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俗話都說三十而立,請問立什麼呢?你怎麼理解?

胡盛武


三十而立,不是表面的成家或者立業,你立的,是成熟的思維模式,是獨立而縱深的思考能力。重要的不是別的人前車之鑑,而是你不會再沿著過去的路重蹈覆轍。

多年前,一位管理學領域的長輩問我:你覺得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

我思忖良久,找不到精準的答案。

他告訴我,三十而立,不是表面的成家或者立業,你立的,是成熟的思維模式,是獨立而縱深的思考能力。

直到我們走過三十歲,碰過壁,流過淚,走錯路,愛錯人。百轉千回過後才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

年輕的我們太習慣“拿來主義”。問題一出現,馬上想招呼幾個過來人,收穫一堆經驗之談。情感一受挫,立即求助一群閨中密友,給出一千種解決方案。

那時的我們,總期待拿過來人的經驗指導自己的人生,總希望用名言警句啟蒙自己的智慧,總是太渴望借用外力,太容易依賴外援。

我們唯獨缺少自我覺察、自我使用的能力。

現在的我過了三十而立,邁入四十不惑懂得三十應該立什麼!

三十而立,這是關於人生感悟的最好解讀!

01. 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02. 立業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

03. 立家

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鏡頭裡的童年


大聖人孔子在《論語·為政》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既是孔子向別人自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是孔子賦予天下所有男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我要求。

三十而立。所謂的“立”,不僅僅指成家立業,更重要的是指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到了30歲這個年齡段,應該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如何去做?然後向著這個目標腳踏實地走下去,不為外界所動搖。不管外界怎樣影響、干擾和誘惑,都能堅信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在奮鬥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從而去靠近那目標,觸摸“成功”。

人的一生確實太短暫,對很多人來說,30歲時,人生已經差不多走完了一少半,這30年的風風雨雨就是下一個30歲的基石和財富,它決定了你後半生的幸福指數。尤其對於男人,這個時候已經少有選擇,得用破釜沉舟的方式去追逐自己所認定的信仰,這個信仰就是“立”的根本。只有追逐“立”,生命中才會少一些缺憾。世上也沒有人願意一直遺憾下去,把愧疚帶進墳墓。

真正立起來的男人,腰桿也就硬了,說話、做事也就有足夠底氣,對任何事都更加胸有成竹。

每個人都奮鬥在路上,經過在短暫一生打拼後,在各行各業能夠成功、受人仰慕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過著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享受著平淡生活給予的樸實無華。然而,很多人還是心存夢想,不甘心碌碌無為的了卻此生。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抱負,讓理想豐滿起來,是有志之士的終極願望。

怎麼才算不辜負一生呢?當你老了,回望從前,不為經歷的事所怨悔和遺憾,能放得下自己的過去,這樣的人生才算完整。


鴻鵠迎罡


我是愛讀書的【十二十頁】,“三十而立”是說孔子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在戰國時期的三十而立,立的是態度和原則。但是對於現代來說,如果三十才能確立自己的態度和原則,那一定會被時代淘汰。我認為,現在立態度和原則至少是在大學時期,也就是18-24歲之間。現代社會的的三十而立,我認為立的是對事業不懈的追求和對家庭的認真負責。

為何要在大學時期立態度和原則

為什麼很多企業會看學歷,會看學校,是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受周圍環境和人群的影響很大。一個好大學裡的好學風,好師長,好同學,會讓你不太容易犯大的錯誤,總的來說,一個好的大學對絕大多數人有決定性影響,大學是教育給企業提供的一張資格證書,減少了企業的篩選成本,不同等級的證說明你的智商,能力等一些綜合素質都會比較好。

如果在大學時期沒有立爭取的態度,進入社會,將不會給你試錯的機會。在大學中要樹立以下三大原則:

1、做事先做人,為了事業、發展,首先要樹立做人的原則。人無信而不立,做人要有信用,這是做人第一原則。立起自己的做人原則,是確立自己作為人的名片

2、要確立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世界觀是人們關於世界的總體的和根本的看法,決定著人生追求與價值取向,指導和支配著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操守與行為準則,具有“總開關”、“總閘門”的作用。

3、做事情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牆頭草,這樣領導才會知道什麼事是最適合你乾的,大家才知道你做事的風格,在事業上才能有所成就。

