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引導鼓勵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增加股市的長期資金,難度在哪?

譚浩俊


首先,得要更正一下《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並不是說要鼓勵居民儲蓄進入股市,增加股市的長期資金。

《意見》第二點:推動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第九條指出的是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鼓勵各類合格投資機構參與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讓各類機構去參與證券市場,而機構作為居民儲蓄的載體,讓居民參加各類機構。說白了,就是讓居民的資金投向基金或者保險,讓保險或基金再投向資本市場,而非像以前那樣單純的做銀行儲蓄。

這問題的本身容易讓人誤以為政策鼓勵居民炒股。其實不然,中國要做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去散戶化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如果要理解成鼓勵居民儲蓄進入股市的話,那就應當理解成政策支持居民購買各類型的基金,讓基金去投資證券市場。

那麼,要讓居民的儲蓄進入資本市場,難點在哪呢?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1、就目前中國的經濟環境而然,居民儲蓄年齡結構偏大。曾經有人調侃說中國經濟已近進入信用時代,居民已近進入一個透支未來來消費的境況。這話可能說得有點誇張,但是我們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儲蓄較大的人群年齡普遍偏大,年齡結構的偏大相對應的結果就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差。年輕的存款量大不,年齡大的有儲蓄但風險承受能力差,這是其中的一個難點。

2、證券市場的投資環境有待改善。目前,中國的證券市場,無論是基金還是個人都很難從市場中享受價值投資帶來的紅利,基本上都是在進行資金的博弈,這樣的市場註定了牛市一窩蜂,熊市走青光的奇葩景象。

3、樓市在綁架著經濟。本世紀以來,樓市成為全民認可的最穩健,最賺錢的投資手段,與資本市場的風險投資形成鮮明的對比。經過近二十年的虹吸效應,樓市鎖定了社會上的大量資金,雖然近幾年政策堅定房住不炒,但是收效不大。積極引導樓市資金轉向資本市場成為了關鍵的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