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公元七五七年的某天,一個女人獨自來到江西九江的一所監獄旁。

當時已是秋風瑟瑟,監牢大獄更是形單影隻,孤獨清冷,只有個把獄卒圍聚在一起飲酒聒噪,還顯得有些生氣。女人約莫五十歲上下,整個人被裹在一件深色披風裡,看不清容貌,就像她在歷史中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她提著一籃酒菜,向獄卒問過禮,客氣地打點了一些碎銀,獄卒也沒有過多的為難,將她引了進去。

通過一道道昏暗如地下室的走廊,她終於見到自己的丈夫,望著丈夫憔悴的容貌,夫妻二人抱頭痛哭,泣不成聲。

歷史對女人向來不公平,幾乎從不留下她們的姓名,以至於後世傳說,都像一個個段子,比如說這個探監的女人——史書上關於她的資料寥寥無幾,我們知道有她的存在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她的祖父是武則天時的宰相宗楚客;二是因為她的這位被以叛亂罪名關押的丈夫——李白。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不錯,這個李白就是字太白的那個李白,如假包換,童叟無欺。一千多年了,我們還在他的大作中欣賞千古蜀道、九曲黃河、瀑布飛流的狷狂意境。

李白的狂是出了名的,畢竟“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畢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畢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畢竟是讓楊貴妃研墨,高力士脫靴的狂人。可如果說這位詩仙狂到會去叛亂謀反,恐怕眾人都要咂舌了!

的的確確,李白不可能叛亂,也不想叛亂,相反,他是有為朝廷,為大唐江山建功立業,匡扶危局的滿腹豪情的。然而夢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很快,他的豪情被他的天真打敗,同時也讓他的人生髮生重大轉折。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劇本,是這樣寫的——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亂爆發。那年,李白五十四歲,他和他的大唐,都青春不再。叛亂爆發前夕,李白帶著他結婚才四年的第三任妻子往來於河南省的商丘和安徽省的宣城之間,順帶利用自己的名氣和才華給它們打打宣傳廣告,是當時最著名的形象大使。商丘當時叫梁苑,是他第三任妻子,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女性的家鄉。叛亂爆發時叛軍攻擊商丘,李白夫妻南下逃往宣城,後來又折向西南躲到江西廬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面對安祿山的叛亂行徑,深明大義的李白怎能坐視不管?他祈望唐王朝能早日匡復,恨自己不能為國出力。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在那完全沒有傳媒、幾乎沒有通信的時代,這樣的焦慮也只能化作廬山的濃濃煙雲!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這樣的機會居然真的來了!奉唐玄宗指令守衛長江流域的永王李璘得知他隱居廬山,便派了一個叫韋子春的人上山邀請他加入幕府。所謂幕府,就是軍政大吏的府署,李璘是想讓李白參政,擔任政治顧問的角色。這與正愁報國無門的李白一拍即合,沒理由拒絕。

但是,李白猶豫過,原因就是他的那位妻子嚴重不同意他參政,因為她的祖父宗楚客就是死於宮廷角逐,所以深知帝王家鬥爭的殘酷,權力角鬥的你死我活,即便是自己政治經驗豐富,位至宰相的祖父尚不能倖免,何況自己那位政治EQ為零的丈夫。然而妻子的規勸最終沒能打動李白的那顆拳拳報國之心,在韋子春三顧廬山之後,他給妻子留下了《別內赴徵三首》——(其一)王命三徵去未還,明朝離別出吳關。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其二)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其三)翡翠為樓金作梯,誰人獨宿倚門啼。夜坐寒燈連曉月,行行淚盡楚關西。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李白出山了,他要幫助永王李璘守衛長江流域。然後,還要打到黃河流域去,“誓欲清幽燕”,“不惜微軀捐”是他豪情萬丈的政治抱負。不過後來歷史證明,李白的妻子並非婦人之見,她的這位才華橫溢的丈夫確實不是佐世良才,甚至可以說他在政治上的才幹與他的詩才是最鮮明的反比。

就在李白成為永王府幕僚的同時,李璘的哥哥李亨已經以太子的身份在靈武(在今天的寧夏)即位,成了皇帝(唐肅宗),李白的頭號粉絲唐玄宗在成都當了太上皇,結束了他長達四十四年的皇帝生涯。這個局面給永王集團帶來了大麻煩。此時他正遵照父親的指令,在襄陽、江夏一帶招兵買馬,並順長江東下,到達江西九江(當時叫潯陽),準備繼續東進。但是,他的哥哥李亨卻傳來旨令,要他把部隊順江西撤到成都,侍衛父親。李璘沒聽李亨的,還是東下金陵。李璘的不服從觸動了剛剛取得帝位的李亨的敏感神經,他認為這是弟弟蔑視自己的權威,抗旨不尊,因此下詔對李璘政治集團進行討伐,理由是反叛朝廷,圖謀割據。這樣一來,藩鎮的叛亂還未平息,兩支王軍先打了起來,李璘集團最終潰敗,李璘本人亦在逃亡中被殺。於是,大半個中國都知道,李白上了“賊船”。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這一下整個大唐都沸騰了,大家都認為李白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所有的慷慨陳詞者,以前全是骨灰級“白粉”。想必這也是國人的一貫作風,大家都喜歡看明星出事,出事的人名氣越大越是能激發巨大的社會興奮。這可是李白,大唐NO.1,come on!

在眾人推牆的時候,唯有另一位與之惺惺相惜的老朋友還在支持他,那個朋友叫杜甫,後來寫了首詩叫做《不見》,並自注“近無李白消息”。全詩如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狼狽的李白倉皇出逃。逃到江西彭澤時被捕,押解到了九江的監獄,於是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很多人說李白只是站錯了隊,倒了黴而已。愚以為並非這麼簡單,原因有二,其一,李白做為永王李璘的政治顧問,應當有著舉足輕重的話語權,但他並沒有運用好自己的權力,引導李璘做出正確的政治判斷,從而釀成大錯,致使勤王之師變成了叛亂之軍;其二,很可能當時李璘招募李白純粹是因為他的名氣,並沒有給予他如此的權力,那麼他應當迅速脫離李璘政治集團,好獨善其身,然而事實卻是李璘集團的軍人們都作鳥獸散了,而李白還在。他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什麼也沒有做。妻子的規勸音猶在耳,她是對的,文學上的卓絕天賦掩飾不了政治上的低能,宮廷政治太危險,他還是適合做個安靜的美男子,豪放的謫仙人。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公元七五七年寒冬,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一年多以後,唐肅宗因關中大旱而發佈赦令,李白也在被赦的範圍中,算是給禪位的玄宗一個大面子吧!赦令傳來時,李白正行經至夔州一帶,他立即轉身東下江陵。

船頭,江風習習,朝霞相送,猿聲朗朗,萬山讓路,他感慨莫名,吟出了一首不知多少中國人都會隨口背誦的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只不過,這位站在船頭上的男子已經白髮斑斑。這年他已經五十八歲,他能追趕到的生命只有四年了。

如果人生沒有這段插曲,他的晚年是否會是另一種狀態?他的生命長度和廣度會怎樣延綿?他是否會在廬山上和妻子長相廝守,沉醉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畫境?我們無從知曉!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個流浪的背影,徜徉在大唐的山水,不去管是遊歷還是流放,是征途還是遠足。

李白:天真的“叛亂”分子


一切,皆是歷史的註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