【小結】

大學時期要立三觀立、立原則,在大學時期要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現在許多用人單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強調要有事業心、責任感,要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希望並要求畢業生把選擇的工作當作長期追求、

投入的事業,要與單位同甘苦,共患難,榮辱與共,而不僅僅是賺錢謀生的職業和臨時落腳點。惟有敬業的大學生才能積極進取、胸懷大志,才能開發蘊藏在自己身上潛在的創造性,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現代的三十歲為何要立家庭立事業

1、古代立家庭早與現代,提倡先成家後立業

現在的人都流行三十歲左右結婚,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氣、一種潮流,人人都在追趕。現在的人普遍結婚年齡都遲。北上廣這些地方更甚。在古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為大家列舉了以下幾點:

①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規定女子十二歲出嫁,唐朝規定女子十四歲出嫁。在古代幾乎沒有自由可言的,尤其是在宋朝之後。一方面,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通女子是沒有選擇權的;另一方面,受封建禮教影響,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②《周禮》規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二十是女子婚配年齡的上限,這說明在周代女子婚配的年齡要小的多。同時,《禮記》也規定,男女婚配的標準是男20歲、女15歲。歷朝歷代在這一基礎上多有延續。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清代,男子16歲,女子14歲,達到結婚年齡。這是法律要求,女子初潮在12-14歲之間,這種規定還是有科學依據的。但從現存的各種資料來看,古代女子實際結婚年齡還要早些。

③政府也有明確的規定,甚至將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去處理。一是罰款。漢惠帝時,女子超過最30歲還沒有嫁人,就要處罰600文錢。二是坐牢。據《宋書·周朗傳》所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女子超過十五歲還未出嫁,家人就要跟著去坐牢。當然,因婚事而進監獄就得不償失了,古代女子多待字閨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子淪為剩女也絕非沒有的事。

【小結】

時代發展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古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也是重要的戰鬥力,國家發展往往依賴人口,但古代醫藥條件差,平均壽命較短,嬰兒夭折率高,用早婚早育來增加社會人口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生觀、價值觀的昇華,反而現在更合理。但是隨之帶來的是結婚晚這一概念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流行開來,可能也是因為那句三十而立,所以很多人選擇在三十左右結婚生子。

2、現代的三十而立成為了財富的代名詞

“三十而立”出自孔子《論語·為政》,原意中的“立”,是指自我人格的獨立意識。

但演變到現在,潛意識變成了“有房有車、事業有成”的代名詞。想有車有房,就得事業有成,也就是說要麼賺錢足夠多,要麼自己當了老闆,自己成為了高富帥。只有這樣了才算是三十而立。

對於絕大多數的公司員工而言,30歲是紅色預警的“事故高發”階段,諸多案例見諸報端。三十歲還在基層工作,對於公司來說體力拼不過20歲的,經驗不拼過40歲的,所以特別難。在這麼難的時候,應該絕地反擊,不斷提升自己,而不是自暴自棄,認為現在一無所有,未來不可期。三十而立是對我們的督促,不是我們自暴自棄的理由。

【最後總結】

古代和現代正好相反,所以家庭美滿這件事提前了,但是現在正好相反,三十而不立家庭是很多父母著急的地方。不管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三十而立”絕不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有房有車,而是知禮明德,認真而努力地生活。

現在三十不僅能要立家庭、立事業,還要立三觀、立原則、立態度,人無奮鬥目標,猶如在黑暗中遠行,即使努力也不知自己往何方。年輕時可以不斷做嘗試,不停尋找自己喜歡的奮鬥方向,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到了三十歲,快成家或已成家,家庭的責任慢慢大了起來,這時該確立奮鬥目標,不能再遊移不定,蹉跎歲月。


囊螢映雪,韋編三絕;耽書成癮,篤信好學。

我是【十二十頁】,志向成為一名女作家,歡迎【關注】、點贊、轉發,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文化感悟。謝謝!


