若非贊其逆謀,則必無斯語矣。”為什麼一定要曲曲折折地從這些比喻中,來引出和那些明白如話的詩句意思完全相反的結論呢?這不能不令人懷疑他們的立論是為偏見所囿。且讓我們看看趙翼在《北詩話》中的反駁吧!所云“雲夢開朱邸,金陵作小山”,“朱邸”亦是藩王之事,且《在水軍宴與幕府諸公詩》雲“願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亦正以討賊為志也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詩意境

然則謂青蓮有從亂之意固不待辯也。我以為葛立方之認為前兩聯有“贊其逆謀”的意思,經趙翼這一辯解,很可以證明葛立方的揣測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問題在於後兩聯,連趙翼也為葛立方的說法所困,認為李白“則竟以太宗比璘,其結語亦太不檢矣。宜其身陷重罪,雖以崔渙、宋若思之辨雪,終不免夜郎之行也”。其實就是“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這兩句詩,又為什麼不可以從另一方面來解釋呢?文皇雖然是太宗,但用“卻似”二字就說明只是比擬之詞。而且這句詩的主要立意還是在“欲渡遼”,喻以漢族討四夷,是勸永王去征討安祿山。為什麼放過這樣明顯的意思不顧,卻要抓住以永王比太宗這一點,並由此推斷是勸永王去謀帝位呢?認真講究起來,以永王比太宗是不十分貼切的,但這只是寫作中的一種手法。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時間很短,他的幾首詩文含義是什麼?

李白影視劇照

比喻常常不能完滿地傳達出作者的意思,這兩句詩之所以引起一些人的誤解,原因正在這裡。但不應該因此懷疑李白有什麼助反意圖,因為那樣就會產生使人不能理解的問題:為什麼李白在同一組詩中,或者說在同一時期中,一方面竭力諷勸永王去救中原,去救“二帝”,而另一方面卻又勸永王去謀帝位(等於說要永王去殺肅宗),這分明是水火不相容的兩件事,李白竟同時希望永王去做,這是多麼離奇而又荒謬的邏輯!如果我們不把李白看作是一個不可理解的怪物,如果不把李白的思想邏輯看作是完全不能理喻的話,那麼,他在這句不高明的詩句中所寓的原意,必然不是勸永王去謀帝位,而是要永王去討安祿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