十二十頁


三十而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成語,但是關於其中的這個例子,卻有很多人並不是很瞭解。三十而立這個立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是人在過了30歲之後,所能夠取得的這些成就,但是這個立並不是所說的外在的,而是指內在的立,除了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之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一個自信,可以從內在進行內省,也就是說從心理上進行衡量,能夠更加的從容不迫,能夠知道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更加的有自信,更堅定,這才真正的是做到了立。


華嚴頌


最基本的應該是自立

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應該是立於世間。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三十歲時通過自身的修為,做事情會合乎禮節,做事情要誠信,做人要仁義。這是孔子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孔子一生坎坷,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使他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孔子十九歲時參加工作,二十三歲時在鄉間收徒,三十歲時傳業授道,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種業績是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可見孔子從小立志,用盡可能多的時間去學習,當然還有重要的一條--天賦。所以對於孔子來說,他的三十歲是功成名就的,已經達到了其他人不能企及的狀態。今天我們從字面上看三十而立無非是當你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應該有所成就,有所擔當,有人脈,有人設,有朋友,在銀行有信譽。而我看三十而立應該先能自立,先要自立。時代在變,今天和孔子他老人家生活的那個年代已經截然不同了,現在社會上講的是拼,什麼拼爹,拼媽,拼地域,拼學歷,拼相貌,拼運氣。各種的拼,你說是大家不自信還是社會競爭激烈。中國的父母大多是望子女成龍成鳳,家裡條件好的,養幾個孩子都不是問題,條件不好的養孩子真是很累。所以父母的孩子們最其碼應該三十而自立吧,大的方面說這是對社會的擔當,往小了說父母日漸老去,你再不自立,還要讓父母操心到何時!



清茶之茶


大家好,我來回答,與大家一起探討。

三十而立的“立”是指立於禮,而不是成家立業!

原文和出處。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全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以,不逾矩。

三十而立的含義詳解

這個“立”,是指到了這個年齡。對自己今生要做什麼、今後努力的方向,已經心中有數。

孔子自己解釋:立於禮,不知禮,無以立也。是說要懂得禮,言行要得當!換言之,就是做事要懂得合乎社會道德準則,要知道自己該怎麼去做,對待生活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現在這句話對我們的指導意義

人到三十,經過自己以前的學習和工作的積累,此時,應該對社會和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形成獨立的人格意識。這時,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要在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範圍內,致力於為家庭、社會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立”不是成家立業,而是立於禮、立志向!


滄浪有話說


三十而立,是一個成語,來源於《論語-為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孑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很得當。現在社會常用來指人開始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識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所以“三十而立”不能理解為“立業”而應當理解為“三十而知禮”

個人的一點思考,正常大學生畢業年齡都差不多在二十四五歲了。這時候如果談成家立業也不是不可以,但想問是能夠承擔起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嗎?不見的能。這個年齡在社會上打拼,等工作事業朋友圈都穩定了怎麼也到了臨近三十歲了。所以這個時候,三十而立應該指的是我們個人的各方面成熟獨立。至於立業這個問題,要結合古人的壽命和結婚年齡,古代男子15一20歲,女性13一17歲。到了30歲可以說人生走過一半了。人生70古來稀可不是白說的。所以不能拿古時候的30歲和現代社會的30歲相比,現在30歲是知禮成家的時候,是立業起步的時候。而不是有所成就的時候,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不還有12歲當宰相的人嗎。




古言古語古文化


所謂三十而立,30歲是一個人成熟穩重脫去稚嫩的一個最好的年齡,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還是思維能力都趨於成熟。也是人的黃金時間,有的人在30歲的時候有了家室有的人在30歲的時候,有了事業,同樣也會有人在30歲的時候經過了十幾歲的朦朧,二十幾歲的衝動,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也就是該幹什麼!

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站立的立”

內在:是自我獨立判斷能力成熟,不再依賴朋友父母會自己獨立思考並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對於外在一部分人得到名、利、地位,以及社會尊重。

比如牛頓,他發現萬有引力的時候才三十幾歲。比如貝多芬,他寫《月光曲》時,26歲。甚至還有英國的圖靈,人工智能化理念的奠基者和先行者,都在三十幾歲,這個黃金年齡完成了所有的學術理以及科學成果的研究。

中國也有很多比如華羅庚,比如錢學森,都是在這個年齡達到事業的頂峰期的。

人有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一說,生理年齡,到了青春期各有生理的表現,心理年齡相對而言就成熟的慢一些,它是環境給我們生活上的一些磨練經歷。他才會成熟的,所以這個問題是綜合性因素不少。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謝謝!



秋天的一粒穀子


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於孔子對自我評價的《論語•為政》一書中,是他總結出的一種人生處世之道。

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意義為:我自十歲開始,花了五年時間作準備,勵志一路求學,直到三十歲才有一番成就,到四十歲初洞察了人心和世事;五十歲後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六十歲後便德高望重,被大家所尊崇、拉攏;七十歲後可以做任何心裡所想、身體能做之事,但也從不違反規矩和條例。

這句話是孔子時代的產物,它生於那個時代,便富含了那個時代的意義。這句話的出現,不僅是一種智慧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抱負和一個時代的縮影。

尤其後面這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七十歲後,可以做自己心裡所想、身體能做之事。這說明了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追求也保持著一種自我態度(可解釋為一種自我精神)。這體現了人生要有所追求,不應過多的受到世俗的干預和約束。後面的“不逾矩”,便又勸告了自己行事時,要遵循當下規矩(可以不強調禮儀)、顧及他人感受。

看似上述話有點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它只是結合了多方面考慮而已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三十而立”在古代和現代中所體現的不同意義:

在孔子時代,“三十而立”必然體現的是仁、義、禮、智、信等思想方面的進步和精神上的超越。當時,正直春秋戰亂年代,人民的豐衣足食成為了最大問題,為了生存,或者說是為了在黑暗的官場中謀求一席之位,你必須勵志,日夜兼程的求知求學,不斷的磨練自己、提升自己的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然後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孔子自己的理想則是想成為列國之間的溝通橋樑、和平使者,並堅持自己畢生所追求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

這便是孔子時代“三十而立”存在的目的。它不僅滿足了當代人的生存需要,也間接幫助人們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追求。

如今的“三十而立”,必然體現的是我們當代人所追求的和平、融洽、進步等精神。比如,成家立業、相夫教子,考公務員、考博士,謀求人生飛躍、成就商業帝國等等美好人生藍圖。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三十而立”的目標。但因為每個人的處境不一,選擇的目標與完成時間肯定存在時間差,因而,“三十而立”這個目標對現在的八成年輕人來說都是極具挑戰性的。更何況現代社會的高昂物價和競爭壓力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是孔子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三十而立”這個美好期望並不太符合現代年輕人的需要,但可以作為現代年輕人的一個小小目標去奮鬥。

我們還可以把孔子時代的“三十而立”作為參照樣板,比如,周遊列(sheng)國(cheng)、知(neng)書(shuo)達(hui)禮(dao)、五萬存款等等都可作為三十歲奮鬥的目標。

“三十而立”這句話被現代人常掛於口中,成為了現代人日常的勸導用語。

本來,“三十而立”的原話是孔聖人對自我的評價和總結,本意上並無告誡後人的意思。只是因為被其弟子所抄錄、整合成書籍,由此而廣受儒家弟子所推崇、併成為世人敬仰的風向標。

後來,被民間眾多賢士所接納,並以此告誡著後人:三十歲一定要有所成就,將來你可能是要成為孔聖人那樣的人!

還望採納!


欲隱秋聲話夜闌


要理解這句話,請您先明確孔子的整句論證:吾十有五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說法很嚴密的,至於三十而立是最關鍵的一個時期,立什麼對於自己以後到四十歲是不是不惑,五十能否知天命等等至關重要,每個人的價值追求不同,家庭環境、父母期望等都有差異,但總而言之,就是立事業,別的什麼都是胡扯,說什麼價值觀之類的,那是你十五歲志於學時就應該樹立的,三十了,就要按照前十五年的志向和奮鬥自然得到穩固,至於三十在經營的是什麼事業要往後看,想象一下你自己四十歲的時候會不會有白活半輩子的悔念,會不會對自己以後的十年二十年充滿困惑,如果有那說明你前十年的追求是錯的,當然有大器晚成的人,但是大部分的人沒有晚成時的那種精力和時間。所以,人到三十不一定就立,四十不一定不惑,五十更你不一定知天命,何況有人多人一輩子都糊里糊塗,活不明白。孔子這句話一定要完整的去理解。與其糾結三十立什麼不如把注意力放在三十之前,問問自己的追求是什麼,這叫志於學,明確了追求奮鬥上十幾年,到了三十事業穩定就是而立之年,不然就只活了個歲數,和而立一點關係都沒有,再在穩定的事業上幹十年,四十了也不會困惑不已,人的年齡階段才會像孔子說的那樣合乎邏輯。總之,三十立什麼,立事業,立什麼事業,呵呵,問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